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日照供电公司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应用,我国电力调动自动化系统已经拥有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也能够实现相对智能和较远距离遥控操作和检测管理等基本技术。另外,随着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逐渐完善和设施的及时更新,一体化技术的有效应用也得以实现,从而加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关键词: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策略
1电网调度自动化基本特征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能提升电网运行可靠性,方便调度员及时了解电网运行状态。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具有以下特征;(1)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发展需要满足电力系统运行所需,带动自动化系统发展,使电力系统成为电力调度的安全保障;(2)电力系统调度工作可以搜集电网运行信息,并监测电力系统部分设备的运行状况。(3)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能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电力系统故障率,防止因电力系统崩溃出现大规模停电;(4)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可以根据电网技术和电网运行状态对系统进行分析,便于相关人员了解系统运行状态,及时调整电力系统运行。
2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运用优点
2.1提升工作的可靠性
虽然传统电子系统能能提升工作稳定性,但因工作人员的操作技术未能达标,导致调度工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若工作人员的调度存在疏漏,则难以将工作顺利落实。电力调度工作需利用计算机记录,以此确保数据信息的可靠准确。
2.2提升工作效率
要提升电力系统调度的工作效率,应合理完成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工作需求,提升电力系统调度的工作效率。要做好电力调度工作,满足不同地区的基本用电量。当地区用电量变化时,若电力调度工作效率不高,那么实际供电量将高于理论计算供电量,导致用电不均衡,造成电力的浪费。电力系统调度要在追求自动化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监测程序,以此来保障电力功率的有效分配,避免电能浪费,提升工作效率。
2.3降低供电成本
电力调度工作需要通过自动化技术来控制成本,电力调度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降低能耗,二是选择自动化技术降低人力成本。例如,在Dubik电力系统构建中,要让智能电网高效运行,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须有效运转,科学规范地工作。原本需要人工操作的诸多工作,如抄表、成本核算及用电量的数据统计等,都可以利用电力调度与计算机技术来完成,以此降低人工成本。
3配网调度管理的现状
很长一段时间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配网调度工作重视程度不足,自然的忽视对配网调度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配网调度工作无法有效的融合到配网管理工作中,调配人员本身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这也使得配网调度管理工作不具备专业化的水准,使得管理制度相对较为欠缺,针对配网调度还有着一定分配上的不足,并使得组织混乱的迹象越来越严重,从而使得配网调度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相关的管理工作流程复杂并难解,工作范围有限,导致电力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问题。
我国的配网调度管理制度并不健全,其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是配网调度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无论在分析上还是在管理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其他工作的开展受到了的影响。我国目前针对配网的检修、优化等方面均需要进行完善处理,而相关的工作人员却因为技术的不足和能力的欠缺,无法对配网负荷的分布情况进行合理的掌控,从而就导致相关的建设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使得配网调度管理模式对配网管理构成了严重的影响。
配网调度工作并不集中,这样就使得配网调度流程较为复杂,无法高效的进行管理工作,管理不细致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在电力系统中,配网调度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停电管理、操作管理以及调度记录等。然而这些内容均存在于不同的信息系统内部,合理的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配网调度管理工作中,依据这些信息技术来对需要管理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但是就目前的配网调度管理模式来对,其无法使得信息可以正常地传送,从而就无法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4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4.1平台一体化
