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群体论文-李亚娟,李龙朋,李倩

亚热带群体论文-李亚娟,李龙朋,李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亚热带群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群体系统,高产组合,组配,母本

亚热带群体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娟,李龙朋,李倩[1](2013)在《玉米材料亚热带群体系统测配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自交系是选育玉米杂交种的基础,配合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玉米自交系优劣的主要条件之一。选育新的自交系或是引进新自交系后都要测定其配合力,从而为新系的利用和新组合的选配提供可靠依据。传统的做法是采用稳定系轮交法,主要适用于育种后期阶段,只针对精选出少数优良自交系,存在前期自交工作量大,(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3年15期)

杜雷[2](2013)在《2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群体在黄淮海地区育种价值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狭窄的种质资源已经成为限制我国玉米育种持续性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生产上主要自交系都能追溯到几个地方品种、美国综合种以及少量的热带种质中去。在黄淮海平原,玉米主要栽培品种郑单958推广近10年来仍没有能够真正取代它的品种。本研究采用NC Ⅱ设计,利用郑单958的两个亲本郑58和昌7-2,以及该地区基础种质代表系掖478和黄早4作为测验种,测试20个引自热带、亚热带地区群体。采用裂区设计在襄阳市2个试验点和武汉市1个试验点鉴定,研究这些外来群体与黄淮海地区基础种质之间的杂种优势模式,为改良黄淮海地区基础种质奠定基础,以及这些群体能否用来改良郑单958以及怎样改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能够用来改良郑单958的群体有D19、D16、D6、D5、D1、D21以及D4。其中群体D19、D16、D6是用来改良郑58的最佳供体材料,群体D1,D4也有用来改良郑58的潜力;群体D5是用来改良昌7-2的最佳供体材料,同时群体D21也有用来改良昌7-2的潜力。这些群体最终通过优良自交系郑58和昌7-2扩充黄淮海地区的杂种优势模式。2、群体D19、D16、D5、D20、D1、D21以及D9能利用掖478或者黄早4作为受体来改良黄淮海地区基础种质。3、拉丁美洲低海拔热带地方种质群体Tuxpeno、Tuson、Criollo及Argentino可用来扩充我国黄淮海地区地方种质基础;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低海拔地区存在改良我国种质的有用群体。4、与产量有显着或者极显着相关的穗部或者籽粒性状有行粒数、穗粗、轴粗、出籽率以及收获期含水量;通径分析显示这5个性状对产量综合效应排名为:行粒数>出籽率>收获期含水量>轴粗>穗粗,其中收获期含水量为负效应,其余都为正效应。育种中,应该选择出籽率较大和行粒数较多的品种,但是需稍微控制轴粗;以及选择穗粗与收获期含水量比例适中的品种。(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张德贵,李新海,李明顺,谢传晓,郝转芳[3](2010)在《四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开花期性状对混合选择的直接选择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两年两点试验,对4个热带亚热带群体的原始群体C0和经适应性改良后的各轮次群体(C1~C4)开花期性状的选择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点不同轮次多数开花性状差异不显着;在北京点,热带群体POB43和SUWAN-1的抽丝期分别从99.2d和90.7d缩短为79.5d和76.2d,平均每轮提前4.9d和3.6d,散粉期从90.8d和77.8d缩短为76.7d和74.7d,平均每轮提前3.5d和0.8d,抽丝散粉间隔(ASI)分别从8.3d和12.8d缩短为2.8d和3.5d,平均每轮缩短1.4d和2.3d;亚热带群体POB69和POB70的抽丝期分别从78.3d和81.8d缩短为69.2d和69.0d,平均每轮提前2.3d和3.2d,散粉期分别从71.0d和72.5d缩短为67.5d和68.0d,平均每轮提前0.9d和1.1d,抽丝至散粉间隔(ASI)分别从7.3d和9.3d缩短为1.7d和2.7d,平均每轮缩短为1.4d和1.7d。抽丝期和散粉期的选择响应幅度不同,散粉期提前的幅度较小,因而散粉至抽丝间隔(ASI)缩短。开花期性状的选择响应和RD值随改良轮次增加而减少,说明控制双亲授粉的混合选择法有效地改良了供试群体在温带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梁庆平,蒋益敏,李体琛,蒙成[4](2009)在《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改良系主要生物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利用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选择改良苏湾群体的46个株系。收获前调查农艺性状,收获后考察穗部性状。[结果]在46个株系中,平均株高为249 cm,最高为300 cm,最低为195 cm。穗位最高为124 cm,最低为89 cm,平均为108cm。叶片最多为22片,最少为18片,平均为20片。茎杆最粗为3.0 cm,最细为1.6 cm,平均粗度为1.9 cm。穗长最长为19.2 cm,最短为11.3 cm,平均穗长15.6 cm。穗行数最多为17行,最少为13行,平均穗行数为14.5。行粒数最多是38粒,最少是17粒,平均行粒数是30.5粒。最重穗重为190.8 g,最轻为68.5 g,平均穗重为143.2 g。穗重变异系数最大,为19.8%。硬粒型占样本总数的89.1%,籽粒颜色以黄色和橙黄色为主。[结论]苏湾群体株系的多数性状符合育种要求。(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3期)

