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关怀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基于人文关怀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周斌

提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宝贵资源。所以培养优秀的大学生是全国各大高校的主要任务。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理论知识,高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出色的人际交往技巧,更需要的是良好的品质,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敢于为祖国奉献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想使大学生具备以上品质就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纵观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均是大同小异,说教式、灌输式等无法起到良好效果的教育方式比比皆是。如何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更加行之有效,成为教育界的一大热门论题。本文就从人文关怀的视角来谈谈如何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作者信息|周斌(1971—),男,本科,公共管理硕士,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421002。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来已久,而且数十年来教育方法一成不变,在高校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当下的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模式感到头疼。在这种形势下,众多教育家纷纷探讨不同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掀起了一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高潮。

一、人文关怀的深层涵义以及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国内对于人文关怀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王东莉是其中的代表,一直以来她始终致力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人文关怀的研究。而且她第一次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人文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文关怀的理论联系起来,深刻的论述和发现了人文关怀的思想渊源。她经过系统的分析认为大学生思想教育人文关怀模式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关心大学生的基本需要和低级追求,逐渐发展为关注大学生的高级需要和大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她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人文关怀,应该以人为本用“人”的方式对待、理解、关怀大学生,特别是关心大学生的精神生命的发展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命题,而且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人放在发展的首位,重视人的精神和物质追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便成为历史的必然,也成为高校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内在要求。诸位理论学者,基于自己的研究观点,对人文关怀有着不同的理解,是人文关怀有了深刻性和复杂性。有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谈到关怀是对其他人权利的尊重,是对他人生存状态的思考,人文关怀关注的是人自身的意义,以及人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还有的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人文关怀是指关心他人在社会中多样化的需求,尊重他人的个体差异和主体地位,人文关怀应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尽管各学者对人文关怀有不同的看法,但归纳起来就是:“对人理解、尊重、关心、爱护,对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状况进行关注。”人文关怀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成才。”

二、人文关怀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一)人文关怀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1、从现实状况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人文关怀。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下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压力空前沉重。据调查,现如今有25%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20%的大学生学习压力过大,30%的大学生对毕业就业患有“恐惧症”,甚至有许多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而且,接近7成的大学生希望得到来自老师和学校的关怀。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大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爱,这便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2、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方面看,应该体现人文关怀。

以人文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所在,同样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新形势下面对新型的教育对象,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不会流于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兴趣。鼓励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处处体现学校和教师对大学生的关怀,将大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爱。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有感染力才有实效。

3、在大学生的成长需要看,需要体现人文关怀

从个人的发展阶段看,大学生正处在亲密感与孤独冲突的阶段,如果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会离群索居,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就形成了孤立感。而且有些大学生价值观扭曲,没有信仰,没有理想,缺乏诚实品质、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心里素质极差。所以在政治思想教育中要给予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用爱去感化大学生,使大学生和社会建立亲密感,并且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增强人文关怀

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学校的使命。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人文关怀学校要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学生艰苦奋斗和实践创新的精神。学校不应该单纯的去管理学生而应该有管理已有关爱。许多的实际事例证明,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比说教式教育更有效果。

(二)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1、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思想教育中我们总是把学生放在被教育者的位置,一味的展开说教,很少考虑学生在想什么以及学生需要什么。而且从古至今我们的教育过分的强调集体大于个人的利益,重视集体的发展强于个人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思想下我们总强调共性化教育,将学生当成一个个完全一样的人,教授知识也只是填鸭式的教学。长此以往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成绩优秀但是却十分平庸,不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且这样的教育方式与人性关怀的本质也背道相驰。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独立精神和卓绝的创造性的人才。所以要注重因材施教,是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开发,这才是教育最根本的东西。

