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颈内动脉岩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脉,颞骨,颈动脉,支架,耳蜗,面神经,耳鼓。
颈内动脉岩部论文文献综述
刘义锋,焦力群,高鹏,王亚冰[1](2016)在《颈内动脉岩骨段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脑出血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65岁。因"右上肢麻木4个月,双下肢力弱3个月"于2015年12月2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4个月前突然出现右上肢麻木,在当地医院就诊,头部MRI显示左顶叶分水岭区梗死,经口服阿司匹林、牛黄降压片、皮下注射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静脉输注依达拉奉等治疗后症状减轻。随后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岩骨段重度狭窄。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0年,最高190/100 mmH g,口服牛黄降压片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崔壮壮,韩超,张晨,李航宇,巩守全[2](2015)在《颞骨岩部颈内动脉及面神经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颞骨岩部颈内动脉及面神经的解剖学结构,为颞骨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支持。方法:采用颞耳后入路方法,制作10例成人湿颅颞骨岩部标本,暴露颞骨内面神经及颈内动脉各段,测量面神经及颈内动脉各段的长度,颈内动脉垂直段、水平段与耳蜗距离。结果:两侧面神经各段长度及两侧颈内动脉与耳蜗距离比较无显着差异。面神经内耳道段长度为(10.33±1.77)mm,迷路段长度为(4.05±1.19)mm,鼓室段长度为(10.74±1.92)mm。HICA长度为(17.17±3.72)mm,VICA长度为(10.65±1.01)mm,HICA距同侧耳蜗的长度为(19.64±1.48)mm,VICA距同侧耳蜗的长度为(2.24±0.43)mm。结论:颞骨岩部内面神经鼓室段最长,迷路段最短,耳蜗位于迷路段与岩大神经的夹角内。以颈动脉管内口为标志,磨除岩尖部骨质保护耳蜗的安全范围为(17.17±3.72)mm。相关手术操作在接近这些位置时应停止操作或变更方向,以免损伤岩部内相关重要的结构。(本文来源于《长治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杜然[3](2011)在《扩大中颅底入路颈内动脉岩骨段血管搭桥术的显微解剖及动物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扩大中颅底入路颈内动脉岩骨段的显微解剖目的研究经扩大中颅底手术入路颈内动脉岩骨段及其周围毗邻结构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6具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中颅底手术入路,在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岩骨段及其分段、分支,岩浅大神经,膝状神经节,耳蜗,内听道的解剖关系并进行测量。结果颈内动脉岩骨段共分为水平段、膝部、垂直段叁段,经扩大中颅底入路可暴露叁段平均距离分别为9.1±1.1mm、3.8±0.3mm、10.2±1.5mm,血管直径分别为5.5±0.4mm、5.4±1.Omm、5.2±0.7mm.本实验未发现其具有分支。向前牵拉V3可增加岩骨段ICA的暴露长度4.0±0.5mm(P<0.05)。棘孔,弓状隆起,岩浅大神经,膝状神经节是扩大中颅底手术入路的重要解剖标志。颈内动脉岩骨段,耳蜗,内听道等是扩大中颅底入路手术入路中的重要解剖结构。结论颈内动脉岩骨段具有分支少,管径粗的优点,是进行颅内外血管搭桥的适宜部位。向前牵拉V3可显着增加岩骨段ICA的暴露长度(P<0.05),为此处行血管搭桥手术提供了更长的操作距离。扩大中颅底入路行岩骨段ICA搭桥是一种处理该部位病变的良好辅助术式。第二部分:颅内外颈内动脉系统高流量搭桥动物模型的建立目的通过模拟扩大中颅底入路,建立大型动物颈外动脉-颅内颈内动脉系统高流量搭桥和围手术期观察模型,为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手术应用于临床,摸索出一整套完成该项手术所需的临床实践培训模式,为相关神经外科,血管外科,颅底外科医师提供一个模拟训练的平台。