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鲁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白鲁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鲁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治,文化,中国,理论,关系,心理,决定论。

白鲁恂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韩茜[1](2013)在《白鲁恂关于中国派系政治文化之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鲁恂运用心理文化分析等叁种主要研究方法着重对中国政治文化进行探究,认为中国政治文化中有着显着的派系政治的特点。中国派系政治源于权威政治,权威政治为派系政治埋下萌芽的种子。派系政治又是在地缘、血缘基础之上的宗派家庭制度的关系政治中发展而来的,关系政治是其基础。而派系政治的形成最终都是为了获得安全感,进而取得政治权力。白鲁恂对于中国派系政治的分析对当今中国政治社会的建立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与现实性。(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9期)

翟韬[2](2013)在《冷战知识分子白鲁恂的学术与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鲁恂是典型的美国冷战知识分子。他的学术与政治生涯主要体现在:既是政治发展理论的大师,同时又是对美国外交国防决策有着重大影响力的"冷战斗士",还是一位顶级的中国研究学者。白鲁恂的经历体现了美国冷战政治与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期刊2013年05期)

方朝晖[3](2013)在《什么是中国文化中有效的权威?——评白鲁恂《亚洲权力与政治》一书》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汉学权威白鲁恂认为中国文化中的权力/权威是父权型的,公私对立是中国文化中的永恒矛盾,由此导致中国政治一直强调中央集权、反对地方自主、压制文化多元、否定权力多中心等特点。本文认为:白氏所谓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诚然存在,但他所谓"中国文化有根深蒂固的专制倾向"的论断并非事实;为解决公私矛盾,中国人除了诉诸法家式的集权之外,还发明了另一种途径,即儒家式的王道,其特点是在保障集权的前提下实现分权,即努力在"合"的基础上实现"分",寓"分"于"合"。本文说明,中国文化中真正有效的权威模式既不是白氏所欣赏的多中心化的分权模式,也不是白氏所批判的集权专制模式,而是儒家式的礼治和德治模式,文章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说明了这个问题。(本文来源于《开放时代》期刊2013年03期)

韩茜[4](2012)在《白鲁恂眼中的中国道德政治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鲁恂通过使用心理文化分析方法着重对中国政治文化进行探究,认为中国政治文化中有着显着的道德政治的特点。他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更多来源于道德,道德是政治的必要条件,是政治的起源。白鲁恂的道德政治观点有现实性以及缺陷之处,需要运用理性的视角加以批判、吸收。(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2年21期)

梅祖蓉[5](2011)在《白鲁恂政治文化研究方法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政治文化概念提出以后,作为研究中国政治文化的第一代学入,白鲁恂(Lucian W.Pye)为中国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指引,其理论见解的深刻与丰富乃至研究态度上的“摒弃平庸”都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标杆。然而,白鲁恂的心理文化分析法在方法论上仍存在(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1-11-17)

高益青[6](2011)在《以文化看待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倍受世界瞩目。在发展的诸多领域里,政治发展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国际上有关政治发展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有着非常现实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尽管这些理论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它们在很多方面还是与我国的国情不尽相合。环顾海外发展政治学家,既真正熟悉中国文化,又精通政治发展理论学者很少,白鲁恂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位。作为美国政治学会和比较政治委员会的前主席,白鲁恂是美国政治学界的一位重量级学者,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白鲁恂在中国倍受冷落,除了在政治文化领域略被提及,有关他的研究寥寥无几。然而,生在中国的白鲁恂对中国的政治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他是第一个不拘泥于意识形态而把社会主义中国当作发展中国家来理解的学者,对中国的政治发展问题可谓是见解独到。因此,在研究中国政治发展问题上是不能忽略这样一位重量级人物的研究成果的。从研究领域上看,白鲁恂的研究涉及了比较政治、政治发展、政治文化。尽管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在国内鲜有介绍,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足以展现出美国比较政治委员会学术研究的一个侧面。事实上,白鲁恂的政治发展研究往往被其政治文化方面的成就所掩盖,然而,作为政治发展研究的主要领导者之一,白鲁恂的前半段学术生涯都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心理研究范式。这种不同于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路径通过从文化社会化的视角考察发展中国家政治参与者的典型人格及其成因来获得对转型社会政治发展的病理学诊断,它本质上不能被简单地等同于纯粹的政治文化研究,但与政治文化研究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为白鲁恂后期中国政治文化研究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这种文化心理的研究方法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因分析和帕森斯的文化主义人格分析为基础,结合了埃里克森的人格渐成学说与拉斯韦尔有关政治人的精神病理学诊断,通过考察普世文化在向非西方世界扩散时所引发的人格再生产紊乱的情形,对非西方世界社会转型的政治动荡提出了全新的见解。对这样一种解释力与局限性都可能较大的理论范式的研究不应该只停留于一种简单的理论复述或要点概括,而应该从其理论基础、构成要件、逻辑主线等诸方面加以彻底的检视与分析。最终,对白鲁恂文化-心理范式的分析和批判足以形成下面这样一种判断,那就是:尽管文化-心理范式因使用了比较简单的文化决定论模型而招致批评,但是这并不能否定文化、人格等因素在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从系统与生活世界相联系的角度出发,人们很容易发现政治发展不但不只是政治系统能力的提高,而且也蕴含着独特的合法性逻辑,这是与生活世界自身的合理化进程及其对政治系统的反抗分不开的。因此,作为生活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文化、人格就不能被简单地排除在政治发展研究之外。但是,文化、人格等主观要素能否被加以客观化运用,以及文化对象能否被等同于物理对象即采取文化物化的处理方式则是分析中另一个着力展开的理论探讨之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6-15)

