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解决玉林市农业科技人才特别是蚕桑产业人才支撑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玉林市蚕桑产业发展专业技术人才支撑的背景、基本现状、对策建议等三个方面,对玉林市蚕桑产业的蚕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玉林市蚕桑产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体系不健全、力量总体不足、层次不够高等基本现状,提出了多种途径培养人才、优化环境吸纳人才、发展产业承载人才的对策建议,为玉林市蚕桑产业发展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蚕桑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旺,人才支撑是关键。蚕桑生产是技术要求较高的一个产业,强化专业技术人才支撑,是解决好新时代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蚕桑产业发展技术支撑的重要一环,也是玉林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特色蚕桑产业振兴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分析玉林市蚕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的现状,提出加强玉林市蚕桑产业发展专业技术人才支撑的对策建议。
1 背景意义
玉林市是农业大市,其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走在广西前列,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76.91亿元[1],排在广西14个设区市中的第3位。经过连续多年大力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市和建设广西特色农业基地,在农业发展与全国同步进入新时代的同时,也迎来了农业转型升级加速期与产业融合发展关键的“两期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期。蚕桑产业是玉林市现代农业发展布局中的一个特色产业[2],进入新时代以后,与玉林市其它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同样面临着向现代化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机遇和挑战。在推进特色蚕桑产业振兴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玉林市对蚕桑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和依赖必将日益增加。
在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不亚于单位提升经济效益工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协调促进事业单位整体良好发展。在事业单位职工实际工作过程中,政工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良好的工作习惯、工作态度,并通过树立职工政治道德标杆的工作方式,显著提升了事业单位全体职工之间的合作精神与单位向心力,并在长时间内潜移默化的提升了事业单位的凝聚力。
2 基本现状
玉林市蚕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主要是以玉林市蚕业技术推广站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据统计,2018年,玉林市蚕业技术推广站在职在编总人数为53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技术岗位)人数为35人,占总人数的66.38%。其中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从学历上看,大学本科学历17人,占48.57%;大学专科学历16人,占45.71%;中专学历2人,占5.72%;没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有9人,占25.71%;36~45岁的有19人,占54.29%;46~54岁的有5人,占14.28%;55岁以上2人,占5.72%。从专业技术职务上看,高级职称专技岗位3人,占8.58%;中级职称专技岗位16人,占45.71%;初级职称专技岗位16人,占45.71%。
综上所述,联合应用十二指肠镜检查和CT增强扫描的诊断更高效,且对各类型壶腹周围癌的敏感性更高,对壶腹周围癌病变特征的显示也更准确和全面。
表1 玉林市蚕业技术推广站专业技术人员情况表
资料来源:玉林市蚕业技术推广站。
学历 年龄 职称人数/人占比/%大学本科17 48.57大学专科及以下18 51.43 35岁以下9 25.71 36~45岁19 54.29 46岁以上7 20.00高级职称3 8.58中级及以下职称32 91.42
3 玉林市蚕桑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存在的困局
第一个问题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不同性质。科学研究指具有理性认识能力的主体对客体进行认识,并形成有关客体规律性知识的活动。因此,科学研究需要排除主体因素的干扰,不仅要将主体和客体分开,而且二者分离得越严格,形成的认识就越科学。自然科学的对象客观存在,不会因为认识的主体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因而有利于自然科学形成科学的认识。但社会科学的对象成分复杂,远不如自然科学的对象那样确定明了[23]22。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缺乏科学性。因此,社会科学要解决科学性问题,就必须以自然科学为榜样,进行同质化运动,找到一个客观对象。
3.1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体系不健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批农业技术人才[4]。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作为农业大市和有着悠久蚕桑历史的玉林市[2],要重新振兴蚕桑产业,走出特色蚕桑发展之路,必须打破专业技术人才支撑这个瓶颈制约,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3.2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力量总体不足
玉林市有102个镇、1 332个行政村[1],在历史上大多数镇和村都适合种桑养蚕。而作为玉林市蚕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主力,玉林市蚕业技术推广站的专业技术人员仅35人,平均每名专业技术人员要服务指导将近3个镇和约38个行政村,服务对象多、服务半径大,致使很多镇和村无人无力提供蚕桑技术服务。特别是在蚕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现有人员中,部分人员还要兼顾其它科技工作和农业工作,部分人员是非蚕业专业,新进入人员也存在蚕桑技术业务不熟悉的情况。
3.3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层次不够高