方法比格犬2只,体重在9Kg-10Kg之间。术前肌注盐酸氯胺酮10mg/Kg,实施基础麻醉。建立静脉通道,以盐酸氯胺酮2mg/Kg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衔接麻醉机辅助呼吸。氯胺酮维持麻醉。选择颈外动脉的直接终末支颌内动脉未进骨的一段作为搭桥起点,大脑中动脉在侧裂中的分支作为止点,取犬的股动脉为桥血管进行颅内外搭桥手术。术后立即行全脑动脉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观察血管搭桥畅通情况结果2只比格犬(2侧)均在显微镜下行颌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2段高流量血管搭桥手术,制成模型,手术顺利,无麻醉意外发生,移植血管通畅,手术时间为7-9小时。术后DSA显示大脑中动脉M2段经移植血管供血,两端吻合口及移植血管通畅。结论犬颅内外颈内动脉系统高流量血管搭桥模型,具有材料相似,流量高,血压相似,手术平稳,通畅率高的优点,更加接近颅内外颈内动脉高流量搭桥的真实手术过程,可以为希望掌握高流量血管搭桥技术的外科医师提供一个更接近于真实手术过程的模拟训练平台。(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1-04-24)
李健,王小路,单希征,高建华[4](2010)在《岩部颈内动脉瘤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儿,男,11岁。主因左耳听力下降两年余入院,平日喜好运动,无其他不适;入院后查体耳内镜下见左耳鼓膜淡黄色,内陷,完整无穿孔;右耳鼓膜色好,未见鼓室积液,周围未见分泌物;鼻腔通气好,中隔无偏曲,双下鼻甲不大,少量白色粘性分泌物;鼻咽部淋巴组织增生,约占后鼻孔1/2,少量白色粘性分泌物。左手第二至第五指节部分缺如。纯音测(本文来源于《2010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0-05-26)
朱秀静,薛爽[5](2007)在《经颅多普勒超声探测颈内动脉岩骨段狭窄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性,52岁。6天前坐位时突发眩晕,伴视物旋转,无视物成双、耳鸣,发作与转颈无关,自服硝苯地平缓释片约1小时后好转。2天前于平卧时再次发作,伴视物旋转、出汗,不伴其他症状,不能坐起,约1小时后自行缓解,就诊我院急诊。CT 回报未见出血,收入院。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15年。冠心病、陈旧心肌梗死14年。查体:血压120/70mmHg,内科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头部核磁共振(MRI)提示(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颅脑及颈动脉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7-10-01)
戴培东,张天宇,王克强,王正敏[6](2007)在《颈内动脉岩内段形态位置与毗邻结构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岩内段形态位置变化的规律及其与毗邻结构的关系。方法:对66侧正常成人颅底高分辨率CT连续图像进行分析,测量颞骨气房体积,建立定位颈内动脉岩内段及其毗邻结构的参照系,对其位置和形态进行测量,运用偏相关分析方法求出它们形态位置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男性,颈内动脉垂直段更偏外侧,其水平段长度也大于女性。颞骨气化好,则颈内动脉垂直段更偏后移。颈内动脉垂直段与颈静脉球的位置变化表现为同步。垂直段的内外移位相应地使水平段与中线的夹角发生变化。颈内动脉水平段的方位与蜗轴方向相关,蜗轴偏离中线的角度越小,则颈内动脉水平段偏离中线的角度越大,反之亦然。结论:影响颈内动脉岩内段形态位置变化的因素是复杂和多重的,包括性别因素、颅底发育状态、颞骨气化程度以及毗邻结构发育状态均可能是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解剖与临床》期刊2007年04期)
杨建,贾朝江[7](2005)在《颈内动脉岩段支架置入术治疗TIA发作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 病例资料患者,男,66岁,2004年6月10日上午9时修理自行车时,突感左侧肢体无力,行走不稳,言语含混,有轻度头晕,但无头痛、视物旋转及恶心呕吐现象。当即由家人送往我院。发病约15分钟后症状完全消失。(本文来源于《农垦医学》期刊2005年05期)
