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理生态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光合作用,效应,连作,刺槐,生理,枣园,海洋。
生理生态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萍[1](2019)在《延安市人工林主要树种刺槐光合生理特性与生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2018年7月、8月、9月采用GFS-3000便携式光合仪(德国)测量延安市人工林主要树种刺槐的蒸腾速率(E)、净光合速率(A)、水分利用率(WUE)等数据,从而分析刺槐的各项指标,在此基础上测量叶片的叶绿素、自由水、束缚水等其他数据,再根据公式计算,鉴定刺槐的固碳释氧能力和降温增湿能力强弱。本文研究延安市人工林主要树种刺槐光合生理特性与生态效应,主要是为陕北地区刺槐人工林建设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7月、8月、9月这叁个月刺槐的净光合速率(A)日变化均呈现“双峰”曲线,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引起植物光合“午休”现象的原因有许多,如气孔导度(Gs)、环境温度(Tr)、湿度(RH)、环境CO_2浓度(Ci)等,本文研究后发现环境温度、光合有效辐射、水气压亏缺、气孔导度均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刺槐的光合“午休”现象。同一树种在不同月份引起“午休”原因均不同,刺槐在7月为气孔因素,8月为非气孔因素,9月因素还有待研究。(2)刺槐的光饱和点(LSP)在540μmol·m~(-2)s~(-1)以上,光补偿点较(LCP)在10~100μmol·m~(-2)s~(-1)之间,叶绿素a/b的值在0.629~1.595之间,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较高,叶绿素a/b较低,则表明刺槐为典型的喜阳植物,而且对光环境的适应性较强。(3)刺槐在8月束缚水/自由水的比例大,生理生活代谢慢,抗旱性较强,在7月和9月束缚水/自由水的较低,刺槐代谢较快,生长较快。刺槐在相同条件下,净光合速率(A)高的同时,水分利用率(WUE)也高。综合对比刺槐的抗旱能力和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4)植物在不同月份含有不同的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能力主要是因为植物不同的生态特性,所处的环境因子、生长阶段。刺槐的日固碳释氧量7月最大、接着是9月、8月最小。8月日蒸腾速率最高,因此,8月的降温增湿能力最强。刺槐的年固碳量为3523.382 g,年蒸腾水量为939.737 kg,表明刺槐的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能力比较强。刺槐的光合生理特性由外部不同环境生态因子和自身内部各种生理因子共同决定,这些生理生态因子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刺槐的光合能力、抗旱性、固碳释氧能力、降温增湿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在延安人工林的选择和配置过程中,可以将刺槐作为优势种,再培育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从而提高整个人工林的生态效应。(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9-06-01)
赵秋毅[2](2019)在《泉州湾红树植物秋茄治理互花米草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花米草在上世纪被引进我国后,因其密集生长、抗逆性与繁殖力极强,导致滩涂生态失衡、航道淤塞,同时对本土植物种及鸟类造成了严重威胁而亟待治理。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潮间带木本植物,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秋茄是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重要乡土红树物种。课题组研究出“刈割+翻耕+覆膜+种植乡土红树植物+回收薄膜”的互花米草生物-物理防控方法,该方法高效环保起到了良好的成效。本研究以泉州湾“滨海湿地乡土红树植物防控互花米草示范基地”为实验样地,在研究秋茄一年苗治理互花米草生态效应的基础上,对泉州湾互花米草和秋茄二年苗种群生长特征以及秋茄治理互花米草的生理生态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刈割可以显着降低互花米草的株高、丛径、鲜重和干重,但一年后反而使其密度有所上升。刈割过的互花米草叶片中碳、氮、磷含量及其C/N、C/P与未经处理的互花米草有显着差异,N/P比较相似。单一物理刈割可以在一定程度抑制互花米草生长,但经一年恢复后效果则不明显。(2)用生物-物理专利方法防控互花米草,随着秋茄的生长,低密度种植模式的优势逐渐体现。在第二年生长周周期末时,100×100 cm种植模式的秋茄株高、冠幅、根长、生物量、绝对生长速率、叶片有机碳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种植模式,且固碳水平和对P的利用效率为4种种植模式中最高。种植模式对秋茄叶全氮含量影响不大,秋茄二年苗的生长可能主要受N元素限制。(3)密集种植模式(25×25 cm、50×50 cm)会导致秋茄第二年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下降,但对叶绿素a/b比值影响不大。抗氧化酶活性随着秋茄种植的密集程度而增加,但最密集25×25 cm秋茄二年苗的酶活性也未下降,密集种植胁迫没有对秋茄二年苗造成不可逆损伤,仍低于其耐受阈值。研究结果表明100×100 cm种植模式最适于秋茄二年苗的生长,带来的胁迫最小。(4)种植秋茄第二年后,100×100 cm秋茄种植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上、下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小幅度提升土壤全磷含量,同时有效地降低土壤浸出液的盐度和pH,改良土壤性质。综上所述,采用专利生物-物理方法防控互花米草入侵的效果显着,100×100 cm种植模式的秋茄在第二年末期生长状况、营养元素含量、抗逆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等均优于其他种植模式,建议可在滨海湿地生态恢复中采用该方法和种植模式。(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9-04-17)
