张晓雯:男性角色缺失对农村留守家庭的影响论文

张晓雯:男性角色缺失对农村留守家庭的影响论文

摘要:本文从性别社会学和家庭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针对乡-城人口迁移过程中,男性角色缺失对农村留守家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家庭中男性角色变化对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证实了家庭功能的缺损和男性角色缺失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同时,从影响程度及范围方面找到了男性角色缺失与家庭功能缺损之间两者的具体关系,并系统阐述了留守家庭功能缺损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留守家庭 家庭角色 家庭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

一、研究背景

大规模的劳动力从乡到城的转移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农村大量年轻的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一种新的社会现象表现得日益突出,即“386199”部队。以男性为主的中青年劳动力外出导致婚姻角色中的“丈夫”或亲子角色中的“父亲”、“儿子”或家庭事务角色中的“户主”出现“暂时空缺”,使完整的家庭系统中失去了重要角色,这打破了农村传统家庭结构的稳定性7,家庭结构出现失调状态,使农村家庭的社会功能发挥“失常”。

本文的研究在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大背景下切入了男性角色缺失的新视角,从家庭层面来研究留守群体的现实困境,不仅突出了有关各类留守群体问题研究的综合性分析,而且创新和丰富了从男性角色缺失的角度来审视留守问题的理论思想。

二、传统农村男性家庭角色及角色失调

本文从家庭社会学出发来研究男性角色的缺失,大部分学者是参考社会角色来下定义的。男性家庭角色扮演是家庭中的男性在社会习俗、规范关于家庭男性的社会期望要求下,按照家庭生活这个剧本,来扮演自己在家庭中的各种角色。

(一)传统农村男性家庭角色研究

本文根据研究需要以家庭角色指标体系的三个要素:婚姻角色状况、亲子角色状况、以及家庭事务角色状况为维度,来研究传统的农村男性角色扮演。具体如下:

第一,婚姻角色中的“丈夫”。婚姻是男女两性之间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1]那么,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丈夫”角色在婚姻中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调查发现,“丈夫”是家庭生产功能的劳动力,是家里的经济支撑;是在面临各种生活琐事时妻子的情绪倾听者。同时,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出,“丈夫”是和妻子共同承担家里老人的照料和孩子的教育;是家里对外事务的主要决策者者和执行者。

第二,亲子角色中的“父亲”、“儿子”。费孝通提出中国的代际关系属于“抚养—赡养型”,即甲代抚养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养丙代,丙代赡养乙代,又概括为“反馈模式”。[2]所以,亲子角色中的“父亲”是家庭生活资料的提供者,是“儿子”的抚养者,包括儿童的学业、生活、心理、生理等方面。而亲子角色中的“儿子”是“父亲”年老的赡养者,包括老人的生活、经济、精神等方面。除此之外,不管中青年男性是扮演亲子角色中的“父亲”还是“儿子”,都是老人孩子重要的情感满足者。

第三,家庭事务角色中的“户主”。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3]那么,熟悉就是从人情往来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感觉。人情往来事务中家庭成员一般都会征求男性“户主”的意见,或者说是家庭成员共同商议的结果。但社区事务的参与者以男性为主,主要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家庭分工模式影响,像村委会换届选举,一般交由家里的男性全权投票决定,甚至家里其他成员没有民主投票的意识,男性在社区事务的参与中有绝对的主导权。

从中观因素分析,农村劳动力的迁移绝大多数是以个人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策略的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一种家庭策略,家庭自觉地选择有利于全家发展的制度结构。那么,从家庭利益最大化出发,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决策便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让青壮年男性外出。

(二)农村男性家庭角色缺失的成因分析

家庭处在微观的个体与宏观的社会之间的中观层面上,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吴增基等学者认为家庭基本功能有经济功能、人口再生产功能、满足性需要功能、教育功能、赡养与抚养的功能以及情感交流的功能。[5]通过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不同专家学者对家庭功能的认识和定义,笔者主要研究了从以下5个方面的家庭功能内容: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生产功能、抚养和社会化教育子女的抚育功能、解决老人经济和生活有所依靠问题的赡养功能、满足人们爱和被爱的情感需求的情感满足功能、促进乡土社会发展的事务参与功能。