梅祖蓉,谭君久[7](2011)在《关于白鲁恂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评价与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鲁恂,已故美国知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除在国际关系、政治发展等领域外,尤以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成果最为卓着,并因其所采用的心理文化方法在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中独树一帜。遗憾的是,国内政治学界对白鲁恂其人乃至其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之内容与方法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对中西方学者关于白鲁恂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评价与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是弥补此缺陷的第一步。无论对白鲁恂的中国政治文化研究持何种态度,都不能否认他在中国政治文化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国外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梅祖蓉[8](2010)在《历史,文化与人格》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鲁恂是政治文化研究领域心理文化诠释学派的代表人物,开创了西方学者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心理文化分析。以呈现和解析白鲁恂的心理文化分析路径为目的,本文以历史主义方法从平面与纵深两个角度展开如下问题的讨论:1)白鲁恂为什么对政治文化乃至于中国政治文化产生兴趣,哪些因素影响了白鲁恂政治文化研究方法的取向?2)白鲁恂如何运用心理文化分析法研究中国政治文化?3)从白鲁恂关于中国政治文化的心理文化解释中,怎样理解心理文化分析法的解释力与价值及其固有的困境?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固然赋予白鲁恂关注中国政治文化的情怀,但是,白鲁恂学术养成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美国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突破性进展、以及白鲁恂的师长与同辈是影响白鲁恂学术取向的更重要因素。20上半叶人类社会经历的痛苦与创伤让美国社会科学各领域追问着社会科学最本质的问题:人性与人的行为。文化与心理因素引起了美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都出现了强调以文化或心理解释人的行为的学派。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大师们也呼吁政治学研究吸收与采纳心理学、社会学等邻近学科的最新理论与研究方法,并实践着自己的主张:阿尔蒙德提出了政治文化概念,拉斯韦尔开创了政治心理学研究,莱特从事政治精英的心理研究,他们都作为白鲁恂的师长或同辈引导了白鲁恂的研究取向。与此同时,以埃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弗洛伊德学派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则为白鲁恂提供了从心理文化角度诠释政治行为的最重要分析工具。这些理论与方法的更新如同来自各方向的光源汇聚于白鲁恂一身,形成他以心理文化的角度研究政治行为、解释中国政治的独特取向。这是本文第一章的主要内容。什么是政治文化的心理文化诠释?依据白鲁恂的整个政治文化研究历程、内容与方法来看,白鲁恂的心理文化分析法不仅意味着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引入分析工具,还意味着研究范畴的定向:分析政治行为的心理与文化根源,尤其是文化传统与人格因素。作为政治文化研究心理文化诠释学派的代表,白鲁恂的政治文化研究显示出一些持久的特征:历史主义视野;层面丰富的比较;以文化、人格与政治行为的关系为研究内容;研究主题集中于权力与权威观;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平衡中,往往滑向微观的政治精英研究等。在整体上体现出他是一个具有强烈历史意识、强调问题的启发性意义、受到“新弗洛伊德主义”深刻影响、注意运用各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尤其注重从心理文化根源理解与分析政治行为的学者。白鲁恂如何运用心理文化法研究中国政治文化,诠释中国人的政治行为?本文第叁章到第五章分别从叁个维度——民族与政治体系、官僚与大众、政治领袖——进行了解析。宏观维度——民族国家建设与政治体系发展——的考察,白鲁恂以转型社会政治发展中常出现的文化认同与权威危机作为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基本问题。白鲁恂认为,中国没有出现其他转型社会常见的认同危机,但中国人对权威危机的体验却比其他转型社会更为深重。其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政治与社会秩序结构上的高度封闭性和一元性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政治文化特征,再加上家庭社会化的结果,一并将权威高度理想化,构成中国文明极易形成权威危机的环境。在官僚与大众的中观维度,白鲁恂运用安全与归属理论和自我认同概念分析中国政治文化在整体上呈现的矛盾性特征:共识与派系的张力;传统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当代毛泽东的理想主义与邓小平的实用主义的二元共存。在他看来,共识的文化紧要性和派系的形成都出自安全感的渴求;而二元文化共存的根源在于人们同时被某些相互排斥的观念所吸引,以至于每一种价值观的选择背后都存在另一个可供替代的价值观。这种矛盾情感在深层心理上同出一源:自我与他者界线的模糊不清。微观维度的政治领袖研究,白鲁恂糅合拉斯韦尔重视人生史的主张、埃里克森的心理历史研究方法,截取人生史重要片段对毛泽东的人格特质进行心理历史的精神分析,指出毛泽东政治风格的矛盾性实际上出于其人格的一致性,而邓小平那独特的既秉承传统又超越传统的政治风格则来自他对中国精英政治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个人社会化过程的特殊性。不可否认,白鲁恂对于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然而,对于白鲁恂关于中国政治文化的心理文化诠释,学界褒贬不一。在各种路径的政治文化研究中,心理文化诠释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其优劣何在?与问卷调查式的政治文化研究相比,心理文化方法在解释的宽度与深度上更胜一筹,然而也存在主观性较强、信服度不充分等缺陷,白鲁恂在利用心理文化分析法诠释中国政治的过程中的确出现了诸如过分重视想象、证据不充分等问题。然而,在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困局下,我们惟一的选择不应该是抛弃它,而是在不断批评的同时充分利用其长处。(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0-11-01)

