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电流互感器在电机试验中的正确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任庆旺[1](2020)在《南水北调工程台儿庄泵站设备保护误动作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泵站机电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能够顺利有效发挥效益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新建大型泵站都采用了自动化运行管理方式,但是目前的自动化系统还不够完善,在泵站实际运行中有时会出现变压器、电机、水泵和水位等主要设备出现误报警的现象,导致泵站在未实际出现误动作的情况下不得不停机检查和排除设备出现的故障,严重影响了泵站的正常运行。为此,根据多年泵站实际工作中处理设备保护误动作问题的体会,本文对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台儿庄泵站主设备保护误动作的案例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了改进措施,对提高泵站运行的可靠性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对变压器温度保护系统误动作案例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了变压器温度保护系统误动作的主要原因,即设备安装不规范,现场温度测量保护仪表信号输出电缆出现接头,导致芯间短路,导致保护装置接收错误信号,从而触发保护误动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消除故障的应急措施和防止类似误动作故障发生的预防措施及建议。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消除了变压器温度保护误报警,有效提升了泵站安全运行率。2、对电机温度过高保护系统的误动作案例进行分析,得出了保护误动作的原因:主电动机温度测量回路及保护逻辑判断程序存在缺陷,导致温度测量保护系统易出现温度瞬时突变值,且无法过滤,从而引起保护误动作;提出了改进温度测量线缆连接方式和优化逻辑判断程序的措施。通过优化改进,减小了温度测量数据的波动性,提升了温度测量保护系统的可靠性。3、对水泵冷却润滑水断水保护系统误动作案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保护误动作原因:南水北调工程调水泵站运行方式特殊,热式示流信号器损坏率较高,使用寿命较低,同时示流信号器测量信号的单点测量导致系统容错率太低,从而导致保护误动作;提出了改善示流信号器使用条件和优化逻辑判断程序的措施,提升了保护系统的容错率和可靠性。4、对泵站出水池水位误报警案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水位误报警的主要原因,即:水位传感器通气管堵塞,无法连通大气获得准确的大气压,从而导致最终测得水位随外界温度进行变化,从而引起出水池水位误报警;提出了消除和防止水位误报警的措施,消除了水位计故障后,水位超高报警消失,水位测量数据恢复正常。对台儿庄泵站设备保护近几年已发生的误动作、误报警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从传感器安装方式、信号传输线路安装方式、设备保护逻辑判断程序设置、设备保护参数设定等几个方面,研究了设备保护误动作原因,找到了保护系统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分析了设备保护设计的合理性,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建议,并通过改进措施的实施提升了台儿庄泵站设备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对南水北调其他大型泵站设备保护误动作问题的分析判断、设备保护系统的优化改进和可靠性的提升等具有主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郭培军[2](2020)在《ZNZ8-12型户内智能真空断路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化真空断路器采用传感技术、微机保护技术及状态监测技术,实现其测量数字化、状态可视化、功能一体化和信息互动化的特征。随着配电物联网的建设,迫切需要提升配电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但现有的配电开关设备智能化水平不高,尚且不能满足配电自动化的需求。因此急切需要对配电网用量最大的12kV户内真空断路器进行智能化设计研制,对今后开展配电网智能化设备研制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文依据12kV户内真空断路器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针对电子式互感器、微机综合保护装置及分合闸线圈电流传感器与真空断路器的集成设计及试验开展研究。本文的关键技术研究如下:(1)互感器与真空断路器的一体化集成是实现真空断路器智能化的关键。针对现有智能断路器的互感器配置问题,采用低功耗电流互感器、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与真空灭弧室形成集成化极柱;分析集成化固封极柱的电场分布得出其绝缘性能良好的结论;分析开断过程中电流互感器线圈电流的磁场分布得出其对灭弧室开断性能几乎无影响的结论。该环节实现了真空断路器的测量数字化。(2)综保装置与真空断路器的一体化集成是智能真空断路器的又一特征。对现有综保装置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适用性设计;特别地,在该12kV真空断路器上增加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电流及储能电机电流监测传感器,并将其功能集成于综保装置;设计了综保装置与真空断路器的一体化集成方案,并对断路器内部二次信号线、互感器的接地位置进行优化设计。该方法实现了真空断路器的状态可视化及功能一体化。(3)样机研制后的试验研究是验证智能化真空断路器设计合理的必要环节。将固封极柱、综保装置、互感器及断路器的型式试验相结合,探究其技术性能,并创造性的提出了验证一二次设备工作协调性和可靠性的联合调试试验。最终ZNZ8-12型户内智能真空断路器研制成功。
