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酶催化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木质素,自由基,化合物,右旋糖酐,辣根,肽酶,血红素。
酶催化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白茹冰[1](2019)在《漆酶催化芳香化合物聚合及其对羊毛和棉织物染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开发环境友好型染整工艺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生物法染色选择氧化还原酶作为催化剂,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且不添加任何有毒溶剂,被认为是一种“绿色”染整工艺。本课题以羊毛和棉织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漆酶可催化邻苯二酚、对苯二酚和咖啡酸等小分子芳香化合物聚合生成有色多聚物的特性,实现单体聚合与织物染色的有机结合,建立一种基于漆酶催化的生物法染色工艺;引入外源模板(聚乙二醇、壳寡糖和壳聚糖),提高酶促聚合染色织物的染色深度;部分芳香化合物经漆酶催化产生多聚物,可赋予织物一定的导电性能、润湿性能和抗菌性能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选用漆酶分别催化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聚合,对聚合产物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红外光谱(FTIR)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测试,并分析其结构特性;以邻苯二酚为前驱体、漆酶为催化剂,采用一步法(即前驱体、漆酶和织物一并加入反应体系,酶促聚合与织物染色同时进行)和两步法(即漆酶催化前驱体聚合,后加入织物进行染色;前驱体预先吸附于纤维表面,后加入漆酶催化聚合)对羊毛织物染色,以K/S值、色牢度和纤维表面形貌为评价指标,比较染色效果并优化染色工艺;选取与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结构相似的四种单体(邻氨基苯酚、对氨基苯酚、对苯二胺和2,5-二氨基苯磺酸)作为前驱体,在漆酶催化作用下聚合并染色羊毛及棉织物,探究酶促聚合产物结构与颜色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体间通过脱氢的方式实现苯氧连接(ph-O)和苯苯连接(ph-ph),形成多聚物;漆酶催化邻苯二酚聚合染色羊毛织物的一步法染色工艺优于两步法,最适工艺条件:邻苯二酚浓度0.02 mol/L、漆酶用量0.06 U/mL、缓冲液pH 5.0、处理温度50℃、振荡速率50 rpm、反应时间5 h、浴比200:1;酶促酚类等聚合产物以苯环共轭形成发色团、酚羟基和氨基为助色团,发色团在苯环上位置与数目的变化使多聚物呈现不同的颜色,例如黄棕色、紫色、红褐色等。其次,研究芳香化合物-吡咯的酶促聚合及羊毛织物的染色,获得有色导电羊毛织物。通过UV-Vis监测漆酶催化吡咯聚合反应过程,核磁氢谱(~1H NMR)推断聚合产物结构;考察工艺条件对羊毛织物染色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染色后羊毛纤维表面形貌变化;采用循环伏安(CV)曲线、染色K/S值和色牢度评价染色羊毛织物的电化学活性和染色性能。结果表明:在漆酶作用下,吡咯以氨基邻位的碳为活性位点,通过碳碳键连接形成多聚物;调节染色工艺,可得到浅绿色、深绿色和墨绿色叁种颜色的羊毛织物;吡咯聚合产物成功附着在羊毛纤维表面,染色羊毛织物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均较高(4-5级),且被赋予良好的电化学活性。而后,引入聚乙二醇模板探究漆酶催化咖啡酸的聚合过程,并对羊毛织物染色。根据UV-Vis确定咖啡酸与聚乙二醇模板的最佳比例;利用FTIR和MALDI-TOF MS分析咖啡酸多聚物的结构;通过K/S值、接触角和CV曲线评价染色羊毛织物的染色性能、润湿性能和导电性能。结果表明:咖啡酸和聚乙二醇之间通过氢键连接,符合“拉链”聚合机理;引入聚乙二醇模板,可以提高咖啡酸聚合产物分子量;聚咖啡酸/聚乙二醇染色羊毛织物K/S值和各项色牢度均较高(4-5级),织物润湿性得到改善,电化学活性良好,其电阻值较未处理羊毛织物提高两个数量级。选择壳寡糖作为模板,研究漆酶催化对苯二酚聚合及棉织物的染色。以氨基葡萄糖盐酸盐(GAH)作为壳寡糖的小分子模型物,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ESI-MS)分析对苯二酚聚合产物与GAH的连接方式;利用UV-Vis、FTIR和~1H NMR表征聚对苯二酚/壳寡糖的结构;采用染色K/S值和色牢度评价染色棉织物的染色性能;选用大肠杆菌进行抗菌测试检验染色棉织物抗菌效果。结果表明:聚对苯二酚和壳寡糖通过席夫碱(Schiff base)反应和迈克尔加成(Michael addition reaction)反应形成共价键(C=N和C-C);引入壳寡糖模板,可以实现棉织物染色,耐刷洗色牢度和耐日晒色牢度均较好(4-5级);聚对苯二酚/壳寡糖染色棉织物抗菌性能优异。最后,采用预沉积壳聚糖的方式,探究了漆酶催化对苯二酚聚合对棉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选用UV-Vis监测对苯二酚/壳聚糖的酶促反应过程;以K/S值为评价指标优化漆酶催化对苯二酚聚合染色棉织物的工艺;通过FTIR、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对染色棉织物进行定性表征。