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君:康德关于“天才”的创作主体论论文

刘香君:康德关于“天才”的创作主体论论文

【摘要】康德的天才研究从主体性基础和目的论原则出发,“天才”服务于其艺术哲学观,他将自然与艺术结合起来,认为自然赋予天才规则创造美的艺术,在康德看来,天才主要有两大特征,一是独创性,二是典范性。天才有其独特的心理运行机制,主要由知性、想象力、审美理念构成。美的艺术的作品是在看似矛盾的天才与鉴赏力两者的合规律统一协作下产生的。

【关键词】康德;天才;心理机制;鉴赏力

一、康德天才论的背景

西方社会经历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次重大历史时期之后,随之而来的18世纪的艺术、哲学、文学等的社会领域都将关注的视角逐渐投向人本身,关注人的解放和人的思想。与此同时,“诗人”、“天才”、“想象力”都成为热门的讨论话题,在杨格、休谟、康德等人的美学哲学批评理论中都有体现。关于“天才”的论述,西方美学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自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迷狂”,神话中的“酒神凭附”都是对于“天才”的探索,从本质上来说,天才在此时期特指艺术里的灵感。18世纪中后期,在反对古典主义的呼声中,天才更是被强调“独创性”的意义。1759年,爱德华·杨格发表了《试论独创性作品》一文,在德国文艺界掀起了热潮,对康德的影响也十分巨大。杨格认为“我们所谓天才不正是指不用一般认为达到某种目的所必需的手段,而完成巨大业绩的力量吗?天才者不同于聪明人,就如魔术家不同于优秀建筑师,那个靠隐秘手段建造房屋,这个靠巧妙使用普通工具,因此,人们认为天才总有神圣之处。缺乏神圣的灵感谁也成不了伟人。”[1]

康德关于天才的许多思想与杨格有着许多相似与相异之处。首先杨格和康德都认为天才缺乏规则,具有独创性,杨格以为“成为天才特征的不能规定的优美和没有先例的卓越,存在于学问的权威和法则的藩篱之外,天才者必须跳跃这个藩篱才能获得它们。”[2]如上所言,天才的独创性在于不囹圄于学问法则。其次,杨格将天才分为“早熟的”(童稚的)和“晚熟的”(成年的)两类,后者则是需要学问的力量才能成为伟大的,如莎士比亚,在此杨格实际上否定了文学天才的神秘主义色彩,文学天才并不是不可获得且具有神圣光辉的对象,他认为世间也存在许多天才在文学上并没有造诣。他并不认为天才高于其他品质,杨格举了一个很好例子,便是宝石和黄金都具有价值,夸耀宝石也并不会损害黄金的价值。在康德的思想里,由于并未从天才本体的角度来解释天才,也即天才本身的构成与起源问题,所以天才仍然是神秘而不可把握的,这与杨格有所差异。最后,杨格以为“天才乃天赐”,天才具有自然性,否定模仿,这一点康德也同样认同,他认为对模仿的排斥是对古典主义天才观的示威,对天才过分放纵和过分压抑的态度皆不可取。

狂飙突进运动中天才和独创性的理念对康德的影响深厚,与康德同时代的狄德罗也提出“广博的才智,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心灵,这就是天才”[3],赫尔德也提倡自然天才观。随后的尼采也从天才的本性、德性与艺术的角度来看待天才的组成。

二、天才艺术的特征

(一)独创性

从古罗马时期开始,天才就是一种与生而来的人的特质,贺拉斯曾将天生才能和后天努力结合起来,他认为“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4]古希腊朗吉努斯在《论崇高》里论证了崇高的来源的五个方面,分别是“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以及“结构的堂皇卓越”[5],其中思想与情感是天赋的,是天生的才能,“崇高可以说就是灵魂伟大的反映。”[6]而且他还正面提出“崇高的天才是天生的,不能传授,而天分就是唯一能产生崇高的技术。”[7]启蒙运动时期,语言学家鲍姆嘉通认为天才是“天生的”,而康德也说“天才就是:一个主体在自由运用其诸认识能力方面的禀赋的典范式的独创性。”[8]

