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景观格局论文_闫小满,吴文友,周逢旭,赵弼皇

导读:本文包含了技术景观格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景观,格局,湿地,遥感,技术,蒙山,非点源。

技术景观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闫小满,吴文友,周逢旭,赵弼皇[1](2019)在《基于遥感技术的环巢湖区域湿地景观格局及可持续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巢湖流域湿地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长叁角城市群的天然后花园,对巢湖流域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迫在眉睫。基于此,以环巢湖区域为研究对象,对巢湖市2017年航空影像图进行人工目视判读,根据地理信息系统软件VIEW GIS技术对研究区的湿地要素进行数字化,形成不同的图层,并编辑绘制环巢湖区域的湿地信息分布图。研究发现,研究区湿地景观斑块主要集中在巢湖北岸,分布不均匀,尺度变化范围大,小尺度的斑块所占比例高,破碎化严重。因此提出湿地景观合理开发利用的策略,为巢湖市湿地景观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徐梦林,李冠衡,鞠鲤懋[2](2019)在《基于ENVI技术下的蒙山风景区景观格局动态评估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风景区景观结构随人类活动不断发生变化,过多人为干扰及不合理用地布局将影响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梳理风景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对于指导风景区合理规划及促进生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山东省蒙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在ENVI技术支持下解译其2003、2008、2013、2015年遥感影像并借助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软件Fragstats栅格版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基于2003—2015年蒙山风景区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合景观现状评估显示:(1)研究期间林地、耕地类型缩减与建筑用地扩张是该时期风景区发展的典型特征,林地向耕地转化、耕地向林地转化、耕地向建筑用地转化是风景区景观类型转移最主要的3种方式,转换面积分别为1 760.49、1 197.27和1 497.15 hm~2,依次集中于边缘区、边缘区、外围区。(2)风景区整体破碎化程度呈现波动性变化,其中2008年为风景区破碎度最低的一年,同时也是林地类型破碎度最低的一年。(3)典型空间结构上,风景区各个分区破碎程度排序为边缘区>外围区>核心区,边缘区破碎化程度高,生态较为脆弱。(4)景观各类型均呈波动式变化,其中建筑用地破碎化加剧最为显着。【结论】风景区研究始末对比破碎度加剧,林地、建筑用地是影响景观格局稳定的关键因子,特别是边缘区林地、建筑用地布局应引起重点关注,同时破碎化程度不是判定景区发展的唯一因子,应结合景观品质的判定综合考量。(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汤思遥[3](2019)在《基于RS与GIS技术的景观格局分析及生态适宜性评价——以黄石市阳新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黄石市阳新县及周边地区SPOT卫星影像为基础资料,利用GIS技术对基址进行景观格局分析以及生态适宜性分析,力图充分表达基址内部景观特征,进而做出对该指定区域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为阳新县的建设及生态规划提供参考和建议。(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12期)