结果表明:最适工艺为:壳聚糖浓度5 g/L,对苯二酚浓度1 mol/L,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6 h;染色棉织物的耐干摩擦牢度以及耐皂洗色牢度(除变色牢度)较高,均可达4-5级;染色棉织物抗氧化能力和抗紫外性能得到提高,30 min可清除40%ABTS自由基,紫外防护系数(UPF值)高达100~+。(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承,苏静,傅佳佳[2](2019)在《漆酶催化聚合在纤维着色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目前漆酶在纤维着色方面的具体应用,以天然纤维素纤维和蛋白质纤维为例,重点对漆酶的着色应用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漆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刘雨桐,赵梦元,李思雨,杨艺菲,孙越[3](2019)在《超氧化物歧化酶催化-电化学调控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病理学中对含金属蛋白质的敏感检测极其重要。本文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作为金属蛋白,SOD既作为模板分子又作为催化剂进行电化学调控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e ATRP)反应制备蛋白质印迹聚合物(PIPs),用于SOD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该方法不需要过渡金属离子,具有制备简单、节约试剂、保护环境等优点。我们选用L-半胱氨酸和纳米金修饰的金电极(Au/L-cys/nano Au)作为工作电极将氧化型SOD催化还原为还原型SOD,利用还原型SOD的Cu (Ⅰ)粒子,在引发剂4-硫苯基-2-溴-2-甲基丙酸酯(4-mercaptophenyl2-bromo-2-methylpropanoate,4-HTP-Br)修饰的金电极上调控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e ATRP聚合制备SOD PIPs。利用循环伏安法(CV)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微分脉冲伏安法(DPV),在最优的条件下利用此修饰电极对溶液中的SOD进行检测,线性响应范围为1. 0×10-7~1. 0×102mg/L,检测限为6. 8×10-8mg/L(S/N=3),相关系数为0. 995。与其它检测SOD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宽的线性范围和较低的检测限。本研究对于制备PIPs,用蛋白质催化的e ATRP和含金属蛋白的敏感检测均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05期)
郭华章,安泽胜[4](2018)在《酶催化引发RAFT聚合及其功能化:一种合成精密聚合物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酶催化与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的结合是一种合成精密聚合物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近年来在高分子聚合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们课题组在该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酶催化引发的RAFT聚合可以在温和条件下高效合成分子量与构型可控且分散度低的聚合物.酶催化除氧与酶催化引发的联用实现了在空气存在的条件下合成多嵌段及超高分子量聚合物.此外,利用酶的催化多功能性实现了一酶叁催化,用于规整聚合物的高效合成与生物点击化学修饰.本文从以上3个方面介绍了酶催化用于RAFT聚合的研究现状,并对该方向的发展提出了前瞻性的预期.(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黄文靖[5](2018)在《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聚合磺化木质素的机理及在聚吡咯导电纸制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来自造纸制浆过程的碱木质素分子中缺乏强亲水官能团,通过磺化反应接入磺酸基是赋予其水溶性和表面物化性能最常用的方法,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催化聚合可以增加其分子量,从而显着提高其应用性能,然而HRP催化聚合木质素的机理有待于深入研究。导电纸可广泛用作电磁屏蔽材料、防静电包装材料和电化学材料等,其较低的强度和稳定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论文研究了具有不同结构特征和连接方式的木质素模型化合物的HRP催化聚合机理,为生物法改性木质素提供理论基础。将HRP催化聚合木质素磺酸作为分散剂和掺杂剂制备了导电性优异的可弯曲聚吡咯导电纸,为工业木质素高值化利用提供新思路。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过氧化氢(H_2O_2)体系催化聚合木质素模型化合物及其磺化产物,通过气质色谱(GC-MS)、核磁共振氢谱(~1H-NMR)等分析手段系统地研究了木质素模型化合物的官能团和连接键等对聚合产物得率和聚合方式等的影响,利用分子模拟对反应焓、自由能、空间位阻能和电子云密度等进行计算,揭示了HRP对木质素的催化聚合机理。