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楮林论文_张志动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楮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蛱蝶,青冈,价值,天牛,群落。

黄楮林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动[1](2018)在《福建省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蛱蝶总科昆虫调查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福建省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蛱蝶总科昆虫资源进行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蛱蝶总科昆虫共有115种,分属6科52属,以蛱蝶科为优势科;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共有5个分布型,以东洋区+古北区分布型最多;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共有20个分布型,以华南区+华中区分布型最多。(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8年21期)

陈伟[2](2018)在《黄楮林自然保护区蝴蝶群落多样性及区系组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有数据显示,鸟类与植物两者的多样性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而后生态学者们通过研究,也得到了繁复杂乱与异质的生活环境可以存活更多物种的理论。对于蝴蝶来说也是如此,不论是在哪个地区,蝴蝶群落的结构除了受到历史原因影响外,所生存的环境改变也会对蝴蝶群落的结构产生影响。而且从多方研究结论来看,蝴蝶群落结构的形成因素绝非单一的地形问题,其结构形成还应与植物等因素有联系。介绍了福建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对该自然保护区与其它自然保护区的物种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14期)

张志动[3](2018)在《黄楮林保护区天牛科昆虫调查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福建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天牛科昆虫进行了调查和标本采集鉴定,并收集了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了黄楮林保护区天牛科昆虫的初步调查结果。(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陈伟[4](2018)在《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分布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大型真菌是菌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是目前菌物中最有开发应用前景的一类。讨论了福建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资源分布特点以及开发价值,提出了关于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的开发建议。(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涂礼坚[5](2018)在《福建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的优势类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对福建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福建青冈林、马尾松+丝栗栲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青冈林、甜槠林、毛竹林、映山红灌丛等8个不同植被类型林地的土壤微生物优势类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地土壤微生物总数在2.0×10~5~5.4×10~6cfu/g。其中,芽孢杆菌数量为1.0×10~4~6.2×10~4cfu/g,优势种主要有腊状芽孢杆菌(B.cereus)、圆孢芽孢杆菌(B.globisporus)、多粘芽孢杆菌(B.polymyxa)、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蕈状芽孢杆菌(B.mycoides),其中腊状芽孢杆菌在各林地中所占比例较高,达14.7%~40.0%。放线菌优势属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分布于7个类群中。真菌优势种群主要有9个属,其中木霉(Trichoderma)、青霉(Penicillum)、镰刀菌(Fusarium)和曲霉(Aspergillus)占比例较高。不同林地之间,细菌、真菌数量以马尾松+丝栗栲林最大,芽孢杆菌数量以马尾松林最大,放线菌数量则以马尾松林土壤最高。(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07期)

侯雨峰[6](2018)在《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脆弱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希冀,由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差异,社会群体或组织容易暴露在风险冲击下出现脆弱性。脆弱性作为焦点问题,始终出现在全球环境与发展中。生态环境的脆弱和贫困往往具有地理上的耦合性,造成某一群体生计呈现脆弱。除了自然环境,社会人文风险同样影响着生计脆弱性。随着生计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类生态学家关注,研究者期望通过对生计脆弱性的研究,从经济因素和社会关系角度解释在生计过程导致的贫困成因比自然灾害更加具有威胁性。本文研究对象为自然保护区农户,自然保护区与传统的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区不同。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区往往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地理环境封闭以及资源匮乏等因素,使得当地农户抗干扰能力较弱,可利用资源少而生计活动单一,因而导致贫困。自然保护区是有代表性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天然集中分布的自然生态系统,当地农户的生计条件并不一定环境恶劣或资源短缺。自然保护区政策的施行使得农户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保护区建立对于生计脆弱性的影响不得而知。因此,本文在自然保护区农户生活环境发生巨大波动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内外农户生计脆弱性研究,将指标体系从传统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区进行迁移,根据自然保护区农户资源配置、生计模式、生计风险等特点,重新构建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探寻自然保护区农户在现有资产配置下,面对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和恢复程度,提出相应对策。文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脆弱性评价指数为-0.072,生计脆弱性水平较低。其中,暴露度指标值为0.391,处于偏低水平;敏感性指标值为0.494,处于中等水平;适应能力指标值为0.537,处于中等水平,说明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农户抵御生计风险能力较低。(2)目前黄楮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农户已经全部迁出,缓冲区和实验区未完全迁出。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农户划分为缓冲区和实验区比较,缓冲区农户生计脆弱性指数为-0.051,实验区农户生计脆弱性指数为-0.089。根据评价公式生计脆弱性指数为负数代表当地农户生计脆弱性水平较低,当地农户生计的适应能力大于风险冲击程度。从整体看,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农户根据功能区域划分不同,生计脆弱性存在区域性差异,即自然保护区由内向外,暴露度和敏感性逐渐降低,适应能力逐渐升高,生计脆弱性总体水平逐渐降低。(3)按生计类型数量将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农户划分为单一生计农户和多种生计农户比较,单一生计农户生计脆弱性指数为-0.039;多种生计户农户生计脆弱性指数为-0.081。单一生计户生计脆弱性高于多种生计户,更加容易受到风险冲击、适应能力较低。由于纯农业户和非农业户只从事单一生计类型,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政策波动等因素冲击,造成生计水平下降,生计脆弱性水平升高。(4)从t检验差异显着度来看,不同功能区农户生计脆弱性指标显着差异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政策波动、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生计多样化指标。不同生计类型生计脆弱性指标显着差异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农业亏损、自营工商业亏损、生计多样化指标。(5)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面临问题主要有: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滞销严重、生计类型单一和生态补偿标准过低。(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6)

