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北黄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组合,东港市,系数,陆架,侏罗系,营养盐。
北黄海论文文献综述
李伯志,赵亮,魏诗晏[1](2019)在《渤海和北黄海溶解氧与营养盐年际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收集的1975—1999年间渤海与北黄海现场实测数据,分析溶解氧(DO)、磷酸盐(PO_4-P)和硅酸盐(SiO_3-Si)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这25年间,渤海和北黄海溶解氧浓度均呈降低趋势,冬季年际降低程度比夏季明显,且冬季溶解氧与温度负相关性较夏季更显着.溶解氧最显着变化是夏季北黄海中部海域底层高值区逐渐缩小,至20世纪90年代全部低于6.0 mL/L.除夏季渤海北部和北黄海底层磷酸盐在20世纪80—90年代表现为升高趋势外,夏季研究海域内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表现为波动性降低趋势,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4—1987年)下降到历史性最低水平;冬季研究海域内磷酸盐浓度表现为波动状态,硅酸盐却有着显着降低趋势.(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瑞,潘昱璇[2](2019)在《激扬北黄海 美丽新东港》一文中研究指出70年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央、省委和丹东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下,东港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经济繁荣、从海边渔村到现代化港口城市、从“推开窗户看世界”到“敞开大门融世界”的历史性跨越。2018年,东港(本文来源于《丹东日报》期刊2019-08-20)
黄炳智,胡泽建,金永德,迟万清,刘鑫仓[3](2019)在《北黄海北部海域潮余流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二维水动力模型,在仅考虑潮流作用条件下,通过计算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并结合粒子追踪方法研究了辽宁大连—朝鲜龙渊郡连线北侧的北黄海北部海域的潮余流结构和粒子运移的趋势。结果表明: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流速整体较小,呈现由南向北的流向,但在獐子岛及长山群岛的附近岛屿和朝鲜半岛沿岸的海域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流速较大。对比粒子追踪计算的结果与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的结果表明,流向与粒子运移路径基本一致。该海湾的余流及粒子运动规律特点对辽东半岛东岸及朝鲜半岛西侧海域的排污及污染控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海岸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李成龙[4](2019)在《北黄海南部近岸与中部远岸海域季节性酸化现象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CO_2浓度升高引起的海洋酸化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已成为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北黄海是西太平洋的高生产力陆架浅海,在其临近山东省和辽宁省的海域里分布着大量贝类、刺参等海产品养殖产业。早期研究表明,从春季到秋季北黄海次表层水发生快速的海水酸化现象,这可能对该海域中对海水酸化敏感的贝类等钙化生物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估北黄海海水酸化的时空变异特征及调控机制,为预测未来30年海洋酸化的生态效应提供认识基础。作者搜集了 2017年春季至秋季(5月至9月)北黄海南部近岸海域——烟台市牟平海洋牧场,及同年秋季至冬季(9月、10月和12月)北黄海中部海域的溶解氧和碳酸盐体系观测资料,通过对比分析两个海域的季节性酸化状况,深入研究近海季节性酸化现象的区域及调控因子差异。结果表明两区域底层水季节性酸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都是群落呼吸作用使得有机物分解产生大量的CO_2加强水体酸化,在近岸海域,夏季水体酸化状况还受降雨稀释和钙化作用的影响,而在中部海域,秋季冷水团内存在较明显的碳酸钙净溶解过程。为了便于产业界利用常规监测数据提取(对于正确理解海水酸化生态效应十分关键的)海水文石饱和度(ΩΩ_(arag))信息,作者综合考虑大气C02上升、群落呼吸作用和稀释作用造成的区域水体酸化效应,建立了将北黄海Ω_(arag)与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和冬季大气CO_2浓度联系起来的机理模型。对于北黄海中部海域,该模型的表达式为:Ω_(arag)=0.00885×[(61.745×盐度 +320)-(DIC~冬季+106/138×AOU)]+0.46;对于北黄海南部近岸海域,该模型的表达式为:Ω_(arag)=0.00961×[73.288×盐度-(DIC~冬季+106/138×AOU)]+ 0.52,其中DIC季是每年初与大气平衡的溶解无机碳,AOU是表观耗氧量。用北黄海两个区域温跃层以下的大批量数据检验的结果表明,由溶解无机碳和总碱度计算所得的Ω_(arag)值与估算Qarag值吻合较好,标准偏差均为0.15(对于北黄海中部海域,n=237;对于北黄海南部近岸海域,n=99),这表明本文建议的机理模型可应用于产业界通过常规监测的温、盐、溶解氧数据推测北黄海不同区域次表层水 Ω_(arag)的动态变化。这种研究思路同样适用于具有类似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的其他沿海系统。作者还结合历史数据量化了北黄海冷水团春季到秋季发生快速酸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春季到夏季,群落呼吸、温度变化和钙化作用对Ω_(arag)下降值(△Ω_(arag))的贡献分别是84士 9%、-13± 10%和30± 16%,而从夏季到秋季,群落呼吸、温度变化和碳酸钙溶解对△Ω_(arag)的贡献则为103%,1%和-5%。