余丁宥[3](2020)在《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性能测试平台的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风力发电在最近十几年中发展迅速,目前已逐步成为最为重要的清洁无害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而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是目前风力发电最主要的机型。风电行业产品由于其运行环境恶劣、安装工程投入大,对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要求高。加强产品试验测试,保证产品出厂质量并为设计人员提供客观的产品数据至关重要。为了能够完成电机的试验测试,需搭建专业的风力发电机性能测试平台,来模拟现场的运行工况以保证发电机的质量可靠。本文基于大功率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试验需求的背景下,首先分析了电机试验的依据以及常见的两台电机背靠背运行方式和单台电机双绕组对拖运行方式。在此基础上,建立永磁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分析试验用变频器控制系统,以实现发电机在满功率状态下长时间稳定运行。主要完成的工作有:(1)分析了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的结构和原理,在了解发电机的测试标准依据和分析发电机试验运行模式后,提出了发电机测试平台的总体结构。(2)对发电机测试平台的主回路控制进行建模仿真。主回路控制包括了电动机侧和发电机侧两侧两种模式的控制,具体包括了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SVPWM模型、以及矢量控制仿真模型等。(3)组建发电机测试平台控制系统的数据反馈和采集分析系统,选择相应的温度以及电量参数测试用的仪器仪表,将试验数据反馈至上位机,并对试验数据进行采集和数据分析。(4)利用发电机测试平台对发电机进行实际的试验测试,验证了测试平台的可行性,完成了发电机的各种型式试验项目。
郁鸿儒[4](2019)在《高压隔离开关操动机构状态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电网的建设,状态检测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电网中。然而,对于电力系统中使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高压开关设备之一——隔离开关的状态检测技术研究和应用仍然较少。操动机构的状态检测和诊断分析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本文首先通过数据收集和理论分析,讨论了有关物理量对隔离开关缺陷的灵敏度并最终选取了主轴转角、主轴扭矩和电机电流作为特征参量。随后展开各特征参量检测技术的研究,研究过程中,设计了两种精密转角测量方法。一是采用同步传动减速系统。二是采用高精度磁栅尺与正交编码输出的传感器。在扭矩测量模块的设计过程中解决了应变片无法直接测量空心轴扭矩问题。实现了应变片在隔离开关主轴扭矩测量上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基于GW4型高压隔离开关的实物试验平台,提出了常见缺陷的模拟试验方法,可实现各种状态下操动机构运动特性的测量分析。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提出了利用扭矩-转角特性进行指纹对比,反映高压隔离开关操动机构运动状态变化的新方法。通过模拟试验得出各类缺陷的诊断方法,该方案可以诊断机构卡涩、松动、分合不到位或者过位、三相不同期、触头夹紧力不足等缺陷,其有效性在另外三种型号的隔离开关上同样得到了验证。本课题所设计的状态检测系统经现场联调和测试,目前已在实际工程中投入试运行。从试运行情况来看,所设计的状态检测系统软硬件运行稳定,性能可靠,能够满足隔离开关状态量采集分析的需要,达到了隔离开关状态诊断的目标。
任子涵[5](2019)在《飞机货运系统动力驱动装置控制组件硬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飞机货运动力驱动装置控制组件是连接货运电机与上位机的桥梁,起到状态监测、电机控制、互连通信的作用。面对未来更加严酷的航空货运需求,控制组件在小型化、耐高温、抗干扰等方面也应达到更高的标准,因此开展动力驱动装置控制组件技术研究,掌握控制组件的设计方法及工艺方法,提升其模块化程度,具有现实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飞机货运动力驱动装置控制组件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套控制组件整体方案设计的流程,对其进行硬件系统设计并改进,内容包括以STM3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小型化控制电路设计与改进,高密度电气互连的控制组件PCBA设计,基于3D打印的可拆卸非标模具制作等。本文的工作内容与所取得的成果如下:(1)优选特定体积约束下的控制组件硬件电路设计方案。首先对控制组件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控制组件功能、性能以及适应性要求;采用模块化思想将电路进行模块划分,给出各功能模块多种设计方案,兼顾适应性要求与功能目标,分析了各模块方案的可行性,优选出最佳电路设计方案。为电路增加了抗干扰设计,进一步完善控制组件电路。(2)探索了控制组件PCBA小型化立体组装设计。确定控制组件封装类型,在控制组件PCBA设计中,对板块尺寸、元器件选型和分布、PCB互连进行了反复实践,设计出五块双面混装PCB,完成控制组件的焊接,最终得到尺寸为42mm?32mm?30mm的控制组件PCBA。(3)研制出基于3D打印技术的可拆卸非标模具并探索出一套实现内嵌螺纹孔的灌封体灌封工艺。采用理论调研同试验验证方法,优选环氧灌封胶作为控制组件的封装材料;基于3D打印技术设计制造了可循环使用的可拆卸非标模具,并配合控制组件PCBA精准制作螺纹定位板;摸索出一套实现内嵌螺纹孔的灌封体灌封工艺。(4)对控制组件进行多阶段的功能、性能测试并改进电路。