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醇论文_叶小琴,张成浩,戴涛涛,陈军,胡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酮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酮,糖苷,胰腺炎,基因,羟基,人参,糖醛酸。

黄酮醇论文文献综述

叶小琴,张成浩,戴涛涛,陈军,胡鹏[1](2019)在《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探究黄酮醇结构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酮醇的结构-抗氧化活性关系一直是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黄酮醇结构及抗氧化测定方法的多样性,导致黄酮醇结构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不明确。文章选取代表性结构的7种黄酮醇,并将其结构特征划分为4个主要参数(对位羟基、间位羟基、甲氧基和糖苷结构)。采用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法、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amino-di(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ammonium salt,ABTS]自由基清除法和铁离子还原法(FRAP)3种体外抗氧化模型评价黄酮醇的抗氧化活性。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4个结构参数与黄酮醇抗氧化活性之间的关系式,3种模型下拟合的回归方程均有较好的拟合度(0.858≤R2≤0.987),通过回归方程的数据标准化来评价各结构参数对抗氧化活性的贡献:在DPPH和FRAP抗氧化模型中,黄酮醇抗氧化活性主要受间位羟基结构的影响且其与抗氧化活性呈正相关。但在ABTS抗氧化模型中,黄酮醇抗氧化活性主要受间位羟基和甲氧基结构的影响,并且其与抗氧化活性呈负相关。研究可为设计、筛选及开发高效的功能性食品等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姚林波,夏庆,杜丹[2](2019)在《雪菊中一种二氢黄酮醇糖苷对小鼠酒精性急性胰腺炎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雪菊中黄酮类化合物(2R,3R)-二氢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C1)可否减轻脂肪酸乙酯诱导的小鼠酒精性急性胰腺炎(FAEE-AP)的损伤。方法将30只健康SPF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他组小鼠均采用2次腹腔注射1.75 g/kg乙醇和200 mg/kg棕榈油酸的混合物,诱导酒精性急性胰腺炎模型。低、中、高3个剂量组在第0 h、4 h和8 h分别予以12.5、25、50 mg/kg C1腹腔注射。造模后24 h,检测其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胰腺组织胰蛋白酶活性,胰腺和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 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胰腺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受体2(Nrf2)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腺胰蛋白酶活性,血清IL-6水平、胰腺和肺的MPO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12.5 mg/kg)组的胰腺组织病理明显改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腺胰蛋白酶活性,血清IL-6水平、胰腺和肺的MPO活性降低(P<0.05),并能上调胰腺组织中Nrf2表达。结论 12.5 mg/kg C1能够通过增强Nrf2的表达,下调炎性因子IL-6,减轻FAEE-AP的损伤。(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于婷婷[3](2019)在《橙花龙胆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基因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花色是决定花卉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重要因素,而花青素苷是影响植物花色的重要因素。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基因是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基因,编码的DFR催化二氢堪非醇(dihydrokaempferol,DHK),二氢杨梅黄酮(dihydromyriceti,DHM),二氢栎皮黄酮(dihydroquercetin,DHQ)叁种黄烷酮生成的无色花青素是花青素和原花青素的前体物质。因此,DFR在高等植物花色的形成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形成花青素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调控点。本实验室从橙花龙胆(Gentiana lutea L.var.aurantiaca)花瓣中克隆得到了GlaDFR1和GlaDFR2两个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基因均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74个氨基酸,均有NADP(H)和底物结合域,属于NADP(H)依赖性短链还原酶(SDR)家族成员,GlaDFR1和GlaDFR2均为Asp型DFR。为了研究GlaDFR1和GlaDFR2的功能,分别构建在CaMV35S启动子驱动下的GlaDFR1和GlaDFR2基因表达载体pCAMBIA1302-GlaDFR1和pCAMBIA1302-GlaDFR2。将这两个表达载体分别转化入根癌农杆菌EHA105,利用叶盘法转化烟草,获得转基因植株。通过潮霉素抗性筛选获得T1代植株,对其进行分子检测和表型观察。提取T1代转基因烟草植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GlaDFR1和GlaDFR2成功插入转基因烟草植株的基因组中。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外源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GlaDFR1和GlaDFR2基因均在转录水平上获得表达。通过观察,转基因植株的花瓣表型出现差异,野生型烟草花瓣颜色为粉红色,过表达GlaDFR1和GlaDFR2的转基因植株花瓣颜色偏红,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检测花青素苷含量,与野生型烟草进行对比,矢车菊色素衍生物的含量均降低,初步证明GlaDFR1和GlaDFR2具有二氢黄酮醇还原酶的功能,参与橙花龙胆花青素的合成。(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李珂珂,弓晓杰[4](2019)在《人参花蕾中的酰化黄酮醇苷类化合物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人参花蕾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方法采用MCI gel、硅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NMR、MS等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运用96微孔板测定化合物的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结果从人参花蕾醇提物的醋酸乙酯层中分离得到了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2″,3″-二-反式-对-香豆酰基)-α-L-鼠李糖苷(1)、山柰酚3-O-(3″,4″-二-反式-对-香豆酰基)-α-L-鼠李糖苷(2)、山柰酚3-O-(3″-顺式-对-香豆酰基,4″-反式-对-香豆酰基)-α-L-鼠李糖苷(3)、山柰酚3-O-(2″,4″-二-反式-对-香豆酰基)-α-L-鼠李糖苷(4)及山柰酚3-O-(2″,4″-二-顺式-对-香豆酰基)-α-L-鼠李糖苷(5)。α-葡萄糖苷酶体外抑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3对α-葡萄糖苷酶有较强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人参属中分离得到,人参花蕾中的苯丙酰基酰化黄酮醇苷类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0期)