从2018年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玉林市蚕业技术推广站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以中低学历和中低职称岗位为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比较稀少。其中,高级职称专技岗位人员占比不到10%,初级职称专技岗位人员占比高达45.71%,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等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人数为0,大学专科学历和中专学历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超过半数,达到51.43%,显然无法满足发展现代蚕桑和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此外,35岁以下的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4,加之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接受高层次业务培训的机会较少,新知识、新技术更新相对缓慢,蚕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还面临着知识老化、技术老化、人员老化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玉林市蚕桑产业发展中,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存在以下三个困局。
4 对策建议
玉林市及其所辖的七个县(市、区)中,仅设有市蚕业技术推广站和陆川县蚕业技术指导站、博白县蚕种场三个蚕桑产业专业技术指导单位,其中仅有市蚕业技术推广站拥有专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陆川县蚕业技术指导站、博白县蚕种场在职在编人员极少且基本由其它专业岗位人员兼任;其它五个县(市、区)中,均没有设立专门的蚕桑产业专业技术指导单位,其中玉州区、福绵区、容县由容县土肥植保经作站进行蚕桑管理及技术服务,兴业县、北流市则分别由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局负责蚕桑管理及技术服务。“市有队伍县无人员”的现象在玉林市十分明显,成为影响玉林市蚕桑产业创新发展一大不利因素。近年来玉林市原蚕基地连年萎缩[3],在一定程度上与蚕桑专业技术指导单位的缺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体系的不健全有着一定的关系。
4.1 多种途径培养人才
一是健全蚕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成长机制,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年轻技术骨干到高等院校进修、培训,鼓励大中专毕业技术人员再深造,全面提升全市蚕桑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一支学用结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蚕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二是拓宽蚕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渠道,在稳定和增强市县两级农业部门蚕桑技术推广指导单位的同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蚕桑企业、蚕桑合作社、蚕种场、桑园等生产经营主体引进和招聘技术骨干,自主培养、发展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三是注重增强蚕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乡土力量,在种桑养蚕第一线,充分挖掘农民群众中的“蚕专家”“桑博士”等乡土人才资源,形成一批源自生产、扎根一线、掌握技术的新型蚕农队伍,有效补充蚕桑专业技术人才在农村的基层力量。
4.2 优化环境吸纳人才
将蚕桑专业技术人才纳入玉林市农业高层次人才引进范畴,给予引才特殊政策,配套引进人才成长项目经费,突出“高层次”和“急需型”导向,突出“育种”和“加工”学科,加强蚕桑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完善工资津贴、职称、奖励、子女就业等待遇向农业一线人员倾斜的政策措施[5],为从事蚕桑技术指导服务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加强玉林市蚕业技术推广站与广西区内外科研机构、高校的科研合作和人才团队交流,深化与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联合共建的广西蚕业科学院玉林分院建设[6],引进广西蚕业科学院优秀技术专家到分院挂职或牵头创新团队建设,引进高层次蚕桑人才到玉林市开展项目合作、学术交流、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
4.3 发展产业承载人才
产业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长人才的基础所在,要在推动玉林蚕桑产业振兴的同时,同步推动玉林蚕桑人才振兴。要通过大力发展特色蚕桑产业,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而提升玉林蚕桑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承载能力和吸引集聚作用,使人才在蚕桑产业发展中得到价值体现和快速成长。要发展壮大蚕桑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建设特色蚕桑小镇、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区、蚕桑良种繁育基地等,加强专业技术人才与产业创新发展的关联度,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向产业集中区集聚,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6.
[2]刘开莉,牟龙彬,汤庆坤,等.玉林市特色蚕桑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建议[J].广西蚕业,2018,55(2):53-55.
[3]庞朝平,李盛安,黄扬文.玉林市原蚕基地连年萎缩的原因与对策[J].广东蚕业,2017,51(1):13-14,17.
[4]张新民.中国农村人才的现状与演变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1):64-68.
[5]刘霞.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问题探析[J].农家之友,2009(9):1-3,11.
[6]乐波灵,白雪,毛洪斌,等.广西蚕业科学院及分院科技创新工作成效与发展探讨[J].广西蚕业,2016,53(4):34-38.
中图分类号[S88-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6-1657(2019)02-0049-03
ISSN 1006-1657;CN 45-1212/S
DOI:10.19553/j.cnki.1006-1657.2019.02.011
收稿日期:2019-04-12;
接受日期:2019-05-27
第一作者信息:刘开莉(1988—),女,本科,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蚕桑食品加工等方面研究。E-mail:kalyliu@163.com
通信作者信息:梁贵秋(1975—),女,硕士,高级农业经济师。E-mail:liangguiqiu0816@163.com
标签:蚕桑论文; 玉林市论文; 专业技术人才论文; 产业论文; 队伍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人才学论文; 世界各国人才调查及其研究论文; 《广西蚕业》2019年第2期论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论文; 玉林市蚕业技术推广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