为进一步扩宽木质素的应用领域,以碱木质素磺化制备的木质素磺酸(SAL)及HRP催化聚合木质素磺酸(HSAL)为掺杂剂和分散剂,通过原位聚合法和原位自组装聚合法制备了可弯曲聚吡咯导电纸,采用红外光谱(FT-IR)、抗张强度、电化学、静态接触角和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技术研究了掺杂剂类型和组装层数等对导电纸的强度、导电性等的影响。主要的结论如下:(1)木质素结构特征对HRP催化聚合反应活性的影响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酚羟基是HRP催化聚合木质素的必要条件;甲氧基的存在抑制了聚合反应;磺酸基的引入可促进聚合反应;α-O-4型木质素模型化合物的聚合反应活性高于β-O-4型木质素模型化合物;不同连接方式的聚合反应活性的大小顺序依次为β-5>β-β>β-O-4。木质素模型化合物O_4位点上的电子云密度越大,有利于形成更多的酚氧自由基,可以促进聚合过程。HRP催化聚合木质素的过程还与木质素模型化合物的空间位阻能有关,空间位阻能越低,反应活性越高。HRP/H_2O_2催化木质素聚合的反应机理为:首先HRP氧化酚羟基变成苯氧自由基,苯氧自由基上的孤对电子转移到其邻位、对位或者支链的C_β上,产生五种自由基;然后自由基进行非选择性交联形成聚合物。(2)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可弯曲聚吡咯导电纸,结果表明,木质素磺酸在聚吡咯导电纸体系不仅可以起到掺杂和分散的作用,其对导电纸综合性能的增强效果优于盐酸和聚苯乙烯磺酸。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木质素磺酸具有叁维网络空间结构及其与纤维之间具有较强的氢键作用力,显着提高了导电纸的抗张强度及其弯曲状态下的导电稳定性,其抗氧化和防水性还可以提高导电纸在空气和湿气中的导电稳定性。与木质素磺酸(SAL)相比,HRP催化聚合木质素磺酸(HSAL)的分子量显着提高,对聚吡咯的分散效果更优;与SAL的球形结构相比,HSAL的椭球形结构更为疏松,有利于聚吡咯在其叁维网络结构中的有序生长,提高导电性能,并增加其在纤维上的吸附位点和吸附强度,提高导电纸的弯曲稳定性和抗张强度。(3)采用原位自组装聚合法制备了多层聚吡咯导电纸,结果表明,与原位聚合法相比,原位自组装聚合法制备的导电纸的性能更优。随着组装层数的增加,导电纸中聚吡咯的负载量、电导率及导电稳定性提高。与盐酸和聚苯乙烯磺酸相比,木质素磺酸可以更加显着地提高导电纸的导电稳定性和抗张强度,这是由于多层自组装更有利于具有叁维网络结构的木质素磺酸负载。尤其是HRP催化聚合的产物HSAL具有更高的分子量和更为疏松的结构,可进一步提高聚吡咯导电纸的综合性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4)
王星火[6](2018)在《模拟酶催化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及功能材料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催化剂的出现丰富了聚合方法,并为生物医用材料的合成开辟了一个绿色的平台。由于酶可以在室温下展现良好的催化性能,能够催化“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制备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指数窄,结构明确的聚合物,因此酶促“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是构造聚合物很有效的手段。然而,由于比较昂贵的价格、苛刻的使用条件以及难以纯化等因素使得酶催化剂应用大大受到了限制。基于酶催化剂的这些限制因素,酶固定化技术应运而生。过氧化物酶、葡萄糖氧化酶以及脂肪酶等都可以采用各种各样固定化技术增加循环使用次数和回收率。但是在酶的固定化过程中,酶的活性通常会不可避免的损失,这同样也会降低酶的催化效率。模拟酶是一类具有酶活性的人工合成材料。大多数情况,模拟酶充当非均相催化剂角色,因此为催化剂循环利用,提高回收率提供了潜在的可能。基于以上背景,我们首先利用活性中心为卟啉铁的次血红素六肽催化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可以递送基因的非病毒聚合物载体。同时将模拟酶的应用拓展到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上,并合成一系列结构可控的聚合物。我们分别以固定化的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N435)和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次血红素六肽(DhHP-6)为催化剂,利用双官能团引发剂2-羟基溴代异丁酸乙酯(HEBi B)通过酶促开环聚合(eROP)和酶促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eATRP)合成嵌段聚合物聚己内酯-b-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CL-b-PGMA)。随后,通过亲核试剂乙醇胺(EA)与聚合物侧链的环氧基反应,得到聚阳离子。两亲性聚合物在水中可以自组装成为核-壳结构,并且通过静电作用将质粒(pDNA)进行压缩,用来进行基因递送。为了进一步拓宽模拟酶催化“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的应用范围,同时制备出性能更优异,结构更加可调的模拟酶材料,我们合成出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花材料—磷酸铜牛血清白蛋白纳米花(BSA-Cu_3(PO_4)_2·3H_2O),并利用其过氧化物酶活性与还原性底物作用产生自由基,最终用来引发RAFT聚合。