郑雪莲,李嘉仪,杨俊,郑国华[5](2019)在《枇杷黄酮醇合成酶FLS基因表达与黄酮醇积累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解放钟枇杷为材料,分析果实发育过程中黄酮醇合成酶(Flavonol Synthase,FLS)基因表达与黄酮醇积累的相关性,进而探讨枇杷果实黄酮醇积累的分子机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时期枇杷果实黄酮醇含量进行测定,通过RT-qPCR技术检测了不同发育时期果实黄酮醇合成酶FLS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枇杷果实中以黄酮醇含量最高,其次是二氢黄酮醇。黄酮醇含量在成熟过程中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特别在果实发育前期(花后55~65d)其含量下降幅度较大;而二氢黄酮醇含量呈上升趋势,黄酮醇合成酶FLS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与黄酮醇含量变化趋势相似。枇杷果实不同时期的黄酮醇合成酶FLS基因表达量与黄酮醇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但与二氢黄酮醇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表明黄酮醇合成酶FLS基因对枇杷果实黄酮醇的合成具有明显的正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张旭[6](2019)在《基于宏基因组技术研究Pb胁迫下黄酮醇对植物的抗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铅作为最重要的持久性无机污染物之一,己经成为当今世界污染现象最普遍且最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物。随着人类行为及经济发展的影响,采矿冶炼,化肥农药,医疗废物及含铅汽油燃烧等导致环境中的重金属铅含量持续增加,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铅不仅会对植物和动物产生严重的毒性作用导致农牧业减产,同时会危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最终导致威胁人类健康。因此,有必要针对重金属铅开展相应的毒理性研究,传统的毒性分析方法缺乏系统性及科学性。本文以微生物-植物系统为基础,建立针对重金属铅的风险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重金属铅的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理。土壤健康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是污染物排放的主要环境介质。近年来不同的环境压力导致严重的土壤退化,其中重金属污染物,鉴于其存在的蓄积性、高毒性和持久性等特征,已经成为土壤环境问题中最为严重的污染因子。土壤污染的治理与管控,首先需要明确土壤环境概况,建立相应的污染风险评价体系,明确目标污染物及其迁移规律。其次需要针对目标污染物,优化改进植物修复技术,改良土壤环境同时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物;最终实现绿色复垦,恢复土壤环境的生态活力。但是传统的植物修复技术,不能保证植物的生物量及植被覆盖率,因而严重影响了植物修复的生态效益,因此需要提高修复植物的抗逆性,增强其环境适应能力,从而保障环境修复效果。本论文首先对尾矿库进行环境评估及风险分析,明确了本次研究的目标污染物,并研究了重金属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迁移转化规律。通过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分析,研究重金属Pb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作用,以及土壤微生物在Pb污染下的群落特征。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对象,以活性氧及植物抗性酶系统为切入点,分析重金属Pb对植物造成的氧化损伤;揭示重金属Pb对植物的毒性作用,建立相应的剂量-效应关系。通过外源施加黄酮醇,分析在Pb污染条件下,黄酮醇对于缓解Pb胁迫所造成的损伤以及增强植物抗逆性的作用。通过内源基因改良的方法,提高植物自身合成黄酮醇的能力,增强植物抗性及环境适应能力,从而有助于推广到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之中。本次研究还以微生物-植物为一有机整体,利用宏基因组技术,研究重金属Pb的毒性作用通路,以及黄酮醇在增强植物抗性过程中相关代谢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辽宁鞍钢尾矿区为本项目的研究场地,对尾矿库进行环境监测及风险评价。研究发现尾矿库土壤为碱性(pH 8.65),孔隙度较低(44.68%),含水量低(1.93%)和有机物含量极少(1.15%),土壤环境恶劣,植被难以生长。主要环境污染物以重金属为主,测定发现土壤中主要存在重金属包括Cd(0.067 mg/kg)、Hg(0.006 mg/kg)、Pb(16.95 mg/kg)、Cr(37.5 mg/kg)、Cu(12.5 mg/kg)、Ni(11.5 mg/kg)和Zn(47.0 mg/kg)。