以“先验的批判”为前提的鉴赏过程是人类活动的经验过程,因此需要一种“艺术的批判”去评定美的艺术,康德始终认为经验性的演绎批判从属于先验演绎,经验性批判为人类情感寻找主观上的可能性,艺术就是这种人类共同情感的传达手段,这种传达的中介的根源则在于“天才”。康德在将美的艺术定义为天才的艺术时,首先简单地论述了“天才就是给艺术提供规则的才能(禀赋)。由于这种才能作为艺术家天生的创造性能力本身是属于自然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表达:天才就是天生的内心素质(ingenium),通过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9]这段话将天才限定为一种才能,而这种才能能够为艺术设定规则,康德因此说“美的艺术不能不必然地被看作天才的艺术。”[10]“不能”与“不必然”的双重否定意味着含有美的艺术不一定是天才的艺术的可能,那些把某种概念当作规则所依据的艺术产品就是康德认为的非美的艺术。在康德思想中,艺术规则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首先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是因为它们预设了一定程度的规则,所以人们可以凭借这些规则接受、定义和评价艺术。其次,美的艺术的产生或者说美的概念本身,它就是与美的判断所延伸出的规则所背离的,美是无法规定的,也是没有规则的。既然美的艺术是没有规则的,但它的存在又需要一个规则来界定,那么从主观经验上来设定,只能说美的艺术确实存在一种规则,但这种规则却不是美的艺术它自身设计的,这种规则由自然赋予,自然通过天才来给艺术提供规则,所以美的规则存在的合理性在于这种规则超越美自身。天才之所以是独创的,也正由于此,天才拥有能够产生无规则之物的才能,这种能力不是某种学习规则能力。康德认为独创性是天才的“第一特性”,也即根本特性。

系统通过录入河道等级、起讫点、长度基本信息,通过实时观测反馈闸站内外水位、雨量信息,以定位查看、查询详情,通过河道漂浮物和保洁船只的实时监控,整合现有保洁船GPS系统,实现对保洁船的统一管理,并对主要河道水质进行实时监测、现场监控和监测数据分析,合理有序调度河道保洁船只和河道自净工程设备进行河道保洁和水环境治理,实现河道及水源地的实时监测、实时预警、实时调度与应急处理。

(二)典范性

典范性主要表现在天才与模仿精神相反并对立。自柏拉图提出模仿说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艺术是对世界或神的模仿的观念一直存在,康德论述天才时对模仿的反对是其对古典主义的反叛表现。模仿更简单来说就是学习能力,拥有最大限度的学习能力的人毕竟不能称之为天才,仅仅只是单纯会学习模仿的人,只能是蠢才。但在一定学习之上还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的也不能称之为天才,因为仅仅是“学习和创造”这一观念也是可以学习得来的,也是按照规则而得的表象,康德认为这和模仿并未有种类上的区别。所以天才是不会模仿,而只能成为一种典范,一种无法被人完全模仿的典范,这种典范的意义就是给后来者以榜样,给予他们情感的激荡,挑起他们内在的天赋才能。从天才出发,康德虽然不赞成模仿和学习,但他同样也认为“美的艺术就自然界通过天才为它提供规则而言,就是模仿。”[11]天才仍然未逃脱模仿自然的命运。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差异并不止步于科学可学与可传授,艺术则相反。从时空关系来看,科学具有时间性上的可延续。而艺术则相反,它是个体性的,每一种艺术都有创作的边界,没有永恒固定的艺术规则去传达,这就是所谓的“人亡艺绝”,在某种程度上它是超越时空之外的,一个艺术品一旦成形,便具有独一性,成为一个独立自主较封闭的客体。休谟从经验论的角度在《人性论》中谈到“时间观念是依据观念和印象的接续而形成的”[13],“想象可以自由地移置和改变它的观念”[14],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作为艺术创作核心能力的想象力和时间观念有所差异,时间是观念与印象在思维中的直线延续,而想象力则是无边界和自由的。美的艺术能够传递至后世的唯一手段便是成为典范。这表明典范还必须去除时代因素,康德举例说明语言艺术的经典(典范)是那些已死的、如今只因学术意义而被保存下来的语言。这从侧面说明,典范除了本身是经典外,还必须与现世无任何利益相关。

从天才的心理角度来看,康德同样给天才下了一个定义,“天才真正说来只在于没有任何科学能够教会也没有任何勤奋能够学到的那种幸运的比例,即为一个给予的概念找到各种理念,另一方面又对这些理念加以表达,通过这种表达,那由此引起的内心主观情绪,作为一个概念的伴随物,就可以传达给别人。”[16]传达这种理念所需诸多心理能力综合,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想象力。

大山里的天气变化无常,云来得特别快,风来得特别快,雨来得特别快,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风雨过后,空气格外的清新馨香,草木格外的鲜绿苍翠。温暖而明亮的太阳从云层里钻出来,依旧是风和日丽,风影正在林子里行走,红琴追了上来。她穿了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站到他的面前,看上去格外的漂亮,格外的迷人,像一朵静静的红云。