黄光伟,龚莉莎,陈国栋,樊文霞,田玉刚[3](2019)在《南疆地区间作红枣苜蓿生理生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共设置了枣树单作(CK)、距离两侧红枣0.50 m种植苜蓿(A)、距离两侧红枣1.00 m种植苜蓿(B)、距离两侧红枣1.45 m种植苜蓿(C)4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间作系统生理生态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模式下,间作系统对气温有着良好的调节作用,其中A模式下苜蓿净光合速率较高;间作复合系统对浅层地温有高温季节降温、低温季节增温的作用,不同时期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对降低土壤的无效蒸发有重要意义;在苜蓿全年生产中,A模式产量最高;在灌溉定额的条件下,A模式下作物的贮水量最高,水分利用率也最高,说明合理的间作距离可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在不同种植模式中,A模式对生态系统中光温的利用相对适宜、土壤容重变化较为平稳、水分利用率最高,且产量也达到最高。综合衡量间作系统内的光、温、水分等的生理生态效应可以得出,A种植模式为红枣间作苜蓿的最佳种植模式。(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高坤山[4](2018)在《海洋酸化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其与升温、UV辐射和低氧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以每小时超过100万t的速率,从大气中吸收矿物燃料衍生及人类排放的CO2,引起海水pH下降,导致海洋酸化.与此同时,全球变暖引起海洋升温,使得上部混合层变浅,导致该层内营养盐减少,浮游生物接受可见光和UV的辐射量增加,并且使得O2的溶解度降低,引起低氧化.这些海洋变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然而,不同海域的环境响应和生态效应有所不同.主要综述全球海洋酸化问题研究进展,突出升温、UV辐射影响下的酸化效应,进而结合南海相关的研究进展分析未来研究动态.(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谷增辉[5](2018)在《烯效唑对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烯效唑是一种植物生长延缓剂,能调节小麦生长,且具有改善小麦生理特性,减轻小麦逆境胁迫下受伤害的优点。因此,本文作者阐述了烯效唑调控下小麦的生理生态响应,并探讨了烯效唑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合理利用烯效唑的调控作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8年10期)
李萍,邓凯,冯晓东[6](2018)在《延安市人工刺槐林光合生理生态特性与生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延安市人工林主要树种刺槐光合生理生态特性与生态效应,为陕北地区刺槐人工林建设提供依据。采用GFS-3000便携式光合仪(德国)对延安市人工林主要树种刺槐的光合生理特性和生态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刺槐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首峰(5. 03μmol·m~(-2)·s~(-1))出现在11:00,次峰(2. 22μmol·m~(-2)·s~(-1))出现在15:00,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2)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表明,刺槐的净光合速率(A)与相对湿度(RH)、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和外界CO_2浓度(Ca)呈正相关,与T和T1呈负相关,光合午休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可能是由气孔因素决定;(3)刺槐的光饱和点(LSP)较高、光补偿点(LCP)低,分别为1 499. 2μmol·m~(-2)·s~(-1)、1. 9μmol·m~(-2)·s~(-1),是典型的阳生植物。(4)刺槐的固碳释氧(1 069. 45 g)能力较弱,降温增湿(329. 24 kg)能力较强。刺槐的光合特性由多种生理生态因子共同决定,这些生理生态因子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在人工林的选择和配置过程中,采取多个树种结合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整个绿地系统生态效应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磊[7](2018)在《不同连作年限及间作处理对地黄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黄是已知根茎类药材中连作障碍最为严重的药用植物之一,随着社会需求的持续增加和适耕区域的不断减少,连作障碍已经成为限制地黄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试验以怀地黄“温85-5”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办法,以正茬地黄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连作年限(重茬、连作3年、连作4年、连作5年、连作6年)对地黄的生长、生理活性、产量、品质和根际微生态的影响。