相应地,春季到夏季群落呼吸、温度变化和钙化作用对pH下降值(△pH)的贡献分别是50±23%,39±23%和13±4%,而夏季到秋季群落呼吸、温度变化和碳酸钙溶解对△pH的贡献则达110%,-5%和-5%。通过计算北黄海冷水团的净钙化速率,探讨其与Qarag之间的关系,发现北黄海冷水团的净钙化速率与Qarag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从生态系统净钙化向碳酸钙净溶解转化的临界阈值是Ω_(arag) 1.5~1.6。而实测数据表明,北黄海冷水团在夏、秋季积累群落呼吸产生的C02,造成表层以下很大范围的海水Qarag达不到1.5,从而严重威胁贝类等底栖钙化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作者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大气CO_2全球平均水平升高至500 μmol/mol时,北黄海中部海域表层以下的Ω_(arag)将全年低于1.5,底栖生态系统和周边贝类养殖业遭受海洋酸化重大生态灾害影响的风险极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5)
吴萌,黄益旺,张春月[5](2019)在《北黄海水下噪声相关系数与相干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环境噪声是水声信道中的一种干扰背景,研究海洋环境噪声的目的一是为了提高被动系统的检测和识别能力,二是为了提高我方设备的隐蔽性。本文通过对2017年北黄海海域布放的垂直阵获得的海洋环境噪声数据进行处理,研究了海洋环境噪声场的空间相关特性。通过数据处理,获得了不同时刻的相关系数、相干系数随深度的变化曲线。从数据处理结果可知,相关系数曲线在频率较低的情况下起伏较大而在频率较高时比较光滑,在傍晚时分相关系数明显区别于其他时间段。相干系数在频率较低的情况下明显较高而高频情况下明显较低,同时在傍晚时分与凌晨时分的相干系数低于其他时间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5-25)
张凡[6](2019)在《北黄海海洋牧场及周边海域浮游植物时空变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Utermohl的方法对烟台北部的北黄海近岸海洋牧场及其周边海域(121.51°E-122.03°E,37.46°N-37.63°N)进行了 2016、2017两年的四季生态调查,并基于该海域的低氧现象进行了低氧时段每月一次的调查。通过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丰度、优势种等进行时空分布及低氧影响的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2016年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24属39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为15属25种,占总物种数的64.10%。2017年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22属39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为15属29种,占总物种数的74.35%。2016年与2017年浮游植物冬季的丰度要远高于其他季节。2016年浮游植物表层与底层丰度的季节变化相同,表现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2017年浮游植物丰度表层与底层季节变化略有差异,表层表现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底层表现为冬季>夏季>春季>秋季。2016年与2017年冬季主要优势种均为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和太平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acifica),其中细弱海链藻占绝对优势地位,而春季、夏季和秋季均有的优势种为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情况是2017年普遍高于2016年,且底层要明显高于表层。2.本研究发现2016年的5-9月及2017年的6-8月,调查海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低氧现象,其中2016年的低氧程度较为严重,对浮游植物的影响较显着。2016年的低氧现象从5月份开始至8月份逐渐加重,5月份只有个别站位出现了轻微的低氧现象,低氧站位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简称DO)质量浓度介于4.5 mg/L-5mg/L;8月份该海域全部出现了低氧现象,并且大部分站位的DO质量浓度介于1 mg/L-3 mg/L;9月份的低氧现象相较于8月份有所减轻,各站位的DO质量浓度有明显的升高。2017年的低氧现象从6月份开始至8月份逐渐加重,6月份大部分站位的DO质量浓度介于4 mg/L-5 mg/L之间。8月份的大部分站位的DO质量浓度介于1 mg/L-3 mg/L之间。通过对该海域浮游植物及低氧状况的综合分析,发现低氧海域的浮游植物丰度要明显小于非低氧海域的浮游植物丰度。随着低氧程度的不断加重,低氧海域甲藻在浮游植物的丰度中所占比例也逐渐提高,通过综合多方面数据分析,甲藻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要高于硅藻。(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2)
石勇,高建华,刘强,艾乔,盛辉[7](2019)在《陆架环流作用下的北黄海中北部细颗粒物质输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泥质沉积是流域、古气候及海平面变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对该粒级物质的系统研究,是获取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为此,采集北黄海中北部表层沉积物80件,经室内筛分处理,并对细颗粒组分(<63μm)进行了稀土元素(REE)测试。结果显示REE的含量及分布模式在长山列岛东西两侧差异显着:东侧物质明显富集REE,尤其轻稀土元素(LREE),Eu元素则明显缺失,指示了受鸭绿江的显着控制;长山列岛以西,REE除含量降低外,分布模式也变平缓。造影剂马根维显(Gd-DTPA)在磁共振成像(MRI)中的大量使用,可能是造成Gd明显富集的主要原因。