总之,典范性是天才的表率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天才毫无瑕疵,都值得颂扬,比如天才是不合时流且大胆的,这种品性有时并不一定值得学习。

虽然美的艺术与科学截然不同,天才与学习也差之千里,但康德以为这并不意味着艺术高于科学,学习不重要。他辩证地从事实现象中看待问题,学习的艺术也是美的,但并不是美的艺术,因为物是“合目的”,所以天才仍需学习,但这种学习与向他人学习以及学习知识不同,天才学习的是向美的艺术作品提供材料的形式,这为天才赢得了公众的信任。

三、天才的内心运行

苏大夫停顿了一会儿,看我们爷孙俩没什么疑问了,又说道:“老先生,我先给您开一些消炎止痛和营养神经的药,您回去注意坐姿,多做做小燕飞的动作,看看症状有没有缓解,一个月后您再来找我复查。”

关于天才,康德从一开始,便将它归置为一种艺术才能,而不是科学才能。接着又表明它的两个前提,一是以对作为目的的作品的确定概念为前提,也即是知性的前提;二是以“作为这概念的体现的某种关于材料、即关于直观的(即使是不确定的)表象为前提的”[15],也即是以想象力与知性的关系为前提。康德进一步表明美的艺术是天才通过审美理念来凸显的,审美理念不同于普通概念,它使想象力保持自由时又能合目的地表现自己。只有在想象力和知性协调一致时,美的艺术才能被创造,这是一种主观合目的性,它不遵守外在的任何的规则,仅仅是来源自天才的主观性。

进一步扩展到人类社会,这便是科学与艺术本质的差异所在。科学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其建立在逻辑基础之上的严密性,通过一系列对等精确的原理来印证。科学比艺术更接近物质世界的真理,这由于它的对象与结论之间的密切联系。而艺术不同,无论抽象的艺术规范如何详细与合理,或者所崇尚的典范如何优秀也不可能创造出所差无几的产物,更不能决定心无旁骛、充满灵气地去创作的能力。科学是直观与客观并存,艺术则具主观性,主观性必然意味着那些富有想象、丰富、美好的思想无法直接传递。这个困难在于创作者本身是无意识的,他有时并未意识到自身的这些动人想法。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层次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面也正表明人的潜意识领域仍是待开发与难以评测的,人所含有的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因此艺术创作者与科学工作者有着很大的区别。康德总结道,“科学中最伟大的发明者与最辛劳的模仿者及学徒都只有程度上的区别,相反,他与在美的艺术方面有自然天赋的人却有种类上的区别。”[12]

事实上,在强调“天才”的独创性之前,天才应该具有自然性,一方面是天才具有“自然属性”,他是天生的;另一方面天才的独创能力也是由自然所赋予的,并通过美的艺术所体现。对于天才赋予艺术规则的能力,康德除了认为是自然天赋以外,并未曾清楚明确地解释这个规则为何?越过这一点,他却又谈到规则的产生与运作,康德称之为规则的方式,这些抽象出来的规则也并非是典范本身,也不是为了重造典范,而是为了促进新的典范的产生,对于这个观念是如何得以运行和可能的,康德以为是无法解释的,这使其理论陷入了某种神秘主义的陷阱,即使可操作,从作品中抽象出来的规则,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很难判定它是否会是某种公式化的工具,也难以保证规则的典范性。

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能力,是天才重要的心理能力。想象力按照自由联想律原则从自然中获取原材料,并重新改造甚至创造自然,进而升华出比自然更高的人类精神产物。想象力从自然界获取得的表象可以称为理念,想象是对经验世界之外的探索,这种直观的内在理念缺乏与之对应的概念,因此诗人能够提出许多不存在的东西的概念,比如此岸彼岸、天堂地狱等等。简单来说,想象模仿着理性的演示规则,使经验限制之外的存在与不存在变得可感。想象的原材(表象),虽然没有概念可以去表现它,但是总存在某些不构成概念、却有关表象的形式,这些形式只是表象的附带物,而它只是在表达与表象相联结的概念的关系以及这种概念与别的表象的关系,康德将这些形式称之对象的象征,这个象征它不是逻辑、崇高和美所包含的概念,而是表现此之外非概念之物,想象力就像是诱导着它们的力量。对象的象征也可以表现出审美理念,其目的在于“精神”的展现。想象力与知识无关,却也受到知性的限制。康德认为将艺术作品中的审美理念表现出来的原则正是“精神”,“精神”它是人的内在心理力量的被激发的状态,这种激发心灵的促发装置便是审美理念。

