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基因疗法论文-邹源,田俊强

自杀基因疗法论文-邹源,田俊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杀基因疗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杀基因,肿瘤,联合应用

自杀基因疗法论文文献综述

邹源,田俊强[1](2013)在《自杀基因联合其他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的基因治疗经多年研究已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自杀基因疗法的发展尤为迅速,是一种颇具临床应用前景的基因治疗策略。但是自杀基因治疗的单独应用仍有不少局限性,如转染效率低、诱导免疫反应能力弱、缺乏组织特异性、易引起肿瘤耐药性、对肿瘤细胞类型有依赖等。所以,研究自杀基因与其他肿瘤疗法的联合应用以及不同自杀基因之间协同作用以寻求更有效的抗肿瘤效应已逐渐成为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手段。本文就近几年自杀基因联合其他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作综述。(本文来源于《临床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3年07期)

王苏萍,杜标炎,张广献[2](2013)在《自杀基因疗法治疗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自杀基因疗法的种类及作用机制,以及自杀基因联合疗法治疗黑色素瘤的研究现状。目前治疗黑色素瘤的自杀基因疗法主要有双自杀基因治疗、自杀基因疗法联合免疫治疗、自杀基因联合细胞因子治疗以及中药联合自杀基因治疗,中药联合自杀基因疗法治疗黑色素瘤展示着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李洋,马程远,里程楠,钱东华[3](2013)在《自杀基因系统HSV-TK/GCV联合声动力疗法对人肺癌细胞NCI-446的体外杀伤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杀基因系统HSV-TK/GCV联合声动力疗法对人小细胞肺癌NCI-446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利用荧光和RT-PCR检测方法,筛选出含HSV-TK基因的阳性克隆株NCI-446/TK。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GCV对NCI-446/TK细胞的杀伤效应,以及不同浓度混合NCI-446和NCI-446/TK细胞后的旁观者效应。同时,将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与声动力疗法进行联合,通过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并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结果当GCV浓度为0.2 mg/L时,筛选出的阳性克隆株NCI-446/TK细胞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P<0.01),并且随着GCV浓度的递增,抑制效应越明显。当NCI-446/TK细胞占总细胞的10%时,有46%的混合培养细胞生长受到抑制(P<0.01),其抑制效应随NCI-446/TK细胞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将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与声动力疗法进行联合后,其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单一治疗组(P<0.01),并且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及凋亡率均高于单一治疗组。结论 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的杀伤效应随着GCV浓度的递增而增强,并且有明显的旁观者效应。与声动力疗法联合后,其作用效果优于单一治疗组。(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李药菊[4](2011)在《中药成分组方RTGE对黑色素瘤自杀基因疗法的增效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黑色素瘤是一种多发于皮肤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内脏发病有增高趋势,临床治疗效果差,死亡率极高,传统的手术切除、放化疗等治疗方法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肿瘤认识的深入,以自杀基因为主的基因治疗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并成为继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传统方法后的一种新的抗肿瘤治疗措施。它弥补了传统疗法的不足,给黑色素瘤患者带来了希望。但是该疗法由于存在基因转染效率较低、靶向性不足等问题,单纯的自杀基因治疗难以完全清除所有的肿瘤细胞;另外,自杀基因治疗多以病毒为载体,其病毒载体对人体也具一定的毒副作用;如何在低转染的情况下增强该疗法对肿瘤的杀伤效应就显得极为关键。自杀基因疗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旁杀伤效应,即转染基因的阳性细胞对未转染基因的阴性细胞的杀伤效应,这一显着特点成为了自杀基因疗法增效的重要靶点,如何提高其旁杀伤效应成为抗肿瘤研究的重点内容。导师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表明:姜黄素、白藜芦醇、丹参酮ⅡA、薯蓣皂甙元、菝葜皂甙元、枸杞多糖、木犀草素、山奈酚等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经典复方六味地黄丸入血成分等能够通过旁杀伤效应的缝隙连接机制、细胞凋亡机制和免疫机制等来增强自杀基因的旁观者效应,从而实现协同抗肿瘤的作用;木研究在前期中药增效成分筛选、复方抗肿瘤研究以及对免疫活性中药成分人参总皂苷对黑色素瘤自杀基因疗法增效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自杀基因疗法的旁杀伤效应机制以及中医学肿瘤病机,从已筛选的有效增效中药成分中选取能增强旁杀伤效应的缝隙连接机制和具有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作用的白藜芦醇、丹参酮ⅡA与具有免疫活性及补虚作用的人参总皂苷组成中药成分组方(RTGE),以B16细胞株及小鼠黑色素瘤移植瘤为研究对象,探讨研究基于旁杀伤效应机制的肿瘤自杀基因疗法增效中药成分组方的可行性。