根据早发现、早处理的原则,在控制组件PCBA制作阶段对控制组件进行功能、性能测试。针对控制组件在早期光电检测中出现的外部光干扰造成误检问题,对电路进行增加PWM调制和滤波电路的改进,有效地改善了检测效果。以功能、性能达标为判据对控制组件灌封体进行适应性试验(电磁兼容试验与环境试验),试验结果均达标。最终完成符合预期功能、性能、适应性的控制组件成品,证明了本文所研究的控制组件整体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雷阳[6](2018)在《基于动态区域饱和的电流互感器模型及饱和识别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电网发展迅速,短路容量的攀升、更加复杂的故障暂态特性以及新能源环境下的谐波问题等,使得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的暂态饱更容易发生,继电保护的可靠运行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从暂态饱和机理出发,开展电流互感器暂态模型及应用的研究讨论,对降低保护系统中的安全隐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引入区域饱和的思想对电流互感器动态J-A模型进行改进,着重强调铁心在暂态条件下的过剩损耗问题,给出了所提出的动态区域饱和J-A电流互感器模型无迭代格式的数值求解计算方法,使其能够在线实时仿真电流互感器的二次侧输出结果。在分析电流互感器基本暂态特性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通流动态模拟试验(其最高暂态电流周期分量值达48kA),并由此对其暂态饱和时频特性及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然后,面对暂态饱和容易引起保护误动作的客观现实,开展了饱和的识别方案研究。该方案基于改进梯度型数学形态理论,以饱和识别环节为核心,构建了固定尺度的滑动数据窗来实时检测饱和信息,提取未饱和数据段形成保护判据,以达到饱和抑制的效果。最后,以大通流试验中多组实际饱和的现场数据为测试集,对静态J-A模型、动态J-A模型以及所提出的动态区域饱和J-A模型,分别进行了验证测试,大量试验数据证明了改进模型对提高模型精度方面的有效性;同时,利用改进模型开展了电流互感器仿真实验,仿真和现场试验数据的测试结果,验证了所提饱和抑制方案能够在多暂态饱和水平、稳态饱和以及暂态未饱和的场景中,均可快速有效且可靠地识别饱和形态,为保护系统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黄宇[7](2018)在《电力系统电流互感器饱和特性及其对继电保护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电力系统中电流互感器是一个电流信号传变元件,它是应用电磁感应原理使得电流成比例的变化,从而得到二次侧的小电流。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如果磁通发生饱和,那么励磁电流会增大,这将会改变电流互感器的一二次侧电流的比例关系,从而导致二次侧电流发生畸变。近些年,我国电力系统的容量在持续增加,若变电站低压侧出线近处发生故障,则电流互感器很有可能发生饱和现象,从而使得保护继电器拒动,主变的上一级保护也发生越级动作,扩大停电范围。因此,在电力系统中如何避免因电流互感器饱和引起继电保护误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结合某电网的现状对电流互感器的饱和特性以及其对继电保护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首先对电流互感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根据电流互感器的种类不同,对电流互感器的主要参数和电流互感器的选择原则进行了说明;其次,建立了电流互感器的仿真模型,分析了电力系统中一系列参数对电流互感器的饱和特性产生的影响,比如短路电流、非周期分量、一次侧时间常数和二次侧负载的大小和性质以及铁心剩磁等,并分析了电流互感器之所会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再次,作者对某电网电流互感器的使用情况以及其对继电保护的影响进行了调研分析,进一步分析了负荷不同,功率因数不同时电流互感器的饱和特性,以及电流互感器的饱和对保护动作的影响。最后,根据某电网的现状提出了防止继保误动和防止电流互感器饱和的具体措施,并详细的总结了该课题所得到的成果,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周惠芳,李谟发,姜慧[8](2018)在《电机试验站互感器变比转换控制系统PLC改造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电机试验站采用互感器多变比转换电路来对不同电压和电流等级的被试电机进行检查和测量,传统继电接触器控制的变比转换控制系统,元器件使用多、线路复杂,降低了测量系统的工作稳定性,故障检修难度大。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继电器控制与PLC控制的特点,应用PLC对原测量控制系统进行改造,实现无触点控制,并能很方便地修改控制程序,拓展和改变控制用途,大大降低工程量和提高测试系统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卢家慧[9](2016)在《电动机转子轴电压的监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电机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定律和电磁力定律,轴电压是由于环绕电机轴的磁路不对称等原因产生。若超过允许值,轴电压会击穿绝缘产生轴电流,造成轴承的损坏。为了电机的安全运行,在电机试验时测量轴电压轴电流。通过了解,轴电压的特点是波形畸变严重,对称性、重复性极差,试验的数据偏差太大,成为了电机性能考核的瓶颈。本文对轴电压轴电流现有的测量方案的原理进行研究,设计更适合电机试验工况的测量方案。通过对测量方案的设计,开发了轴电压在线检测装置,并将装置应用于电机运行的现场。电机运行时,会有不平衡的电磁场通过电机定子交链在转子上,在电机转子轴两端会产生感应电势,该电势即为轴电压。电机产生轴电压的主要原因为:磁路的不对称、高次谐波影响、静电感应、外部电源的引入。