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空间分异论文_王海若,陈晓键

导读:本文包含了居住空间分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空间结构,城市,指数,分散度,西安市,连云港。

居住空间分异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若,陈晓键[1](2019)在《社会—空间视角下的连云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住分异有愈演愈烈之势。该文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出发,采用住房数据与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房价分异与居民阶层分化的内在联系,对连云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进行研究,进而总结出其居住分异的特征。具体来说,首先,用聚类分析法将住宅分成六类,利用分异指数对城市不同品质住区进行整体上的宏观测度。其次,以街道为中观尺度,从行政区与圈层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测度。最后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对居民住宅选择的微观因素进行剖析。(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9年11期)

李宗艺,刘玉亭,许冬阳[2](2019)在《空间生产视角下城中村外来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以广州市天河区棠下达善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广州天河棠下村为研究案例地,从微观视角探索城中村内部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以空间生产为理论支撑,从"资本、权力及社会"叁个维度探讨了外来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棠下达善村外来居民在居住空间上存在一定分异,受籍贯因素的影响较明显,其中河南籍居民又与其他省份居民之间存在相对明显的分异。棠下村的居住空间分异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在国内城乡二元制度与城市更新政策、乡缘与业缘等社会关系网络,以及房东及租客主观能动选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并不断变化、重构的空间现象。居住空间分异加深了棠下村的社会隔离,其今后的发展应从社会一空间互动视角综合考量,重视空间中的群体需求,平衡和保障各群体的空间权益。(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期刊2019-10-19)

谢昀霏,王甜,张慧鑫,刘洋,闫广华[3](2019)在《长春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经验,以长春市为例,研究了社会公共政策背景下长春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居住空间的分异现状和内部规律,探讨了居住分异的机制。文章提出健全房地产市场;政府发挥宏观的导向作用调控居住空间;进行复合的功能开发模式并优化混合功能型城市住区等规划应对策略,以期长春市早日形成成熟的城市体系并实现城市居住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19期)

张旭坤[4](2019)在《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了国际学界称之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近20年来SSCI的相关研究文献表明,中国城市空间分异的表现形式、类型、成因及社会影响等,既有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同之处,又有中国的特殊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在一定范围内属于正常,超出阈值便会带来消极效应。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虽然没有出现居住空间的贫富严重对立,但也形成了多种形态的居住空间分异,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和研究其发展态势。(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王申[5](2019)在《成都市主城区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居住空间为居民活动提供物质空间基础,也是居民社会聚居行为的空间表现形式,其分布具有明显的聚类性与差异性,居住空间的分异会加剧城市居住空间的隔离与社会矛盾的发生。成都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城市规模在持续增长,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显现。本文以成都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在确定研究框架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实证方法探析其居住空间分异的情况,丰富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案例,具有相应的研究意义。首先,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法对成都主城区的5个社区案例进行现状分析,得到相关数据,以微观视角探析居民在不同环境与社会经济层面的差异,从配套信息、居住管理、居民满意度、人口结构、经济水平、就业情况的层面反映社会阶层的分化。其中,中高档居住社区的居住条件好且配套设施齐全,社区管理较完善,而低档的居住社区甚至面临改造和拆迁的命运;城中村、拆迁安置房比较注重邻里交往,居民构成相对稳定,而中高档商品房居民对于邻里交往比较冷淡,居民结构还不够稳定。其次,本文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收集的数据,以街道为单位,从宏观的角度探析成都主城区居住空间分异的情况与类型,通过因子生态分析法对54个变量进行反复测试与调整,最终选取了35个相关二级变量,并将其属性归类为户口类型、年龄结构、民族结构、人口流动性、学历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住房来源、住房费用、住房条件的一级变量,在因子分析过程中,依据KMO和Bartlett检验值、总方差表、碎石图将主因子量确定为5个,并根据旋转后成分矩阵的特征,将主因子分别命名为产业发展与外来务工人员因子、退休人员及白领因子、少数民族因子、高知分子因子、务农人员因子。再次,本文根据72个街道对应的5个主因子变量,将72*5矩阵的变量值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成都市主城区划分为6类,分别为第叁产业及白领聚集区、退休人口及老龄群体聚集区、外来务工人口聚集区、少数民族聚集区、高知分子聚集区、多元化农业聚集区。其中,第叁产业及白领聚集区集中在主城区中心呈饼状分布,在正北部、西北及东南方向呈多核心的分布形态;退休人口及老龄群体聚集区主要呈环形分布形态,并朝主城区东南方向沿伸;外来务工人口聚集区主要呈散点分布形态;少数民族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武侯区的浆洗街道,并在其他空间方位散点分布;高知分子聚集区集中在主城区中心位置散点分布,并在东北、西北方向呈扇形分布形态;多元化农业聚集区在主城区外圈的东北、西北、东南方向散点分布。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得出成都主城区居住空间分异存在的问题,包括高收入人群多核心聚居,低收入人群边缘化趋势;发展整体产业布局不平衡;旧城区老龄化程度加重;弱势群体居住条件的恶化;居民构成不稳定,邻里关系淡化。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即提高城市规划水平,优化居住空间格局;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发挥各区产业优势;适度混合居住;建立新型的邻里关系;改善弱势群体的居住问题。通过此类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与合理地认识成都市主城区居住空间的分异状况,为缩小居住空间分异程度提供研究依据。(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3-25)