一六钨矿的矿床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白钨矿)和石英脉型(白钨矿、黑钨矿),梅子冲银铅锌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2]。

一是生产功能缺损。中青年一代是农业劳动生产的主力军,而他们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任务的农业劳动力减少。具体表现如下:一方面,“三留守群体”承担农业生产,出现“男工女耕”、“男工老耕”甚至“男工少耕”现象。另一方面,无力承担农业生产而撂荒部分土地的现象。

HPV感染与肺癌预后相关性的机制暂不明确。既往研究提示,HPV阳性肺癌组织中HPV E6、E7癌蛋白的过度表达会下调p53蛋白,导致HPV阳性肺癌患者预后更好[23]。也有研究提出,HPV感染相关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为p53退化和p16上调,导致野生型TP53[24]和p16[25]基因携带几率增大,无病生存率提高。同时,遗传学研究提示,相比未感染HPV的肿瘤细胞,HPV感染肿瘤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和染色体增倍体出现几率明显降低,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明显升高,预后更好[26]。未来仍需进一步深入的基础研究来阐述HPV感染与肺癌预后相关性的可能机制。

三、传统农村家庭功能及功能缺损

(一)传统农村家庭功能研究

从宏观因素分析,在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流动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政策导向使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家庭中男性角色出现缺失现象。其次,周围环境、生长环境以及整个区域大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青年男性走上了背井离乡之路。再次,受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模式的影响,以及“男尊女卑”思想观念下的面子舆论,农村青壮年男性更倾向于外出务工。最后,生活的压力,尤其经济需求迫使大多数中青年男性选择大城市从事一些体力工作。

从微观因素分析,一方面是两性在客现事实上的差异。一般无学历,无技术的农民工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而男性在体力劳动过程中发挥天然的优势。另一方面是男性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女性。访谈中,农村已婚的中青年妇女就是在重男轻女的成长环境下长大的一代,[4]家长在资源的分配上也比较倾向于家里男孩。

(二)农村家庭功能缺损的成因分析

二是抚育功能缺损。留守家庭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残破家庭,尤其中青年男性外出的留守家庭使孩子与“父亲”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给留守儿童的学业、生活、心理、生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如下:(1)“双留守”家庭“单系抚育”现象。费孝通提出的“双系抚育”是指在一个健全的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中“父亲”角色缺失,使家庭成员只有妇女和儿童构成的“双留守”家庭出现“单系抚育”状况。(2)“双留守”家庭“隔代教育”现象。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举家迁移困难,造成大量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家庭成员只有老人和儿童构成的“双留守”家庭出现“隔代教育”现象。(3)“三留守”家庭“父亲缺位”现象。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家庭以父亲外出为主,外出时间长,[7]孩子缺乏与“父亲”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

㉝㊶㊾《魏书》卷六七《崔光传》,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1487、1487、1492~1497页。

(三)农村家庭功能缺损的具体表现

储能式螺柱焊焊接需要将设置好的能量额度冲入电容内,随后焊接时,能量从电容中一次性全部释放,用于焊接,焊接时间为1-5毫秒。储能式螺柱焊的焊接能力有限,一般运用于焊接直径3-10毫米的螺柱。

英国人类学家雷蒙德·弗思认为:“社会结构中真正的三角是由共同情操所结合的儿女和他们的父母”,[6]“三角”理论提到了家庭中的纵横两种关系,横向关系为夫妻关系,纵向关系为亲子关系。显然,父、母、子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中青年男性外出为主的留守家庭,导致婚姻角色中的“丈夫”或亲子角色中的“父亲”、“儿子”或家庭事务角色中的“户主”等角色“暂时空缺”,打破了农村传统家庭结构的稳定性,使家庭结构呈现失调状态。而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结构和功能是个完整的概念,结构中的某一部分发生缺失,那么残缺的结构很可能就不能发挥结构完整时所发挥的功能。那么,家庭结构的失调必然会影响生产、抚育、赡养、情感满足以及家庭事务参与5个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使农村家庭在这些功能上发生缺损。