轴电压产生后有了通路,就产生轴电流。先根据标准规定的公式和方法,设计了高内阻电压表直接测量。该方法是使用高阻抗电压表通过测量触头接在电机轴的两端,在电机运行时直接读取电压、电流值。经分析,用高内阻电压表直接测量的方法测得的轴电压和电流是方均根值,是一段时间内的积分;同时为了测量轴电压轴电流的峰值,设计了示波器的测量方法。该方案的原理就是利用示波器对从传感器传来的电信号变化成看的见的图像。获得电信号图像后,即可从图像上的波峰和波谷计算出峰值。通过试验研究,用基于时间窗口的测量方式进行了改进,使之更适用于工厂的实际生产。在试验和理论研究告一段落后,在前述测量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了一款轴电流轴电压在线测量装置,该装置在电厂的实际生产中获得了应用。随后又拟定了n RF401低功耗长距离无线传输的方案将该设备改造为无线测量装置。本文通过研究高内阻电压表直接测量得到的数据,发现所得数据的表现符合该方法测得轴电压轴电流有效值的理论推断,证明了该测量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轴电压和轴电流在试验中的测量提供技术支持。基于时间窗口的测量方式在直接使用示波器测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解决了测量轴电压轴电流峰值的问题。在示波器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轴电压轴电流在线检测装置用于电机运行中的轴电压轴电流监控。该装置在电厂获得了极大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实践。
周祎[10](2015)在《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振动性能测试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电磁式电流互感器受其测量原理和结构的限制,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电力系统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需要。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以其测量范围大,线性度好等优势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受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影响,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工作性能还不是非常稳定,受振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以往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振动性能检测方案仅通过采集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输出信息来判断其输出是否异常,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依据GB/T 20840.8-2007.互感器-第8部分: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中与振动试验有关的规定,研制了一套能够将振动源状态和电子式电流互感器输出关联起来的测试系统。测试系统通过同步采集振动源的状态信息和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输出,对比分析两路数据,自动判断断路器断开和短时电流结束时刻,准确测量互感器在振动试验过程中的输出信息,并计算对应时间段互感器输出的方均根值,以此判断受测试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是否合格。针对两种不同的振动源:断路器耦联振动和短时大电流振动,振动源状态信息的采集分别由断路器状态监测电路和一次电流传感器来实现。按照GB/T 20840.8-2007的相关要求,利用本测试系统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工业电气设备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对来自不同厂家的5台电子式电流互感器进行了测试,其中有2台在断路器耦联振动试验中输出超过标准规定,1台在短时大电流振动试验中输出超出标准规定。测试过程和结果表明:本测试系统能够按照GB/T 20840.8-2007的相关要求,准确地测试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一次部件的振动特性,可以用于工程实践中检验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一次部件振动试验是否合格。
二、浅谈电流互感器在电机试验中的正确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电流互感器在电机试验中的正确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南水北调工程台儿庄泵站设备保护误动作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大型泵站变压器保护研究 |
1.3.2 大型泵站电动机保护研究 |
1.3.3 大型泵站水泵保护研究 |
1.3.4 大型泵站辅助电气设备保护研究 |
1.3.5 设备保护系统误动作研究 |
1.3.6 大型泵站自动化运行研究 |
1.3.7 大型泵站运行管理制度研究 |
1.4 工程概况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主变压器温度保护误动作案例分析 |
2.1 主变压器及其保护系统简介 |
2.1.1 主变压器简介 |
2.1.2 主变压器保护系统简介 |
2.2 主变压器温度保护误动作案例 |
2.2.1 案情 |
2.2.2 现场检查情况 |
2.2.3 保护误动作原因分析 |
2.3 防止主变压器温度过高保护误动作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主电机温度过高保护误动作案例分析 |
3.1 主电机及其保护系统简介 |