基于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法,尾矿区土壤环境质量综合污染评价指数为1.01,属于轻度污染,其中重金属Pb对尾矿区土壤污染贡献度最高(单因子污染指数=1.41),因此将重金属Pb作为研究的目标污染物。分析Pb、Cu、Zn、Cd和Cr在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迁移规律发现,重金属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较强的向下迁移趋势,但不同重金属呈现出不同的迁移规律,同一种重金属又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其中Pb的垂直迁移能力较强,而且在垂直迁移过程中Pb的生物可利用态(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增加,Pb是尾矿区主要重金属污染物,浓度较高。尾矿土壤渗透性强,吸附能力差等理化性质,加剧了重金属对深层土壤乃至地下水体的威胁。重金属在水平方向上的迁移主要与距离以及采样点的土壤理化性质有关,Pb、Cu、Zn、Cd和Cr在水平方向上的总体呈现出递减的趋势,然而尾矿运输区又成为了新的污染源,导致重金属污染物浓度增加。虽然Pb在水平方向上迁移能力有所下降,然而,迁移过程中Pb的残渣态从71.87%降低到7.93%,Pb的生物利用态显着提高,将导致其生态毒性及环境威胁增加,扩大了重金属的污染范围。(2)通过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变化,分析重金属Pb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表明,土壤中的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相比于对照组,随着Pb污染的引入,呈现出明显变化;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壤酶活性变化与微生物总量变化规律一致,说明微生物的活性和数量均受到重金属Pb及其浓度的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Chao1、Simpson)分析表明,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与微生物种类的变化规律相一致,随着重金属Pb引入及其浓度的增加,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先增加后降低。结合PcoA分析和DCA分析对不同处理组的样本差异性进行比较,发现叁组平行对照组具有良好的数据重现性,而Pb胁迫组与对照组之间呈现显着性差异,而不同Pb浓度组的样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从侧面说明了重金属Pb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较强的干预作用。基于OTU相似性分析发现,Pb胁迫组与对照组共同含有的OTU数仅包含2258,占Pb胁迫组的11.6%,不同浓度Pb处理组OTU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次研究基于“门”典型分类层级分析发现,Pb胁迫导致微生物群落物种组成以及丰度变化,部分物种消失的同时产生了新的物种。总之,Pb污染严重影响了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3)以拟南芥为研究对象,分析重金属Pb对植物的毒性效应。利用拟南芥生理指标建立Pb胁迫与毒性作用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Pb浓度的增加,种子萌发率显着下降54.63%,种子萌发的时间延后约24个小时,两片子叶张开的数目下降61.32%,Pb胁迫严重抑制了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Pb胁迫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植物地上部分鲜重显着降低51.16%,子叶萎蔫、褪绿枯黄;拟南芥根长下降52.05%,植物侧根数目增加。Pb污染不仅影响了植物的生物量,而且破坏了植物的根系统,对植物产生严重的毒性作用。而且研究还发现Pb胁迫导致土培拟南芥株高明显降低且提前抽薹,Pb胁迫严重影响了植物的营养代谢过程,提前进行生殖生长,这是植物自身的环境适应行为。DAB染色和NBT染色结果用以分析不同处理组中的ROS含量,Pb胁迫导致植物体内ROS含量显着增加,且与Pb污染浓度呈正相关,然而Pb胁迫所产生的ROS在植物叶片和根的分布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通过研究植物抗氧化酶系统发现,在Pb胁迫下,植物体内S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增加77.46%,CAT活性(过氧化氢酶)增加31.35%。SOD与CAT协同参与消除超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进而减轻Pb胁迫所造成的氧化损伤。G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增加59.34%,GPx可以将有害的过氧化物还原,保护植物膜系统,同时可以促进多余H202分解。AP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显着升高,可参与消除叶绿体中的ROS。