三是赡养功能缺损。家庭养老是目前农村地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而大批青壮年在老年人的身心日趋老化时外出务工,出现赡养功能缺失问题。具体表现:(1)生活照料者减少。空间的远距离导致家庭赡养功能外出务工者无法亲身侍奉老人,使留守老人的照料者数量减少。(2)精神慰藉性欠缺。外出务工的子女迫于生活压力很少写信或打电话问候在家的老人,无法为老人提供心理的慰藉。(3)经济供养力偏低。虽然打工经济使家庭的收入有所增加,但因大城市的生存压力减少了支持老年人的意愿和能力,外出子女的经济供养水平普遍非常低。

四是情感满足功能缺损。家庭成员间有着不可或缺的感情结合,然而,我国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在城市的务工者与留守在家的其他家庭成员长时间地分开,很难满足人们爱和被爱的情感需求。具体表现如下:(1)情感倾诉对象边缘化。留守家庭成员无法与外出务工的男性及时、畅通地进行沟通交流,只能选择核心、主干家庭之外的情感倾诉对象,如邻居、娘家人等。(2)情感互动内容形式化。调查中,外出务工的男性一般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家庭现阶段困难之外,没有留守成员涉及到情绪感受之类的询问。(3)情感提供方式通讯化。考虑到回家探望的成本,外出男性与家庭留守成员之间选择用通讯设备传递情感。

五是事务参与功能缺损。家庭是农村社区最重要的构成单位,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社会关系的和谐。基于此,家庭对于家庭内部事务、社区发展事务以及社会关系事务都具有参与功能。而男性为主的中青年劳动力外出,使家庭的事务参与功能发挥“失常”。具体表现如下:(1)私人领域的家庭事务是“指导性”参与。留守家庭私人领域的家庭事务虽然缺乏决策者,可不在场“户主”扮演指导者角色的出现,使家庭的内部事务参与功能只是部分缺损。(2)公共领域的社区事务是“仪式性”参与。农村中青年男性外出,使家庭公共事务的参与由其他家庭成员替补。可替补成员只是“仪式性”的参与社区事务。(3)人情往来的社会事务是“被动性”参与。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那男性角色缺失的留守家庭是怎么维护人情关系网络的?留守成员是被迫参与到人情往来的社会事务中。

“你们的人数是奇数,而我们是两两格斗。很显然,今天有个人不必参加格斗。”老四从训练室的“黑板”前退开,看了我一眼。我的名字旁边空着。

四、结语

综上,本文从家庭社会学出发来研究男性角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家庭的影响。笔者先整理了婚姻角色中的“丈夫”,亲子角色中的“父亲”、“儿子”,以及家庭事务角色中的“户主”3个方面的传统男性角色功能;并从宏观、中观、微观因素分析了男性角色缺失的原因。再基于研究需要,笔者主要研究了生产、抚育、赡养、情感满足、事务参与5个方面的传统家庭功能;并利用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的结构和功能相互影响的关系,阐明了家庭结构失调使农村家庭功能缺损,也证实了家庭功能的缺损和男性角色缺失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同时,从影响程度及范围方面找到了男性角色缺失与家庭功能缺损之间两者的具体关系,将农村留守家庭功能缺损的具体表现一一举例说明。总之,男性角色的缺失,打破了农村传统家庭结构的稳定性,使农村留守家庭社会功能发挥“失常”。

参考文献:

[1] 杨善华.家庭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A].费孝通社会学文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86.

[3]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张文莉.农村已婚中青年妇女生存现状分析[J].现代妇女(下旬),2013(05):21~22.

[5] 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 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M].费孝通,译.商务印书馆,1944:78.

[7]李松.农村初中生“留守子女”家庭环境状况调查及对其心理健康和学绩的影响[D].郑州:郑州大学教育学院,2006:9.

★通讯作者:李 孜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的资助(编号CYS18321);受助于 2019年度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我国农村隔代留守家庭抗逆力研究》资助(项目编号:19YJAZH049,项目负责人:重庆工商大学李孜)。

作者简介:张晓雯,硕士研究生,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人口流动、留守家庭;

通讯作者:李孜,博士,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卫生政策、人口流动。

标签:;  ;  ;  ;  ;  ;  ;  ;  ;  ;  ;  

张晓雯:男性角色缺失对农村留守家庭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