3.1.1 主电机简介 |
3.1.2 主电机保护系统简介 |
3.2 主电机温度过高保护误动作案例 |
3.2.1 案情 |
3.2.2 现场检查情况 |
3.2.3 保护误动作原因分析 |
3.3 防止主电机温度过高保护误动作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电机冷却水中断保护误动作案例分析 |
4.1 主电机冷却水中断保护系统简介 |
4.1.1 主电机冷却水中断保护系统 |
4.1.2 设备主要情况 |
4.2 主电机冷却水中断保护误动作案例 |
4.2.1 案情 |
4.2.2 现场检查过程 |
4.2.3 保护误动作原因分析 |
4.3 防止主电机冷却水中断保护误动作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泵站出水池水位误报警案例分析 |
5.1 泵站出水池水位测量系统简介 |
5.1.1 水位测量系统 |
5.1.2 主要设备情况 |
5.2 泵站出水池水位误报警案例 |
5.2.1 案情 |
5.2.2 现场检查情况 |
5.2.3 水位误报警原因分析 |
5.3 防止出水池水位误报警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保护设置合理性分析 |
6.1 水泵冷却润滑水断水保护合理性分析 |
6.2 传感器安装、信号传输线路安装方式合理性分析 |
6.2.1 主电机出风口温度传感器安装方式合理性分析 |
6.2.2 主电机温度测量线路安装方式合理性分析 |
6.3 保护逻辑、保护参数设定合理性分析 |
6.3.1 温度保护逻辑程序合理性分析 |
6.3.2 主电机断水保护参数设置合理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ZNZ8-12型户内智能真空断路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3.1 基本研究思路 |
1.3.2 章节安排 |
第2章 互感器与断路器极柱一体化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互感器的选型研究 |
2.2.1 电流互感器的选型 |
2.2.2 电压互感器的选型 |
2.3 互感器与断路器极柱一体化设计 |
2.3.1 集成化方案设计 |
2.3.2 电流互感器设计 |
2.3.3 电压互感器设计 |
2.4 一体化结构性能研究 |
2.4.1 绝缘性能 |
2.4.2 开断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综保装置与断路器一体化研究 |
3.1 引言 |
3.2 综保装置与断路器一体化设计 |
3.2.1 安装方案设计 |
3.2.2 安装方案优势 |
3.3 综保装置设计 |
3.3.1 结构尺寸设计 |
3.3.2 主要功能 |
3.3.3 在线监测功能 |
3.4 断路器内走线及互感器接地布置 |
3.4.1 断路器内走线布置 |
3.4.2 互感器接地的布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断路器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型式试验研究 |
4.2.1 互感器与固封极柱的试验研究 |
4.2.2 综保装置与智能断路器的试验研究 |
4.3 联合调试试验研究 |
4.3.1 联调试验方案及回路设计 |
4.3.2 联调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3 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性能测试平台的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风力发电行业的发展 |
1.1.2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的发展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性能测试平台 |
1.2.2 永磁发电机测试平台的变频控制方式 |
1.2.3 测试平台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基础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的测试方案 |
2.1 永磁同步发电机的结构和原理 |
2.1.1 永磁同步发电机的结构 |
2.1.2 永磁同步发电机的原理 |
2.1.3 电机的电动机运行状态及发电机运行状态 |
2.2 永磁同步发电机试验测试方式 |
2.2.1 电机试验的依据 |
2.2.2 单台电机电动机状态运行方式 |
2.2.3 电机背靠背对组运行方式 |
2.2.4 单台电机双绕组对拖运行方式 |
2.3 永磁同步发电机测试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发电机测试平台控制系统的主回路建模仿真与设计 |
3.1 发电机测试平台控制系统主回路的总体结构 |
3.2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的数学建模 |
3.3 SVPWM调制方式 |
3.3.1 SVPWM算法的电压矢量 |
3.3.2 SVPWM信号算法的实现方法 |
3.3.3 SVPWM算法应用的建模与仿真 |
3.3.4 实验运行时的波形验证 |
3.4 平台控制系统主回路的矢量控制模型与仿真 |
3.4.1 电机对组拖动系统的转矩方程及运动控制模式 |
3.4.2 控制系统主回路运行模式与能量流向 |
3.4.3 发电机侧转矩闭环控制 |
3.4.4 电动机侧转速闭环控制建模仿真 |
3.4.5 永磁同步电机的启动位置 |
3.4.6 主回路运行的无速度编码器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4 发电机测试平台控制系统的数据反馈及采集分析系统 |
4.1 控制系统数据反馈及采集分析系统的总体要求与结构 |
4.1.1 控制系统数据反馈及采集分析系统的要求 |
4.1.2 数据反馈及采集分析系统的组成 |
4.2 传感器及测量仪表 |
4.2.1 温度传感器 |
4.2.2 温度采集器 |
4.2.3 电压和电流测量选型 |
4.2.4 功率分析仪 |
4.3 上位机数据反馈及采集分析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5 发电机测试平台的实验运行结果 |
5.1 发电机测试平台的设备及控制系统布置 |