二、研究方法:1人参总皂苷对黑色素瘤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增效作用的研究1.1人参总皂苷对小鼠黑色素瘤移植瘤HSV-tk/GCV自杀基因疗法的增效作用:85只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除正常对照组小鼠于右前肢腋下注射生理盐水,0.1mL/只,其它小鼠于右前肢腋下接种含20% B16tk的B16tk与B16混合细胞(模拟临床体内病毒感染肿瘤细胞比率的10%-20%)0.1mL/只(细胞浓度2×106个/mL),接种后第7天造模成功(触及芝麻粒大小肿瘤)后将其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自杀基因治疗组(GCV治疗组)、人参总皂苷治疗组、联合治疗组(自杀基因联合人参总皂苷治疗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接种后第7-14天每天上午腹腔注射含10%无水乙醇的生理盐水0.2mL/只,连续7d;自杀基因治疗组接种后第7-14天每天下午腹腔注射GCV 0.2mL/只(100mg/kg·d);人参总皂苷治疗组接种后第7-14天每天上午腹腔注射人参总皂苷0.2mL/只(100mg/kg·d),连续7d;联合治疗组接种后第7-14天每天上午腹腔注射人参总皂苷0.1 mL/只(100mg/kg·d),下午腹腔注射GCV (0.1mL/只(100mg/kg·d)连续7d;用游标卡尺每天测肿瘤的长径A和短径B,并计算其体积。接种后第14天处死老鼠取肿瘤,称其重量,拍下肿瘤照片,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1.2病理组织学检查剥离瘤块按组.从大到小排列拍照后,肿瘤用10%中性甲醛固定;肉眼观察肿瘤大小、颜色、坏死情况等;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肿瘤组织坏死、包膜的增生情况及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并摄片。淋巴细胞浸润进行半定量分析,分级标准为:-:无淋巴细胞浸润;+:见散在淋巴细胞;++:见多量淋巴细胞;+++:见密集淋巴细胞成团或成堆。1.3人参总皂苷对B16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用终浓度为0μg/mL、1μg/mL 10μg/mL、100μg/mL的人参总皂苷作用于B16细胞24h、48h,MTT法检测各浓度组细胞的抑制率。1.4 HSV-tk/GCV自杀基因联合人参总皂苷对B16细胞的杀伤效应:用含20%B16tk细胞的B16tk与B16混合细胞铺96孔板,用终浓度为0μg/mL、5μg/mL、25μg/mL、125μg/mL的人参总皂营与终浓度为15.7μM的GCV联合作用48h, MTT法检测各浓度组细胞的抑制率,比较分析各浓度组细胞抑制率的差异,用金正均Q值分析人参总皂苷与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的联合作用是否具有协同性。2白藜芦醇、丹参酮ⅡA.与人参总皂苷组方对黑色素瘤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增效作用的研究2.1白藜芦醇、丹参酮ⅡA与人参总皂营联合对B16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用总浓度分别为12.5μg/mL(低浓度)、25μg/mL(中浓度)、50μg/mL(高浓度)的叁中药成分组方分别作用于B16细胞24h、48h, 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抑制率。2.2 HSV-tk/GCV自杀基因联合白藜芦醇、丹参酮ⅡA与人参总皂苷组方对B16细胞的杀伤效应:用含20%B 16tk的B16tk与B16混合细胞铺96孔板,用总浓度分别为12.5μg/mL(低浓度)、25μg/mL(中浓度)、50μg/mL(高浓度)的叁中药成分组方与终浓度为15.7μM的GCV(本课题组前期已经证实GCV的最佳浓度为15.7uM/L)联合作用48h,MTT法检测各浓度组细胞的抑制率,比较分析各浓度组细胞抑制率的差异,用金正均Q值分析叁中药成分组方与自杀基因系统的联合作用是否具有协同性。2.3 HSV-tk/GCV自杀基因联合白藜芦醇、丹参酮ⅡA与人参总皂苷组方对B16细胞的凋亡指数的影响:用含20% B16tk细胞的B16tk和B16混合细胞铺6孔板,设置对照组、中药成分组方组(总浓度50μg/mL)、自杀基因治疗组、联合治疗组(GCV的终浓度为15.7μM),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各组细胞的凋亡指数。2.4白藜芦醇、丹参酮IIA与人参总皂苷组成的中药成分组方对小鼠黑色素瘤移植瘤HSV-tk/GCV自杀基因疗法的增效作用: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除正常对照组小鼠于右前肢腋下注射生理盐水,0.1 mL/只,其它小鼠于右前肢腋下接种含20% B16tk的B16tk与B16混合细胞0.1mL/只(细胞浓度2×106个/mL)。接种后第7天造模成功(触及芝麻粒大小肿瘤)后将其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自杀基因治疗组(GCV治疗组)、中药成分组方治疗组(白藜芦醇、丹参酮ⅡA与人参总皂营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自杀基因联合中药成分组方治疗组)。正常对照组.组、模型对照组接种后第7-14天每天上午腹腔注射含10%无水乙醇的生理盐水0.2mL/只,连续7d;自杀基因治疗组接种后第7-14天每天下午腹腔注射GCV 0.2mL/口(100mg/kg·d),连续7d;中药成分组方治疗组接种后第7-14天每天上午分别腹腔注射白藜芦醇0.05mL/只(100mg/kg·d)、丹参酮ⅡA 0.05mL/只(100mg/kg·d)、人参总皂苷0.1mL/只(100mg/kg·d)连续7d;联合治疗组接种后第7-14天每天上午分别腹腔注射白藜芦醇0.05mL/只(100mg/kg·d)、丹参酮ⅡA 0.05mL/只(100mg/kg·d)、人参总皂苷0.05mL/只(100mg/kg·d),下午腹腔注射GCV 0.05mL/只(100mg/kg·d),连续7d;游标卡尺每天测肿瘤的长径A和短径B,并计算其体积。接种后第14天处死小鼠取肿瘤,称其重量并拍下肿瘤照片。叁、研究结果1人参总皂苷对黑色素瘤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的增效作用研究1.1人参总皂苷对小鼠黑色素瘤移植瘤HSV-tk/GCV自杀基因疗法的增效作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各治疗组肿瘤质量均较模型对照组低,联合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基因治疗组、人参总皂苷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基因治疗组、人参总皂苷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的抑瘤率分别为16.22%、17.26%、32.29%,联合治疗组的抑瘤率最高,表明人参总皂苷对黑色素瘤移植瘤的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具有增效作用。