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纤毛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毒性,纤毛,鼻腔,凝胶,盐酸,纤毛虫,纳米。
纤毛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陆瑾,展冠军,郭立玮[1](2019)在《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的表征及其鼻纤毛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α-细辛脑制备成聚乙二醇-聚乳酸-α-细辛脑纳米粒(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考察其表面性能及鼻腔给药后的鼻纤毛毒性。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挥发法将α-细辛脑制备成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纳米粒度定位仪、透射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及X射线衍射法对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进行表征;透析法研究PEG-PLA-α-细辛脑体外释放行为;大鼠模型考察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鼻腔给药后的鼻纤毛毒性。结果 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72.3 nm,PDI指数0.256,载药量10.70%,包封率59.36%;α-细辛脑主要以分子分散的形式存在于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中;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中α-细辛脑的体外释放行为符合Ritger-peppas拟合方程;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鼻腔给药后对鼻纤毛无明显的毒性。结论有机溶剂挥发法制备的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可用于鼻腔给药。(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9年18期)
汤荣成,齐红莉,王红宇,郑晓楠,李雪菡[2](2019)在《两种药物对褶皱臂尾轮虫和两种纤毛虫的急性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96 h静态水试验法研究硫酸锌和叁氯异氰尿酸对褶皱臂尾轮虫、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锌对褶皱臂尾轮虫、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4.499、1.946 mg/L和221.135 mg/L;硫酸锌对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12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896 mg/L和334.808 mg/L;叁氯异氰尿酸对褶皱臂尾轮虫、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412、0.167 mg/L和1.255 mg/L,叁氯异氰尿酸对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12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519 mg/L和3.044 mg/L。褶皱臂尾轮虫、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对硫酸锌和叁氯异氰尿酸的耐受性顺序均为黄色伪角毛虫>褶皱臂尾轮虫>海洋尾丝虫。(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荀波娜,毕青玲,谢茵,李萍,杨丽[3](2019)在《薄荷素油鼻黏膜保湿微乳的制备及其黏膜黏附性和纤毛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薄荷素油鼻黏膜保湿微乳,并对其黏膜黏附性和纤毛毒性进行考察。方法:以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为乳化剂制备薄荷素油鼻黏膜保湿微乳,基于综合评分以正交设计法优化微乳的制备工艺;对所制微乳进行表征并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薄荷醇含量;通过测定蟾蜍在体纤毛传输速率评价其黏膜黏附性,测定蟾蜍离体纤毛持续运动时间以评价其纤毛毒性。结果:自制微乳的优化制备工艺为先将薄荷素油与乳化剂分散,再加入无水乙醇、食用甘油、蒸馏水混合后,于1 200 r/min的转速下搅拌2h。3批自制微乳中薄荷醇的平均含量为2.682、2.507、2.496 mg/mL,RSD为2.89%(n=3)。自制微乳高、中、低剂量组(以薄荷醇计2.561、0.256、0.128 mg/mL)蟾蜍在体上颚纤毛传输速率分别为(0.65±0.01)、(0.78±0.03)、(0.92±0.04)cm/min,显着低于生理盐水组和复方薄荷脑滴鼻液组(P<0.05);蟾蜍离体上颚纤毛运动时间分别为(206.7±4.9)、(226.0±13.5)、(269.3±12.9)min,显着长于去氧胆酸钠组(P<0.05)。结论:自制微乳的制备工艺可行、质量可控,其黏膜黏附性较好,无纤毛毒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9年12期)