同时以重茬地黄为对照,研究了不同间作处理(地黄/苦参、地黄/黄芩、地黄/知母、地黄/大蒜)对连作地黄的生长、生理活性、产量、品质和根际微生态的影响,探讨间作修复地黄连作障碍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比正茬地黄,连作地黄表现为生长缓慢、长势较弱,连作地黄的叶片数、叶面积、冠幅面积、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等农艺性状均显着低于正茬地黄。同时不同连作年限地黄生长发育状况之间也存在差异,长期连作(5、6年)地黄的各项农艺性状表现优于短期连作(2、3年)地黄,连作提高了地黄的死亡率,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连作地黄的死亡率有缓慢降低的趋势,其中连作3年地黄死亡率最高,连作6年地黄死亡率最低,分别比正茬地黄高249.06%、162.52%。(2)相比正茬地黄,连作降低了地黄抵抗逆境胁迫的能力。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连作地黄的MDA含量、相对电导率有降低的趋势,而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则有所提高。在地黄膨大中期,长期连作(5、6年)地黄的SOD活性要低于短期年限(2、3年)地黄,在地黄膨大后期,长期连作(5、6年)地黄的SOD活性要高于短期连作(2、3年)地黄。(3)相比正茬地黄,连作地黄的产量、品质均大幅下降。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连作地黄的产量质量都出现了缓慢上升的趋势,但都不能达到正茬地黄的水平。各连作年限地黄中连作6年地黄的产量和毛蕊花糖苷含量最高,分别比正茬地黄低73.45%和45.83%,连作5年地黄的梓醇含量最高,比正茬地黄低62.84%。连作导致地黄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增加,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连作地黄根际土壤的细菌真菌比有所上升。(4)相比重茬地黄,各间作处理均降低了连作地黄的死亡率,其中地黄/大蒜的降幅最为明显,相对于重茬地黄降低了11.51%。在地黄生长中后期,各间作处理中地黄/大蒜和地黄/知母的叶片数、叶面积、冠幅面积、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等农艺性状表现要优于重茬地黄,与重茬地黄相比,间作大蒜和知母促进了地黄的地上地下部分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而黄芩和苦参则起抑制作用。(5)相比重茬地黄,间作大蒜和知母显着降低了膨大中期连作地黄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提高了地黄的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在地黄膨大后期,提高了连作地黄的SOD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而间作苦参和黄芩的地黄整体生理活性表现则差于重茬地黄,其中间作大蒜表现最好,间作苦参表现最差。(6)相比重茬地黄,间作大蒜提高了地黄收获期的产量,间作苦参和黄芩降低了地黄收获期的产量,间作知母对地黄产量影响不大,与重茬地黄相比,间作大蒜地黄的产量提高了42.58%。地黄/大蒜、地黄/知母提高了地黄收获期块根中的梓醇和毛蕊花糖苷含量,其中间作大蒜的地黄毛蕊花糖苷和梓醇含量最高,分别比重茬地黄高了54.55%和29.66%。相比重茬地黄,各间作处理地黄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有所上升,真菌数量有所降低,间作提高了连作地黄根际土壤的细菌真菌比。(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张偲,王发左,杨键[8](2016)在《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其生物合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可望取得海洋微生物新物种、新基因、新结构、新机制和新功能研究的重大突破,全面提升我国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科学研究的水平。属重要科学前沿交叉综合研究。海洋微生物是最具优势和特色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微生物的研究,关乎海洋生物资源的国家权益保障、创新药物的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与健康修复和国家重大科技战略。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研究是创新药物和生态环境健康修复的基础,也是组合生物合成技术的起点。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将为海洋微生物产业提供健康、快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围绕"海洋微生物的特有次生代谢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关键科学问题,选择我国特有海洋环境和特色海洋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类群,关注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发现具有生理与生态学效应的新颖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海洋微生物的关键次生代谢过程和主要功能基因,揭示生物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发展基因重组技术、代谢工程技术,丰富生物合成基础理论,开发组合生物合成新技术,从而为创新药物和特色环保制品的开发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6年19期)