然而抗氧化酶系统的解毒作用是有限的,因此随着Pb胁迫浓度的增加,会造成严重的氧化损伤和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植物生长发育,MDA(丙二醛)的显着增加则充分印证了这一点。MTs(金属硫蛋白)活性的显着增加,可能与重金属解毒有关。(4)研究植物黄酮醇参与抗Pb胁迫效应的机制。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外源施加黄酮醇能够有效缓解Pb胁迫所造成的毒性效应,植物生长发育状态显着改善。基于Col(哥伦比亚)野生型拟南芥,构建了 OE(FLS1过表达)和fls1-3(FLSl突变体)。研究发现,相比于Col,Pb胁迫对fls1-3植株造成更加显着的毒性作用,而OE植株则表现出明显的抗逆效应,植株长势(株高、生物量和开花率)有所恢复。Pb胁迫下,相较于对照组,fls1-3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分别下降54.40%和61.22%;OE植株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别提高14.61%和18.75%,更重要的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比值在OE植株中保持稳定,这在保证植物内生稳态以及光合作用中尤为重要。通过DAB和NBT染色结果发现,flsl-3植株在Pb胁迫下会产生更多的ROS,对植物造成更明显的氧化损伤,而OE组植株的DAB和NBT着色变浅,ROS积累显着减少,提高了植物对氧化胁迫的耐受性,有效缓解了Pb的毒性作用。基于黄酮醇合成酶基因表达量以及黄酮醇含量分析(DPBA法)发现,对照组中Col、fls1-3和OE株系的黄酮醇合成途径中的相关合成酶基因表达量保持稳定,OE株系并没有额外产生过量的黄酮醇,而Pb胁迫显着诱导了 Col、fls1-3和OE相关基因表达量提高,OE株系的基因表达量以及黄酮醇合成量显着增加,而fls1-3由于缺少黄酮醇合成酶FLS1基因,导致无法合成黄酮醇。总之,Pb胁迫诱导植物产生更多的黄酮醇,而内源及外源增加黄酮醇含量能显着增强植物抗Pb胁迫的能力,黄酮醇增强植物抗逆作用是有限的。胁迫诱导产生槲皮素含量高于山柰酚,槲皮素可能在植物抗逆过程中的起到更为关键作用。研究分析黄酮醇合成酶基因FLS1幻定位及其功能发现,FLSl::GUS株系中检测到FLS1的表达信号,在Pb胁迫下,拟南芥幼苗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的FLS1丰度显着增加,这与基因表达量以及黄酮醇含量分析结果一致。利用GFP-FLS1更深入确定FLS1定位发现,FLS1的信号分布和强度在植物中各器官中以及器官内部并不相同,FLS1在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诱导强荧光,研究还发现,FLS1基因的入核表达,不仅影响黄酮醇的含量及组成,而且与NES(FLS1未入核)株系相比,nes(FLS1入核)株系长势较好。AOX(交替氧化酶)蛋白含量较低,nes表现出更强的抗Pb效应,并能够减轻氧化胁迫损伤,说明FLS1基因的入核表达是植物参与抗逆的关键。更重要的是FLS1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不但证明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价值,而且也证明了其更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5)应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Pb胁迫以及黄酮醇参与抗Pb的相关代谢通路。Pb胁迫和外源施加黄酮醇均会造成基因表达量发生显着波动,大量的基因出现了明显变化(下调/上调)。CAZy数据库分析表明,Pb胁迫影响植物的能量代谢过程,黄酮醇参与的植物抗逆过程是一个能量消耗的过程;此外基于eggNOG数据库还发现,Pb胁迫影响了生物的信号传导及离子转运,而外源施加黄酮醇激活了植物防御及细胞膜系统。GO数据库分析发现,Pb胁迫及黄酮醇施加均对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和亚细胞组分叁个过程造成显着影响,其中主要影响了蛋白质的合成和降解过程,这可能与参与氧化应激以及重金属解毒密切相关。Kegg通路研究发现,Pb胁迫导致核黄素代谢途径中的部分基因显着上调,与之相比,施加黄酮醇更加激活了核黄素代谢途径,核黄素参与呼吸链中复合物I和复合物II的相关代谢反应,参与清除ROS。Pb胁迫导致吡哆素代谢途径中的基因显着上调,施加黄酮醇后更加促进了吡哆素代谢途径,吡哆素能显着增强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抗逆性,Pb胁迫所导致的侧根增多可能与吡哆素代谢有关。Pb胁迫下抗坏血酸代谢途径没有显着变化,施加黄酮醇却显着激活抗坏血酸代谢途径,合成更多抗坏血酸参与自由基消除,同时可以减轻Pb胁迫对叶绿体以及膜系统所造成的氧化损伤。Pb胁迫以及施加黄酮醇均显着激活了谷胱甘肽代谢途径,清除自由基所产生的氧化损伤的同时,生成PCs(植物螯合素)螯合金属离子使植物免受其毒害。硫代谢途径在Pb胁迫以及黄酮醇施加后也呈现显着激活效应,主要与含巯基肽类物质{植物螯合肽(PCs)、谷胱甘肽(GSH)和金属硫蛋白(MTs)等}螯合金属离子密切相关。ABC转运途径在Pb胁迫以及施加黄酮醇后显着激活,不仅与植物供能有关,更重要的是参与重金属转运及解毒过程。Pb胁迫影响呼吸链(琥珀酸氧化还原酶、NADH氧化还原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和ATP合成酶)中的关键基因,干预氧化磷酸化途径中的ROS的产生与清除过程;外源施加黄酮醇恢复了氧化磷酸化途径中被Pb胁迫诱导的基因,同时激活了抗氧化酶等系统参与氧化磷酸化过程消除过量ROS。