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遗传变异论文_吴仁协,张浩冉,牛素芳,苗奔奔,翟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体遗传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群体,罗非鱼,线粒体,多样性,西江,羌活,珠江。

群体遗传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吴仁协,张浩冉,牛素芳,苗奔奔,翟云[1](2019)在《东海近岸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群体遗传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带鱼(Trichiurusjaponicus)是广泛分布于东亚大陆架海域的暖温性近底层经济鱼类,也是东海区最重要的海洋渔业捕捞对象。然而,目前的研究报道对东海近岸带鱼群体遗传变异特性认识不足,不利于其种群的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本研究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东海近岸带鱼6个群体191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历史动态进行分析。在577 bp长的控制区序列中共检测到70个多态位点,定义了121个单倍型。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性较高(0.9911),但总的核苷酸多样性较低(0.0092),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较小。单倍型遗传学关系、Fst值和分子方差分析结果均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不显着,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历史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东海近岸带鱼群体在更新世中晚期可能经历了瓶颈效应和随后的群体快速扩张,这是导致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的主要原因。带鱼较强的扩散能力、洄游行为、海洋环流以及近期的群体扩张可能是造成东海近岸带鱼缺乏显着的系统地理种群结构的原因。研究结果提示,在线粒体DNA水平上,东海近岸带鱼群体是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遗传资源管理上可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管理。(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6期)