1.2病理组织学检查病理切片结果提示人参总皂苷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的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尤其是联合治疗组出现大量密集成团的淋巴细胞。对各组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进行等级排序,经秩和检验,自杀基因治疗组、人参总皂苷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自杀基因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淋巴细胞浸润的情况反映了人参总皂苷作用各组的小鼠机体的免疫力高于模型对照组,提示人参总皂苷对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的增效作用可能是通过旁杀伤效应的免疫机制途径实现的。1.3人参总皂营对B16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MTT结果显示,加药作用24h,终浓度为1μg/mL、10μg/mL、100μg/mL人参总皂苷对B16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9.8%、2.0%、8.8%;低浓度时还出现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情况;加药作用48h,1μg/mL、10μg/mL、100μg/mL浓度组对B16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2.3%、2.7%、10.3%,提示单独人参总皂苷对B16细胞的增殖抑制程度不高。1.4 HSV-tk/GCV自杀基囚疗法联合人参总皂苷对B16细胞的杀伤作用:MTT结果显示,加药作用72h,5μg/mL、25μg/mL、125μg/mL的人参总皂苷联合自杀基因各组的抑制率分别为19.5%、25.2%、39.6%,25μg/mL、125μg/mL的联合组与单独自杀基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协同性分析显示各浓度联合用药组的金正Q值分别为0.67、0.69、0.85,均小于1.15,表明人参总皂苷对B16细胞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的体外实验增效作用没有协同性。2白藜芦醇、丹参酮ⅡA与人参总皂苷组方对黑色素瘤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增效作用的研究2.1白藜芦醇、丹参酮ⅡA与人参总皂苷组成的中药成分组方对B16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MTT结果显示:加药后24h,低浓度(12.5μg/mL)、中浓度(25μg/mL)、高浓度(50μg/mL)的叁药成分组方各组对B16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6.2%、29.1%、44.3%,24h IC5o约为61.7μg/mL;加药后48h,各浓度组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32.0%、59.6%、67.0%,48h IC50约为22.4μg/mL,该叁药成分组方对B16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时效与量效关系。2.2 HSV-tk/GCV自杀基因联合白藜芦醇、丹参酮ⅡA与人参总皂苷组成的中药成分组方对B16细胞的杀伤效应:MTT结果提示:加药作用后48h,低浓度(12.5μg/mL)、中浓度(25μg/mL)、高浓度(50μg/mL)的联合治疗组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30.8%、44.7%、65.3%,与单独自杀基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协同性分析显示各浓度的金正均Q值分别为0.91、0.96、1.16,高浓度组的金正均Q值大于1.15,表明白藜芦醇、丹参酮ⅡA与人参总皂苷组成的中药成分组方对B16细胞株tk/GCV自杀基因治疗具有协同增效作用。2.3 HSV-tk/GCV自杀基因联合白藜芦醇、丹参酮ⅡA与人参总皂苷组成的中药成分组方对B16细胞凋亡指数的影响:流式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的细胞凋亡率要高于同浓度的单纯中药成分组方治疗组和单纯自杀基因治疗组,说明白藜芦醇、丹参酮IIA与人参皂苷组方对B16细胞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的增效作用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凋亡途径实现。2.4白藜芦醇、丹参酮ⅡA与人参总皂苷组成的中药成分组方对小鼠黑色素瘤移植瘤HSV-tk/GCV自杀基因疗法的增效作用:动物实验的结果表明,各治疗组肿瘤质量均较模型对照组轻,联合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自杀基因治疗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基因治疗组、中药成分组方治疗组分别与模型对照组、自杀基因治疗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基因治疗组、中药成分组方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的抑瘤率分别为16.22%、21.62%、44.22%,联合治疗组的抑瘤率最高,计算其金正均Q值大于1.15,表明白藜芦醇、丹参酮ⅡA与人参总皂苷组成的中药成分组方对小鼠黑色素瘤移植瘤的自杀基因疗法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说明该叁药组成的中药成分组方协同自杀基因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方法是可行的。四、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人参总皂苷可以通过提高荷瘤小鼠机体免疫力,从而通过旁杀伤效应的“免疫机制”途径来实现对黑色素移植瘤自杀基因治疗的增效作用;白藜芦醇、丹参酮ⅡA、人参总皂苷组成的中药成分组方不仅在体外实验中显示出对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杀伤B16肿瘤细胞的增效作用,而且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移植瘤的自杀基因治疗同样具有增效作用,结合导师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其增效作用可能与缝隙连接、细胞凋亡、细胞免疫等机制共同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1-05-01)