伊若辰,王江萍[4](2019)在《基于RS和GIS技术的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RS和GIS技术支持下的湿地景观格局现状问题入手,探讨了RS和GIS技术在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湿地景观格局指数选取方面的应用特点,分析了RS与GIS技术在湿地景观生态研究中的问题与优势,并对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中两种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张健,申浩[5](2018)在《基于GIS和RS技术的城市河流廊道对景观格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GIS和RS技术,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成都市中心城区1984年、1996年、2009年、2015年的卫星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建构城市景观格局的分析模型,以探索城市河流廊道自身因素对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与机制。(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李南方,陈红秀,胡菲菲,杨波[6](2018)在《3S技术支持下的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以湖南省长益高速复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益高速复线为例,基于"3S"技术对其建设前后2个时相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结合景观生态学方法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从斑块和景观2个层次,对比研究了高速公路建设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公路的建设线性切割了原有景观格局,使得景观破碎化加剧,景观异质性增加,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沿线景观格局的影响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玉琦[7](2018)在《基于遥感技术的流域多尺度景观格局与水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域非点源污染是我国生态环境中最复杂且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多空间分辨率、多光谱分辨率、多时相等特点获取流域非均匀下垫面介质参数,结合定点观测与实验分析能够为流域非点源污染景观源汇格局优化配置提供定量分析理论与技术支持。本文以九龙江流域为研究区,在提取流域源汇景观类型信息基础上,计算反映景观形状、连通性、聚合度等特点的景观格局指数,利用Spearman秩分析方法构建了低冗余度的景观指数体系。提出了具有生态意义与多尺度适应性的基于最小水文响应单元的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HRULCI)。最后,通过选择河岸带两侧不同距离的缓冲区与集水区作为相互补充的研究尺度,构建了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下的景观格局指数与水质指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化计算、分析了流域非点源污染源汇景观格局与水质指标的关系。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其创新点包括:1、提出了HRULCI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相比已有景观格局指数,HRULCI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出不同流域非点源污染源汇类型区域对水质污染的作用差异。通过分析不同景观格局指数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显着性响应,验证了HRULCI在流域非点源污染源汇景观格局与水质指标间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意义。2、解析了流域非点源污染景观源汇格局与水文指标之间的尺度效应。构建了同一种水质指标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与不同景观格局指数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不同景观格局指数水质效应的显着性程度。3、以酸碱度指标(pH)与溶解氧(DO)为例,通过分析模型的显着性变化趋势,提出了流域非点源污染源汇景观格局与此类水质指标关系研究的适宜尺度。4、通过高锰酸盐指数(CODMn)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回归模型计算分析,论证了集水区是研究流域非点源污染源汇景观格局与水质指标关系的重要研究尺度。上述研究成果深化了对于多时空尺度下非点源污染源汇景观格局对水质指标的影响关系问题的认知,对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源汇景观格局改善与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张晨,赵安玖[8](2018)在《基于Fragstats技术的荣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开发活动对土地不断的索取,观察和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能够了解和量化土地利用状况,产生生态效益。本文利用Fragstats、GIS等技术,对四川省荣县开展景观格局指数的分析,得出结论:耕地面积992217.82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7.52%;荣县林地面积为55222.73hm2,占总面积的34.53%,林地斑块聚集度高;疏林地面积小,斑块分散;灌木林地破碎程度较大,多分布在丘陵地区生长,但平均斑块面积小。(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童媛[9](2017)在《基于3S技术的恩施州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自然界产生了影响,使原本的生态系统产生了变化。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一大主体,在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选择恩施州的森林为研究对象,以恩施州1999、2009和2015年叁个时期的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进行分析。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森林调查数据,以软件遥感图像处理系统ENVI、Erdas image,ArcGIS,图像软件Google earth和景观生态学分析软件Fragstats4.2为工具,对叁个时间段森林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最后,定性推理和定量分析方式相结合,并利用统计软件SPSS分析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从中找出相关的驱动因子。为区域的森林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为类似的其它喀斯特地区提供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1999-2015年间,研究区的森林景观格局变化显着。林地总面积从1999年的1542762hm~2上升到2015年的1688554hm~2,其中灌木林、宜林地和非林地的面积减少,耕地的面积变化小,总体比较稳定。有林地和未成林的面积呈持续增加趋势,有林地的面积年均增长量与未成林的面积年均增长量分别为20051.2hm~2/年,1152.4hm~2/年。灌木林和非林地的面积年均变化量为负值,宜林地的面积动态变化量波动比较大。(2)从景观水平上可知,研究区的斑块数量变化小,数值比较稳定,通过研究区的斑块密度和连通性指数升高可以说明研究区的破碎程度增大。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的下降反映了景观结构趋于简单,破碎度增加,结合平均斑块指数可知,斑块的几何形状趋于简单化,森林景观的异质性下降。(3)研究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上,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把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21个可量化的指标降维。再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找出影响研究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由分析可知,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对森林景观的变化起主要作用,气候和林业政策对森林景观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叁产业生产总值,流出人口、非农人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气温、育苗面积和退耕还林面积对森林景观格局的变化影响起重要作用。因此,自然因素是森林景观格局形成的先决条件,社会因素是影响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期刊2017-06-30)