此外,Pb胁迫显着影响光合磷酸化途径,施加黄酮醇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这可能与吡哆素代谢和抗坏血酸代谢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叶小琴,张成浩,戴涛涛,陈军,胡鹏[7](2019)在《酚酸及黄酮醇结构对其二元复合体系抗氧化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抗氧化活性相对较好的19种酚酸和7种黄酮醇分别进行二元组合,利用FRAP(铁离子还原法)和DPPH(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法测定133种酚酸-黄酮醇二元组合的抗氧化活性。以实验值与理论值的差值及差值率为衡量指标,研究酚酸及黄酮醇结构与二元复合体系抗氧化效应(协同、拮抗和加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酚酸和黄酮醇的结构对二元组合的抗氧化效应有明显的影响。在FRAP抗氧化模型中,肉桂酸型或有间苯二酚基结构的酚酸,其二元组合表现出协同效应;黄酮醇B环上的甲氧基结构可增强其二元组合协同效应,而酚酸或黄酮醇连接3,4-二联羟基结构不利于二元组合的协同效应;酚酸苯环上甲氧基数量越多其二元组合中表现的拮抗效果越显着(P <0.05)。在DPPH抗氧化模型中,对位羟基结构的酚酸其二元组合协同效应强于间位和邻位,酚酸连接位阻结构促使二元组合协同效应降低。本实验可以为设计新型膳食补充剂或强化食品时,选择多酚类化合物的最佳组合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刘鑫[8](2019)在《灯盏花素的全合成及黄酮醇类化合物新型合成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灯盏花素是存在于菊科飞蓬属植物灯盏花中的黄酮氧苷类化合物,包括灯盏花乙素和灯盏花甲素。灯盏花乙素是灯盏花素临床用药的主要成分。糖苷化反应是制备灯盏花素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传统糖苷化反应成本高、不利于工业化生产。本文设计了一种葡萄糖醛酸直接糖苷化的方案。该方案的特点在于利用适当保护的葡萄糖醛酸邻炔基苯甲酸酯给体在Au(I)催化下参与糖苷化反应,以及在温和条件下将硼基化氧化反应用于羟基在黄烷酮类化合物上的高效安装,从而简单方便的获得野黄芩素。随后建立了来自黄烷酮衍生物的反应序列,基于该反应序列设计了野黄芩苷及其类似物的新型合成途径。在此策略中,包括了逐步去保护的过程,保证了整体合成的高效率,定将在多样性合成黄酮类糖苷类似物中得到广泛应用。黄酮醇类化合物,也可称为3-羟基黄酮,是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要组分部分。它是一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中,其结构复杂多样,种类繁多,现已发现的大概有2000多种,在黄酮类化合物中的占有率约为总数的1/3。绝大部分黄酮醇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改善和调节心血管作用、抗炎、抗癌等作用。本文从叁羟基苯乙酮出发,重新合成黄酮骨架,并在黄酮C-3引入卤素,再与酰胺通过氨基酸介导的Goldberg反应与黄酮C-3卤素偶联,通过重排反应将酰胺转化为酯类化合物。最后通过简单的水解得到黄酮醇类化合物。(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叶勇,何璇,彭旗,范小娜,张忠杰[9](2019)在《油茶粕黄酮醇分离及其体内外抗自由基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脱脂后的油茶籽粕含有活性成分黄酮醇。通过70%甲醇回流提取,经2 mol/L盐酸水解后分离沉淀,再经丙酮萃取,获得油茶黄酮醇,得率2. 1%,纯度93. 8%。该分离方法简单快速,适合于工业化生产。产物经紫外、质谱、~1H-NMR和~(13)CNMR分析,其结构确认为山柰酚苷元。该产物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IC_(50)分别为0. 02%和0. 25%。小鼠灌胃1月后,血清和脑组织中MDA显着降低,SOD和GSH-Px活性显着增高(p<0. 05)。表明该黄酮醇对体内外自由基均有明显的清除效果,对脑损伤有较好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郭晓农,柴薇薇,柏家林,马忠仁[10](2019)在《罗布麻黄酮醇合成酶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RT-PCR技术和RACE方法克隆了罗布麻黄酮醇合酶基因,基因全长1 212 bp,其完整开放阅读框为1 008 bp,该基因被命名为AvFLS,序列分析表明其编码335个氨基酸,预估其蛋白质相对分子量为38.39 kD,等电点p I值为6.11,进化分析表明,AvFLS在进化关系上与马铃薯StFLS和花烟草NaFLS的亲缘关系最近,空间结构分析表明,AvFLS属于依赖2-酮戊二酸的双加氧酶家族,具有该家族蛋白保守的结构域、结合位点、活性位点及氨基酸。其蛋白质二级结构由24.48%的α-螺旋、15.52%的延伸主链和60%的随机卷曲构成。不存在信号肽、跨膜区,属于一种亲水性蛋白,定位在细胞质的概率较大。(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5期)