这种方法不但解决了游离酶易于吸附到聚合物和难以重复利用的问题,也丰富了RAFT聚合的方法,提供一种绿色,简便的自由基聚合方法。最后,我们利用猪胰脂肪酶(PPL)代替牛血清白蛋白(BSA)制备出磷酸铜猪胰脂肪酶纳米花(PPL-Cu_3(PO_4)_2·3H_2O)。相比于游离PPL,得到的杂化材料拥有更高的温度稳定性以及更高的重复利用次数。这种利用磷酸铜纳米花固载酶构筑非均相催化剂是一种十分有效且普适的手段,并且为工业化的应用提供可能。(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姜伟[7](2018)在《酶催化活性聚合反应及制备新型可降解聚合物基因载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是高分子科学和生物学科交叉的最新研究领域。由于其可广泛应用于生物组织工程材料、药物递送与基因治疗体系等多个领域,已经成为了功能聚合物材料领域研究和开发的热点。绿色可控制备方法是实现材料实际应用的关键。其中,酶促聚合以其条件温和、选择性高、无金属催化剂的痕量残留和潜在毒性等特有的性质和优点,在制备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酶促聚合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1)酶分子在催化过程中的活力与稳定性不足;2)酶促合成产物的结构与应用范围有限;3)应用成本较高,催化剂难以回收利用等。因此,建立新型高效生物催化体系,实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绿色、高效可控合成及其应用,是当今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开发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对未来开展临床应用具有重大意义。基于上述酶促聚合的局限性,本论文设计构建新型生物酶催化的聚合反应体系,并将其用于制备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同时探讨该合成材料的生物医用价值。本文主要包括四部分:(1)第一部分选择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人工酶模拟物-次血红素六肽(DhHP-6)为软模板,通过仿生矿化技术构建新型生物杂合催化剂。接着,利用构造的新型催化体系研究水相单体聚乙二醇单甲醚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的规律和特点。首先通过SEM、TEM、FTIR、UV-Vis、CLSM和TGA等系统表征了该组装体的结构,证明DhHP-6在多孔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中的高效组装。NMR与GPC结果表明,该组装体能够高效催化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单体转化率达到76.1%,合成产物M_n高达45,900 g/mol,且分子量分布很窄。以上研究工作显着提高人工酶催化效率,同时能够有效避免金属催化剂在合成产物中的残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催化剂可回收性与潜在应用价值;(2)第二部分通过化学接枝的策略,将血红素分子偶联于MOF材料的表面构建新型酶模拟物Heme-ZrMOF并将其用于催化ATRP反应。首先通过SEM、TEM、FTIR、UV-vis和TGA系统表征了酶模拟物结构、催化活性及米氏动力学,证明成功构建了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模拟物Heme-ZrMOF的成功构建。然后我们进一步探索Heme-ZrMOF催化的ATRP的应用范围,证明该复合物催化的ATRP聚合反应不仅仅局限于水相体系。同时通过~1H NMR与GPC研究了该催化剂介导ATRP反应合成嵌段聚合物的效率及催化机制,为新型高效、安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提供了具有优良性能的催化剂。(3)第叁部分针对酶促聚合过程单体及聚合方法单一的弊端,通过酯前驱体技术成功实现酶促开环聚合与开环易位聚合“一锅法”同步串联反应制备嵌段聚合物,并通过NMR、GPC、DSC和microTOF-QII MS对这种嵌段聚合物的结构和热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显示这种新型串联反应构筑结构和性能明确的嵌段共聚物是简便可行的,相比于传统方法这种聚合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无复杂中间纯化步骤等优势。进一步的动力学实验表明eROP/ROMP的“一锅法”聚合反应是一种独特的两阶段反应机制。该研究极大地拓宽了酶促化学偶联聚合技术的应用范围,为制备特殊结构的绿色功能聚合物提供了新的策略。(4)第四部分中酶促开环、酶促缩聚以及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相结合将其应用于制备具有高附加值的聚合物基因载体,NMR、FT-IR和GPC结果表明我们成功利用上述叁种聚合的串联反应构筑了两类生物可降解的阳离子聚合物基因载体:胆固醇-g-聚(胺-co-酯)和聚(胺-co-酯)-co-PGEA材料。