5.2 测试平台的试验项目数据与分析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高压隔离开关操动机构状态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高压隔离开关缺陷情况及故障特征分析研究 |
2.1 高压隔离开关缺陷情况 |
2.1.1 2015-2017年高压隔离开关缺陷总台次变化趋势 |
2.1.2 2015-2017年高压隔离开关缺陷性质研究 |
2.1.3 江苏公司高压隔离开关型号及相应缺陷分析 |
2.1.4 2013-2017年高压隔离开关故障类型及原因分析 |
2.2 高压隔离开关故障特征分析研究 |
2.2.1 电机电流 |
2.2.2 主轴扭矩 |
2.2.3 主轴转角 |
2.2.4 控制回路的电压和电流 |
2.2.5 振动信号 |
2.3 隔离开关故障状态参量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压隔离开关操动机构检测技术研究 |
3.1 隔离开关驱动电机电流检测技术 |
3.2 隔离开关主轴扭矩检测技术 |
3.3 隔离开关主轴转角检测技术 |
3.3.1 基于同步传动的主轴转角精确测量系统研究 |
3.3.2 基于齿轮传动的主轴转角精确测量系统研究设计 |
3.3.3 基于高精度磁栅尺的主轴转角精确测量系统研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压隔离开关操动机构状态检测系统的研究设计 |
4.1 状态检测系统平台框架设计 |
4.2 高压隔离开关操动机构状态检测装置硬件设计 |
4.2.1 高压隔离开关操动机构状态检测装置硬件框架 |
4.2.2 检测单元电流测量模块 |
4.2.3 检测单元扭矩测量模块 |
4.2.4 检测单元主轴转角测量模块 |
4.3 软件框架设计 |
4.4 数据分析模块设计 |
4.4.1 数据图形显示操作设计 |
4.4.2 指纹数据设定 |
4.4.3 指纹数据对比 |
4.4.4 诊断设置 |
4.4.5 状态诊断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压隔离开关操动机构状态检测试验研究 |
5.1 试验对象及主要参数 |
5.1.1 试验室试验平台 |
5.1.2 220kV变电站高压隔离开关 |
5.2 故障(缺陷)模拟方案 |
5.2.1 模拟方法 |
5.2.2 阻尼施加方法 |
5.3 特征量有效性分析 |
5.3.1 电机电流时间特性分析 |
5.3.2 主轴扭矩时间特性分析 |
5.3.3 主轴转角时间特性分析 |
5.3.4 主轴扭矩-转角特性分析 |
5.4 正常操作试验和数据分析 |
5.5 卡涩缺陷试验和数据分析 |
5.5.1 GW4型隔离开关合闸卡涩缺陷试验 |
5.5.2 GW4型隔离开关分闸卡涩缺陷试验 |
5.6 高压隔离开关连杆插销脱落故障试验研究 |
5.7 分合闸不到位缺陷故障试验研究 |
5.8 三相不同期故障试验研究 |
5.9 触头夹紧力减小缺陷试验研究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压隔离开关操动机构故障(缺陷)诊断方法研究 |
6.1 高压隔离开关卡涩缺陷诊断方法研究 |
6.2 高压隔离开关连杆脱落故障诊断研究 |
6.3 高压隔离开关分合闸不到位故障诊断研究 |
6.4 高压隔离开关三相不同期故障诊断研究 |
6.5 高压隔离开关触指夹紧力减小缺陷诊断研究 |
6.6 高压隔离开关状态诊断方法验证性试验 |
6.6.1 GW6B-126DW型高压隔离开关合闸卡涩缺陷诊断试验研究 |
6.6.2 GW6B-252D型高压隔离开关分闸卡涩缺陷诊断试验研究 |
6.6.3 GW22B-252D型高压隔离开关分闸不到位诊断试验研究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飞机货运系统动力驱动装置控制组件硬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论文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多信号控制组件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多信号控制组件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多信号控制组件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动力驱动装置控制组件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控制组件需求分析 |
2.2.1 控制组件功能要求 |
2.2.2 控制组件性能要求 |
2.2.3 控制组件适应性要求 |
2.3 控制组件电路设计方案 |
2.3.1 MCU选取方案 |
2.3.2 集装单元到位检测方案 |
2.3.3 电流检测方案 |
2.3.4 温度检测方案 |
2.3.5 电机驱动方案 |
2.3.6 电源模块方案 |
2.4 控制组件组装方案 |
2.5 控制组件方案设计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力驱动装置控制组件电路设计与改进 |
3.1 引言 |
3.2 控制组件电路设计 |
3.2.1 MCU基本电路设计 |
3.2.2 光电检测电路 |
3.2.3 电流检测电路 |
3.2.4 温度检测电路 |
3.2.5 CAN总线通信 |
3.2.6 电机驱动电路 |
3.2.7 供电电源电路 |
3.3 抗干扰设计 |
3.3.1 电路抗干扰设计 |
3.3.2 控制组件外壳抗干扰处理 |
3.4 硬件电路PCBA |
3.4.1 电路模块划分 |
3.4.2 PCB布局布线规则 |
3.4.3 PCB版图 |
3.5 关键电路改进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力驱动装置控制组件灌封设计 |
4.1 引言 |
4.2 灌封材料优选 |
4.2.1 灌封材料理论调研 |
4.2.2 灌封材料试验验证 |
4.2.3 灌封材料选择 |
4.3 灌封模具和内嵌螺纹板制作 |
4.3.1 控制组件灌封模具制作 |
4.3.2 内嵌螺纹孔定位板制作 |
4.4 控制组件灌封 |
4.4.1 电路板处理 |
4.4.2 模具处理 |
4.4.3 胶料处理 |
4.4.4 控制组件灌封 |