通过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相关电力调度工作需要拥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当其系统不同时,会出现平台之间的差异。通过相关研究发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不同会使得实际电力调度工作的信息内容不能够有效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阻碍作用。为了能够进行电力调度平台一体化,运用中间耦合的方法来进行信息有效传输。比如运用CORBA和OMG作为中间传输平台对其进行差异性取消工作,实现有效信息运输工作。
4.2电力调度图模一体化
随着我国电力网络规模的逐渐发展扩大,需要对相关电力调度信息做有效管理和内容掌握,为了能够解决其实际运作的复杂性,需要进行电力调度系统的有效创新发展,包括对电网模拟的多边形规律探索,以及进行相关具有普遍性的模型制作,为高电力调度自动系统的安稳运行提供保障。
4.3功能一体化
能够进行有效的资源合理利用和资源共享是电力调度自动系统一体化的最终目的,而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需要对其具体运行增添一些辅助设备,包括在电力运行系统中进行节点机的设置,将其作为电网中有效辅助设备,能够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作出贡献。
4.4电力控制集中性
电力调度系统的相关运作项目基本上都是自行完成,互不连接,而为了使得其能够更好的进行联系运行,加强完善效果,需要对相关信息和电网模拟进行良好的统一性,确保二者不出现任何差错。因此,为了增强电力调度的有效运作,需要进行相关信息和模拟系统的优化完善,加强集中控制。
4.5状态监督
电力调度系统能够让整个电往系统进行不间断的工作,其实际作用能够对相关用电设备和电网运行起到维护和保障作用。利用一体化技术则能够通过电子技术对其进行运作状态监督,在实时监测和全程监督管理之下,及时发现并制定有效调整方案,促使电力调度系统运行更加稳定。
5典型案例
青苔泉变在完成了通道改造后,信号由光纤接入调度主站端。在完成了所有工作后,接通了综自上送信号,以为会按照往常一样,信息“刷刷刷”地就送上去了,但却是一个字符也没有,监控信息接收栏报文是空的。
进行了一系列故障判断,一般情况下,没有报文上送,基本是网络不通、波特率设置错误、变电站没有报文上送这三种情况。
通信线路不通。通过网线将光纤转换器直接接笔记本电脑,ping前置服务器,线路是通的,也无丢包现象,说明通信线路没问题。
波特率设置有问题,导致报文无法正确解析。将笔记本电脑和IPBX2600网关设备接通,打开Web浏览器,输入IPBX2600-II型语音网关设备的IP地址,进入该设备网络数据配置,查看IP地址、网关设置等,网络在一个网段,设置没有冲突,都正确;查看串口通信配置,波特率设置和综自转发的波特率一致,波特率设置正确。断定故障不是由IP地址、波特率设置错误所致。
综自信号没有发送。断开光纤线路,笔记本直接连接IPBX2600网关设备,用串口通信工具测试,报文接收正确,说明信号发送也正确。
IPBX2600网关设备问题。换一个串口试试,将信号接受线接至COM2口测试,问题依旧。如果说是设备问题怎么不通过通信线路,直接接收信息没有问题;如果说是通信线路问题,但是ping是通的,即说明物理通道是通的。最后决定第二天去别的变电站换一台相同的设备,接到青苔泉变再试试。
主站一直监视着,第二天检查的时候,看到青苔泉变的数据有一个时间段是有的,并且据值班调度员说,有数据时,数据也是正确的,但数据总是时有时无。后经多方查找、数十次测试,原来是设备上的MAC地址和网络上一台设备的MAC地址相同,MAC地址冲突导致的数据无法正确上送至调度中心,更换IPBX2600设备后,故障得以解决。
3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在调度自动化的水平上,仍与世界先进技术存在部分差距。虽然在近些年变电所建设与改造的阶段中也采用了更新的技术,但是在整体上分析亦然存在部分问题有待解决。以自动化系统的CPU负载问题为例,虽然目前的运算能力与容量都在传统基础上增加了十倍以上,但是相对的负载也同步增加。Polling与CDT远动规约依然存在选择问题,其规约内容在较为广泛的应用中,需要明确远动装置必然会与其两类规约形成并存的趋势,并且长期发展持续。那么在进行远动装置的规约选择中,必然需要考虑选用原则,而其选择基础由本电网的调度自动化与视通道的数量以及质量决定,不可盲目追求其Polling远动的效果。对于此时的系统开放性问题,必须体现出对软件平台的支持以及硬件平台的作用,特别是在国际标准的开发中,接口与模块间的功能发挥,也需要支持拓展功能的实现,才能在应用过程中保护系统集成与互联的一体化,基于方便系统接口与其他系统间的信息传统,才是其系统提供开放式环境的保障。分布式与模块化是电力系统中调度自动化的重要设计内容,其技术组件在实施的基础上必须构建统一的标准,而作为分布式的结构体系,也能够为交换数据提供解决异构问题的方式,而此项技术就是重要的面向对象选择的优化。在精准的计算出电力系统能能够及时调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会产生最终自动化的结果。而其遵循技术的面向对象标准也是较为先进的理念,在解决此问题的实现程度上需要进一步研究。构建无人值守的监控电力管理系统,是目前相对一致的发展需求,而从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中进行评价与分析,不仅需要实时监控与远程控制的需求实现,同时也要完成安全评估与负荷预测的准确性,才能能够在出现电力故障时第一时间进入解决问题流程与实时报警,从而完成调度工作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同步提升,才能够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更为完善,以及提升相应的工作效率。
总之,做好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工作,提高自动化系统运行可靠性,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同时,要善于观察和思考,不断积累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经验,快捷准确地处理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各类故障,切实保障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名.GIS平台下电力配网调度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6):62-63.
[2]汪坚杰.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四川水泥,2016,(1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