刘晶晶[5](2010)在《姜黄素和白藜芦醇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自杀基因疗法的增效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极高、发病隐匿、易发生血行转移、预后差、死亡率高,临床治疗很棘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恶性黑色素瘤的基因治疗尤其是自杀基因治疗为患者带来了希望,成为继传统的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方法后的一种新的抗肿瘤治疗措施。由于目前载体转染效率较低、靶向性不够等问题没解决,所以单纯自杀基因治疗,仍有部分肿瘤细胞残余导致肿瘤复发,这是该疗法存在的重大缺陷。旁观者效应即转染基因的阳性细胞对未转染基因的阴性细胞的杀伤效应是自杀基因治疗的显着特点,如何提高自杀基因的旁杀伤效应成为研究的重点。前期研究已经证实:体外姜黄素和白藜芦醇对自杀基因系统治疗肿瘤均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增效作用缝隙连接机制相关。本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通过体内体外实验验证其联合自杀基因系统对治疗肿瘤的增效作用。本研究将自杀基因HSV1-tk/GCV系统与中药活性成分姜黄素和白藜芦醇在体外实验中联合,以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为对象进行了杀伤实验研究和缝隙连接机制的探讨;将自杀基因HSV1-tk/GCV系统与姜黄素和白藜芦醇在体内实验中联合,以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移植瘤为对象进行药物杀伤实验研究。通过研究以期为中医药联合自杀基因疗法提供实验数据和科学依据。二、研究方法:1.姜黄素或白藜芦醇对B16细胞生长的影响:姜黄素设0μM、5μM、10μM、20μM、40μM、80μM组,白藜芦醇设0μM、25μM、50μM、100μM、200μM组,MTT法检测各浓度的姜黄素和白藜芦醇对B16细胞生长的影响。2.tk+细胞比例的确定:体外实验设置对照组、0%tk/B16、10%tk/B16、20%tk/B16、40%tk/B16、80%tk/B16、100%tk/B16组,MTT检测杀伤效率。体内实验SPF级C57BL/6J小鼠60只,雄性,设置正常组、模型组、0%tk/B16组、20%tk/B16组、40%tk/B16组、80%tk/B16组,正常组于右前肢腋下注射0.1ml/只生理盐水,其他各组于右前肢腋下接种2×106个/ml,0.1ml/只,正常组第8-14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只-1·d-1,模型组、其他各组组于第8-14天腹腔注射10g/L的GCV0.2ml·只-1·d-1。出现肿瘤后用游标卡尺每天测肿瘤的长径A和短径B,并计算其体积。第15天处死老鼠取肿瘤,称其重量,并拍下肿瘤照片。3.姜黄素或白藜芦醇对tk/GCV系统杀伤B16细胞增效作用的量效关系:按B16/tk占总细胞数的20%比例混合B16与B16/tk细胞,姜黄素设置0gM、5μM、10gM、20μM、0μM联合GCV组,5μM联合GCV组,10μM联合GCV组、20μM联合GCV组,白藜芦醇设置0μM、12.5μM、25μM、50μM、0μM+GCV组、12.5gM联合GCV组、25μM联合GCV组、50μM联合GCV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抑制率,用金正钧Q值分析姜黄素或白藜芦醇与自杀基因治疗系统联合作用对旁观者效应是否具有协同性。4.姜黄素和白藜芦醇分别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GJIC功能的影响:设对照组、5μM姜黄素组、10μM姜黄素组、20μM姜黄素组,细胞接种荧光示踪法测定姜黄素对B16细胞GJ功能的影响;设对照组、12.5 u M白藜芦醇组、25μM白藜芦醇组、50μM白藜芦醇组,细胞接种荧光示踪法测定白藜芦醇对B16细胞GJ功能的影响。5.姜黄素或白藜芦醇对小鼠黑色素瘤移植瘤自杀基因疗法的增效作用:SPF级C57BL/6J小鼠170只,雌雄各半。设置正常组、模型组、GCV治疗组、姜黄素(100mg/kg)治疗组、姜黄素(100mg/kg)联合GCV治疗组、白藜芦醇1(100mg/kg)治疗组、白藜芦醇1(100mg/kg)联合GCV治疗组、白藜芦醇2(200mg/kg)治疗组、白藜芦醇2(200mg/kg)联合GCV治疗组,正常组于右前肢腋下注射0.1ml/只生理盐水,其他各组于右前肢腋下接种2×106个/ml,0.1ml/只,正常组第2-14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只-1·d-1,模型组、GCV组于第2天开始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只-1·d-1,姜黄素(100mg/kg)组和姜黄素(100mg/kg)联合GCV组第2天开始注射20g/L的姜黄素溶液0.2ml·只-1·d-1,白藜芦醇(100mg/kg)组和白藜芦醇(100mg/kg)联合GCV组第2天开始注射20g/L的白藜芦醇溶液0.2ml·只-1·d-1,白藜芦醇(200mg/kg)组和白藜芦醇(200mg/kg)联合GCV组第2天开始注射40g/L的白藜芦醇溶液0.2ml·只-1·d-1,第8天开始GCV组注射10g/L的GCV0.2ml·只-1·d-1,姜黄素(100mg/kg)联合GCV组注射40g/L姜黄素溶液0.1ml·只-1·d-1和20g/L的GCV0.1ml·只-1·d-1,白藜芦醇(100mg/kg)联合GCV组注射40g/L白藜芦醇溶液0.1ml·只-1·d-1和20g/L的GCV0.1ml·只-1·d-1,白藜芦醇(200mg/kg)联合GCV组注射80g/L白藜芦醇溶液0.1ml·只-1·d-1和20g/L的GCVO. 