吕洋[4](2019)在《两种纳米颗粒对纤毛虫冠突伪尾柱虫的细胞毒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银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们进入水环境中会对生活在其中的生物体产生毒性效应。纤毛虫原生动物为单细胞真核生物,广泛分布于水环境中,对外界环境的刺激比较敏感,且处于水体食物链的底层,是良好的风险评估模式生物,其中,单细胞腹毛类纤毛虫冠突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 cristata)具有表膜薄且身体柔软的特点。因此,本实验选用其为受试生物,研究粒径30 nm的圆球形纳米银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对细胞产生的急、慢性毒性效应;采用透射电镜、AO-PI双重荧光染色、傅里叶红外光谱、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线粒体跨膜电位检测探针和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的技术,初步探究两种纳米颗粒对冠突伪尾柱虫产生毒性效应的细胞学机制。结果如下:1.两种纳米颗粒对冠突伪尾柱虫的毒性效应利用纳米银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分别对细胞进行24 h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细胞死亡率和繁殖抑制率与浓度梯度的对数值均呈线性关系,纳米银颗粒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对冠突伪尾柱虫的半数致死浓度(24h-LC_(50))分别为1.21×10~(-5) mg/L和138.75 mg/L,最低效应浓度(24h-LC_0)分别为4.62×10~(-6) mg/L和122.59mg/L,半数效应浓度(24h-EC_(50))分别为3.55×10~(-6) mg/L和88.85 mg/L,说明纳米银颗粒对冠突伪尾柱虫产生的急性毒性效应大于纳米二氧化钛颗粒。此外,这两种纳米颗粒均对细胞产生了慢性毒性效应,即对细胞增长繁殖存在抑制作用,并且纳米银颗粒的慢性毒性效应较强。2.两种纳米颗粒对冠突伪尾柱虫毒性效应的细胞学机制初步探究通过AO-PI双重荧光染色结合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高浓度(24h-LC_(50))的纳米银颗粒会使细胞内产生大量处于不同时期的溶酶体,高浓度和低浓度(24h-EC_(50))的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均造成细胞膜结构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未观察到两种浓度的纳米银颗粒对细胞膜结构的破坏。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发现,高浓度的纳米银颗粒会使组成细胞膜化学成分的γ(=C-H)、-COO-、ν_a(PO~(2-))、多糖的δ(C-OH)基团含量减少;高、低浓度的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处理不仅使上述基团的含量远少于纳米银颗粒处理组,还会产生大量的RHC=O基团,并造成amideⅠ基团完全消失。综上所述,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对细胞膜结构和化学成分的破坏程度更强。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线粒体跨膜电位检测探针、透射电镜观察和抗氧化酶活性测量的结果显示,与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处理组相比,纳米银颗粒使细胞内产生更多的活性氧簇,同时引起线粒体跨膜电位显着降低,并造成线粒体结构的严重破坏。此外,纳米银颗粒对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影响均大于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处理组,说明纳米银颗粒对细胞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强于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综上,本研究通过比较纳米银颗粒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对冠突伪尾柱虫与其他模式生物之间的急、慢性毒性效应差异,首次提出冠突伪尾柱虫可作为早期预测纳米材料环境风险的模式生物的建议。本实验首次采用多种显微观察术与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致毒机制进行初步探究,得出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主要通过破坏细胞膜而对细胞产生毒性效应的结论。本文从细胞内的细胞器变化及其生化指标的角度初步探究纳米银颗粒的致毒机制,发现纳米银颗粒主要通过破坏线粒体,引起细胞内剧烈的氧化应激反应,最终导致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谢伟容[5](2019)在《黄连解毒鼻用温敏凝胶对蟾蜍上颚黏膜纤毛毒性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黄连解毒温敏凝胶鼻腔给药对纤毛的毒性作用。方法:以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呋麻滴鼻液(含1%盐酸麻黄碱)为阴性对照药,脱氧胆酸钠为阳性对照药,考察黄连解毒温敏凝胶、空白温敏凝胶基质对蟾蜍上颚纤毛形态、纤毛持续运动时间和纤毛持续运动百分率的影响。