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磨损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磨损,摩擦,间隙,纳米,颗粒,细胞,花青素。
磨损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田晋,高立,蔡滨,齐泽昊,谭业发[1](2019)在《功能化纳米SiO_2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及其摩擦磨损行为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共价官能化技术,实现纳米SiO_2表面接枝3-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APTES)改性(T-SiO_2),并制备功能化纳米SiO_2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T-SiO_2/EP),分析改性后纳米SiO_2表面官能团和化学元素的变化规律,测试T-SiO_2/EP的主要力学性能,研究其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行为与机制。结果表明:功能化纳米SiO_2的引入,有效改善了环氧树脂的力学与摩擦学性能,且当功能化纳米SiO_2含量为2%时(质量分数,下同),环氧复合材料(2%T-SiO_2/EP)的显微硬度和断裂韧度均达到最大值(70.2HD和1.02MPa·m~(1/2)),并具有优异的减摩耐磨性能。干摩擦条件下,2%T-SiO_2/EP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和磨损失重分别为0.49和1.7mg,较纯环氧树脂分别降低了31.9%和34.6%,较未改性纳米SiO_2增强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U-SiO_2/EP)分别降低了14%和10.5%,并对相应的磨损机理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田莹,魏训涛,郝天坤,张佳瑶[2](2019)在《掘进机截齿磨损退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掘进机截齿磨损的退化机制问题,引用Gamma过程与融合贝叶斯参数更新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磨损量与时间耦合关系的截齿剩余寿命的预测模型。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确定Gamma过程参数的先验值,在已知参数数据的基础上,利用贝叶斯方法对参数进行更新,得到可靠度函数,从而实现了对截齿磨损的剩余寿命的预测。并通过实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一定失效阈值的条件下,通过融合贝叶斯参数更新的Gamma过程截齿剩余寿命预测值,随着监测数据的累积精度不断提高,更接近真实值,满足工程需求,为截齿磨损剩余寿命的预测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陈嘉晨,王忠维,乔利杰,岩雨[3](2019)在《机械摩擦磨损与电化学腐蚀在特殊环境中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磨蚀是机械摩擦磨损与电化学腐蚀在生物环境中的耦合作用。由于材料或部件的服役环境中存在着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组织,因此生物磨蚀比一般的磨蚀机理更加复杂。生物磨蚀影响最明显的两个应用是人工关节植入体和人工牙种植体。本文综述了目前关于磨蚀的研究进展,并着重总结了生物磨蚀机理的研究和生物磨蚀对材料界面和表面的影响。对于磨蚀来说,摩擦磨损与腐蚀的交互作用是研究的核心,这两个分量不能孤立的进行研究。并且对于生物磨蚀、蛋白质的吸附、磨蚀对蛋白质的影响以及摩擦膜的生成机理等,都有待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对生物磨蚀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锋刚[4](2019)在《强流脉冲电子束辐照WC-13Ni硬质合金磨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XRD)、显微硬度计和环-块式摩擦磨损实验研究了强流脉冲电子束(IPEB)辐照WC-13Ni硬质合金的微观组织、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并讨论了辐照硬质合金的磨损机制。结果表明,IPEB辐照WC-13Ni硬质合金表面发生快速重熔与Ni黏结相择优烧蚀,导致WC相向WC_(1-x)和W_2C相转变;同时,辐照诱发应力波使硬质合金表层深度硬化,硬化层深度约210μm。IPEB辐照硬质合金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分别由原始的0.8和1.2×10~(-6) mm~3/Nm降低至0.60和5.7×10~(-7) mm~3/Nm;IPEB辐照硬质合金表面改性组织显着改善硬质合金的磨损特性,表面熔层磨损以微观切削为主要特征,这与重熔相变、晶粒细化的熔层组织有关;而熔层以下区域磨损以轻微WC剥落为主要特征的磨粒磨损为主,并伴随少量黏着磨损,这与辐照硬质合金的深层硬化有关。(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林琨,陈佳濠,方泽浩,叶铖龙,韩超杰[5](2019)在《原花青素对磷酸叁钙磨损颗粒所致小鼠颅骨溶解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原花青素对磷酸叁钙(TCP)磨损颗粒诱导小鼠颅骨溶解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48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TCP磨损颗粒(TCP)组、原花青素(0.2 mg/kg,1 mg/kg,5 mg/kg)组,每组12只。