全胜[10](2017)在《基于遥感技术的重庆市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是人类星球上独一无二的非常重要生态系统,它处于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地区,是生存环境的一部分,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物质环境资源。位于城市中的湿地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至古以来,城市依水而建、依湿地而兴、城市发展离不开城市湿地资源,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膨胀,促使人们对城市湿地开发变得盲目,最终导致湿地面积明显减少,水质恶化,以及城市湿地功能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降低城市居民宜居水平,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以重庆市都市区湿地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城市湿地分类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实现重庆都市区湿地现状分析,用于系统的保护和建设湿地资源,合理的规划与利用湿地资源。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为城市湿地研究工作者以及城市湿地保护的决策和执行者提供相应参考。本文湿地研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城市湿地类型如何划分。(2)城市湿地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上的分布变化规律。(3)城市湿地景观动态变化规律。(4)引起湿地这种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基于以上这些问题,本文选取1988年、2000年、2010年重庆市TM遥感数据,综合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以地理学为基础,运用RS和GIS技术,通过目视解译、监督分类、决策树等方法综合提取重庆市都市区湿地类型并对湿地遥感提取技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然后将城市湿地划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库塘、滩涂、水田湿地,并运用景观生态学、统计学理论对重庆市都市区1988年-2010年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运用决策树方法分别对重庆市1988、2000、2010年叁期遥感数据提取。提取出,河流、湖泊、水田、滩涂、库塘这五种都市区湿地类型。分别对提取出3期重庆都市区湿地类型遥感数据进行精度评价。叁个年代解译出的总体精度分别是70.75%、73.28%、74.33%,kappa系数分别为0.72、0.78、0.76。解译精度较高,表明决策树分类提取方法适用于城市湿地研究。(2)1988年-2010年重庆市都市区湿地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重庆都市区湿地面积共减少21273.9hm2,减少幅度为12.27%:其中河流湿地减少966 hm2,减少幅度为7.8%;都市区湖泊湿地的面积同样呈现减少趋势,减少6.9 hm2,减少幅度9.3%;滩涂类湿地减少,相比1988年减少37 hm2:库塘类型小幅度增加:水田湿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幅度最大。(3)重庆市都市区湿地类型结构分析得出:河流湿地变化最稳定,说明受人为因素影响相对较小。库塘的形状边界越来越趋于规整,边界的复杂程度降低,人为影响较大。水田,湖泊湿地变化最为明显。说明湖泊水田湿地人为因素影响最大。而且水田湿地变化幅度最大,是变化最明显的都市区湿地类型。(4)重庆都市区湿地景观格局水平分析得出:湿地景观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1988年至2010年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平均斑块面积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说明湿地景观的破碎化和空间异质性加剧。蔓延度指数逐年下降,破碎化程度逐年加剧,湿地景观的连接性下降。而且湿地景观总体集聚程度不高,相对分散。分维度指数逐年上升,景观形状复杂,边界不规整。重庆市湿地景观水平均匀度指数总体变化不大,景观类型聚集度不高。多样性指数,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5)本文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对重庆市都市区湿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总结出驱动力影响因素:人为因素为主,自然因素为辅的影响机制,导致重庆都市区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景观变化。并提出建立城市湿地监控机制及湿地保护红线等保护对策。(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技术景观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风景区景观结构随人类活动不断发生变化,过多人为干扰及不合理用地布局将影响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梳理风景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对于指导风景区合理规划及促进生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山东省蒙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在ENVI技术支持下解译其2003、2008、2013、2015年遥感影像并借助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软件Fragstats栅格版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基于2003—2015年蒙山风景区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合景观现状评估显示:(1)研究期间林地、耕地类型缩减与建筑用地扩张是该时期风景区发展的典型特征,林地向耕地转化、耕地向林地转化、耕地向建筑用地转化是风景区景观类型转移最主要的3种方式,转换面积分别为1 760.49、1 197.27和1 497.15 hm~2,依次集中于边缘区、边缘区、外围区。(2)风景区整体破碎化程度呈现波动性变化,其中2008年为风景区破碎度最低的一年,同时也是林地类型破碎度最低的一年。(3)典型空间结构上,风景区各个分区破碎程度排序为边缘区>外围区>核心区,边缘区破碎化程度高,生态较为脆弱。(4)景观各类型均呈波动式变化,其中建筑用地破碎化加剧最为显着。【结论】风景区研究始末对比破碎度加剧,林地、建筑用地是影响景观格局稳定的关键因子,特别是边缘区林地、建筑用地布局应引起重点关注,同时破碎化程度不是判定景区发展的唯一因子,应结合景观品质的判定综合考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技术景观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1].闫小满,吴文友,周逢旭,赵弼皇.基于遥感技术的环巢湖区域湿地景观格局及可持续设计[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

[2].徐梦林,李冠衡,鞠鲤懋.基于ENVI技术下的蒙山风景区景观格局动态评估与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3].汤思遥.基于RS与GIS技术的景观格局分析及生态适宜性评价——以黄石市阳新县为例[J].价值工程.2019

[4].伊若辰,王江萍.基于RS和GIS技术的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绿色科技.2019

[5].张健,申浩.基于GIS和RS技术的城市河流廊道对景观格局的影响[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李南方,陈红秀,胡菲菲,杨波.3S技术支持下的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以湖南省长益高速复线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8

[7].刘玉琦.基于遥感技术的流域多尺度景观格局与水质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8

[8].张晨,赵安玖.基于Fragstats技术的荣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8

[9].童媛.基于3S技术的恩施州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7

[10].全胜.基于遥感技术的重庆市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技术路线和方法基于空间景观格局的耕地图斑地形因子自...九龙江口位置和研究范围Fig.1Location...一1武夷山市遥感影像图(2000年)G IS数据处理及景观格局分析技术路线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区及其相对位置图

标签:;  ;  ;  ;  ;  ;  ;  

技术景观格局论文_闫小满,吴文友,周逢旭,赵弼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