1ml·只-1·d-1。出现肿瘤后用游标卡尺每天测肿瘤的长径A和短径B,并计算其体积。第15天处死老鼠取肿瘤,称其重量,并拍下肿瘤照片。叁、研究结果1.姜黄素或白藜芦醇对B16细胞生长的影响:MTT结果显示:姜黄素5μM、10μM、20μM、40μM、80μM组对B16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10.82%、18.92%、41.24%、65.74%、89.08%;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μM、10μM、20μM、μM、40μM、80μM组对B16细胞有抑制作用(p<0.01)。白藜芦醇25μM、50μM、100μM、200μM组对B16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27.22%、46.97%、48.10%、62.6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5μM、50μM、100μM、200μM组对B16细胞有抑制作用(p<0.01)。2.tk+细胞比例的确定:体外实验MTT结果显示0%tk/B16组、10%tk/B16组、20%tk/B16组、40%tk/B16组、80%tk/B16组、100%tk/B16组的抑制率分别为11.27%27.40%35.73%57.51%71.21%,体内实验显示随着tk/B16比例的增加抑瘤效应也增加,80% tk/B16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了给中药发挥药效留下空间并模拟临床转染效率低,故采用20%tk/B16混合。3.姜黄素或白藜芦醇对tk/GCV系统杀伤B16细胞增效作用的量效关系:姜黄素5μM、10μM、20μM联合20%tk/GCV组的实际抑制率(38.84%、43.13%、54.31%)显着高于理论抑制率(21.04%、30.20%、46.70%),金正钧Q值分别为1.85、1.43、1.16,均大于1.15,具有增效协同作用;白藜芦醇12.5μM、25μM、50μM联合20%tk/GCV组的实际抑制率(30.11%、45.89%、55.72%)显着高于理论抑制率(12.99%、38.71%、39.79%),金正钧Q值分别为2.31、1.19、1.40,均大于1.15,也具有增效协同作用。4.姜黄素和白藜芦醇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自杀基因疗法GJIC功能的影响:姜黄素和白藜芦醇均能促进B16细胞的GJ功能,且呈量效依赖关系;5.姜黄素和白藜芦醇对小鼠黑色素瘤移植瘤自杀基因疗法的增效作用: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肿瘤生长呈抑制状态(p<0.05)。GCV治疗组、姜黄素组、姜黄素联合GCV组、白藜芦醇1组、白藜芦醇1联合GCV组、白藜芦醇2组、白藜芦醇2联合GCV治疗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8.88%、35.14%、60.99%、45.81%、60.14%、54.94%、70.92%;治疗结束后肿瘤质量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均减小(p<0.05),其中姜黄素联合GCV组、白藜芦醇1联合GCV组、白藜芦醇2组、白藜芦醇2联合GCV组显着减小(p<0.01);姜黄素组、姜黄素联合GCV组、白藜芦醇1组、白藜芦醇1联合GCV组、白藜芦醇2组、白藜芦醇2联合GCV组与GCV组比较,白藜芦醇1联合GVC治疗组肿瘤质量减轻(p<0.05),姜黄素联合GCV组和白藜芦醇2联合GCV组肿瘤质量显着减小(p<0.01)。其他各组两两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结论本研究体外实验发现了姜黄素和白藜芦醇对B16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并且姜黄素和白藜芦醇对B16细胞株tk/GCV系统具有增效作用,其增效作用与缝隙连接有关。体内试验发现姜黄素和白藜芦醇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移植瘤的自杀基因治疗同样具有增效作用。(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0-05-01)

