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植被演替论文_周晓东,邓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岩溶植被演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岩溶,植被,小气候,广西,因子,土壤,阳朔。

岩溶植被演替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东,邓艳[1](2017)在《岩溶区不同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元素及其有效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岩溶区不同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元素及其有效态变化规律,为岩溶区石漠化治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取立地条件相似的草地、灌草丛、灌丛、乔幼林和顶级乔林5个植被恢复阶段进行分析。[结果]同一植被类型条件下有机质的含量浅层大于深层;元素的迁移能力在垂向上:在植被演替的早期阶段浅层大于深层,后期深层土大于浅层;在横向上:乔幼林>顶级乔林>灌草丛>草地>灌丛;随着植被的演替土壤中有机质呈波浪式的增加,并在顶级乔林阶段达到最大值;土壤有机质含量与Mn,Zn,Cu元素有效态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受此影响,浅层土壤元素态有效率明显高于深层土壤。[结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应针对石漠化地区土层厚度、地形、土壤元素分布特征,选择合理的植被进行恢复。(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7年05期)

沈利娜,邓新辉,蒋忠诚,覃星铭[2](2007)在《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岩溶土壤微生物特征——以广西马山弄拉峰丛洼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区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通过改变土壤环境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本文采用稀释平板测数法和土壤常规分析对弄拉峰丛洼地5个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种群分布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分布随演替阶段和土壤深度显着变化,细菌约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90%以上,占绝对优势,微生物总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微生物总量在上层表现为顶级林>灌丛>乔幼林>灌草丛>草丛,在中层则表现为灌丛>乔幼林>顶级林>灌草丛>草丛,在下层表现为灌丛>顶级林>乔幼林。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种类、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发现不同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与土壤有机碳、有效N、土壤空隙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74和0.66,与土壤pH值、M gO、A l2O3等含量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0.65,-0.65。(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07年04期)

欧祖兰,李先琨,苏宗明[3](2005)在《广西阳朔岩溶植被演替过程种群变化及物种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时空替代法研究广西阳朔岩溶植被在演替过程中的种群变化和物种多样性。研究表明,随着演替的进展,耐荫种群增加,乔木种群增加,优势种的更替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后一演替阶段的优势种往往已经隐含在前一演替阶段中;物种丰富度随演替进展表现出草丛<落叶阔叶林<灌丛<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趋势;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在各演替阶段中均是最高的;在各演替阶段中,落叶阔叶林阶段的群落均匀度均表现为最大。(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05年04期)

吴威,况明生,魏秉铎,孙艳丽,张远瞩[4](2004)在《亚热带岩溶山区植被演替和夏季土壤CO_2浓度动态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南川市金佛山西坡相近的环境条件下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O2 浓度及其主要环境因子进行连续观测的基础上 ,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对植被演替对夏季土壤CO2 浓度的动态影响作了详细的研究 ,认为 :土壤CO2 随气温的变化有明显的日变化 ,降水对其浓度也有较大的影响 ,其变化过程及CO2 浓度剖面动态与植被类型有关 ;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CO2 浓度月动态受环境因素影响显示出的差异不大 ,但浓度值水平有很大差别 ;植被演替是岩溶和土壤吸收CO2 作用的重要促进因素 .(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向悟生,李先琨,吕仕洪,陆树华,覃家科[5](2004)在《广西岩溶植被演替过程中主要小气候因子日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广西不同气候带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岩溶区作为研究区域,调查和监测了岩溶植被演替过程中主要小气候因子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石荒漠阶段和草丛阶段,群落光照强、土温和气温高、空气相对湿度低,时间波动比较明显:灌丛阶段群落冠层以下的照度、气温均较低,随时间变化的幅度不大,而冠层以上的光照强度和气温均出现了大幅上升,而且随时间变化的幅度较大;落叶阔叶林阶段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阶段群落内部的照度、气温及土壤温度均大幅降低,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较大水平,主要小气候因子的时空变化比较平缓。主要小气候因子的时空动态与群落结构和群落种类组成特征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04年01期)