吴禹杰[7](2017)在《黄楮林自然保护区昆虫调查及主要防治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建省闽清县西部,198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位于雄江镇的汤下、梅洋村,面积只有232.4hm2,以保护福建青冈林及其周边区域,但由于面积过小,不利于动物的有效保护,为此2001年着手扩区工作,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保护区面积扩大为13511.2 hm2。同时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闽清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进行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工作。(1)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与台湾共有种多,在保护区内165种蕨类植物中,有114种与台湾共有,在337种陆生脊椎动物中,有209种与台湾共有,是研究大陆与台湾生物多样性的亲缘关系的理想区域。(2)保存了中亚热带南缘基带较为典型的常绿阔叶林,福建青冈林、丝栗栲林、南岭栲林等的群丛类型较多。其中福建青冈林面积约200h hm2,有2个群丛组,5个群丛类型,是全国最大面积和最为典型的福建青冈林。(3)保护区位于闽江中游两岸,是闽江流经省会福州和入海的重要关口,良好的森林植被确保了对闽江下游优质水源的补给。(4)同时这里也是闽清和福州的后花园,在区域气候调节、生态教育、生态旅游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7-03-01)

陈静[8](2016)在《人为干扰下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途径。分析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评估保护区管理成效,对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本研究以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eCognition Developer(易康)遥感软件,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RS)等现代技术,提取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类型,构建人类活动强度定量指标体系,分析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特征,评价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变化状况,评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分析其存在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分析,结果表明:10年来保护区由NPP、叶面积指数、生物量所表征的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常绿阔叶林面积总体增加;人类活动对于保护区的干扰逐渐下降,人为扰动影响轻微。保护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保护区内常绿阔叶林面积比例不是很高,森林生态系统结构需进一步改善;生态系统质量总体偏低,远低于地带性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生态系统质量进一步提高空间大。同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干扰仍较明显,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仍较突出。为了加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提高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应着重开展生态保育,逐步恢复和扩大常绿阔叶林,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解决生态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周边社区群众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共管机制,实现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6-03-25)