陈丽文,王艳平[9](2016)在《低温对两种油茶的生理生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西油茶和湖南油茶为试验材料,研究在温度梯度下,两种油茶幼苗叶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油茶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等抗氧化物酶的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温度使两种油茶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有所下降,但影响不明显.(2)低温处理后,广西油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20℃时最高,湖南油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15℃时最高;两种油茶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在20℃时最高;广西油茶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在15℃时最高,湖南油茶过氧化物酶活性在10℃时最高.(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王晨冰[10](2016)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桃园水热调控技术及其生理生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善西北黄土高原旱地果园水分条件的途径和方法一直是该地区果树稳产丰产的核心问题。利用不同地表覆盖方式旱作技术在甘肃中东部黄土高原旱地果园的示范推广较大程度地缓解了该区域降水有限及季节性干旱对果树生产的限制。本研究采用大田定位试验方法,在年均降雨量500 mm左右的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选择成龄桃园,研究了垄膜保墒集雨技术(PFM)、麦草覆盖(SM)和清耕(CT)处理条件下土壤水热调控、水分平衡利用、水分利用效率、果实产量,测定分析了果实膨大期桃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光合作用及果实品质的变化。同时对垄膜保墒集雨全年覆盖(PFM)、垄膜保墒集雨3~6月底覆盖(JM)及清耕(CT)条件下不同土层(0~30 cm和30~60 cm)土壤水热时空变化与土壤养分、矿化特性、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与CT相比,PFM处理增加土壤温度、SM处理(P<0.05)降低了土壤温度。两种覆盖处理均增加了土壤重量含水量绝对值1.9~2.9%;年蒸散量(ET)降低了82.5 mm(SM)和49.3 mm(PFM)。覆盖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由对照CT的5.7 kg m-3提高到了8.1(PFM)和9.0 kg m-3(SM),产量由25.2 t ha-1(CT)提高到了32.2 t ha-1(PFM)和32.5 t ha-1(SM)。2、果实迅速膨大期PFM和SM处理净光合速率日均值(PN)分别为13.1μmol m–2 s–1和12.2μmol m–2 s–1较CT 11.4μmol m–2 s–1提高了14.9%和7%;正午13:00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分析表明,PFM和SM与CT比较发现OJIP曲线显示CT处理J点明显升高,不同处理之间相对可变荧光强度VI差异不显着;PFM和SM较CT最大光化学效率(TR0/ABS)升高了3.8%~5.1%,光化学性能指数(PI abs)升高了36.4%~41.2%。3、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不同深度土壤养分含量各处理间存在差异。0~30cm土壤有机质含量PFM与CT比显着降低,JM处理变化不大;全氮含量的变化与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土壤全磷PFM、JM与CT比均有所增加。30~60 cm土层PFM和JM土壤全磷明显较CT低。4、PFM和JM两种处理均显着提高了果园土壤有效养分成分,但两种处理之间存在差异。0~30cm土层,土壤碱解氮PFM和JM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7.7%和14.6%;其中0~30cm土层有效磷PFM较JM减少了31.0%、速效钾增加了5.0%;在30~60cm土层,碱解氮PFM较JM增加了9.7%,有效磷减少了11.5%、速效钾减少了12%。5、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氮、磷矿化速率不同,处理间存在差异。0~30cm土壤中有机碳、氮、磷矿化速率明显大于30~60 cm土壤的矿化速率,其中JM有机碳矿化速率最大,PFM最小;0~30cm土壤PFM和JM氮矿化速率较CT分别增加41.4%和23.7%,PFM和JM磷矿化速率较CT分别增加23.8%和10.2%,PFM氮、磷矿化速率较JM增加12.5%和11.1%;30~60cm土壤PFM氮矿化速率较JM增加10.1%。总体上PFM和JM处理土壤养分矿化速率明显高于CT。6、PFM、JM显着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的活性,降低根际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了微生物碳氮含量。