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质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传质,等离子体,现象,系数,熔池,精馏,金属。
传质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贾伯琦,杨立军,谢络[1](2018)在《气体速度振荡条件下存在传热传质现象时受限旋转圆环液膜的线性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受限圆环液膜在气体速度振荡条件下存在传热传质现象时的线性稳定性。本文得到了色散方程,并采用夫洛开理论对其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当振荡引入时参数振荡区域被激发,振荡会促进不稳定增长。振荡频率决定参数不稳定区域的位置,并且对不稳定有较小的促进作用。传热传质现象在小韦伯数时对扰动增长有抑制作用,但是在大韦伯数时对扰动增长有抑制作用。此外,传热和传质作用增强了色散效应,使得参数不稳定区域和K-H不稳定区域之间的稳定区域消失。周向波数的影响是复杂的。周向波数n=0时,处于最不稳定状态。旋转抑制不稳定。受限的作用是复杂的。忽略传热传质作用时,壁面的限制在所有韦伯数条件下都有促进稳定的作用。然而,考虑传热传质作用时,壁面限制会在小韦伯数条件下增强不稳定,而在大韦伯数条件下抑制不稳定。(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陈智杰[2](2016)在《微藻培养体系光传递与气液传质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藻被认为是一种最有潜力替代石油的生物资源,其规模化培养已成为制约微藻产业化进程的主要瓶颈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多基于生物学的角度,重点探讨培养条件,如光照、温度、无机碳浓度、溶氧等对微藻生长的影响,并开发出了多种开放式和封闭式微藻培养系统。然而,已有研究中却鲜有基于传递现象来深入分析培养系统内光传递、光暗循环、气液传质等参数对微藻培养的影响。这直接制约了高效、规模化的微藻培养系统的设计、优化和放大。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了开放式微藻培养系统内的光传递现象和封闭式微藻培养系统内的气液传质现象。基于辐射传输原理,采用Mie散射理论,分析了培养液内微藻细胞和微气泡的光学特性,建立了描述微藻培养体系内光分布规律的一维通用数学模型。通过实验测量微藻培养液内的光分布性质,考察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采用Mie散射理论和辐射传输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地描述和预测较大浓度范围内微藻培养液的光分布规律。实验测量了光照强度、光的波长和中频率间歇光(光暗周期和光暗比)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影响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光照强度,其次是光暗比,光暗循环周期的影响可以忽略。适合蛋白核小球藻培养的光照范围为50~220μE·m-2·s-1。当光照强度较高时,红光可以促进微藻细胞生长;当光照强度较低时,蓝光可以促进微藻细胞生长。采用中频率间歇光培养时,光暗周期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较小,提高光暗比可以有效促进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针对开放式微藻培养系统(跑道池),基于提高中频率间歇光中光暗比可促进微藻生长的实验现象,采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分析跑道池内微藻细胞的受光历程,结合培养液内的光分布特性,获得了微藻细胞的光暗循环特性。同时,考察了跑道池结构和操作参数对微藻细胞光暗循环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5-12rpm下,降低跑道池内转桨叶轮的转速、布置导流板和采用V型截面结构的跑道池可有效提高跑道池内微藻细胞的光暗比,进而促进微藻细胞生长。针对封闭式微藻培养系统(气升板式光生物反应器),探讨了反应器内的CO_2气液传质现象。采用CFD计算的方法,模拟了气升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内的气含率分布,获得了CO_2的体积传质系数,并进行了实验测试验证。进而分析了光生物反应器内布置直隔板和波纹隔板数目和位置对气液传质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单隔板时,气液传质系数随下降段与上升段截面积比(Ad/Ar)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少;双隔板时,气液传质系数随Ad/Ar的增大而减少。对于单、双隔板的情况,仅当Ad/Ar较小时,采用波纹隔板可获得比直隔板更高的气液传质效果。本文研究结果,不仅可为促进微藻细胞的生长提供操作方法,更可为微藻规模化培养系统的设计、优化和放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促进微藻生物能源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6-11-14)
许晓勤,陈淑梅[3](2016)在《在柱坐标系下研究由拉伸缸引起的Casson纳米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利用柱坐标研究速度滑移和对流表面边界条件下,由拉伸缸引起的稳态层流Casson纳米流体流动、传热及传质现象.采用恰当的相似变换将偏微分控制方程转化为高阶非线性耦合常微分方程,并通过打靶法进行数值求解,图示并详细分析了不同物理参数对速度、温度及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速度受滑移参数的影响较大,温度和浓度分别受Biot数和Lewis数的影响较大;随着Casson参数的增大,速度下降而温度和浓度都增加;温度随着Brown(布朗)运动参数或热泳参数的增加而上升;浓度随着Brown运动参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热泳参数的增大而增大,当热泳参数较大时,浓度出现了"回流"现象.(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2016年09期)