此外,辽南沿岸物质的来源及分布与以往认识存在差异,以往认为辽南沿岸泥质沉积为鸭绿江为主的辽东半岛河流的远端泥沉积,而本文的研究发现:辽东半岛东侧长山列岛至大连湾外海域以黄河来源物质为主,鸭绿江物质对北黄海西部泥质区的贡献在西侧大于东侧,其中陆架环流对物质输运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简晓玲,刘金萍,王改云[8](2019)在《北黄海东部次盆地中新生代原型盆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勘探程度较低,是中新生代小型迭合断陷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盆地构造复杂。利用最新的地震和钻井资料,从构造特征分析入手,结合盆地发育的动力学背景,梳理了北黄海东部次盆地的构造演化,认为该盆地中新生代发育了伸展裂陷盆地、走滑伸展盆地及坳陷盆地3类性质的原型盆地。中—晚侏罗世,表现单一的断裂走向和箕状断陷型结构,为伸展裂陷型盆地,是该时期区域左旋剪切应力在盆地内派生的NE—SW向拉张应力作用的结果;早白垩世—晚渐新世,经历了早期区域左旋剪切应力向晚期区域右旋剪切应力的转变,表现为箕状断陷结构兼具明显走滑张扭特征,为走滑伸展盆地;中新世—第四纪,为典型的裂后沉降型坳陷盆地。盆地发育演化过程主体表现为由新生代受F2断裂控制的NEE向断陷盆地迭加在中生代受F1断裂控制的NW向断陷盆地之上,之后进入裂后坳陷沉降阶段;沉积沉降中心经历了先NW向迁移再NEE向迁移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期刊2019年01期)
肖国林,蔡来星,郭兴伟,董贺平,庞玉茂[9](2019)在《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勘探突破对我国近海残留“黑色侏罗系”油气勘探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最新的勘探和研究证实,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发育了中、上侏罗统2套有效烃源岩并以上侏罗统为主力烃源岩层,在其供烃范围内形成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下生上储式"和中—上侏罗统"自生自储式"2类成藏组合,取得了我国东部海域以侏罗系为唯一源岩的含油气盆地勘探突破。为进一步探索我国近海盆地残留"黑色侏罗系"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本文采用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盆地模拟等方法,综合分析了我国近海主要盆地残留"黑色侏罗系"的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海残留侏罗系暗色泥岩烃源岩非均质性较强,多属"中等"级别,局部发育"中等—好"、"中等—差"级别烃源岩,侏罗系烃源岩大多存在早(J_3—K_1)、晚(E_2末—N_1)2期生、排烃高峰,生烃总量达1.4×10~(11 )t,资源前景乐观,预测可形成侏罗系"自生自储式"和侏罗系—白垩系(或新生界)"下生上储式"2类源储组合。(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陈书伟,魏文艳,龚胜利,代黎明,杨雄涛[10](2019)在《北黄海东部坳陷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孢粉组合序列》一文中研究指出北黄海东部坳陷的太阳区块富含中生代孢子、花粉化石。根据化石属种与含量的变化,自下而上划分出叁个孢粉组合:即中侏罗世晚期(Bathonian-Callovian)的Cyathidites-Cycadopites-Quadraeculina组合,晚侏罗世的Classopollis-Protopinus-Callialasporites组合和早白垩世早、中期的Lygodium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Schizaeoisporites组合。孢粉化石研究证实北黄海东部坳陷存在中侏罗世地层。(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北黄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70年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央、省委和丹东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下,东港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经济繁荣、从海边渔村到现代化港口城市、从“推开窗户看世界”到“敞开大门融世界”的历史性跨越。2018年,东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黄海论文参考文献
[1].李伯志,赵亮,魏诗晏.渤海和北黄海溶解氧与营养盐年际变化特征[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9
[2].张瑞,潘昱璇.激扬北黄海美丽新东港[N].丹东日报.2019
[3].黄炳智,胡泽建,金永德,迟万清,刘鑫仓.北黄海北部海域潮余流的模拟研究[J].海岸工程.2019
[4].李成龙.北黄海南部近岸与中部远岸海域季节性酸化现象的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吴萌,黄益旺,张春月.北黄海水下噪声相关系数与相干系数研究[C].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
[6].张凡.北黄海海洋牧场及周边海域浮游植物时空变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9
[7].石勇,高建华,刘强,艾乔,盛辉.陆架环流作用下的北黄海中北部细颗粒物质输运[J].海洋学报.2019
[8].简晓玲,刘金萍,王改云.北黄海东部次盆地中新生代原型盆地分析[J].中国海上油气.2019
[9].肖国林,蔡来星,郭兴伟,董贺平,庞玉茂.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勘探突破对我国近海残留“黑色侏罗系”油气勘探的启示[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9
[10].陈书伟,魏文艳,龚胜利,代黎明,杨雄涛.北黄海东部坳陷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孢粉组合序列[J].地层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