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淑红范杰(邹城市兖矿总医院特检科山东邹城273500)
【摘要】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症的的彩超影像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锁骨下动脉窃血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对其图像表现进行分析,结合TCD证实。结果2例早期窃血,9例部分性窃血,4例完全性窃血,其中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10例,闭塞5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锁骨下动脉窃血的有效、经济、无创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锁骨下动脉窃血彩色多普勒超声椎动脉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0-0169-02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症(ubclavianstealsyndrome)通常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大动脉炎,使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或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经wills动脉环,再经同侧椎动脉“虹吸”引流,使部分脑血流逆行灌入患侧上肢,从而引起脑局部缺血。本文分析15例sss患者彩色多普勒表现,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1]。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55岁-74岁,平均65岁。临床多以头晕,乏力,肢体无力,脉弱,就诊颈部动脉血管,部分患者颅脑MRI诊断为腔隙性梗塞。超声检查方法:应用彩超机LOGIQ-7,线振探头10MHZ,测量血流速度夹角<60°,患者取仰卧位,头稍转向对侧。常规检查颈总动脉及颈内、外动脉起始段,椎动脉。观察血管管径、内中膜的厚度及回声,腔内回声情况,彩色多普勒血流充盈状态,血流方向以及血流频谱形态特点,并测量血流参数,重点观察流速及阻力指数改变。必要时观察椎动脉频谱,可同时行束臂试验观察其改变情况。发现椎动脉频谱形态呈上游异常改变时,追查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看其管腔情况是否狭窄或闭塞,并观察频谱形态、测量血流参数。同时检查双侧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观察并对比其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
2结果
15例SSD患者颈部动脉均有不同程度动脉硬化超声改变。颈动脉管腔内中膜不同程度增厚,并伴有多发斑块回声,大多数表现为硬斑。椎动脉内膜毛糙,增厚不明显,血流显示欠佳,常需适当调大血流增益。探查椎间段并追踪至开口段,血流方向2例无明显改变,9例部分时相表现为反向,4例表现为完全反向即与椎静脉同向。测其频谱,观察形态特点:方向无明显改变者,频谱形态收缩期出现切迹,但均为正向血流;9例部分时相反向者的频谱,收缩期部分反向,舒张期为正向血流;另4例二维彩超即显示为完全反向者,频谱于收缩期和舒张期均为反向。观察对侧椎动脉管径稍宽,约3-5mm,流速相对性稍偏高,约40-60cm/s。行束臂试验:早期窃血频谱切迹加深,部分性及完全性患者呈完全反向或反向血流速度增加。锁骨下动脉内中膜增厚,并伴有斑块,管腔表现为不同程度狭窄,血流呈五彩镶嵌样,流速增高,约160-250cm/s,且测其远段及腋动脉处表现为狭窄下游的低速低阻“小慢波”样改变,管腔闭塞处未探及彩色血流信号。
图3:3期锁骨下动脉窃血。图4:锁骨下动脉狭窄远段血流改变。
Fig1phase2ofsubclavianstealsyndromeFig2tourniquettestpositiveFig3phase3ofsubclavianstealsyndromeFig4bloodflowofdistalsubclavian
3讨论
锁骨下动脉窃血于椎动脉典型表现为反向血流,但可以分为1-3期。早期窃血1期:椎动脉频谱可见收缩早期切迹;部分窃血2期:收缩期部分或收缩期完全反向,舒张期正向的双向血流频谱;完全窃血3期:收缩期、舒张期完全反向。上图把2期与3期窃血对照,更能显示其特点。锁骨下动脉窃血常需和其他疾病鉴别,而束臂试验就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该病的有力方法。束臂试验方法为:用止血带完全阻断肱动脉血供,或以袖带打气后加压至收缩压以上,同时嘱患者反复用力握拳屈肘,持续3-5分钟,然后松开止血带或迅速放气减压,上肢动脉血流压力突然下降,若同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或无名动脉存在狭窄,此时,其狭窄远端的锁骨下动脉血流压力明显降低,以至低于同侧椎动脉血流压力,从而引起椎动脉血液部分或全部逆流。连续观察椎动脉频谱变化,阳性表现为减压后,椎动脉反向血流流速增快,正向血流流速减慢或出现反向血流,无变化者为阴性。锁骨下动脉窃血与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开口后狭窄不同之处,为后者不论狭窄程度多么严重,都不引起椎动脉逆流。椎动脉起始处狭窄可导致狭窄以远为低速低阻的频谱,但是血流方向正常,或许可能与1期窃血有些相似处但,
1期窃血流速可以不低,仅见切迹,必要时可以束臂试验加以鉴别。1期盗血表现为束臂试验阳性,椎动脉狭窄后的频谱为束臂试验阴性。另外椎动脉本身循环
阻力增大也可出现反向波,但是循环阻力增大所致的反向波出现在舒张早期,而其持续时间很短。综上所述,可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锁骨下动脉窃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其独到的优势,是有效、经济、无创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