将TCP磨损颗粒30 mg包埋于小鼠颅骨顶部构建假体周围模型,于术后第2日颅顶局部注射原花青素,隔日1次。2周后处死小鼠采血、取颅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和HE染色观察假体周围骨溶解和破骨细胞生成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假体周围骨组织中破骨细胞调控基因TRAP、capthesin K、c-Fos和NFATc1的mRNA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假体周围骨组织中自噬标志蛋白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表达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TCP组假体周围骨溶解面积、破骨细胞生成及其调控基因mRNA水平显着增加(P<0.05),血清MDA含量均明显升高、T-AOC水平和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假体周围骨组织中Beclin-1和LC-3均表达显着上调、LC-3I向LC-3II转换明显增加(P<0.05)。与TCP组比较,原花青素组假体周围骨溶解面积、破骨细胞生成及其上述调控基因、血清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血清T-AOC含量和SOD活性显着增加(P<0.05)且Beclin-1和LC-3等蛋白表达及LC-3I向LC-3II转换也明显下调。结论:原花青素对TCP磨损颗粒所致的假体周围骨溶解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和自噬的活化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周杨京,何强,贾现召,段明德,梁玉龙[6](2019)在《纳米氧化锌填充丁腈橡胶摩擦磨损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机械共混与热模压工艺制备四针氧化锌与纳米氧化锌填充丁腈橡胶(NBR),采用硫化仪和硬度仪分析2种氧化锌填充NBR材料的特性,采用CFT-I型多功能表面综合测试仪研究其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采用叁维形貌仪、SEM/EDS联用对磨损后橡胶表面进行分析,探讨氧化锌在NBR中的摩擦磨损机制。结果表明:与四针氧化锌相比,添加纳米氧化锌可使胶料的焦烧时间与正硫化时间缩短,且可使胶料密度和硬度增大;添加纳米氧化锌的胶料表现出优异的耐摩擦磨损性能,与添加四针氧化锌的胶料相比,其磨损量减少了45.8%,平均摩擦因数降低了2.4%;摩擦过程中纳米氧化锌磨屑堆积能够抵抗外界载荷压入胶料表面,致使摩擦因数存在骤然减小现象;含纳米氧化锌胶料磨损机制为磨料磨损与轻微的黏着磨损,而含四针氧化锌胶料的磨损机制为严重的磨粒磨损与黏着磨损。磨损表面元素分析表明,纳米氧化锌在胶料中Zn元素分布得更为均匀,在摩擦过程形成了致密摩擦膜。(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9年05期)
何帅,孙德恩,曾宪光,王建川[7](2019)在《钨与钒掺杂类金刚石薄膜的温度适应摩擦磨损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改变沉积工艺参数,在不锈钢及单晶硅基体上制备未掺杂、钨(W)掺杂以及钒(V)掺杂类金刚石(DLC)薄膜。采用拉曼光谱,纳米压痕法对薄膜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在室温、250℃、500℃进行磨损实验,研究其不同温度范围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适量掺杂W元素,可显着地提高W-DLC膜力学与摩擦性能,在W靶电流为0.6A条件下,W-DLC膜具有最优的综合性能,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11.11GPa和169.25GPa,其中在250℃条件下摩擦系数低至0.044,室温磨损率为1.27×10-7 mm~3/Nm,但W-DLC薄膜难以适应高温;适量掺杂V元素,可以显着提高V-DLC膜的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并能改善高温摩擦性能,在V靶功率为1.2kW条件下,V-DLC薄膜的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37.36GPa和379.89GPa,其中在500℃高温摩擦条件下,V-DLC薄膜的摩擦系数最低为0.35。(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4期)
李跃[8](2019)在《磁流变抛光轮磨损机制与抑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流变抛光过程中,磁流变抛光轮作为抛光液缎带的承载工具,在加工和抛光液循环系统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长时间使用后,抛光轮表面会存在一定的磨损,产生深浅不一、分布不均的沟槽,磨损过程中还会导致抛光液出现不同程度的氧化,对抛光质量、抛光液循环、抛光工具使用寿命都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尚未有效解决磁流变抛光轮的磨损问题。为此,针对磁流变抛光轮磨损问题,本文通过磨损特征辨识和检测、磨损过程产生氧化、磨损机理、磨损抑制四个主要方面对磁流变抛光轮磨损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磁流变抛光轮表面磨损特征,明确了抛光轮磨损失效模式和表征方法。