区智,李先琨,苏宗明,吕仕洪,向悟生[6](2003)在《广西北热带岩溶植被演替过程中的蚬木种群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蚬木林是北热带岩溶地区最有代表性的类型,蚬木是广西北热带岩溶植被的优势种和关键种之一。在岩溶山地植被由藤刺灌丛向乔木林演替的过程中,就可能有蚬木出现,在以弄岗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北热带岩溶区季节性雨林植被中保存了6个类型的蚬木群落。为探讨蚬木种群在北热带岩溶植被演替与恢复中的地位与作用,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根据蚬木种群的分布状况及其群落演替特点在弄岗自然保护区建立样地,进行植被调查,野外调查记录(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期刊2003-06-30)

区智,李先琨,吕仕洪,向悟生,苏宗明[7](2003)在《桂西南岩溶植被演替过程中的植物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年10月至2002年8月,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对(?)岗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岩溶植被进行调查,采用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Margalef’s指数(E)分别从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以及整个群落分析桂西南岩溶植被各演替阶段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演替进行、草本层由种类较少的阳性草种发展到种类丰富的耐荫草种,物种多样性随着演替的进行而增加,在灌草丛阶段存在一个较小的峰值。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在藤刺灌丛阶段达到最大,随后到先锋阶段明显下降,至亚顶极、顶极阶段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又略有回升,但不及藤刺灌丛阶段,亚顶极阶段与顶极阶段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差异不大。乔木层由于亚顶极阶段既存活有阳性树种,又存活有阴性树种,物种多样性基本上是先锋群落阶段〈亚顶极群落阶段、亚顶极群落阶段〉顶极群落阶段。桂西南岩溶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并非随着演替发展而增大,而是在亚顶极阶段达到最大值;不同群落演替阶段各层次物种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灌小层〉乔木层的规律。(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2003年01期)

李恩香[8](2002)在《广西岩溶植被演替过程中主要生态因子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是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岩溶分布广泛的广西,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更加严重,如何进行岩溶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成为广西当前的重大课题。要恢复和重建我区退化的生态系统,必须明确岩溶植被演替的规律及动力机制。目前对岩溶植被演替过程中生态因子的研究较少,一些规律还没有查清,不利于进行有关方面的决策。本研究通过对广西的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等多种岩溶植被类型,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主要土壤因子、群落小气候、岩溶水及岩溶动力条件的调查,力图对岩溶植被演替的一些规律进行初步探讨。研究表明,植被正向演替可增加对土壤中有机物质的输入,但因不同植被输入方式和利用能力不同,使土壤物质出现剖面异性。随植被改善,土壤中有机C、N和有效N的含量增加,但演替后期其B层也会出现较低值;土壤pH值随正向演替而降低;但当Ca、Mg含量明显增高时,也会出现升高的趋势;土壤中P和有效P的含量随植被演替的变化不明显;K和有效K的含量随正向演替有下降的趋势;因脱钙和钙积在土壤中反复进行,Ca含量变化复杂,Mg的变化与Ca呈负相关。演替初期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容重降低;而演替后期,较深层的土壤孔隙度和含水量有下降趋势。土壤CO2因影响因素多而变化复杂。土壤理化性状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植被引起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是明显的,但空间的异质性增加了变化的复杂性,甚至可将植被引起的变化掩盖住。随植被的改善,群落内光照强度、气温、土温均明显降低,日变幅减小;而群落内空气的相对湿度明显升高,变幅减小。裸岩阶段光照最强,气温、土温最高,相对湿度最低,变化最剧烈;顶极群落内光照最弱,气温土温最低,相对湿度最大,变幅小,最稳定。随植被的改善,群落朝向阴、湿、冷和稳定的方向发展,具有了更大的调节能力,为其它生物及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空间;也为中生性树种的生存,即为群落的进一步演替创造了条件。植被的改善可以增强对岩溶水的调蓄能力,减少降雨引起水土的流失,使岩溶泉水的流量动态变稳定。这对于岩溶山区,解决居民的饮水,甚至农业用水的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说明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恢复的前提和关键。植被的改变<WP=5>也在水化学中体现出来,随植被正向演替水中pH值与土壤pH值一样呈降低趋势;植被正向演替使水中溶解的物质大大增加,便于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加速了物质在不同圈层间的循环;植被改善使水的侵蚀能力增强,加速了成土作用。土壤中岩石试片的溶蚀率随正向演替而增加,并与土壤CO2、有机C和N含量呈正相关,与pH值,Ca、Mg含量呈负相关。演替进展还可促进土壤的潜蚀作用。随植被的改善,群落产生了更多的有机物质,有机物的分解产生了更多的CO2和有机酸,降低了pH值,促进了Ca、Mg等物质的循环,改善了岩溶动力条件,促进了岩溶区土壤的形成。以上生态因子的变化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时间、气候、地质条件等因素,都会引起生态因子错综复杂的变化,所以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但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广西岩溶植被的退化和石漠化也引起其它生态因子恶化,要从根本上改善岩溶生态环境,必须进行岩溶植被的恢复和重建,这是岩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2-12-01)