其中0~30cm土壤PFM和JM较CT尿酶活性分别增加21.5%和51.42%,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11.2%和21.4%,JM较PFM更有利于微生物和酶活性的提高。综上所述,PFM、SM显着提高了桃园根际土壤含水量,PFM处理提高了土壤温度,SM处理土壤温度有所降低;PFM、SM显着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果实迅速膨大期PFM和SM处理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均值PFM、JM提高土壤酶活性并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分解,加速了氮磷钾矿化速率,增加了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提高了果品产量、改善了果实品质。垄膜保墒集雨技术JM处理(6月底揭膜)更有利于土壤环境的改善。(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生理生态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互花米草在上世纪被引进我国后,因其密集生长、抗逆性与繁殖力极强,导致滩涂生态失衡、航道淤塞,同时对本土植物种及鸟类造成了严重威胁而亟待治理。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潮间带木本植物,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秋茄是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重要乡土红树物种。课题组研究出“刈割+翻耕+覆膜+种植乡土红树植物+回收薄膜”的互花米草生物-物理防控方法,该方法高效环保起到了良好的成效。本研究以泉州湾“滨海湿地乡土红树植物防控互花米草示范基地”为实验样地,在研究秋茄一年苗治理互花米草生态效应的基础上,对泉州湾互花米草和秋茄二年苗种群生长特征以及秋茄治理互花米草的生理生态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刈割可以显着降低互花米草的株高、丛径、鲜重和干重,但一年后反而使其密度有所上升。刈割过的互花米草叶片中碳、氮、磷含量及其C/N、C/P与未经处理的互花米草有显着差异,N/P比较相似。单一物理刈割可以在一定程度抑制互花米草生长,但经一年恢复后效果则不明显。(2)用生物-物理专利方法防控互花米草,随着秋茄的生长,低密度种植模式的优势逐渐体现。在第二年生长周周期末时,100×100 cm种植模式的秋茄株高、冠幅、根长、生物量、绝对生长速率、叶片有机碳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种植模式,且固碳水平和对P的利用效率为4种种植模式中最高。种植模式对秋茄叶全氮含量影响不大,秋茄二年苗的生长可能主要受N元素限制。(3)密集种植模式(25×25 cm、50×50 cm)会导致秋茄第二年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下降,但对叶绿素a/b比值影响不大。抗氧化酶活性随着秋茄种植的密集程度而增加,但最密集25×25 cm秋茄二年苗的酶活性也未下降,密集种植胁迫没有对秋茄二年苗造成不可逆损伤,仍低于其耐受阈值。研究结果表明100×100 cm种植模式最适于秋茄二年苗的生长,带来的胁迫最小。(4)种植秋茄第二年后,100×100 cm秋茄种植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上、下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小幅度提升土壤全磷含量,同时有效地降低土壤浸出液的盐度和pH,改良土壤性质。综上所述,采用专利生物-物理方法防控互花米草入侵的效果显着,100×100 cm种植模式的秋茄在第二年末期生长状况、营养元素含量、抗逆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等均优于其他种植模式,建议可在滨海湿地生态恢复中采用该方法和种植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理生态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李萍.延安市人工林主要树种刺槐光合生理特性与生态效应研究[D].延安大学.2019
[2].赵秋毅.泉州湾红树植物秋茄治理互花米草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D].集美大学.2019
[3].黄光伟,龚莉莎,陈国栋,樊文霞,田玉刚.南疆地区间作红枣苜蓿生理生态效应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9
[4].高坤山.海洋酸化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其与升温、UV辐射和低氧化的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谷增辉.烯效唑对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J].农业科技通讯.2018
[6].李萍,邓凯,冯晓东.延安市人工刺槐林光合生理生态特性与生态效应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8
[7].李磊.不同连作年限及间作处理对地黄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
[8].张偲,王发左,杨键.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其生物合成机制研究[J].科技资讯.2016
[9].陈丽文,王艳平.低温对两种油茶的生理生态效应[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王晨冰.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桃园水热调控技术及其生理生态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