饶政华,李芸霄,刘江维,廖胜明,王凤江[4](2015)在《铝合金与镀锌钢板CMT焊接过程传热传质现象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冷金属过渡(CMT)焊接的叁维非稳态数学模型,研究铝合金和镀锌钢板CMT焊接过程的传热、传质现象,包括电弧等离子体的形成和变化、焊丝的送入与回抽、熔滴生长与过渡、熔池动态行为、镀锌层的蒸发及锌蒸气在电弧中的扩散。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电弧的作用下钢板表面的镀锌层蒸发,锌蒸气由钢板表面向电弧区扩散,其分布受等离子体流动的影响。焊接过程中焊接电流、电弧长度不断变化,造成焊接工件表面附近的电弧压力持续变化。锌层蒸发增大了钢板表面附近的电弧压力,易造成熔滴过渡和焊接过程的不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11期)
高如超[5](2013)在《脉冲GTAW和CMT焊接过程传热、传质现象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电弧焊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焊接方法。脉冲GTAW焊的表面焊波对焊接件的结构应力、焊接接头的强度和疲劳寿命等有重要影响,表面焊波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多个机理。汽车轻量化,使“铝+钢”异种金属的连接成为焊接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传统的GMAW焊焊接“铝+钢”异种金属缺陷多,一种新型的CMT-GMAW焊接技术应运而生。本研究中,建立了脉冲电流下钨极气体保护电弧焊(GTAW)的叁维非稳态数值模型,研究了焊接过程中的熔池输运现象及其对焊缝成形的影响。模拟了不同条件下熔池内瞬态温度和速度分布、熔池形态变化以及焊缝形状。研究表明,电流方式对GTAW焊接的熔池行为和焊缝形状有重要的影响。在脉冲电流下,电流强度的波动造成熔池周期性的振荡和凝固速率的变化,从而在焊缝表面产生焊波。连续电流下,熔池的形态变化和凝固是连续的过程,不会产生焊波。焊接电流强度增加导致作用于工件的电弧热效应加强,熔池的尺寸和熔深显着增加;脉冲电流频率增加,导致沿焊接方向上的凝固速率减小,焊波的间距和高度减小;降低焊接速度有助于减小焊波间距,但是,导致有效熔深降低。同时,建立了叁维非稳态CMT熔—钎焊模型,模拟了1mm厚铝合金和1mm厚镀锌钢板的CMT熔—钎焊的输运过程,为了便于钎焊,在顶部金属板上设置了小孔或凹槽。模拟了CMT焊接的整个过程,包括等离子电弧的形成和变化、焊丝的上下移动过程、熔滴的生长、熔滴过渡、熔池动态行为、镀锌层的蒸发及在电弧中的扩散。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锌层从金属板表面蒸发,锌蒸汽到电弧区的扩散发生在金属板表面附近。由于焊接电流、电弧长度和锌蒸汽蒸发的共同作用,电弧压强一直发生变化。同时发现,由于锌蒸汽的蒸发,钢板上表面附近的电弧压强增大,阻碍熔滴滴入熔池。通过增大孔的尺寸或者使用凹槽结构来改善焊件的几何形状,有利于电弧等离子体的扩散,电弧压力会大大降低,达到减少飞溅的目的。本研究为脉冲GTAW和铝一镀锌钢板CMT焊接过程中工艺参数的优化、提高焊件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图40幅,表5个,参考文献74篇(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3-05-01)
赵丹[6](2012)在《多溢流大型塔板上流体流动与传质现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计算传质学方法建立了描述多溢流塔板上液相流动和传质状况的理论化计算模型,并借此研究了四溢流精馏塔板上液相流动结构和气液相混合状态对塔板效率的影响。具体来说,分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研究塔板上液相流动结构对塔板效率的影响。首先,对于a类四溢流塔板,左侧翼塔板上流场分布的不均匀严重影响传统塔板结构的分离效率。为此,本文设计了多种新型塔板结构,提高了塔板分离效率。其次,通过探究四溢流塔板上不同流道的液相分配对塔板分离效率的影响,本文提出了解决四溢流塔板负荷分配问题的新方案。如在等鼓泡面积工况下,优化塔板结构II和III的分离效率基本不随塔板液相负荷比的变化而改变,说明这些新型塔板结构有很好的操作稳定性。最后,本文定量分析了优化塔板结构上效率提高的原因。计算表明,随着液相负荷比的不断增加,停留时间分布对塔板传质效率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此外,虽然相对于单溢流塔板,四溢流塔板上的返流区比例相对减小,但是它的存在对塔板分离效率的影响确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二,研究塔板上气液相混合状态对塔板效率的影响。首先计算了气液相均完全混合的状态,计算表明由于奇数塔板上流场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其分离效率明显低于相应的偶数塔板。其次,计算了气相完全混合、液相完全不混合状态下精馏塔内的分离状况。结果表明,由于塔板进口液相不均匀性的引入,相比于液相完全混合的工况,各级塔板的分离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随着塔板级数的增加,由于进口液相浓度分布的不均匀性不断加剧,塔板效率降低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大。进而,通过改变塔板上液相的不同混合状态来描述其对塔板分离效率的影响。计算发现改善塔板上进口液相的混合状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塔板的分离效率。最后本文的计算结果给出了实际四溢流精馏塔内塔板效率的上下限。并借此模拟了真实四溢流精馏塔内的传质分离状况。(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2-05-01)