高益青[9](2010)在《文化整合的单一视角面临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鲁恂的文化决定论尽管可以从人格形成的角度对现代文明的传播障碍进行说明,却不能对生活世界的抗拒乃至反现代化运动的出现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或许有其理论上的偏重,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离开结构谈文化的困境。 在美国政治学领域,心理学路径的文(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0-10-21)

刘杉[10](2010)在《美国一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名家:白鲁恂》一文中研究指出卢西安·派伊(Lucian Pye,1921-2008),中文名白鲁恂,于2008年9月5日在波士顿因肺炎去世,享年86岁。他去世后,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大众媒介用长篇文章介绍他的生平。一些研究中国问题的学术期刊刊登了评介其一生的专文,麻省理工学院(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0-01-14)

白鲁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鲁恂是典型的美国冷战知识分子。他的学术与政治生涯主要体现在:既是政治发展理论的大师,同时又是对美国外交国防决策有着重大影响力的"冷战斗士",还是一位顶级的中国研究学者。白鲁恂的经历体现了美国冷战政治与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鲁恂论文参考文献

[1].韩茜.白鲁恂关于中国派系政治文化之述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2].翟韬.冷战知识分子白鲁恂的学术与政治[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3

[3].方朝晖.什么是中国文化中有效的权威?——评白鲁恂《亚洲权力与政治》一书[J].开放时代.2013

[4].韩茜.白鲁恂眼中的中国道德政治观[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

[5].梅祖蓉.白鲁恂政治文化研究方法批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6].高益青.以文化看待发展[D].浙江大学.2011

[7].梅祖蓉,谭君久.关于白鲁恂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评价与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11

[8].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

[9].高益青.文化整合的单一视角面临困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10].刘杉.美国一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名家:白鲁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标签:;  ;  ;  ;  ;  ;  ;  

白鲁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