结果:黄连解毒温敏凝胶给药后PVD为(524.2±17.0) min,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纤毛形态无明显影响。结论:黄连解毒温敏凝胶对蟾蜍上颚黏膜纤毛的无明显毒性,可用于鼻腔给药。(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谭善财,卢秋霞,舒悦月,孙意冉,唐琳[6](2018)在《传统藏药纤毛婆婆纳乙醇提取物急性毒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传统藏药纤毛婆婆纳乙醇提取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方法:选取健康小鼠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雌、雄对照组(Vehicle),雌、雄给药组(VFCE)。以剂量5g/kg(相当于生药48.1g/kg,临床剂量的125倍)及合适的给药体积(0.4mL/20g/次)灌胃,连续给药14天,记录各组小鼠的行为、体重、饮水量和饮食量。结果:各组小鼠活动正常,体重、饮食和饮水持续增加,主要器官相对重量及组织病理检查和血清生化指标都未出现异常变化。结论:在纤毛婆婆纳乙醇提取物灌胃剂量下,小鼠没有出现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8年09期)
谷福根,张艺馨,吴春芝[7](2018)在《甲磺酸雷沙吉兰鼻用凝胶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鼻黏膜纤毛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甲磺酸雷沙吉兰(rasagiline mesylate,RM)鼻用凝胶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鼻黏膜纤毛毒性。方法:以灌胃(ig)250 mg·kg-1RM的溶液为对照组,大鼠鼻腔给予20 mg·kg-1RM鼻用凝胶剂后,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RM浓度并计算其主要药动学参数。以离体蟾蜍上颚黏膜为模型,观察RM鼻用凝胶剂处理后,上颚黏膜的形态变化并记录纤毛持续摆动时间(LTCM)。结果:RM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RM鼻用凝胶剂鼻腔给药与RM溶液ig给药后,测得二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3.29±0.76)和(9.29±3.45)min,Cmax分别为(18.70±10.11)和(9.35±4.71)μg·m L-1,AUC0~∞分别为(7.44±1.02)和(10.33±2.23)μg·h·m L-1,RM鼻用凝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r)高达974.3%。RM鼻用凝胶剂处理后,首次测得蟾蜍上颚黏膜的LTCM为(60.8±4.3)min,纤毛摆动恢复后,再次测得的LTCM为(194.8±6.6)min,样本总的LTCM为生理盐水的84%。结论:RM鼻用凝胶剂体内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鼻黏膜纤毛毒性小,是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新制剂。(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8年13期)
谷福根,张嫒,王毅,马瑞莲,吴春芝[8](2018)在《盐酸文拉法辛鼻喷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及对鼻黏膜纤毛毒性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盐酸文拉法辛(Ven)鼻喷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并评价其对鼻黏膜纤毛的毒性。方法以Ven灌胃给药为对照,大鼠经鼻腔给予Ven鼻喷剂后,测定血浆中Ven的浓度并比较两种给药途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以离体蟾蜍上颚黏膜为模型,经Ven鼻喷剂处理后,记录黏膜纤毛的持续摆动时间(LTCM)。结果 Ven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Ven经鼻腔及灌胃给药后,药动学参数T_(max)分别为2.67±0.82、11.67±2.58 min,Cmax分别为15.90±6.54、6.43±2.93μg·m L-1,二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Ven鼻喷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r)高达649.6%;经Ven鼻喷剂处理后,首次测得蟾蜍上颚黏膜的LTCM为42.2±2.6 min,纤毛摆动恢复后,再次测得LTCM为174.8±4.1 min,鼻喷剂组总的LTCM为阴性对照组的61.2%。结论 Ven鼻喷剂在大鼠体内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且对鼻黏膜纤毛的毒性较小,是一种具有潜在开发前景的鼻用新制剂。(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巩志伟[9](2018)在《两种纳米材料对两种纤毛虫的毒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纳米材料制品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然而环境中重金属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原生动物中的两种纤毛虫,海水种寡毛双眉虫(Diophrys oligothrix)及淡水种浮萍棘尾虫(Stylonychia lemnae)为实验材料,应用显微观察、能谱分析(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EDS)、透射电镜及电镜酶细胞化学等技术,对纳米银及纳米氧化锌的细胞毒性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不同纳米材料处理后两种纤毛虫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对纳米材料影响细胞功能及可能涉及的机制作出阐述。