4.4.5 灌封后续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组件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控制组件功能、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5.2.1 试验环境搭建 |
5.2.2 CAN总线通信测试及结果分析 |
5.2.3 温度模块测试及结果分析 |
5.2.4 电流模块测试及结果分析 |
5.2.5 光电模块测试及结果分析 |
5.3 电磁兼容性测试 |
5.3.1 电压平均值(直流)试验 |
5.3.2 瞬时欠压(直流)试验 |
5.3.3 电压稳态(直流)试验 |
5.3.4 瞬时电源中断(直流)试验 |
5.3.5 电磁兼容外协试验 |
5.4 环境适应性测试 |
5.4.1 地面耐受高温和高温短时工作试验 |
5.4.2 高温工作试验 |
5.4.3 地面耐受低温和低温短时工作试验 |
5.4.4 低温工作试验 |
5.4.5 环境外协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2 对该研究未来的展望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动态区域饱和的电流互感器模型及饱和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磁元件J-A模型的研究进展 |
1.2.2 电流互感器饱和应对与识别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2 电流互感器J-A模型的理论研究 |
2.1 电流互感器建模分析 |
2.2 电流互感器J-A模型的原理 |
2.2.1 静态J-A模型 |
2.2.2 动态J-A模型 |
2.2.3 模型中的参数辨识 |
2.3 改进动态区域饱和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电流互感器大通流动态模拟试验与模型验证 |
3.1 电流互感器大电流饱和动模试验 |
3.2 电流互感器暂态饱和的实证分析 |
3.2.1 暂态饱和的时频特征 |
3.2.2 暂态饱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3.3 模型验证及结果分析 |
3.3.1 仿真测试与误差计算 |
3.3.2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电流互感器饱和识别的研究与应用 |
4.1 饱和造成保护误动的现场分析 |
4.2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电流互感器抗饱和方案 |
4.2.1 数学形态基本理论 |
4.2.2 改进数学形态学饱和识别算法 |
4.3 改进饱和识别算法的验证及分析 |
4.4 饱和抑制方案的验证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 |
(7)电力系统电流互感器饱和特性及其对继电保护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电流互感器的特性和分类 |
2.1 电流互感器 |
2.2 电流互感器的特性 |
2.2.1 电流互感器的主要参数 |
2.2.2 准确度和误差 |
2.2.3 饱和特性 |
2.2.4 仪表保安系数Fs及准确限值系数n |
2.2.5 影响电流互感器性能的因素 |
2.3 电流互感器的分类 |
2.3.1 测量用电流互感器 |
2.3.2 保护用电流互感器 |
第3章 电流互感器饱和特性及其对继保装置的影响 |
3.1 电流互感器的饱和过程 |
3.1.1 电流互感器的基本电路和等效电路模型 |
3.1.2 电流互感器的暂态特性和饱和过程 |
3.2 电流互感器仿真模型 |
3.2.1 MATLAB/PSB简介 |
3.2.2 电路原理 |
3.2.3 系统仿真模型 |
3.2.4 仿真结果 |
3.3 电流互感器严重饱和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影响 |
3.3.1 电流互感器严重饱和对电流保护的影响 |
3.3.2 电流互感器严重饱和对差动保护的影响 |
3.3.3 电流互感器严重饱和对距离保护的影响 |
3.4 电流互感器饱和原因分析 |
3.4.1 电流互感器稳态饱和特性 |
3.4.2 电流互感器的暂态饱和特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流互感器的试验分析 |
4.1 电流互感器分布情况 |
4.2 线路保护装置使用情况 |
4.3 试验概况 |
4.3.1 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举例 |
4.3.2 试验结果分析 |
4.4 电流互感器饱和时的特性分析 |
4.4.1 电流互感器理想磁化特性 |
4.4.2 电阻负荷,功率因数为1时的饱和特性 |
4.4.3 纯电抗负荷,功率因数为0时的饱和特性 |
4.4.4 阻感负荷,功率因数不为0时的饱和特性 |
4.5 电流互感器饱和对保护动作的影响 |
4.5.1 电流互感器饱和对保护的一般影响 |
4.5.2 微机保护在互感器深度饱和时的性能 |
4.6 试验分析 |
第5章 改善电流互感器饱和的方法和措施 |
5.1 电流互感器的选型原则 |
5.1.1 按电流、电压选择 |
5.1.2 按准确级选择 |
5.1.3 对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的性能要求 |
5.2 具体措施 |
5.2.1 限制短路电流 |
5.2.2 选型合适 |
5.2.3 减小二次负担 |
5.2.4 选择抗饱和能力强的电流互感器 |
5.2.5 采用新技术判断电流互感器的饱和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电机试验站互感器变比转换控制系统PLC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互感器变比转换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
1.1 多绕组定制式电流互感器 |
1.2 电流互感器进线开关柜 |
1.3 多变比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接线 |
1.4 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变比转换控制电路 |
2 应用PLC进行互感器变比转换电路改造 |
2.1 传统继电接触器控制法与PLC控制方法 |