王振坡,黄玉洁[6](2019)在《居住空间分异视角下我国城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以基础教育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存在供给总量不足、配置失衡、需求分化等问题,进而与住房市场和社会群体作用形成居住空间分异.通过构建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城市居民获取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家庭背景差异显着影响子代教育获得、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空间俱乐部化"及居住空间分异强化教育资源的非均衡格局;可通过创新学区管理模式、加强教育经费投入、完善教育体系、改革户籍制度等方法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本文来源于《天津城建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周诗宇,范熙晅,张晶宇[7](2019)在《居住空间分异影响下既有住区户外环境品质劣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居住建设用地面积的紧缩,居住区建设的发展模式将由过去的拆建扩张转变为既有居住建筑更新与户外环境品质的提升。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已有一定政策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而作为与建筑息息相关的住区户外环境却因较少受到关注,缺乏系统的改造方法与理论研究,日渐无法满足人民对居住环境质量和性能的需求。居住品质的差异带来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而空间分异又进一步加剧了居住空间品质的劣化。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地调研,对既有住区户外环境品质劣化现象及本质进行研究,探索户外环境劣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关系,探讨户外环境品质劣化的本质原因、动力机制,分析既有住区外环境有价值的保留点,提出相应策略、展望,推动和促进既有住区户外环境改造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2期)

张瑜,仝德,Ian,MacLACHLAN[8](2018)在《非户籍与户籍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多维度解析——以深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居住空间相异指数基础上,构建了集聚—分散度、中心—边缘度和极化—均质度指数,进一步挖掘由于人口聚居形态、居住区位和居住质量等方面差异导致的居住空间分异的多维内涵,及其所揭示出的社会经济空间现象、成因及空间治理重点。利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开展深圳实证研究,在计算全市及各区分维指数的基础上,分析深圳人口居住空间相异指数特征及空间尺度差异,多维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特征及成因,并通过聚类分析将深圳非户籍与户籍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类型划分为叁类,分类提出空间治理政策建议。从而为深入理解中国大城市日益出现的居住分异现象及机制提供新鲜视角和多样化测度方法,为解决其带来的社会及空间治理问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张若曦,王丽芸[9](2018)在《城市教育设施分布引起的居住空间分异研究——基于厦门市厦港、滨海街道小学“学区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设施作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均衡分布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之一,引发了社会上对于"学区房"的广泛关注。基于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研究,结合地方政策分析,对厦门市厦港街道、滨海街道小学学区的居住空间分异进行实证研究。从收入水平、年龄阶层、社区邻里以及单位和非单位人群等方面探讨居住空间分异情况,据此在入学制度、供需平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房地产》期刊2018年27期)