以期为纳米材料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生物学依据,并进一步从细胞层面为纳米材料作用于细胞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具体结果如下:1.纳米银及纳米氧化锌颗粒对寡毛双眉虫及浮萍棘尾虫急性毒性作用及显微结构的影响采用30 nm粒径大小的纳米银及纳米氧化锌颗粒对寡毛双眉虫及浮萍棘尾虫进行24 h急性毒性处理,结果显示,纳米银颗粒处理双眉虫及棘尾虫,其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5.533 mg·L~(-1)和10.507 mg·L~(-1),最低效应浓度分别为12.280mg·L~(-1)和3.565 mg·L~(-1)。纳米氧化锌颗粒处理双眉虫及棘尾虫,其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5.670 mg·L~(-1)和18.621 mg·L~(-1),最低效应浓度分别为6.481 mg·L~(-1)和3.773mg·L~(-1),表明纳米银颗粒对纤毛虫的毒性强于纳米氧化锌颗粒,而浮萍棘尾虫对纳米材料的敏感性强于寡毛双眉虫;同时,两种纳米材料处理纤毛虫所测得的最低有效浓度均高于环境中两种纳米材料的最高浓度0.1 mg·L~(-1),表明环境中这两种纳米材料的浓度不会引起这两种纤毛虫细胞的死亡。两种纤毛虫在两种纳米材料的胁迫下,两种纤毛虫在形态上均经历趋于球形变化且空泡逐渐增多,最后破裂死亡的过程。但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海水种寡毛双眉虫纤毛明显收缩、细胞体积逐渐变大,细胞质密度逐渐稀疏;而淡水种浮萍棘尾虫则纤毛环绕于球形表面,体积逐渐缩小,细胞质逐渐致密。推测两种纤毛虫在受到纳米材料刺激后,其行为、形态及相关结构的变化不仅与其生活环境的渗透压不同有关,与纤毛虫细胞本身结构也有较大关系。2.纳米银及纳米氧化锌颗粒对寡毛双眉虫及浮萍棘尾虫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影响光镜观察发现,纳米银及纳米氧化锌颗粒处理后,两种纤毛虫体内均产生空泡,进一步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细胞内的大空泡是由小空泡逐渐融合而成的,并且在融合过程中出现空泡膜结构模糊的现象,该现象可作为判断空泡是否发生融合的信号。对寡毛双眉虫及浮萍棘尾虫细胞进行超微结构观察还发现,两种纳米材料处理后,均会导致细胞结构发生损伤,但两种纳米材料处理后细胞内的变化情况不同。两种细胞中均观察到线粒体肿胀及嵴断裂现象,但纳米氧化锌颗粒处理组中,线粒体肿胀及嵴断裂程度均高于纳米银颗粒处理组。而通过对棘尾虫对照组、实验组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的标记则表明纳米材料可导致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降低。纳米材料导致细胞器损伤而诱发细胞内产生自噬泡,纳米氧化锌处理组细胞内自噬泡多于纳米银处理组,自噬程度也更高。以上结果表明,虽然两种纳米材料均会对寡毛双眉虫及浮萍棘尾虫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但两种纳米材料的作用方式可能不同。纳米材料进入细胞后,伴随线粒体结构的改变(如嵴断裂)及相关酶(如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降低,线粒体功能活动逐渐减弱,细胞能量代谢水平也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赵也[10](2017)在《两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叁种纤毛虫的毒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抗生素在养殖业和畜牧业中的长期滥用,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其生态毒性效应研究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以3种纤毛虫作为实验对象,选择应用广泛的四环素(TC)和盐酸四环素(HTC)两种抗生素,研究了它们的急性致死效应,对单克隆系生长曲线的影响,以及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3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干扰,并初步观察了两种抗生素最低有效浓度胁迫下纤毛虫超微结构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四环素对浮萍棘尾虫、尾草履虫和天蓝喇叭虫的24小时半致死浓度(24h-LC_(50))分别为171.02516mg·L~(-1)、52.36125mg·L~(-1)、199.35632 mg·L~(-1);最低有影响浓度(24h-LOEC)分别为65.16884mg·L~(-1)、15.19917mg·L~(-1)、139.37022mg·L~(-1);半数效应浓度(24h-EC_(50))分别为40.06268mg·L~(-1)、9.12158mg·L~(-1)、94.35393mg·L~(-1)。