2.2 改造思路 |
2.3 PLC改造程序设计 |
3 结语 |
(9)电动机转子轴电压的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语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机原理 |
1.1.2 电机内的磁路分析 |
1.1.3 电机的起动和调速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试验方法 |
1.2.2 问题的提出 |
1.2.3 国内电机厂轴电压电流试验方法 |
1.2.4 国外电机厂轴电压电流试验方法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电机原理及轴电压轴电流的形成 |
2.1 轴电压轴电流的产生原因 |
2.1.1 轴电压的产生原因 |
2.1.2 轴电流的产生原因 |
2.2 轴电流测量和轴电压测量的关系 |
2.3 轴电压和电流的危害和防治 |
2.3.1 轴电压和电流的危害 |
2.3.2 防治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轴电压电流的常规测量方法 |
3.1 试验方法描述 |
3.1.1 轴电压的测定方法 |
3.1.2 轴电流的测定方法 |
3.2 常规测量方法的原理 |
3.3 常规测量方法设计 |
3.3.1 使用仪器设备的介绍 |
3.3.2 常规测量方法在工厂中的测量程序 |
3.3.3 试验记录数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采用示波器的测量方法 |
4.1 轴电压的即使测量方案 |
4.1.1 轴电压轴电流峰值测量要求的提出 |
4.1.2 轴电压轴电流峰值测量的解决方案 |
4.2 峰值测量方案的原理 |
4.2.1 电流传感器原理 |
4.2.2 示波器原理 |
4.3 示波器测量方法设计 |
4.3.1 使用仪器设备的介绍 |
4.3.2 示波器测量轴电压的方法设计 |
4.3.3 示波器测量轴电流的方法设计 |
4.3.4 试验数据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量系统的试验及分析 |
5.1 高内阻电压表直接测量的试验及数据分析 |
5.1.1 高内阻电压表直接测量试验 |
5.1.2 高内阻电压表直接测量的数据分析 |
5.2 示波器测量的试验及数据分析 |
5.2.1 示波器测量的试验 |
5.2.2 示波器记录波形分析 |
5.2.3 通过波形分析电机轴承对轴电压的影响 |
5.3 采用基于时间窗口对示波器测量方法的改进 |
5.3.1 示波器测量方案改进问题的提出 |
5.3.2 基本原理 |
5.3.3 主要参数解释 |
5.3.4 对于相关参数的选择 |
5.3.5 使用时间窗口对试验波形分析 |
5.3.6 试验结论 |
5.4 有关轴电压轴电流测量的其他相关论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轴电流和轴电压在线测量装置的设计 |
6.1 在线检测装置的构思 |
6.2 在线检测装置的基本原理 |
6.3 在线检测装置的设计 |
6.4 在线检测装置的应用及分析 |
6.4.1 A-SVUM的调试 |
6.4.2 A-SVUM的应用实例 |
6.4.5 在线检测装值的分析 |
6.5 无线测量的原理及设计 |
6.5.1 无线测量方案简介 |
6.5.2 nRF401的主要技术指标和设计系统的总体组成 |
6.5.3 系统的设计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振动性能测试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本文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振动源及影响途径分析 |
2.1 振动来源 |
2.2 ECT的结构及振动对ECT输出的影响途径 |
2.3 本章小结 |
3 ECT振动性能测试方案 |
3.1 相关技术要求 |
3.2 测试方案 |
3.3 本章小结 |
4 ECT振动性能测试系统 |
4.1 测试系统硬件平台 |
4.2 测试系统软件平台 |
4.3 本章小结 |
5 测试系统性能分析及测试结果 |
5.1 测试系统性能分析 |
5.2 测试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浅谈电流互感器在电机试验中的正确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水北调工程台儿庄泵站设备保护误动作案例分析[D]. 任庆旺. 扬州大学, 2020(04)
- [2]ZNZ8-12型户内智能真空断路器关键技术研究[D]. 郭培军.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2020(04)
- [3]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性能测试平台的控制系统研究[D]. 余丁宥.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高压隔离开关操动机构状态检测技术的研究[D]. 郁鸿儒. 东南大学, 2019(01)
- [5]飞机货运系统动力驱动装置控制组件硬件系统设计[D]. 任子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基于动态区域饱和的电流互感器模型及饱和识别研究[D]. 雷阳.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1)
- [7]电力系统电流互感器饱和特性及其对继电保护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黄宇.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8]电机试验站互感器变比转换控制系统PLC改造设计[J]. 周惠芳,李谟发,姜慧. 电工技术, 2018(10)
- [9]电动机转子轴电压的监测方法研究[D]. 卢家慧.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10]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振动性能测试技术[D]. 周祎.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