朱国臣,娄卫华,孙永强,黄新辉,韩云志[8](2004)在《颈内动脉岩内段的显微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颈内动脉岩内段 (petrousinternalcarotidartery ,PICA)位于颞骨岩部颈动脉管内 ,位置深在 ,毗邻结构复杂且关系紧密 ,使手术暴露相当困难。近年来 ,随着耳显微外科和侧颅底外科的迅速发展 ,对该段动脉的应用解剖提出了更高要(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2004年05期)
孙永强,娄卫华,朱国臣[9](2003)在《颈内动脉岩段水平部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颞骨岩部手术提供有关颈内动脉岩段水平部(HICA)的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5例(3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观测HICA及其毗邻结构。结果:①HICA直径为(4.84±0.57)mm,长度为(17.85±2.43)mm;②HICA外膝距耳蜗底周前内侧缘(2.48±9.23》mm;③HICA与岩大神经走行基本平行。结论:①暴露HICA入点可选择在岩大神经沟接近下颌神经外后方;②中耳及颞骨岩尖手术须注意避免损伤HICA。(本文来源于《河南外科学杂志》期刊2003年06期)
张万兴[10](2002)在《外伤性颈内动脉—岩下窦瘘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5岁。因车祸致头外伤后右耳滴血水 5h于 1998年 10月 18日住我科。神清 ,语利 ,右睑裂变窄 ,双瞳孔正大等圆 ,光反射 (+)。右耳内流血性脑脊液 ,双鼻孔内有血痂。右颞顶头皮挫伤 ,右锁骨中段骨折 ,四肢肌力正常(本文来源于《武警医学》期刊2002年09期)
颈内动脉岩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颞骨岩部颈内动脉及面神经的解剖学结构,为颞骨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支持。方法:采用颞耳后入路方法,制作10例成人湿颅颞骨岩部标本,暴露颞骨内面神经及颈内动脉各段,测量面神经及颈内动脉各段的长度,颈内动脉垂直段、水平段与耳蜗距离。结果:两侧面神经各段长度及两侧颈内动脉与耳蜗距离比较无显着差异。面神经内耳道段长度为(10.33±1.77)mm,迷路段长度为(4.05±1.19)mm,鼓室段长度为(10.74±1.92)mm。HICA长度为(17.17±3.72)mm,VICA长度为(10.65±1.01)mm,HICA距同侧耳蜗的长度为(19.64±1.48)mm,VICA距同侧耳蜗的长度为(2.24±0.43)mm。结论:颞骨岩部内面神经鼓室段最长,迷路段最短,耳蜗位于迷路段与岩大神经的夹角内。以颈动脉管内口为标志,磨除岩尖部骨质保护耳蜗的安全范围为(17.17±3.72)mm。相关手术操作在接近这些位置时应停止操作或变更方向,以免损伤岩部内相关重要的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颈内动脉岩部论文参考文献
[1].刘义锋,焦力群,高鹏,王亚冰.颈内动脉岩骨段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脑出血一例[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
[2].崔壮壮,韩超,张晨,李航宇,巩守全.颞骨岩部颈内动脉及面神经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5
[3].杜然.扩大中颅底入路颈内动脉岩骨段血管搭桥术的显微解剖及动物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1
[4].李健,王小路,单希征,高建华.岩部颈内动脉瘤一例[C].2010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
[5].朱秀静,薛爽.经颅多普勒超声探测颈内动脉岩骨段狭窄1例[C].第七届全国颅脑及颈动脉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7
[6].戴培东,张天宇,王克强,王正敏.颈内动脉岩内段形态位置与毗邻结构的相关分析[J].解剖与临床.2007
[7].杨建,贾朝江.颈内动脉岩段支架置入术治疗TIA发作1例[J].农垦医学.2005
[8].朱国臣,娄卫华,孙永强,黄新辉,韩云志.颈内动脉岩内段的显微解剖[J].解剖学杂志.2004
[9].孙永强,娄卫华,朱国臣.颈内动脉岩段水平部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3
[10].张万兴.外伤性颈内动脉—岩下窦瘘1例[J].武警医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