唐首杰,毕详,张飞明,张友良[2](2019)在《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遗传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来了解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选育潜力,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_0)为对照组,采用线粒体DNA控制区标记评估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它们的选育潜力。结果显示,在3个选育群体的72条序列中共确定40种单倍型,群体间存在5种共享单倍型,3个选育群体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H)范围为0.670~0.978,核苷酸多样性(π)范围为0.004 16~0.006 23,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范围为3.935~5.960,群体内核苷酸序列间平均遗传距离范围为0.003 561~0.004 538,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π、K)略高于F_0群体。3个选育群体间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指数(F_(ST))范围分别为0.004 039~0.004 700和0.046 4~0.138 6。3个选育群体间成对F_(ST)值差异均显着(P<0.05),3个选育群体与F_0群体间成对F_(ST)值差异均极显着(P<0.01)。说明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选育潜力较大;同时,选育群体间均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可见不同方向上的累代人工选育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田静,刘长友,范保杰,曹志敏,苏秋竹[3](2019)在《小豆RILs群体的遗传变异及优异种质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小豆栽培种冀红9218与野生种JP90857杂交产生的152个遗传稳定的重组系为试验材料,对与生育期、产量、植株特性、籽粒特性等相关的24个重要性状进行了评价,并进一步进行了遗传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产量、株高、主茎分枝等性状在重组系间的变异较丰富,其中,株高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相关性状中百粒重的遗传力较高,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但单株粒重、单株荚数与其他性状的相关遗传力较低,间接选择困难。综合分析表明,综合选择指数在高产大粒早熟等优异品系选择中较为有效。从重组系中选择出高产家系7个,早熟家系个9个,矮生家系5个,可作为小豆高产早熟直立育种的优异资源。(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王丰,张家华,沈玉帮,徐晓雁,王荣泉[4](2019)在《青鱼野生与养殖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利用自主开发的12个微卫星标记,对来自于长江水系4个野生群体(湖北石首、湖南湘江、江苏邗江、浙江嘉兴)和1个养殖群体(江苏吴江)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这12个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660—0.923,表明这12个位点均具有高度多态性(PIC>0.5)。5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_a)介于7.917—11.66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_e)介于4.837—6.035;平均观测杂合度介于0.713—0.861;平均期望杂合度介于0.749—0.81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介于0.711—0.788,表明这5个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4个野生群体之间遗传距离较近,养殖群体与这4个野生群体遗传距离均较远。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湘江群体和石首群体首先聚为一支,然后与邗江群体和嘉兴群体聚为一支,最后与吴江养殖群体聚为一支。这12个微卫星位点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可以用于青鱼不同群体的种质资源的评估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姜冰洁,傅建军,朱文彬,王兰梅,方敏[5](2019)在《基于COⅠ基因分析7个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进化关系,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莫桑比克罗非鱼(O.mossambicus)、吉富罗非鱼(GIFT)和3种红罗非鱼(中国台湾红罗非鱼、马来西亚红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7个群体为材料,对其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的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比对,分析7个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在324个样品中检测出180个多态性位点和98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944,核苷酸多样性为0.036。中性检验Tajima’s D值显示GIFT、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群体在经历瓶颈效应和/或纯化选择后种群规模扩大。7个罗非鱼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0.071,种群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为0.016~0.994。AMOVA分析显示,大多数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70.78%)。研究还发现,本实验中的奥利亚罗非鱼遗传多样性最低,其余6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利用COⅠ基因对7个罗非鱼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丰富了罗非鱼种群特别是红罗非鱼的遗传背景数据,对其种质资源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杨哲[6](2019)在《枣实生与杂交后代群体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枣树在生产栽培中投入少,效益高,而且抗旱耐劳,并具有较高的耐瘠薄、耐盐碱特性,近年来成为我国退耕还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树种。但是,在枣树种植推广过程中,面临着品种很杂,优良品种太少等问题。本研究以两个枣实生后代群体、两个枣杂交后代群体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其后代群体主要性状遗传变异倾向,为进一步开展枣树性状遗传研究和杂交育种提供理论借鉴和指导,同时从后代群体中筛选特异性种质资源。本研究以‘平陆尖枣’的19个实生后代、‘婆婆枣’的13个实生后代为材料,对其主要枝干性状、叶片性状、针刺性状及果实性状进行了观测。两个实生后代叶长、叶型指数、二次枝上针刺长度、单果重的变异系数均较大,而叶宽、中心干针刺长度、果核横径、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较小。实生后代中,有超过50%的后代叶缘、叶形以及枣头颜色,表现相同或比较相似。且单果重与果实横径、果实纵径之间,果实的纵径与横径之间呈显着正相关。筛选出4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株,19个可溶性总糖含量丰富或可滴定酸含量比较高的特色种质资源。冬枣、‘JMS2’两个枣控制杂交后代群体二次枝节数、叶面积的变异系数均较大,而二次枝弯曲度、叶长、叶型指数的变异系数均较小。但‘JMS2’控制杂交后代群体二次枝长度、枣吊长度明显大于冬枣控制杂交群体的,而叶柄宽度明显小于冬枣控制杂交群体。且两个杂交后代枣头颜色、叶片颜色、叶片状态、叶基、叶尖、叶缘、叶片形状均出现分离,并出现了与父母本均不同的新表型,枣头颜色、叶片颜色、叶片形状等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并且父本不同,杂种后代的分离比例差异很大,叶片内卷可能是单基因控制的纯合隐性性状。‘平陆尖枣’、‘婆婆枣’两个实生后代和‘JMS2’控制杂交后代群体单果重、可滴定酸含量变异系数均较大,而果核横径、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较小。两个实生后代和‘JMS2’控制杂交后代群体单果重、果实纵径、可溶性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变异系数均超过25%。(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浩然[7](2019)在《珠江水系西江上游尼罗罗非鱼群体变异及遗传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属鲈形目丽鲷科鱼类,原产于非洲约旦,现已广泛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引进。尼罗罗非鱼已经成为我国大陆引进鱼类中养殖最成功的鱼类,产量居世界第一。多年来尼罗罗非鱼因为人工投放和养殖逃逸等原因在西江上游已形成自然群体。但是像尼罗罗非鱼这样的外来物种的到来必将对西江上游河流的生态圈造成巨大冲击,土着鱼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因此对珠江水系西江上游野生尼罗罗非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现状进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尚无关于珠江水系西江上游尼罗罗非鱼群体变异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DNA分子标记技术,对采集自珠江水系西江上游南盘江、北盘江和红水河河流122条尼罗罗非鱼样本的mtDNA D-loop序列和rDNA ITS-1序列进行研究,探求西江上游尼罗罗非鱼群体变异及遗传多样性现状,以便为开展西江上游尼罗罗非鱼群体的管理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尼罗罗非鱼D-loop序列碱基组成和变异。本研究使用PCR扩增和DNA测序技术获得了122条长度为879bp的西江上游野生尼罗罗非鱼群体mtDNA D-loop序列,共定义单倍型18种。经分析mtDNA D-loop序列中碱基A+T含量高于碱基C+G的含量,在3个群体尼罗罗非鱼mtDNA D-loop序列中发现变异位点193个,变异类型包括转换、颠换。其中北盘江种群变异位点数最多,达到143个;3个种群的碱基转换位点数和碱基颠换位点数的比值都大于4,碱基变异未达到饱和。2.尼罗罗非鱼D-loop序列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变异。尼罗罗非鱼群体mtDNA D-loop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9700和0.6439,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普遍高于养殖尼罗罗非鱼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对3条河流尼罗罗非鱼mtDNA D-loop序列遗传分化指数(Fst)、遗传距离(D)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3条河流尼罗遗传分化水平适中,少数单倍型已有一定程度的分化,存在着向不同谱系发展的趋势。尼罗罗非鱼群体大小历史上相对稳定,尚未出现明显的扩张现象。3.尼罗罗非鱼ITS-1序列碱基组成和变异。对珠江水系西江上游121条尼罗罗非鱼rDNA ITS-1序列进行分析,共定义单倍型23种。结果显示:3条河流尼罗罗非鱼rDNA ITS-1序列存在长度多态性,有520bp、536bp和540bp叁种长度的序列存在,其中520bp长度的序列数量最多,占总数的78.04%。rDNA ITS-1序列中碱基A、T、C、G的含量分别为14.4%、16.1%、38.8%、30.6%,碱基含量C+G显着高于A+T的含量。在叁个群体121条尼罗罗非鱼个体的rDNA ITS-1序列中的发现变异点39个,碱基的变异率为7.5%。4.ITS-1序列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变异。珠江水系西江上游尼罗罗非鱼rDNA ITS-1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000和0.0320,其中红水河、北盘江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对3条河流尼罗罗非鱼rDNA ITS-1序列遗传分化指数(Fst)、遗传距离(D)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3条河流尼罗罗非鱼群体同样存在着群体大小历史上相对稳定,未发生扩张,与mtDNA D-loop序列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在3个群体间遗传分化,尼罗罗非鱼ITS-1序列Fst值均小于0.05,群体间无分化,同时南盘江群体单倍型多样指数较低这与mtDNA D-loop序列上的结果不一致,可能是因为mtDNA和rDNA遗传方式的不同造成的。综上所述,珠江水系西江上游野生尼罗罗非鱼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但群体间遗传变异较小,未产生明显的分化。该群体历史上也未发生明显的扩张现象,但存在着存在着向多谱系发展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董鹏斌,王宁,房敏峰,何颖,刘鸿宴[8](2019)在《珍稀濒危植物卵叶羌活自然群体遗传变异的地理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卵叶羌活自然群体遗传变异的地理分布式样和结构。方法利用二代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发卵叶羌活的微卫星分子标记(SSR)引物,并对覆盖卵叶羌活整个自然地理分布范围的群体样品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通过基因组de novo组装共获得了780条含SSR位点的基因片段序列;筛选出10对具有较高多态性的SSR标记引物,对卵叶羌活整个自然地理分布区的6个群体共105个样品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发现每条引物的等位基因数(No)在1~6(平均值为3.530);每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范围在0.305~0.457,说明卵叶羌活具有中到高度水平的遗传变异。基于Bayesian的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卵叶羌活的6个地理群体可以分为2个大的遗传分组,两组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或遗传渐渗。结论二代高通量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极大丰富了珍稀濒危植物卵叶羌活的SSR数据库,其自然群体遗传变异式样可能与该物种较长的进化历史以及不同地理群体之间长距离的花粉扩散有关。(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0期)