黄酮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雪菊中黄酮类化合物(2R,3R)-二氢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C1)可否减轻脂肪酸乙酯诱导的小鼠酒精性急性胰腺炎(FAEE-AP)的损伤。方法将30只健康SPF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他组小鼠均采用2次腹腔注射1.75 g/kg乙醇和200 mg/kg棕榈油酸的混合物,诱导酒精性急性胰腺炎模型。低、中、高3个剂量组在第0 h、4 h和8 h分别予以12.5、25、50 mg/kg C1腹腔注射。造模后24 h,检测其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胰腺组织胰蛋白酶活性,胰腺和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 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胰腺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受体2(Nrf2)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腺胰蛋白酶活性,血清IL-6水平、胰腺和肺的MPO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12.5 mg/kg)组的胰腺组织病理明显改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腺胰蛋白酶活性,血清IL-6水平、胰腺和肺的MPO活性降低(P<0.05),并能上调胰腺组织中Nrf2表达。结论 12.5 mg/kg C1能够通过增强Nrf2的表达,下调炎性因子IL-6,减轻FAEE-AP的损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酮醇论文参考文献

[1].叶小琴,张成浩,戴涛涛,陈军,胡鹏.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探究黄酮醇结构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食品科技.2019

[2].姚林波,夏庆,杜丹.雪菊中一种二氢黄酮醇糖苷对小鼠酒精性急性胰腺炎的作用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于婷婷.橙花龙胆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基因的功能分析[D].长春师范大学.2019

