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产权社会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权,国企改革,所有者,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地权,马克思。
产权社会化论文文献综述
姚金海[1](2014)在《产权社会化是国企全面深化改革应有之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国企改革方向和路径引发各界热议。受西方经济学理论熏陶的自由派人士一贯主张国退民进,甚至是绝对私有化,并进而对十八届叁中全会决定中重申“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感失望。笔者对上述观点不敢苟同(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4-04-14)
李娟[2](2014)在《中国企业改革的方向:产权社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企业改革的核心是产权调整,建立合理的财产权利体系。而产权社会化为这一改革指明了方向,改变封闭的权利制度,实现各种权利的开放,就能使企业的生产要素有效流动,有效利用。而股份制是这一制度的具体形式,其所有权、经营权的安排都达到了一定的社会化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期刊2014年01期)
郑炎潮,卢晓媚[3](2013)在《“中国梦”与“各国梦”相通的基石——产权民有化和产权社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私有制不能消灭、私产万岁!》一文中(思想网isixiang@gmail.com2013年7月26日发表)探讨了:消灭私有制理论已被实践验证,不合时宜,私有制不能消灭、私产万岁!以消灭私有制为基础和核心的理论体系和理想,应该放弃。本文通过对世界近数百年和中国近30多年的产权演化路径分析,力图说明,社会大多数公民拥有私产的产权民有化和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产权社会化,是"中国梦"和"各国梦"相通的基石。(本文来源于《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11-01)
陈建兵[4](2013)在《马克思产权社会化思想研究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基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社会化—产权社会化分析框架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产权社会化思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未来趋势的研究构成马克思产权社会化思想的纵向建构,社会资本形态、产权形态、企业组织形式是马克思产权社会化思想的横向展开。马克思产权社会化思想对产权理论研究创新以及当前产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当代财经》期刊2013年06期)
史正富,刘昶[5](2012)在《从产权社会化看国企改革战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现代企业产权社会化和所有者替身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产权社会化,改革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多元化社会化的国家产权资本体系,提升大型国企的经济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通过这样的改革,建设一个社会化的、全民共享的现代国家财富管理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稳固和持久永续的经济基础。(本文来源于《开放时代》期刊2012年09期)
[6](2012)在《静悄悄的革命:西方现代企业产权社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百年来、特别是近50年来,西方企业的产权制度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是企业产权日益分散化、多元化和社会化,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所有者职能的日益替身化。(本文来源于《商业研究》期刊2012年05期)
史正富,刘昶[7](2012)在《静悄悄的革命:西方现代企业产权社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100年来,特别是近50年来,西方企业的产权制度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是企业产权日益分散化、多元化和社会化,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所有者职能的日益替身化。由于这些深刻重大的变化,现(本文来源于《红旗文稿》期刊2012年07期)
卓祖航[8](2012)在《农地产权社会化改造与农村生育观转变研究——基于社会遗传与自然遗传矛盾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目前的低生育水平缺乏稳定基础,其原因在于农村强烈追求男孩的传统生育观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中国传统社会显着特征之一是血缘和地缘相结合铸造出一个异常牢固的宗法社会,在生育行为上,人为制造自然遗传和社会遗传矛盾,形成强烈追求男孩的生育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宗法社会破不了,传统生育观仍在主导生育,直接拉动生育水平攀升。新形势下,应以地权社会化改造为突破口,重构新型地权制度,促进农民离土离乡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彻底转变农村生育观。(本文来源于《发展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成熙宁[9](2011)在《基于产权社会化的公司制衡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权社会化催生了股份制企业的诞生和发展,使市场经济更加自由,更多的主体得以有机会享有社会资源和收益,但它同时也催生了控制权与经营权分离所导致各种利益冲突。在这种利益冲突下,导致的各种财务欺诈事件层出不穷,这不仅严重打击了公众对公司的投资信心,更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然而,要治理屡禁不止的财务欺诈,我们不能再局限于讨论财权机制本身的制度安排和程序设计,忽略公司治理整体机制对财务治理效率的影响。事实上,财务治理结构从属并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因此要治理,必须从公司整体的制衡机制入手。虽然以一股独大、独董难独、高管控制、政府介入为典型的公司治理失衡现象备受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政治家的高度关注,并形成如股权制衡、权力制衡、财务制衡为代表的诸多观点。但这些学术观点虽然均有其合理之处,却又过于片面,未触及宏观制衡缺失和伦理信仰缺失之根源。为了实现有效治理,我们必须以经济人“人之初,性本恶”的假设为基础,通过对行为主体的利益导向和伦理导向的制衡来达到目的。完善公司治理,不仅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更需要分析和研究行为主体的利益动机和伦理观念,从根本上找到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用两章的篇幅阐述了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等内容后,在第叁章,以股东、董事、经理层、政府部门等主体在公司治理中的利益需求为基础,分别分析不同主体之间利益需求是否存在一致或冲突。并根据这一讨论结果,分析各主体利益需求的实现程度,总结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在设计和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认为主体信息不对称、治理机制不完善、宏观制衡有缺失、财富伦理有缺失是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这也将是第五章建立制衡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文章的第五部分是在借鉴国内外公司治理及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分别从公司治理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制衡机制的构建,并讨论各机制对公司治理及财务治理的影响与作用。其中内部制衡包括决策、激励、评价和监督机制;外部制衡包括信息披露、舆论监督、市场治理、法律法规、独董委派以及财富伦理机制。总之,通过本文对公司治理中内外部制衡基础的系统分析,作者期望能从理论上构建公司制衡机制,为改进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1-05-24)
陈建兵[10](2010)在《产权社会化研究的叁个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产权社会化是现代产权运动的基本特征。对产权社会化的研究可以从叁个视角展开,即产权观念变化是产权社会化在产权客体层面的体现,资本形态变化是产权社会化在产权主体层面的体现,企业形式变化是产权社会化在产权要素配置层面的体现。从多视角研究产权社会化,有利于全面把握产权社会化的内容,有利于深化认识当前产权制度改革。(本文来源于《学术论坛》期刊2010年11期)
产权社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企业改革的核心是产权调整,建立合理的财产权利体系。而产权社会化为这一改革指明了方向,改变封闭的权利制度,实现各种权利的开放,就能使企业的生产要素有效流动,有效利用。而股份制是这一制度的具体形式,其所有权、经营权的安排都达到了一定的社会化程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权社会化论文参考文献
[1].姚金海.产权社会化是国企全面深化改革应有之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2].李娟.中国企业改革的方向:产权社会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
[3].郑炎潮,卢晓媚.“中国梦”与“各国梦”相通的基石——产权民有化和产权社会化[C].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
[4].陈建兵.马克思产权社会化思想研究及启示[J].当代财经.2013
[5].史正富,刘昶.从产权社会化看国企改革战略[J].开放时代.2012
[6]..静悄悄的革命:西方现代企业产权社会化[J].商业研究.2012
[7].史正富,刘昶.静悄悄的革命:西方现代企业产权社会化[J].红旗文稿.2012
[8].卓祖航.农地产权社会化改造与农村生育观转变研究——基于社会遗传与自然遗传矛盾的视角[J].发展研究.2012
[9].成熙宁.基于产权社会化的公司制衡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1
[10].陈建兵.产权社会化研究的叁个视角[J].学术论坛.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