张前进,张新,王振华,魏昕[5](2008)在《8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对8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Pob45、Pob46、Pob501、Pob502、Pool33、Pool34、Pob25、Suwan1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方法】试验以自交系昌7-2、郑22、掖478、齐319、Mo17为测验种,采用NCⅡ遗传设计。【结果】Pob25和Pob502的产量一般配合力(GCA)较高,综合产量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配合力总效应。【结论】得出塘四平头(昌7-2)×Pob501,塘四平头(昌7-2)×Pob25,Reid(掖478)×Pob25,塘四平头(昌7-2)×Suwan1,旅大红骨(郑22)×Pob502为5大杂优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8年09期)

黄毅斌,应朝阳,林允钦,郑东,林永生[6](2007)在《几个决明属牧草在亚热带丘陵红壤的个体与群体生长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引进的40个决明属牧草品系中选出代表性品系观测其生长表现,结果表明决明品种均表现为出苗率低、出苗时间长、种子成熟度低,营养含量差异较小。个体与群体生长研究结果表明,ATF2228品系为匍匐型、早熟品种,生物量低;ATF2217和ATF2219为直立型、中早熟品种,种子产量高、生物量大、再生能力较差,适于1年1次刈割利用;CPI92985的品种特性与CPI34721相类似,都是半匍匐型、中早熟品种,但CPI92985的生物量、种子产量、茎叶营养含量及刈割后再生能力好于CPI34721;CPI86134和CPI86172为半匍匐型、迟熟品种,冠高和生物量均大于CPI92985和CPI34721。另外,施肥可以显着提高CPI86134的生物产量和刈后再生能力,达到1年3~4次刈割利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张曦,张宝石,张磊[7](2006)在《3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配合力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Tuxpeno、Suwan和ETO3个热带、亚热带群体与Mo17、自330、丹340和掖478共4个中国温带骨干自交系进行GriffingⅡ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对1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GCA和SCA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株叶片数、粒长的组合间差异不显着;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株高和穗位高等13个性状的GCA方差大于SCA方差;单株产量和ASI的SCA方差大于GCA方差。3个供试热带、亚热带群体产量组分性状一般配合力综合表现以Suwan最佳,其次为ETO。而ETO植株性状一般配合力及ETO×温带自交系组合的产量和植株性状特殊配合力综合表现都较为突出。(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06年03期)

吴连成,陈彦惠,张世煌,李明顺,王铁固[8](2003)在《14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杂交优势组合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以中国农业生产上利用的4大玉米类群的各1个代表自交系为测验种,对14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的配合力及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ob43,Pob501和Pob502的一般配合力较高;组合掖478×Pob21,丹340×Pob501,掖478×Pob43,黄早四×Pob70和掖478×Pob502的特殊配合力较高.参试56个组合中,21个组合与单交种对照产量差异不显着,丹340×Pob501和掖478×Pob43比对照增产,对照优势为9.12%和4.32%.根据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和对照优势初步构建了旅大红骨系×群体Pob501,Reid系×群体Pob43,Reid系×群体Pob502和唐四平头系×群体Pob49这4个杂优组合模式.(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杨爱国[9](2003)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玉米种质群体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及杂种优势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13个国内有代表性的群体和14个经过多年改良、驯化的外引热带、亚热带群体为基础材料,以代表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的丹340、掖478、Mo17和黄早四为标准测验种,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和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雅安多营农场进行两年实验,从表现型和配合力等方面,系统地比较分析我国温带及热带、亚热带27个群体的综合表现,同时对27个群体进行了杂种优势群划分,并研究了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结果如下: 1.对27个群体的108个测交组合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认为热带群体的测交组合比原始亲本的适应性有较大改善,基本能适应我国温带气候环境条件,并且热带、亚热带群体的产量潜力大、抗倒伏性强,是我国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的理想材料,但植株和穗位较高,在温带利用需要多加考虑。据产量性状和其它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及各群体的一般配合力分析,初步认定国内群体WBM-C4和5个热带、亚热带群体Suwanl、Pob43、Pob501、Pob32、Pob21等的综合表现优良,利用潜力较大。 2.以单株产量配合力总效应对各杂交组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单株产量配合力总效应高的杂交组合,其实际产量也高;反之,实际产量则低。因此,配合力总效应能较好地反映杂交组合的真实水平。 3.依据产量特殊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对照优势)表现,将我国主要玉米群体划分为四个优势群:第一群为旅大红骨群,包括吉综A、辽旅综、中综3号、中综4号、东农群体C5;第二群为PA群,只有豫综5号;第叁群为Lancaster群,包括陕综1号、陕综3号、中群14等3个群体;第四群为四平头群,包括中综5号和WBM-C4。金皇后和中群13在本研究中无法归类。与系谱比较,杂种优势群的划分结果比较合理。 4.依据产量特殊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对照优势)表现,将热带、亚热带群体归入我国杂种优势群,其中,Pob43、Pob501被归入旅大红骨群;Stay Green、Pool19被归入Lancaster群;Pob28和Pob45与四平头和旅大红骨关系较近;而Pob46,Pob69、Pob70、Pob21、Pob32、Pob49、Pob502、Suwanl等群体本研究中尚无法归入我国四大种质类群。 5.综合各杂交组合的产量性状表现,初步认为Suwanl×PA、Pob43×PA、Pob32×PA、Pob501×PA、Pob21×PA、Suwanl×旅大红骨、Suwanl×Lan、Pob43×Lan、Pob28×PA、黄综×PA等这10对组合的产量潜力高,可形成强杂种优势组合。(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3-05-01)