[4].李珂珂,弓晓杰.人参花蕾中的酰化黄酮醇苷类化合物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J].中草药.2019

[5].郑雪莲,李嘉仪,杨俊,郑国华.枇杷黄酮醇合成酶FLS基因表达与黄酮醇积累的相关性分析[J].福建农业科技.2019

[6].张旭.基于宏基因组技术研究Pb胁迫下黄酮醇对植物的抗逆机制[D].山东大学.2019

[7].叶小琴,张成浩,戴涛涛,陈军,胡鹏.酚酸及黄酮醇结构对其二元复合体系抗氧化效应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9

[8].刘鑫.灯盏花素的全合成及黄酮醇类化合物新型合成方法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9].叶勇,何璇,彭旗,范小娜,张忠杰.油茶粕黄酮醇分离及其体内外抗自由基活性[J].广州化工.2019

[10].郭晓农,柴薇薇,柏家林,马忠仁.罗布麻黄酮醇合成酶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论文知识图

一1银杏内酷A与B的鉴别F19.5一1TLCofGi...地锦草提取物黄酮醇HPLC图不同pH值对异鼠李素稳定性的影响宫颈癌小鼠实体瘤模型各组肝脏和肾脏组织病理切片(H.E.×4...宫颈癌小鼠胸腺组织切片(H.E.×400):...

标签:;  ;  ;  ;  ;  ;  ;  

黄酮醇论文_叶小琴,张成浩,戴涛涛,陈军,胡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