盐酸四环素对浮萍棘尾虫、尾草履虫和天蓝喇叭虫的24h-LC_(50)值分别为44.48566mg·L~(-1)、50.24583mg·L~(-1)、33.77769mg·L~(-1);24h-LOEC值分别为20.03134mg·L~(-1)、24.67175mg·L~(-1)、13.44498mg·L~(-1);24h-EC_(50)分别为13.97623mg·L~(-1)、12.78439mg·L~(-1)、8.39073mg·L~(-1)。在两种四环素类抗生素24h-LOEC浓度胁迫下,3种纤毛虫单克隆生长曲线测定数据表明:两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对3种纤毛虫的分裂繁殖产生了显着抑制作用,增长率降低,后代个体总数减少。3种抗氧化酶活性数据显示:四环素和盐酸四环素对3种纤毛虫的SOD酶、POD酶、CAT酶活性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其中,两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对POD酶活性的抑制效应强,对CAT酶和SOD酶的抑制效应较弱。而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两种抗生素对浮萍棘尾虫和尾草履虫的线粒体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对天蓝喇叭虫的细胞核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四环素和盐酸四环素使得浮萍棘尾虫和天蓝喇叭虫的细胞质致密区域减少,而且细胞质中出现大量空泡状结构。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四环素和盐酸四环素对单细胞生物具有急性和慢性毒性效应,较高浓度的四环素类抗生素24小时内能够引起原生动物纤毛虫致死,较低浓度的四环素类抗生素会对纤毛虫重要胞器的超微结构、细胞的生理代谢产生明显影响,进而干扰其正常的生长和繁殖,引起原生动物为代表的微型生物群落种群水平的改变。因此,要有效控制四环素类抗生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制定严格的环境排放标准,并深入开展低等微型生物对该类物质环境风险的早期预测和预警研究。(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纤毛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采用96 h静态水试验法研究硫酸锌和叁氯异氰尿酸对褶皱臂尾轮虫、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锌对褶皱臂尾轮虫、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4.499、1.946 mg/L和221.135 mg/L;硫酸锌对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12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896 mg/L和334.808 mg/L;叁氯异氰尿酸对褶皱臂尾轮虫、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412、0.167 mg/L和1.255 mg/L,叁氯异氰尿酸对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12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519 mg/L和3.044 mg/L。褶皱臂尾轮虫、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对硫酸锌和叁氯异氰尿酸的耐受性顺序均为黄色伪角毛虫>褶皱臂尾轮虫>海洋尾丝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纤毛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陆瑾,展冠军,郭立玮.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的表征及其鼻纤毛毒性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
[2].汤荣成,齐红莉,王红宇,郑晓楠,李雪菡.两种药物对褶皱臂尾轮虫和两种纤毛虫的急性毒性研究[J].水产科学.2019
[3].荀波娜,毕青玲,谢茵,李萍,杨丽.薄荷素油鼻黏膜保湿微乳的制备及其黏膜黏附性和纤毛毒性研究[J].中国药房.2019
[4].吕洋.两种纳米颗粒对纤毛虫冠突伪尾柱虫的细胞毒性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5].谢伟容.黄连解毒鼻用温敏凝胶对蟾蜍上颚黏膜纤毛毒性作用的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6].谭善财,卢秋霞,舒悦月,孙意冉,唐琳.传统藏药纤毛婆婆纳乙醇提取物急性毒性试验[J].亚太传统医药.2018
[7].谷福根,张艺馨,吴春芝.甲磺酸雷沙吉兰鼻用凝胶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鼻黏膜纤毛毒性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8
[8].谷福根,张嫒,王毅,马瑞莲,吴春芝.盐酸文拉法辛鼻喷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及对鼻黏膜纤毛毒性的评价[J].华西药学杂志.2018
[9].巩志伟.两种纳米材料对两种纤毛虫的毒性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10].赵也.两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叁种纤毛虫的毒性效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