李新海,徐尚忠,李建生[10](2001)在《1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配合力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 5个中国主要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 ,对 1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的配合力效应及利用潜力进行评价。两年研究结果表明 ,群体 2 1、群体 43和群体StayGreen的产量一般配合力依次最高 ,利用潜力较大 ;参试的 5 0个顶交组合中 ,Mo17×群体 43、自 330×群体 43、丹 34 0×群体 2 1和Mo17×群体StayGreen4个组合特殊配合力较大 ,产量最高 ,对照优势最大。根据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结合一般配合力效应 ,将 1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初步划分 5群 ,其中Tuxpeno群、StayGreen群和P5 0 0群一般配合力较高 ,为我国温带玉米育种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 3个杂种优势群。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这些外来种质提供了信息(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01年01期)

亚热带群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狭窄的种质资源已经成为限制我国玉米育种持续性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生产上主要自交系都能追溯到几个地方品种、美国综合种以及少量的热带种质中去。在黄淮海平原,玉米主要栽培品种郑单958推广近10年来仍没有能够真正取代它的品种。本研究采用NC Ⅱ设计,利用郑单958的两个亲本郑58和昌7-2,以及该地区基础种质代表系掖478和黄早4作为测验种,测试20个引自热带、亚热带地区群体。采用裂区设计在襄阳市2个试验点和武汉市1个试验点鉴定,研究这些外来群体与黄淮海地区基础种质之间的杂种优势模式,为改良黄淮海地区基础种质奠定基础,以及这些群体能否用来改良郑单958以及怎样改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能够用来改良郑单958的群体有D19、D16、D6、D5、D1、D21以及D4。其中群体D19、D16、D6是用来改良郑58的最佳供体材料,群体D1,D4也有用来改良郑58的潜力;群体D5是用来改良昌7-2的最佳供体材料,同时群体D21也有用来改良昌7-2的潜力。这些群体最终通过优良自交系郑58和昌7-2扩充黄淮海地区的杂种优势模式。2、群体D19、D16、D5、D20、D1、D21以及D9能利用掖478或者黄早4作为受体来改良黄淮海地区基础种质。3、拉丁美洲低海拔热带地方种质群体Tuxpeno、Tuson、Criollo及Argentino可用来扩充我国黄淮海地区地方种质基础;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低海拔地区存在改良我国种质的有用群体。4、与产量有显着或者极显着相关的穗部或者籽粒性状有行粒数、穗粗、轴粗、出籽率以及收获期含水量;通径分析显示这5个性状对产量综合效应排名为:行粒数>出籽率>收获期含水量>轴粗>穗粗,其中收获期含水量为负效应,其余都为正效应。育种中,应该选择出籽率较大和行粒数较多的品种,但是需稍微控制轴粗;以及选择穗粗与收获期含水量比例适中的品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热带群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亚娟,李龙朋,李倩.玉米材料亚热带群体系统测配与利用[J].河南农业.2013

[2].杜雷.2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群体在黄淮海地区育种价值评估[D].华中农业大学.2013

[3].张德贵,李新海,李明顺,谢传晓,郝转芳.四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开花期性状对混合选择的直接选择响应[J].作物学报.2010

[4].梁庆平,蒋益敏,李体琛,蒙成.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改良系主要生物性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

[5].张前进,张新,王振华,魏昕.8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

[6].黄毅斌,应朝阳,林允钦,郑东,林永生.几个决明属牧草在亚热带丘陵红壤的个体与群体生长特性[J].热带作物学报.2007

[7].张曦,张宝石,张磊.3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配合力效应研究[J].玉米科学.2006

[8].吴连成,陈彦惠,张世煌,李明顺,王铁固.14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杂交优势组合模式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

[9].杨爱国.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玉米种质群体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及杂种优势模式[D].四川农业大学.2003

[10].李新海,徐尚忠,李建生.1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配合力效应研究[J].玉米科学.2001

标签:;  ;  ;  ;  

亚热带群体论文-李亚娟,李龙朋,李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