2、教育过程太过理性机械

在学校教育中,学校的各种理性标准成了学生生活的唯一要求,在知识教学中,老师只是一味的教,学生就埋头苦学,整个教学过程太过理性甚至有些机械,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在课程上有过交流,在课程之外老师和同学没有任何情感的交流,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老师显得冷漠甚至是不尊重,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其实在思想教育过程中人的非理性因素是理性因素无法取代的,在教学工程中如果学生能产生共情,那么教育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要想师生之间产生共情,就需要教师和学校对学生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3、教师牢牢地占据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在各种教育理论中,教学从来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但是在“尊师重道”等传统观念,以及学校之中各种不合理的评价方式的影响下,学生已然丧失了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敢对老师的错误进行指正,对教师的要求唯唯诺诺,成绩优异而性格平庸,以至于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学生才会有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在教育生活中教师由于爱面子等私人因素以及评职称、升职等学校因素,往往在学习成绩上对学生高要求,从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久而久之在教学生活中就只剩下教师为主体。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使学生不在“怕”老师,使学生敢于向老师提意见,要做到这两点就需要老师多多关怀学生,给学生多一些笑脸,减少一些教师的威严,慢慢的就会转变教学中只有教师一个主题的情况。

4、学校管理的手段不够柔和

现如今学校的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学校中校长“一言堂”,班级中老师“一言堂”而且都不容学生质疑学校的规章制度。但是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末期,性格中还是有一些叛逆的因素,这就造成学生会和学校的管理对着干,引发学生和学校的冲突。学生一旦无法对抗学校管理往往会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法来抵抗,造成学校的规章制度如同虚设,学生违纪现象严重。若是学校能够采取柔和的管理方式,给予犯错的的学生多一些人文关怀,便会很好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5、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多种需求

当代高校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很少关心学生成绩之外的其他诉求,缺少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关注。而且学校只要求学生的专业成绩出色,不注重学生的体育成绩,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甚至产生悲剧。

6、学校的评价标准不科学

我们的大学只局限于一种评价标准,那就是成绩,成绩决定一切已经成为各高校都具有的弊端。学校不关注学生德体美方面的发展,而且也没有很好的评价机制,以至于学生严重偏科,无法全面发展。

三、人文关怀如何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我们经过不断地教育改革逐渐的意识到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但是意识到不一定表示能共很好的操作,并不代表能够在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中应用人文关怀,下面我们就展开说一下具体措施。

(一)优化教学环境,加强校园文化设施的建设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环境,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而且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可以使大学生在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上与社会主流观念保持一致。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要做到,第一,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并进行合理布局。第二、要树立良好的校园文化舆论导向,树立正确的校风校纪。在学校里通过各种活动是学生对文化科技等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在校园中要将同学们喜欢看的文化知识提供给他们,净化学校思想教育的信息环境。

(二)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改变教育理念与方法

思想教育工作者坚持什么样的工作理念直接关系到思想教育工作是否能取得成效。我们之所以倡导人文关怀就在于人文关怀充分肯定个体的人,从分关注个人的内心理想。在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创造性的发展。在这样的观念下,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不能让学生无要求的机械的按照教育者的观念行事,不能把学生当做是被动的服从者。改变长期以来的灌输式的,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方式,转变为对话式的教育方式,强调教师和学生双方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互相磋商。使高校教育方式由对象性像主体性转变。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但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人,所以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启发自觉性、鼓励创造性,只有人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思想教育才算是成功的。

所以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以人为本及加强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所以我们要做到,第一,使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能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第二,教师要在教学生活中关注学生情绪和心理的变化对于学生情绪低沉的情况,教师要及时的疏导学生释放不良情绪,但是要注意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人文关怀。

结语:

在社会发展中人是决定性的因素,以人为本不仅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的核心而且也是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人有人之间的联系减少,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作用。所以在大学教育思想教育时,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人文关怀的视角解决大学生的自身问题,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坏境。只有这样,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毛国涛.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J].成人教育,2007,(1):123-124

[2]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课题组.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J].新疆社科论坛,2009,(1):73-76

[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课题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5,(7):5-10

(责任编辑:张静)

标签:;  ;  ;  

基于人文关怀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