郭玉荣[6](2009)在《六味地黄丸血清对恶黑B16细胞株自杀基因疗法增效作用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极高、发病隐匿、易发生血行转移、预后差、死亡率高,临床治疗很棘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恶性黑色素瘤的基因治疗尤其是自杀基因治疗为患者带来了希望,成为继传统的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方法后的一种新的抗肿瘤治疗措施。但单纯自杀基因治疗,由于目前载体转染效率较低、靶向性不够等问题没解决,仍有部分肿瘤细胞残余导致肿瘤复发,这是该疗法存在的重大缺陷。旁观者效应即转染基因的阳性细胞对未转染基因的阴性细胞的杀伤效应是自杀基因治疗的显着特点,因而增强旁观者效应目前已成为提高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疗效的重要策略。由于缝隙连接机制是旁观者效应的重要机制,故改善肿瘤的细胞间信息交流(GJIC)是自杀基因疗法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前期研究表明:体内六味地黄丸对恶性黑色素瘤自杀基因治疗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增效作用与六味地黄丸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增强作用有关,考虑到中药方药具有多途径和多靶点作用特点,除了免疫机制外,六味地黄丸能否通过旁杀伤效应的其他机制如缝隙连接、细胞凋亡等机制对自杀基因增效呢?本实验拟通过体外实验(排除免疫机制的作用)对其进行论证。本研究应用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将自杀基因HSV1-tk/GCV系统与六味地黄丸在体外实验中联合,以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为对象进行了杀伤实验研究与GJIC机制的初步探讨。通过研究以期为临床自杀基因疗法联合中药复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建立提供实验数据和科学依据。二、研究方法:1.恶性黑色素瘤细胞HSV-tk/GCV治疗系统的构建与鉴定:取PT67/tk细胞病毒上清液感染对数生长期的B16细胞,G418抗性筛选阳性克隆命名为B16/tk并扩大培养;提取B16/tk细胞基因组DNA,PCR法对tk基因进行鉴定;加入GCV显微镜下观察tk基因的活性。2.GCV工作浓度及tk~+比例的确定:将B16/tk和B16按照0、10%、20%、40%、100%比例混合,分别加入GCV终浓度为:0μM、6.25μM、12.5μM、25μM、50μM、100μM、200μM,MTT法检测杀伤效率。3.对照血清与含药血清的制备及其对B16细胞生长的影响:SPF级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六味地黄丸组2组。六味地黄丸组每天灌服六味地黄丸研磨液8ml(含生药4g),对照组灌服等体积的蒸馏水,连续灌胃4天,末次给药后1小时腹主动脉取血,制备血清,-70℃冰箱保存备用;设10%新生牛血清组、10%对照血清组、2.5%六味血清组、5%六味血清组、10%六味血清组,MTT法检测各浓度的血清对B16细胞生长的影响。其中六味血清不足10%者,用对照血清补足体积,如2.5%六味血清组添加7.5%对照血清和2.5%六味血清,5%六味血清组添加5%对照血清和5%六味血清。实验所用含药血清均按此比例配比。4.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B16细胞株tk/GCV系统治疗增效作用的量效关系:按B16/tk占总细胞数的20%比例混合B16与B16tk细胞,设置10%对照血清组、2.5%六味血清组、5%六味血清组、10%六味血清组、10%对照血清联合GCV组,2.5%六味血清联合GCV组,5%六味血清联合GCV组、10%六味血清联合GCV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抑制率,用金正钧Q值分析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与自杀基因治疗系统联合作用对旁观者效应是否具有协同性。5.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自杀基因治疗增效作用的缝隙连接机制:设10%对照血清组、2.5%六味血清组、5%六味血清组、10%六味血清组,RT-PCR法检测六味地黄丸对B16细胞Cx26和Cx43 mRNA的影响;Western Blot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六味地黄丸对B16细胞Cx26和Cx43蛋白表达的影响;RT-RCR检测Cx26-309、Cx26-337、Cx26-367、Cx26-2098 SiRNA对Cx26的干扰效率,选用干扰效率最高的Cx26-2098 SiRNA干扰Cx26基因后观察六味地黄丸联合HSV-tk/GCV的旁观者效应;设置10%对照血清组、2.5%六味血清组、5%六味血清组、10%六味血清组、10%对照血清联合GCV组,2.5%六味血清联合GCV组,5%六味血清联合GCV组、10%六味血清联合GCV组,2.5%六味血清联合GCV+甘草次酸组、5%六味血清联合GCV+甘草次酸组、10%六味血清联合GCV+甘草次酸组。GCV的终浓度为20μM,甘草次酸终浓度为50μM,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抑制率,观察GJIC抑制剂甘草次酸对六味地黄丸联合tk/GCV系统对B16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6.对照血清对B16细胞株HSV-tk/GCV系统治疗及缝隙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不同种属与不同制备方法的鼠血清可能对B16细胞株HSV-tk/GCV系统治疗及缝隙连接蛋白表达有影响,设置10%新生牛血清组,10%未灌胃鼠血清组,10%灌胃鼠血清组,10%新生牛血清联合GCV组,10%未灌胃鼠血清联合GCV组,10%灌胃鼠血清联合GCV组,MTT法检测并计算各组细胞存活率;设10%新生牛血清组,10%未灌胃鼠血清组,10%灌胃鼠血清组,RT-PCR法检测各种血清对B16细胞Cx26和Cx43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种血清对B16细胞Cx26和Cx43蛋白表达的影响。叁、研究结果1.恶性黑色素瘤细胞HSV-tk/GCV治疗系统的构建与鉴定:PCR结果显示病毒上清液感染后的B16细胞基因组中已经整合了tk基因;加入GCV后,感染组细胞比非感染组细胞死亡大大增加,提示感染后的B16细胞表现出tk基因的生物活性。2.GCV工作浓度及tk~+比例的确定:当GCV浓度达6.25μM以上时对B16/tk细胞表现出一定的杀伤效应,GCV浓度达100μM以上时对B16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作用,选择对B16/tk敏感而对B16无细胞毒性的GCV浓度(6.25μM~100μM),并且发挥最大杀伤效应的最低GCV浓度将是我们实验中的最适GCV工作浓度,故GCV的工作浓度确定为20μM。40%B16/tk与100%B16/tk组在较低浓度的GCV(6.25μM)时,就能杀伤几乎全部细胞(B16/tk与B16),即40%B16/tk细胞混合时比例太高,杀伤效应太强,联合杀伤没有发挥的空间;而B16与10%B16/tk组在GCV浓度很高(100μM)时,杀伤效应也很弱,即10%B16/tk混合时tk~+阳性细胞太少,能输出的毒性代谢产物有限,即使缝隙连接功能增强,也不能提高旁观者效应;20%B16/tk组则既能观察到旁观者效应,又为中药留了足够的发挥空间,故采用20%B16/tk比例混合组。3.对照血清与含药血清的制备以及其对B16细胞生长的影响:MTT结果显示10%牛血清组、10%鼠对照血清组、2.5%六味血清组、5%六味血清组、10%六味血清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1.33%、100.63±1.20%、105.30±0.93%、106.59±2.42%、109.35±2.51%,与细胞培养用10%牛血清比较,2.5%、5%、10%六味血清对B16细胞有增殖作用(P<0.01)。4.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B16细胞株tk/GCV系统治疗增效作用的量效关系:2.5%、5%、10%六味血清联合20%tk/GCV组的实际抑制率(48.75%、59.39%、69.28%)显着高于理论抑制率(38.13%、38.67%、39.92%),金正钧Q值分别为1.28、1.54、1.74,均大于1.15,具有增效协同作用。5.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自杀基因治疗增效作用的缝隙连接机制:六味地黄丸能提高B16细胞中Cx43蛋白与mRNA的表达,且具有量效依赖关系;对Cx26 mRNA与蛋白的表达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低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而高剂量是能上调其表达;SiRNA干扰Cx26基因后,六味地黄丸联合自杀基因治疗的旁观者效应与没有干扰前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2.5%、5%、10%六味血清联合GCV组在甘草次酸阻断前(48.75%、59.39%、69.28%)与阻断后细胞抑制率(29.14%、38.71%、58.13%)相比显着降低(P<0.01)。6.对照血清对B16细胞株HSV-tk/GCV系统治及缝隙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新生牛血清、未灌胃鼠血清、灌胃鼠血清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以及tk/GCV系统治疗无显着性差异;各组血清对B16细胞中Cx43mRNA与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灌胃鼠血清能提高B16细胞中Cx26 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四、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B16细胞株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在研究中发现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自杀基因杀伤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株)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其增效作用与缝隙连接机制有关;对其进一步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可能是通过提高Cx26和Cx43表达而达到协同增效作用。(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4-01)