柯富士,尤士骏,黄素梅,刘天生,谢丹丹[9](2019)在《中国小菜蛾群体遗传变异的时空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十字花科蔬菜最重要的迁移性害虫之一,在中国越冬区(OR)的群体和季节性繁殖区(SBR)的群体之间具有"源-汇"关系和复合群体的特征。本研究旨在揭示中国小菜蛾群体遗传变异的时空动态,以期进一步阐明该虫的迁移特性及其对区域灾变的影响。【方法】基于已经发表的4组不同采样时间中国小菜蛾COI序列(共1 567条)数据,将每个数据集细分为3组:OR群体、SBR群体以及特定采样时间(ST)的群体。对不同组(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单倍型相似性和群体演化史的分析。【结果】基于COI序列的小菜蛾群体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同一采样时间内,OR群体和SBR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当。虽然SBR群体在单倍型频率上不稳定,导致包含SBR的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大,但SBR群体单倍型均能够在同一采样时间的OR群体中找到,或SBR单倍型仅与OR单倍型相差2个碱基以内;SBR群体中单倍型频率在不同年份间变化大,遗传分化最大,而ST群体之间遗传分化的变异水平最低。不同采样时间样品COI序列的碱基错配分布图呈现相同的单峰状,且不同采样时间样本主要是由几种相同的单倍型构成。【结论】这些结果表明:迁移是影响中国季节性繁殖区小菜蛾群体遗传变异的主要因素;中国不同区域的小菜蛾群体遗传变异在时间尺度上具有稳定性和相关性。小菜蛾复合群体特征为阐明其季节性迁移特性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吴华莉,涂尾龙,曹建国,张莺莺,王洪洋[10](2019)在《BPI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不同猪群体中的遗传变异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猪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BPI)基因中可能存在的SNP位点,并探讨BPI基因外显子10在上海地区5个猪群体中的多态性及其与抗病相关的优势基因型,为揭示BPI基因在仔猪腹泻抗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开展猪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别从碱基序列、SNP位点和蛋白氨基酸序列等角度比对分析猪BPI基因全长cDNA序列与电子克隆序列的差异,采用PCR-RFLP检测分析猪BPI基因外显子10的多态性,并检测BPI基因外显子10在杜洛克、长白、大白、申农和梅山猪群体中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结果】猪BPI基因电子克隆编码区(CDS)序列长度1452 bp,编码483个氨基酸,存在44个SNP位点,其中22个为同义SNP位点、22个为非同义SNP位点。猪BPI基因全长cDNA序列(EF436278.1和FJ810853.1)与电子克隆序列相比存在14处碱基差异,而对应的翻译蛋白序列存在4处氨基酸差异。猪BPI基因外显子10存在AA、BB和AB 3种基因型,各基因型在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申农猪和梅山猪群体中的分布情况各不相同。在杜洛克猪群体中AA基因型和AB基因型呈中度多态分布(0.404和0.416),BB基因型检出比例较低(0.180);在长白猪和申农猪群体中均未检测出AA基因型,BB基因型检出比例较高,而AB基因型检出比例较低;在大白猪和梅山猪群体中均以BB基因型检出比例较高,AB基因型次之,AA基因型检出比例最低。总体来看,除了杜洛克猪群体的A等位基因频率较高外,其他4个猪群体均以B等位基因频率较高。【结论】猪BPI基因外显子10 AA基因型频率在杜洛克猪群体中最高,在大白猪和梅山群体中较低,在长白猪和申农猪群体中未检出,即AA基因型在杜洛克猪群体中比例高与其仔猪腹泻发病率低的情况一致。因此,在大白猪和梅山猪育种过程中需提高AA基因型比例,而在长白猪和申农猪育种过程中需引进AA基因型个体,降低BB和AB基因型比例,以增加仔猪的抗病能力。(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群体遗传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来了解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选育潜力,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_0)为对照组,采用线粒体DNA控制区标记评估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它们的选育潜力。结果显示,在3个选育群体的72条序列中共确定40种单倍型,群体间存在5种共享单倍型,3个选育群体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H)范围为0.670~0.978,核苷酸多样性(π)范围为0.004 16~0.006 23,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范围为3.935~5.960,群体内核苷酸序列间平均遗传距离范围为0.003 561~0.004 538,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π、K)略高于F_0群体。3个选育群体间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指数(F_(ST))范围分别为0.004 039~0.004 700和0.046 4~0.138 6。3个选育群体间成对F_(ST)值差异均显着(P<0.05),3个选育群体与F_0群体间成对F_(ST)值差异均极显着(P<0.01)。说明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选育潜力较大;同时,选育群体间均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可见不同方向上的累代人工选育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体遗传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吴仁协,张浩冉,牛素芳,苗奔奔,翟云.东海近岸带鱼(Trichiurusjaponicus)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群体遗传变异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9