叶博玮[9](2016)在《福建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价值评估研究,可以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本文以福建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3S技术,参考国内外研究学者对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以森林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切入点,结合保护区自身的特点,建立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对研究区所选功能及指标进行实物量与价值量评估。该评估体系对于我国南方区域森林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的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008)基础上,选取适合森林型自然保护区的指标并建立评估体系。选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有土壤保持、气体调节、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生物多样性、游憩与文化、提供产品等。建立森林型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所选取的指标评估方法具有数据较易获得、方法较易推广、支持动态监测评估和符合生态环境大数据系统建设原则等优点。(2)通过对研究区两期(2003、2014年)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并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将土地利用数据与DEM数据、土壤数据、降雨数据、相关文献数据相结合,利用3S技术以及相关模型,对研究区各个功能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土壤保持功能评估主要数据来源为土壤侵蚀RUSLE模型(土地利用数据、DEM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壤数据、降雨数据)、土壤氮磷钾含量数据;气体调节功能评估主要数据来源为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净初级生产力数据、相关文献数据;涵养水源功能评估主要数据来源为降水径流SCS模型(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土壤数据、降雨数据);净化大气功能评估主要数据来源为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相关文献数据:生物多样性功能评估主要数据来源为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相关文献数据;游憩与文化研究区相关文献数据和土地利用分类数据;提供产品功能评估主要数据来源为相关文献数据。(3)研究表明:2003年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30071.815万元,2014年总价值增加到了 154292.582万元,同比上涨18.62%。对研究区2003~2014年7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大类进行对比,各服务功能价值量的大小排序依次是:涵养水源价值>土壤保持价值>气体调节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净化大气价值>提供产品价值>游憩与文化价值。其中,涵养水源功能价值在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所占比例最大,为52.94%~62.89%。从2003到2014年,变化率最大的是游憩与文化价值,净增加1455.656万元。按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进行对比分析:保护区除水体外,其余地类功能价值均出现不同程度增加,研究区单位面积价值从2003年的10.395万元/hm2增加到2014年的12.33万元/hm2。(4)与所选取的10个保护区进行对比,本文研究区的总面积大小属于平均水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属于中等水平,与位居前叁的保护区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从最能体现生态价值质量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指标大小上看,研究区排位处于中等水平。研究区与国内其它保护的土壤保持、气体调节、涵养水源和净化大气四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指标进行横向对比,表明研究区涵养水源功能价值属于上游水平,气体调节和土壤保持功能属于中上游水平,净化大气功能属于中等水平。本研究以估算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目标,构建了森林型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价值评价评估体系。从2003~2014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体变化以及与国内同类森林型自然保护区评估结果来看,研究区保护状况良好,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朝良性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6-03-01)

袁宁博[10](2015)在《福建省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公共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各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拯救濒于灭绝的物种,保护自然历史遗产而划定的进行保护和管理的特殊地域的总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减少资源浪费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限制了人类的一些眼前利益,使以社区居民为代表的各利益相关者在利用自然资源等方面受到了很大限制,各种矛盾冲突不断发生。怎样协调自然保护区和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从而减少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阻力,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研究课题。本文以福建省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依据利益相关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管理理论和博弈论等、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等,分析不同利益群体对福建省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与环境的认知,基于福建省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进行福建省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共管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后,使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维护,但在管理方面存在诸如管理机构之间难以协调、社区居民参与力度不够等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得出福建省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为各级政府、黄楮林保护区管理处、企业与旅游公司、社区居民;蛰伏利益相关者为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旅游者和社会公众;边缘利益相关者为金融机构和新闻媒体;通过对福建省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利益相关者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自然保护区公共管理的框架和模式,提出公共管理的保障机制。(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黄楮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指出了有数据显示,鸟类与植物两者的多样性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而后生态学者们通过研究,也得到了繁复杂乱与异质的生活环境可以存活更多物种的理论。对于蝴蝶来说也是如此,不论是在哪个地区,蝴蝶群落的结构除了受到历史原因影响外,所生存的环境改变也会对蝴蝶群落的结构产生影响。而且从多方研究结论来看,蝴蝶群落结构的形成因素绝非单一的地形问题,其结构形成还应与植物等因素有联系。介绍了福建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对该自然保护区与其它自然保护区的物种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楮林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志动.福建省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蛱蝶总科昆虫调查初报[J].农业与技术.2018

[2].陈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蝴蝶群落多样性及区系组成的研究[J].绿色科技.2018

[3].张志动.黄楮林保护区天牛科昆虫调查初报[J].绿色科技.2018

[4].陈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分布特点研究[J].绿色科技.2018

[5].涂礼坚.福建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的优势类群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8

[6].侯雨峰.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脆弱性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18

[7].吴禹杰.黄楮林自然保护区昆虫调查及主要防治规划[D].福建农林大学.2017

[8].陈静.人为干扰下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9].叶博玮.福建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D].福州大学.2016

[10].袁宁博.福建省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公共管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4-4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家庭牲畜饲...闽清黄楮林景区古道路面调查地点:闽清黄楮林4-9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公共基础设...4-7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家庭建筑年...4-14黄楮林自然保护区自然风险...

标签:;  ;  ;  ;  ;  ;  ;  

黄楮林论文_张志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