主要栏目:协会工作、行业动态、发展论坛、市场与营销、质量与管理、技术与设备、他山之石、消费与流行、环球资讯等。

(1)冰槽优先原则:冰槽融冰应是冷负荷定制的首先策略;(2)冷机优先原则:系统运作过程要先让制冷机处于满负荷运作状态,若负荷减少先让冰槽将载;(3)限制原则:无论是主机用电量还是系统都需保持在一定标准或者达到某个预定值。

四、天才与鉴赏力的矛盾

“天才和鉴赏都以‘主观普遍性’为基本原则,但其中的‘主观性’和‘普遍性’的关系、主次是不同的或相反的”[17],天才与鉴赏力虽然都属于人的主观范畴,但两者之间却有很大不同。天才产生美的对象,而评判美的对象则需要鉴赏力。评判自然美只需要鉴赏力,而艺术美的评判中则需要考虑天才。可以看出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以现实自然为基础,又高于自然,更抽象化。

康德讨论了自然和艺术、自然美和艺术美,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区分,有利于理解鉴赏力和天才。首先,评判自然美无关于对象的概念和目的知识。这是一种为普通人所喜爱的方式,无目的行为本身就具有足够大的魅力。但如果评判对象是艺术,而且是美的艺术,那么必然包括美的概念与美的目的。其次,自然美在它自身,而艺术美涉及其他相关物的综合。当然这也有例外,康德以有生命的对象为例,面对这样的对象时,往往会思考其客观的合目的性,这意味着失去了纯粹审美。它表现出像艺术美那样被鉴赏,但同时它又是现实的自然。雕刻艺术便是艺术与自然两者混合的最好例子。最后,美的艺术能够化丑为美,也即是说它能够赋予丑的事物以美的形象。丑的事物的表象并没有改变,但是通过隐喻与象征的间接手段,拒绝了对丑的直接表现,从这一层面来说,这是理性行为,已经不算纯粹的审美判断。“自然是美的,如果它看上去同时像是艺术;而艺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而在我们看来它却又像是自然时,才能被称为美的。”美的艺术在此既不是以感官享受为目的,也不是以快感为旨要,看起来也没有人为痕迹,但却比自然更自然。

康德认为美的艺术也就是使美的概念传达和体现的形式,但如果美的艺术的作品要表现出这种形式,就需要鉴赏力的作用,通过鉴赏力而得的形式,经过了艺术家不断地努力和尝试之后才产生,“这形式并不是仿佛某种灵感或内心能力自由激发的事,而是某种缓慢的甚至苦刑般的切磋琢磨,以便让形式适合于观念却又并不损害这些能力的游戏中的自由。”[18]天才的能力恰恰是与灵感和内心对应的,由此可见天才与鉴赏力有本质上的区别。鉴赏力是外在于事物的评判,它并不能影响或决定艺术作品本身。而且,由于各种原因,比如鉴赏形式的陈旧或艺术作品的超前,都可能导致符合鉴赏力的艺术作品,并不一定可称之为美的艺术,甚至可能由于过度机械化与程序化而被归为科学产物,变成了学习的附属。所以康德强调形式上的自由,美的艺术有美的形式与目的,却具有自由的高度。以上存在的复杂性正导致了天才与鉴赏力之间的矛盾,虽然天才与鉴赏力之间有许多相悖之处,但事实证明美的艺术作品乃是鉴赏力与天才结合。

五、结语

自人觉醒以来,西方文学理论界对“天才”的推崇也达到巅峰,“天才”作为特殊的人的重现,在康德的理论中与美的艺术紧密结合,“天才”不仅是艺术的创造者,也是典范。康德将天才的独创浓缩为自然赋予天才的唯一,而典范意味着天才的艺术被抽象的本质。天才最重要的心理能力是想象力,这种感性化的能力与鉴赏力相区别,康德对于天才的论述较浅,所涉及的只是天才的特征、心理、以及鉴赏力。理想化的天才的意义更多的是相对于时代意义而言,“天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理论的工具。

参考文献:

[1][2]杨格:试论独创性作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89,90.

[3]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506.

[4]贺拉斯: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58.

[5][6]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19.

[7]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80.

[8][9][10][11][12][15][16][18]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63,150,151,163,153,162,161-162,157.

[13][14]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44,17.

[18]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判断力批判》[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8.

作者简介:刘香君,湖南衡阳人,硕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学写作。

责任编辑/吴冬梅

标签:;  ;  ;  ;  ;  ;  ;  ;  ;  ;  ;  ;  

刘香君:康德关于“天才”的创作主体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