[2].唐首杰,毕详,张飞明,张友良.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遗传变异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

[3].田静,刘长友,范保杰,曹志敏,苏秋竹.小豆RILs群体的遗传变异及优异种质创新[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王丰,张家华,沈玉帮,徐晓雁,王荣泉.青鱼野生与养殖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19

[5].姜冰洁,傅建军,朱文彬,王兰梅,方敏.基于COⅠ基因分析7个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变异[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9

[6].杨哲.枣实生与杂交后代群体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D].塔里木大学.2019

[7].张浩然.珠江水系西江上游尼罗罗非鱼群体变异及遗传多样性[D].贵州大学.2019

[8].董鹏斌,王宁,房敏峰,何颖,刘鸿宴.珍稀濒危植物卵叶羌活自然群体遗传变异的地理分布研究[J].中草药.2019

[9].柯富士,尤士骏,黄素梅,刘天生,谢丹丹.中国小菜蛾群体遗传变异的时空动态[J].昆虫学报.2019

[10].吴华莉,涂尾龙,曹建国,张莺莺,王洪洋.BPI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不同猪群体中的遗传变异情况[J].南方农业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特异标记Sec-1在潍/济RIL部分株系中...青海湖裸鲤17个单倍型的NJ树构和群位点的群体遗传变异函数曲...引物S98对半滑舌鳎群体的扩增图谱引物S281的RAPD扩增产物电泳图谱对引物对38份材料152个样本的SSR聚类...

标签:;  ;  ;  ;  ;  ;  ;  

群体遗传变异论文_吴仁协,张浩冉,牛素芳,苗奔奔,翟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