区智,李先琨,吕仕洪,向悟生,苏宗明[9](2002)在《桂西南岩溶植被演替过程中的植物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桂西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叁个特有现象分布中心之一,弄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北回归线以南保存面积较大、植物生态系统较完整、独特的石灰岩山地季节雨林,其周边地区有岩溶植被退化遭受破坏后形成的各个演替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弄岗自然保护区的岩溶植被进行调查研究,采用物(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2-11-01)

岩溶植被演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岩溶区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通过改变土壤环境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本文采用稀释平板测数法和土壤常规分析对弄拉峰丛洼地5个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种群分布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分布随演替阶段和土壤深度显着变化,细菌约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90%以上,占绝对优势,微生物总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微生物总量在上层表现为顶级林>灌丛>乔幼林>灌草丛>草丛,在中层则表现为灌丛>乔幼林>顶级林>灌草丛>草丛,在下层表现为灌丛>顶级林>乔幼林。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种类、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发现不同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与土壤有机碳、有效N、土壤空隙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74和0.66,与土壤pH值、M gO、A l2O3等含量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0.65,-0.6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溶植被演替论文参考文献

[1].周晓东,邓艳.岩溶区不同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元素及其有效态[J].水土保持通报.2017

[2].沈利娜,邓新辉,蒋忠诚,覃星铭.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岩溶土壤微生物特征——以广西马山弄拉峰丛洼地为例[J].中国岩溶.2007

[3].欧祖兰,李先琨,苏宗明.广西阳朔岩溶植被演替过程种群变化及物种多样性[J].生态科学.2005

[4].吴威,况明生,魏秉铎,孙艳丽,张远瞩.亚热带岩溶山区植被演替和夏季土壤CO_2浓度动态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5].向悟生,李先琨,吕仕洪,陆树华,覃家科.广西岩溶植被演替过程中主要小气候因子日变化特征[J].生态科学.2004

[6].区智,李先琨,苏宗明,吕仕洪,向悟生.广西北热带岩溶植被演替过程中的蚬木种群动态[C].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2003

[7].区智,李先琨,吕仕洪,向悟生,苏宗明.桂西南岩溶植被演替过程中的植物多样性[J].广西科学.2003

[8].李恩香.广西岩溶植被演替过程中主要生态因子的特征[D].广西师范大学.2002

[9].区智,李先琨,吕仕洪,向悟生,苏宗明.桂西南岩溶植被演替过程中的植物多样性[C].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2

论文知识图

调查样方在柳江流域内的分布状况岩溶地区植被演替及其生态变化研究区域位置图岩溶地区植被演替及其生态变化1 重庆市碳酸盐岩层地貌分布图考虑水-岩-气-生相互作用的碳酸盐风化...

标签:;  ;  ;  ;  ;  ;  ;  

岩溶植被演替论文_周晓东,邓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