提出了基于色散共聚焦原理的抛光轮表面形貌在位检测方法,搭建了抛光轮磨损轮廓检测平台,验证了磁流变抛光轮免拆卸在位检测轮廓的可行性。(2)基于XPS能谱仪检测分析,证实了磁流变抛光轮表面氧化物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通过分析抛光轮磨损过程中可能产生氧化物的途径,发现氧化铁主要是由回收器处磁密封中的铁粉与抛光轮之间在高速摩擦过程中产生的。结合实验,阐明了氧化物的生成机制,掌握了氧化物在抛光轮表面的附着规律。初步研究表明,影响氧化铁在抛光轮表面附着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抛光粉尺度和涂层表面微观形貌。(3)针对磁流变抛光轮磨损问题,阐明了产生磨损的原理,分析了抛光轮半固着磨粒磨损机理,明确了导致抛光轮产生磨损的主要因素。研究了回收器间隙、抛光轮转速、抛光颗粒的尺度和浓度四个因素对抛光轮磨损率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扫描电镜和轮廓仪分析磨损后抛光轮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实验结果表明:磁流变抛光轮产生磨损的主要原因是回收器处形成的磁密封与抛光轮之间产生的半固着磨粒磨损,其磨损特征表现为介于二体磨损和叁体磨损之间。各因素主要通过磁场和磁链的畸变程度对磨损率产生影响,磨损率随回收器间隙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抛光轮转速、抛光颗粒的尺度和浓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变化趋势与理论分析相吻合。(4)从耐磨涂层和回收器原理两个角度,研究了抛光轮磨损的抑制方法。通过对比现有涂层与高硬度涂层的耐磨性,发现涂层耐磨性能与涂层硬度并不正相关。根据抛光轮的磨损机理,提出了基于抛光粉隔离的抛光轮磨损抑制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期刊2019-04-01)
赵江博[9](2019)在《JNK信号转导通路在磨损颗粒诱导骨溶解中作用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目前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中晚期骨性关节炎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假体周围骨溶解却是其远期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发病机制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建立钛颗粒诱导的骨溶解动物模型(小鼠Air pouch气囊植骨模型),通过给予JNK抑制剂,检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转导通路在钛颗粒诱导的骨溶解中的作用。为临床防治假体周围骨溶解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实验选取雌性SPF级BALB/c小鼠45只。在宁夏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SPF级动物房饲养,5只/笼。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钛颗粒刺激组和钛颗粒+JNK抑制剂组,每组15只。采用Geng等的方法建立小鼠Air pouch气囊植骨动物模型。14天后取出植入的小鼠颅骨及气囊壁组织,制作标本。通过HE染色检测植入的小鼠颅骨及气囊壁组织中炎症反应情况;TRAP染色检测植入的小鼠颅骨及气囊壁组织中破骨细胞数目情况;透射电镜检测植入的小鼠颅骨及气囊壁组织中破骨细胞的超微病理改变情况;免疫组化检测植入的小鼠颅骨及气囊壁组织中IL-6蛋白阳性表达情况;RT-qPCR检测植入的小鼠颅骨及气囊壁组织中IL-6 mRNA的相对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植入的小鼠颅骨及气囊壁组织中p-JN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实验共选用BALB/c小鼠45只,实验过程中无脱失,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期间各组未出现手术切口感染,各组间小鼠体质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大体形态结构观察结果:空白对照组,植入的小鼠颅骨组织周围未见明显的炎症表现;钛颗粒刺激组,气囊壁紧密的包裹着钛颗粒以及植入的小鼠颅骨组织,周围存在明显的毛细血管增生,并且炎症表现明显;钛颗粒+JNK抑制剂组,气囊壁包裹着钛颗粒以及植入的小鼠颅骨组织,与钛颗粒刺激组比较周围存在毛细血管增生相对减少,并且炎症表现减低。HE染色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钛颗粒刺激组组织标本中存在明显的炎性反应,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钛颗粒刺激组比较钛颗粒+JNK抑制剂组炎症反应显着减弱,炎性细胞浸润减少。TRAP染色结果:钛颗粒刺激组TRAP染色阳性细胞数目(14.530±2.615)个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4.867±1.642)个(P<0.05),而钛颗粒+JNK抑制剂组TRAP染色阳性细胞数目(9.467±2.386)个相对于钛颗粒刺激组(14.530±2.615)个(P<0.05)显着减少。透射电镜结果:空白对照组中破骨细胞数目较少,且胞核小,胞浆内各细胞器未见明显异常改变,溶酶体数量偏少;在钛颗粒刺激组中破骨细胞数目明显增多,胞膜表面可见皱折缘,胞核增大,胞浆丰富,胞浆内可见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溶酶体也明显增多,破骨细胞功能活跃,并附着在骨组织表面,骨组织表面可见溶骨性改变。