刘向国,李杰芬,杜标炎,谭宇蕙[7](2008)在《树突状细胞联合自杀基因和中医药疗法综合治疗肿瘤的可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发现的作用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其在肿瘤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自杀基因疗法是肿瘤基因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自杀基因疗法通过直接杀伤或旁观者效应杀伤肿瘤细胞,肿瘤抗原经DC处理后递呈给T细胞,从而产生肿瘤特异性免疫。中药有增殖DC、增强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及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作用。因而,将DC联合自杀基因和中医药疗法综合治疗肿瘤,有可能协同产生更佳抗肿瘤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期刊2008-09-09)

王昌俊,刘友章,许鑫梅[8](2008)在《中医药与自杀基因疗法结合治疗肝癌的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癌的发生和演进是典型的多因素(肝炎病毒慢性感染%黄曲霉素AFB1暴露,过量饮酒和遗传性肝病肝硬化等)多基因和多阶段、多途径(Rb、p53和Wnt途径等)的复杂过程,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因遗传学、表遗传学改变引起的原癌基因的活(本文来源于《甘肃医药》期刊2008年03期)

王昌俊[9](2006)在《中医药与自杀基因疗法结合提高肝癌疗效的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癌的发生和演进是典型的多因素(肝炎病毒慢性感染,黄曲霉素AFB1暴露,过量饮酒和遗传性肝病肝硬化等)多基因和多阶段、多途径(Rb、p53和Wnt途径等)的复杂过程,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因遗传学、表遗传学改变引起的原癌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学刊》期刊2006年11期)