王彦君[10](2018)在《西安市居住空间分异及其效应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城市第一功能的居住,居住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居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息息相关。西安市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快速增长,城市居住空间表现出明显的重组和演变,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更加明显。面对分异引发的资源分配不均、社会空间破碎化等问题,迫切需要对西安市居住空间分异进行研究,为下一步居住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本文整合城乡规划学、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利用统计分析法、空间分析法、社会调查法等方法,结合西安市实证案例,以“居住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居住空间分异模式特征——居住空间分异驱动机制——居住空间分异效应评价——居住空间分异调控引导”为研究思路,对居住空间分异及其效应评价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在梳理不同时期居住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分异格局特征的基础上,建构“多扇面+圈层式”的居住空间分异模式;其次,辨析居住空间分异背后的驱动因素,对驱动机制进行了多尺度、多要素的地理学解释;进而,研究居住空间分异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引发的正负效应,拓展了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内容;最后,结合驱动要素和效应评价提出针对性的调控引导措施。本文主要的结论如下:(1)西安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并伴随居住郊区化和居住空间分异两种特征,城市社会阶层变迁对居住空间演变具有显着影响。由封建社会时期各阶层之间互相独立成区,发展到近代社会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聚集,发展到计划经济时期相对均质的蜂巢式结构,发展到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化社区并存的空间格局。(2)西安市居住空间分异模式表现为多扇面居住片区、同心圆圈层式扩展,并表现出宏观方面居住郊区化趋势更加明显、中高档居住区多核心集中、中低档居住区边缘化、社会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相一致,以及微观方面的中心城区碎片化、环湖地带优质资源私有化等特征,且区域之间分异程度有加深趋势。西安市居住空间区位特征方面表现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未来朝东北、西南两个方向发展;居住空间价格特征表现为中等价格居住区最多,高等和低等居住区相对较少;居住空间类型特征表现为高档、中高档、中档、中低档、低档五种类型。(3)西安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在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等多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下形成的,各要素发挥不同的作用机制,共同推动居住空间分异的演化与发展。不同外部条件在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不同阶段的居住空间分异格局存在差异。(4)对居住空间分异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利弊效应做出评价,正面效应反映在社会和经济两方面:社会效应表现在有助于提高社区服务针对性、同质群体内部或异质群体之间形成了激励作用,经济效应表现在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土地利用价值;负面效应包括社会和环境两方面:社会效应表现在阻碍了社会群体之间的交往、危及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加剧了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格局、中低收入群体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导致福利缺失等,环境效应表现在形成了灰色景观带。(5)居住空间分异的调控目标是优化居住空间结构、促进不同阶层之间的融合,从而实现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结合西安市居住空间出现郊区化但中心城区聚集能力仍较强的现象,提出居住郊区化策略;针对居住空间分异在提高社区服务针对性的正面效应,提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建设提高居民归属感;针对交往空间内缩、危及公共安全等负面效应,提倡适当程度混合居住;针对加剧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格局等负面效应,均衡区域之间公共资源、建立叁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针对形成灰色景观带等负面效应,提高低收入社区建设水平以改善城市景观。这不仅是从居住空间结构对于西安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考虑,也是其他城市解决居住空间分异的经验借鉴。(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居住空间分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广州天河棠下村为研究案例地,从微观视角探索城中村内部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以空间生产为理论支撑,从"资本、权力及社会"叁个维度探讨了外来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棠下达善村外来居民在居住空间上存在一定分异,受籍贯因素的影响较明显,其中河南籍居民又与其他省份居民之间存在相对明显的分异。棠下村的居住空间分异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在国内城乡二元制度与城市更新政策、乡缘与业缘等社会关系网络,以及房东及租客主观能动选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并不断变化、重构的空间现象。居住空间分异加深了棠下村的社会隔离,其今后的发展应从社会一空间互动视角综合考量,重视空间中的群体需求,平衡和保障各群体的空间权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居住空间分异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海若,陈晓键.社会—空间视角下的连云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J].华中建筑.2019

[2].李宗艺,刘玉亭,许冬阳.空间生产视角下城中村外来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以广州市天河区棠下达善村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2019

[3].谢昀霏,王甜,张慧鑫,刘洋,闫广华.长春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机制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

[4].张旭坤.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J].现代城市研究.2019

[5].王申.成都市主城区居住空间分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6].王振坡,黄玉洁.居住空间分异视角下我国城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研究[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9

[7].周诗宇,范熙晅,张晶宇.居住空间分异影响下既有住区户外环境品质劣化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

[8].张瑜,仝德,Ian,MacLACHLAN.非户籍与户籍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多维度解析——以深圳为例[J].地理研究.2018

[9].张若曦,王丽芸.城市教育设施分布引起的居住空间分异研究——基于厦门市厦港、滨海街道小学“学区房”分析[J].中国房地产.2018

[10].王彦君.西安市居住空间分异及其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浦口片区居住空间分异程度指数折...廊坊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图上海居住空间分异指数曲线重庆居住空间分异的宏观模型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盆合系统相互...街道内居住空间分异度资料来源...

标签:;  ;  ;  ;  ;  ;  ;  

居住空间分异论文_王海若,陈晓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