在此基础上,我们以上述两类材料为基因载体分别实现了miR-23b和p53在肿瘤细胞中的高效递送,结果显示治疗基因的高效传输能够显着抑制肿瘤增殖、迁移与浸润,为抗肿瘤纳米基因传输载体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综上所述,本论文立足于高分子化学、酶学与生物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为酶催化高分子绿色合成、高活力和稳定性生物材料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科研思路及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朱洪玲,傅佳佳,许波,王强,Artur,Cavaco,Paulo[8](2018)在《漆酶催化4-氨基苯酚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微型反应器(40℃)中,将漆酶加入醋酸缓冲溶液(pH=5.0)中催化4-氨基苯酚聚合,持续反应10 h后得到黑色粉末状聚合物。通过UV-Vis观察了4-氨基苯酚及其聚合物吸收光谱的变化,采用FTIR、1HNMR、MALDI-TOF MS、TGA和DSC对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聚合物在氯仿中不溶,在丙酮、四氢呋喃、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中均有良好的溶解性。UV-Vis、FTIR和1HNMR结果显示:聚合物中酚羟基保留,氨基参与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部分参与反应,并且推测了聚合物的结构。MALDI-TOF MS、TGA和DSC结果显示:聚合物为低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在300~1 300 Da,聚合度为3~12。聚4-氨基苯酚的分解温度为223℃,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8年04期)
黄双霞,侯殿志,陈华磊,于玥,陈山[9](2018)在《HPGFC双柱串联检测右旋糖酐蔗糖酶催化产物及右旋糖酐聚合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一种能够精密检测产物右旋糖酐分子质量变化及定量跟踪检测蔗糖、葡萄糖及果糖浓度的方法。通过对比高效凝胶过滤色谱单柱和双柱串联对右旋糖酐标准品及催化产物的检测效果,探寻得到右旋糖酐分子质量检测的有效方法。同时,通过构建右旋糖酐蔗糖酶耦合两级膜探索得到右旋糖酐的合成机理是葡萄糖基在右旋糖酐蔗糖酶活性位点上,不断聚合,直至达到一定的分子质量(m_w>10~6 Da)才脱落,而不是一个从小到大、慢慢聚合、不断脱落的过程。(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刘勇,苏铭吉,纪萍,程珍琪,何培新[10](2017)在《酶催化聚合及酶固定化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酶体外催化聚合的反应机理,归纳了参与催化高分子聚合反应酶的种类以及目前关于酶的固定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固定化酶催化聚合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粘接》期刊2017年12期)
酶催化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述了目前漆酶在纤维着色方面的具体应用,以天然纤维素纤维和蛋白质纤维为例,重点对漆酶的着色应用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漆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酶催化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白茹冰.漆酶催化芳香化合物聚合及其对羊毛和棉织物染色研究[D].江南大学.2019
[2].王承,苏静,傅佳佳.漆酶催化聚合在纤维着色上的应用[J].应用化工.2019
[3].刘雨桐,赵梦元,李思雨,杨艺菲,孙越.超氧化物歧化酶催化-电化学调控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J].应用化学.2019
[4].郭华章,安泽胜.酶催化引发RAFT聚合及其功能化:一种合成精密聚合物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高分子学报.2018
[5].黄文靖.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聚合磺化木质素的机理及在聚吡咯导电纸制备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8
[6].王星火.模拟酶催化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及功能材料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8
[7].姜伟.酶催化活性聚合反应及制备新型可降解聚合物基因载体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
[8].朱洪玲,傅佳佳,许波,王强,Artur,Cavaco,Paulo.漆酶催化4-氨基苯酚聚合[J].精细化工.2018
[9].黄双霞,侯殿志,陈华磊,于玥,陈山.HPGFC双柱串联检测右旋糖酐蔗糖酶催化产物及右旋糖酐聚合过程[J].食品科学.2018
[10].刘勇,苏铭吉,纪萍,程珍琪,何培新.酶催化聚合及酶固定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粘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