周苏,孙晓燕,纪光霁,胡哲[7](2011)在《基于传质现象的锂电池机理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比较分析各类蓄电池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传质现象的锂电池简化机理模型。采用COMSOL v3.5软件针对型号为IHR 18650的锰酸锂离子电池进行仿真研究,并通过放电实验对简化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简化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锂离子电池的外部特性。文中进一步对不同充/放电电流条件下的锂离子浓度和电势分布情况、设计参数对锂电池性能的影响以及锂离子浓度和电势分布随电池充/放过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陈烈强,黄华杰,谢明权[8](2010)在《废旧电视机外壳热解过程阻燃剂的传质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红外光谱和气质联用分析了电视机外壳塑料成分,通过热解及热重分析实验研究了电视机外壳塑料中多溴二苯醚(PBDEs)阻燃剂脱除过程的质量传递,根据传质理论建立了一个理想的PBDEs脱除传质模型,并用本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视机外壳塑料主要成分是渗杂了PBDEs阻燃剂的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PBDEs脱除传质模型反映了电子塑料阻燃剂脱除基本特征,阻燃剂脱除过程传质系数κ为11.5 g/(s.m2),电视机外壳塑料中阻燃剂质量分数为12.53%。(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0年04期)
杨春光,李强,邹宗树[9](2009)在《渣-钢界面传质现象的物理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叁维管式反应器水模型实验中,采用柴油机油和水来模拟渣和钢,利用苯甲酸钠既溶于水又溶于非挥发性油的特性,在保持油水相界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研究了苯甲酸钠示踪物质在油-水间的传质现象.通过不断改变循环水流量,利用PH-3G电导率仪测量了水中融入苯甲酸钠物质的质量浓度,进而获得苯甲酸钠在油-水两相的传质量.利用双膜理论判断了苯甲酸钠在油水两相边界层中传质的限制性环节并计算了传质系数.通过二元液体动力学理论计算得到了苯甲酸钠在水中的扩散系数.进而得到了实验条件下雷诺数、舍伍德数和施密特数的准数方程式.(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8期)
田帅[10](2006)在《两相流动中传热传质现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相流中移动边界问题普遍存在于化工、能源及环境领域中,其过程中不仅仅存在动量传递、传热和传质,而且界面的形成和发展都对系统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这些问题中所固有的非线性变化加上界面的膨胀、收缩、破碎和粘合的大的拓扑结构变化,使得问题处理起来非常困难,因此也成为两相流动领域非常关注的问题。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手段,对两相流动移动边界问题的典型范例--单个可溶性气泡在静止液体中的上升过程和冰颗粒在溶液中自然上升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研究,内容包括泡体和颗粒在溶液中的运动规律、吸收(融化)规律、界面处传热规律及相界面的变化规律的研究。 在对前人研究结果的总结分析基础上进行理论建模,并对结果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求解。在对整个相界面变化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应用实验手段进行全过程的跟踪观测,并通过高速摄影技术观察记录了气泡(冰颗粒)的上升、吸收(融化)全过程。并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其变化过程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经过方法的不断更新,其结果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对结论的可靠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结果表明:单个气泡在静止液体中上升过程初始阶段是以非标准球体做螺旋状上升,并且当吸收过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气泡形状趋于标准球形,并且以稳定速度直线上升;球形冰颗粒在液体中同样以螺旋状方式上升并贯穿始终,同时其自身做蹒跚状反转自旋运动,说明两相速度不一致时,对固相颗粒运动分析时不可忽视其所受的横向力作用。对于两相流动中吸收(融化)规律的研究表明气泡(冰颗粒)相对于流体的运动速度与流体的温度在影响吸收(融化)速率上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图像处理分析及冰颗粒称重实验对这一结论都有着很好的证明,同时也很好的说明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应用于两相流动移动边界层问题的分析领域。(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6-12-01)