而在钛颗粒+JNK抑制剂组中破骨细胞数目较少,同时粗面内质网、溶酶体和线粒体也相对减少,破骨细胞功能减低。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结果:钛颗粒刺激组IL-6阳性表达(0.085±0.023)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0.034±0.010)(P<0.05),而钛颗粒+JNK抑制剂组IL-6阳性表达(0.057±0.010)相对于钛颗粒刺激组(0.085±0.023)(P<0.05)显着减少。RT-qPCR结果显示:叁组植入颅骨及其囊壁组织中均检测到IL-6 mRNA的表达。同时钛颗粒刺激组IL-6 mRNA相对表达量(7.200±0.890)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0.734±0.569)(P<0.05),而钛颗粒+JNK抑制剂组IL-6 mRNA相对表达量(2.906±1.090)较钛颗粒刺激组(7.200±0.890)(P<0.05)显着减少。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叁组植入颅骨及其囊壁组织中均检测到p-JNK蛋白的表达。同时钛颗粒刺激组p-JNK蛋白相对表达量(1.701±0.107)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0.719±0.101)P<0.05),而钛颗粒+JNK抑制剂组p-JNK蛋白相对表达量(0.911±0.129)较钛颗粒刺激组(1.701±0.107)(P<0.05)显着减少。结论:JNK信号转导通路在磨损颗粒诱导的骨溶解中的发挥重要作用。JNK信号转导通路可通过调控IL-6的表达来调节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活化,进而控制炎性骨溶解发生发展。(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曾军,阎秋生,路家斌,张晓伟,欧阳兵[10](2019)在《圆盘剪分切的圆盘刀磨损机制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圆盘剪分切的圆盘刀磨损仿真建模,对不同侧向间隙、径向间隙和刃口锋利度的圆盘刀刃口磨损进行了仿真分析,对比分析了各工艺参数对刃口磨损深度和分布的影响。对圆盘刀分切能耗的分析表明板材分切能耗与刃口磨损的变化规律一致,可以通过分切能耗的大小表征磨损的程度。研究发现增大侧向间隙能显着降低磨损和能耗;改变径向间隙对磨损和能耗基本无影响;刃口锋利度下降,磨损和能耗整体上有所增大,但圆盘刀侧边的磨损减小。最后,基于Archard磨损理论,对不同加工参数下圆盘刀刃口的接触压应力和相对滑移速度的变化历史对比分析,建立了圆盘刀磨损模型。(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磨损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解决掘进机截齿磨损的退化机制问题,引用Gamma过程与融合贝叶斯参数更新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磨损量与时间耦合关系的截齿剩余寿命的预测模型。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确定Gamma过程参数的先验值,在已知参数数据的基础上,利用贝叶斯方法对参数进行更新,得到可靠度函数,从而实现了对截齿磨损的剩余寿命的预测。并通过实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一定失效阈值的条件下,通过融合贝叶斯参数更新的Gamma过程截齿剩余寿命预测值,随着监测数据的累积精度不断提高,更接近真实值,满足工程需求,为截齿磨损剩余寿命的预测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磨损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田晋,高立,蔡滨,齐泽昊,谭业发.功能化纳米SiO_2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及其摩擦磨损行为与机制[J].材料工程.2019
[2].田莹,魏训涛,郝天坤,张佳瑶.掘进机截齿磨损退化机制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9
[3].陈嘉晨,王忠维,乔利杰,岩雨.机械摩擦磨损与电化学腐蚀在特殊环境中的作用机制[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19
[4].张锋刚.强流脉冲电子束辐照WC-13Ni硬质合金磨损机制[J].有色金属工程.2019
[5].林琨,陈佳濠,方泽浩,叶铖龙,韩超杰.原花青素对磷酸叁钙磨损颗粒所致小鼠颅骨溶解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9
[6].周杨京,何强,贾现召,段明德,梁玉龙.纳米氧化锌填充丁腈橡胶摩擦磨损机制研究[J].润滑与密封.2019
[7].何帅,孙德恩,曾宪光,王建川.钨与钒掺杂类金刚石薄膜的温度适应摩擦磨损机制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9
[8].李跃.磁流变抛光轮磨损机制与抑制方法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9
[9].赵江博.JNK信号转导通路在磨损颗粒诱导骨溶解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9
[10].曾军,阎秋生,路家斌,张晓伟,欧阳兵.圆盘剪分切的圆盘刀磨损机制仿真研究[J].塑性工程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