安丽娜[10](2006)在《婴儿双歧杆菌介导的CD/UPRT联合自杀基因疗法对黑色素瘤杀伤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肿瘤基因治疗的兴起,自杀基因疗法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ytosine Deaminase/5-Fluorocytosine,CD/5-FC)系统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的自杀基因系统,并已被证实具有抗肿瘤作用。然而该治疗系统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体内基因转化效率较低、部分肿瘤细胞对5—FC不敏感、缺乏肿瘤特异性载体等。这些困难严重限制了该治疗系统的发展及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方案:即在本实验室已成功构建的CD/5-FC自杀基因疗法的基础上引入哺乳动物所缺乏的尿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Uracil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UPRT)基因,以非致病婴儿双歧杆菌作为载体,利用实体瘤内低氧代谢的特点和厌氧菌趋低氧环境的(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6-04-20)

自杀基因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述了自杀基因疗法的种类及作用机制,以及自杀基因联合疗法治疗黑色素瘤的研究现状。目前治疗黑色素瘤的自杀基因疗法主要有双自杀基因治疗、自杀基因疗法联合免疫治疗、自杀基因联合细胞因子治疗以及中药联合自杀基因治疗,中药联合自杀基因疗法治疗黑色素瘤展示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杀基因疗法论文参考文献

[1].邹源,田俊强.自杀基因联合其他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3

[2].王苏萍,杜标炎,张广献.自杀基因疗法治疗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

[3].李洋,马程远,里程楠,钱东华.自杀基因系统HSV-TK/GCV联合声动力疗法对人肺癌细胞NCI-446的体外杀伤实验[J].肿瘤防治研究.2013

[4].李药菊.中药成分组方RTGE对黑色素瘤自杀基因疗法的增效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5].刘晶晶.姜黄素和白藜芦醇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自杀基因疗法的增效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6].郭玉荣.六味地黄丸血清对恶黑B16细胞株自杀基因疗法增效作用及机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7].刘向国,李杰芬,杜标炎,谭宇蕙.树突状细胞联合自杀基因和中医药疗法综合治疗肿瘤的可行性[C].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2008

[8].王昌俊,刘友章,许鑫梅.中医药与自杀基因疗法结合治疗肝癌的思路[J].甘肃医药.2008

[9].王昌俊.中医药与自杀基因疗法结合提高肝癌疗效的思路[J].中医药学刊.2006

[10].安丽娜.婴儿双歧杆菌介导的CD/UPRT联合自杀基因疗法对黑色素瘤杀伤效应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

标签:;  ;  ;  

自杀基因疗法论文-邹源,田俊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