传质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藻被认为是一种最有潜力替代石油的生物资源,其规模化培养已成为制约微藻产业化进程的主要瓶颈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多基于生物学的角度,重点探讨培养条件,如光照、温度、无机碳浓度、溶氧等对微藻生长的影响,并开发出了多种开放式和封闭式微藻培养系统。然而,已有研究中却鲜有基于传递现象来深入分析培养系统内光传递、光暗循环、气液传质等参数对微藻培养的影响。这直接制约了高效、规模化的微藻培养系统的设计、优化和放大。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了开放式微藻培养系统内的光传递现象和封闭式微藻培养系统内的气液传质现象。基于辐射传输原理,采用Mie散射理论,分析了培养液内微藻细胞和微气泡的光学特性,建立了描述微藻培养体系内光分布规律的一维通用数学模型。通过实验测量微藻培养液内的光分布性质,考察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采用Mie散射理论和辐射传输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地描述和预测较大浓度范围内微藻培养液的光分布规律。实验测量了光照强度、光的波长和中频率间歇光(光暗周期和光暗比)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影响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光照强度,其次是光暗比,光暗循环周期的影响可以忽略。适合蛋白核小球藻培养的光照范围为50~220μE·m-2·s-1。当光照强度较高时,红光可以促进微藻细胞生长;当光照强度较低时,蓝光可以促进微藻细胞生长。采用中频率间歇光培养时,光暗周期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较小,提高光暗比可以有效促进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针对开放式微藻培养系统(跑道池),基于提高中频率间歇光中光暗比可促进微藻生长的实验现象,采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分析跑道池内微藻细胞的受光历程,结合培养液内的光分布特性,获得了微藻细胞的光暗循环特性。同时,考察了跑道池结构和操作参数对微藻细胞光暗循环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5-12rpm下,降低跑道池内转桨叶轮的转速、布置导流板和采用V型截面结构的跑道池可有效提高跑道池内微藻细胞的光暗比,进而促进微藻细胞生长。针对封闭式微藻培养系统(气升板式光生物反应器),探讨了反应器内的CO_2气液传质现象。采用CFD计算的方法,模拟了气升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内的气含率分布,获得了CO_2的体积传质系数,并进行了实验测试验证。进而分析了光生物反应器内布置直隔板和波纹隔板数目和位置对气液传质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单隔板时,气液传质系数随下降段与上升段截面积比(Ad/Ar)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少;双隔板时,气液传质系数随Ad/Ar的增大而减少。对于单、双隔板的情况,仅当Ad/Ar较小时,采用波纹隔板可获得比直隔板更高的气液传质效果。本文研究结果,不仅可为促进微藻细胞的生长提供操作方法,更可为微藻规模化培养系统的设计、优化和放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促进微藻生物能源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质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贾伯琦,杨立军,谢络.气体速度振荡条件下存在传热传质现象时受限旋转圆环液膜的线性稳定性分析[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2].陈智杰.微藻培养体系光传递与气液传质现象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
[3].许晓勤,陈淑梅.在柱坐标系下研究由拉伸缸引起的Casson纳米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现象[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6
[4].饶政华,李芸霄,刘江维,廖胜明,王凤江.铝合金与镀锌钢板CMT焊接过程传热传质现象的数值模拟[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5].高如超.脉冲GTAW和CMT焊接过程传热、传质现象的数值模拟[D].中南大学.2013
[6].赵丹.多溢流大型塔板上流体流动与传质现象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
[7].周苏,孙晓燕,纪光霁,胡哲.基于传质现象的锂电池机理建模[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1
[8].陈烈强,黄华杰,谢明权.废旧电视机外壳热解过程阻燃剂的传质现象[J].化学工程.2010
[9].杨春光,李强,邹宗树.渣-钢界面传质现象的物理模拟[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10].田帅.两相流动中传热传质现象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