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褐煤温和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褐煤,温和,焦油,催化剂,碱土金属,碱金属,流化床。
褐煤温和气化论文文献综述
程相龙,王永刚,申恬,张海永[1](2017)在《胜利褐煤外热式气流床温和气化建模研究:模型的求解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建立的一维气流床温和气化模型,研究了其求解过程、对实验结果预测的准确性、对不同条件下气化结果的预测及对参数敏感性的分析。结果发现,92%预测值误差小于20%,75%预测值误差小于10%。模型预测不同条件下的气化结果,与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工业化实践吻合。预测结果显示,随停留时间延长,褐煤转化率、H_2和CO_2含量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CO先增加后减小,尤其在较高水蒸气浓度和温度下;在1%O_2气氛下,褐煤燃尽时间小于0.5 s,明显小于气化反应时间;大粒径褐煤气化煤气中CO+H_2含量较高,可能与不同粒径半焦的孔隙结构和反应性有关。氧化反应CO和CO_2分配系数α,单位反应体积内褐煤颗粒的初始含碳质量Γ及气固相有效接触(碰撞)面积Λ,3个参数的物理意义可以很好地解释参数变化时褐煤转化率和煤气组成的变化,褐煤转化率对参数Γ,Λ,α的的敏感性相同,CO+H_2含量对α的敏感性最强,Λ次之,Γ最弱。(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程相龙,王永刚,孙加亮,张海永,许德平[2](2017)在《胜利褐煤外热式气流床温和气化建模研究: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胜利褐煤为原料,在80 mm×3 000 mm下行气流床中进行了800℃/900℃气化实验,研究了炉内气固相流动特点、炉内反应分区、主要反应的动力学,进而建立了气化炉模型。结果发现,气相流动存在射流区、回流区、平流区,其中平流区占95%;实验条件下炉内依次发生热解、燃烧、气化反应;结合实验条件,利用缩合模型推导了H_2O-O_2协同作用影响下半焦氧化和气化反应的速率方程,发现它们分别受气膜扩散、化学反应控制,而且受协同作用影响,气化反应速率在添加氧气前后差异较大,故建模时采用推导的速率方程更切合实验条件和煤种特性;考虑H_2,CO,CH_4燃烧、半焦-CO_2/H_2气化,CO变换、CO-H_2甲烷化反应,忽略速率较小的焦油燃烧、半焦-H_2O甲烷化,CO_2-H_2甲烷化等反应;由于半焦微观结构的差异,不同温度和气氛下单位反应体积内气固相有效接触(碰撞)面积差异较大,建模时应分别考虑;通过以上研究建立了气化模型,模型预测值误差较小,92%预测值误差小于20%,75%预测值误差小于10%。(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程相龙[3](2017)在《褐煤温和气化反应及灰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高阶煤相比,褐煤具有氧含量高,挥发分高,富含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活性高等特点,能够在相对温和条件(较低温度)下进行气化,温和气化工艺日益受到研究者重视。由于不同研究者的关注点不同,或者氧化反应与水蒸气气化反应速率差异较大的缘故,多数研究者将褐煤温和气化过程中氧化反应与水蒸气气化反应分别独立研究,但实际的气化反应过程要复杂很多。关于褐煤气化过程氧化反应与水蒸气气化反应是否存在协同作用(单向或相互的促进作用)仍不清楚,至于协同作用的发生机理、方向性、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氧气/水蒸气浓度、反应器类型、挥发分-半焦作用)也有待研究。同时,煤灰的熔融性和结渣性是确定气化温度和排渣方式的主要依据,研究者提出了碱酸比等多种煤灰熔融性/结渣性判据,但预测效果并不理想,尤其结渣性判据,准确率多低于70%,有的只有20-30%。褐煤富含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这些判据的准确性可能更低。如何准确预测褐煤的熔融性和结渣性也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胜利褐煤为原料,在φ80×3000mm不锈钢气流床和φ40×200mm石英圆筒流化床中进行了 N2/O_2/H_2O/H_2O+O_2气氛下800/900℃气化实验,同时在石英流化床中还进行了 N2/O_2/H_2O/H_2O+O_2气氛下半焦原位气化(热态半焦直接气化)实验和半焦完全气化实验。研究了褐煤温和气化过程中氧化反应与水蒸气气化反应协同作用及其对气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同时,以108个煤样为依据,研究了低温共熔物对煤灰熔融性的影响;以264个煤样为依据,研究了低温共熔物对结渣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维气流床温和气化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氧化反应对水蒸气气化反应促进作用的提出及其宏观反应特征在气流床中,O_2+H_2O气氛下褐煤转化率明显大于O_2和H_2O气氛下之和,即向H_2O气氛中添加O_2后褐煤转化率的增幅大于O_2氧化作用导致的增幅,随着H_2O含量增大以及温度的升高此现象愈加明显。该协同作用主要是氧化反应对水蒸气气化反应的促进作用(以下简称“促进作用”)造成的。同时,借鉴收缩核模型并结合气流床气化实验条件推导了水蒸气气化宏观动力学方程,得到的速率方程(Z-(1-X)1/3)=tβkH_2O/R*ρC((?)H_2O)=KH_2O(φH_2O)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添加氧气后水蒸气气化反应速率和表观速率常数KH_2O明显增大,这是协同作用的宏观动力学特征。利用石英流化床反应器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也发现了同样的规律。(2)促进作用的机理氧化反应的开孔和扩孔作用使碳颗粒微孔数量、比表面积、孔容、吸附量大大增加,更多的碳表面活性位暴露出来,也促进了半焦中甲基、亚甲基、C=O键、C-O键的断裂和高活性的羧基COO-的生成,这些都有利于水蒸气气化反应的进行,尤其在高温和水蒸气含量较高时。同时,从水蒸气气化解离吸附机理来看,氧气的加入改变了反应气氛中COO、CO、H_2相对含量和水蒸气分子/活性碳原子内能,也有利于水蒸气气化反应的进行,这与水蒸气气化解离吸附机理相吻合。(3)促进作用的影响因素相对气流床,流化床反应器中促进作用不明显。这是由于,在流化床中水蒸气向炭粒表面扩散的传质速率较小,且水蒸气气化过程受膜扩撒控制,炭粒表面水蒸气全部参与气化反应,“无暇”利用氧气开孔/扩孔作用提供的有利条件,活性位“闲置”,故促进作用不明显。提高气化温度、水蒸气浓度及氧气浓度有利于促进作用。在较低温度下(如800℃)提高水蒸气浓度,促进作用先增强后小幅减弱,在较高温度下(如900℃)提高水蒸气浓度,促进作用一直增强;促进作用的作用机理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些现象,进一步验证了促进作用机理的合理性和正确性。(4)褐煤灰熔融性的预测以我国59个煤样为对象,研究了灰熔融温度与低温共熔物的关系,提出的煤灰熔融温度预测式(软化温度小于1500℃)对108个煤样进行预测,90%预测值误差小于5%,在1300-1400℃,预测值误差小于2.4%。预测式应用于富钾钠褐煤(K20+Na2O≥2%),92%预测值误差小于5.0%。同时,提出了判断煤灰软化温度不小于 1500℃ 的充要条件:0.9≤SiO_2/Al2O3≤1.8且SiO_2+Al2O3≥78%,167个煤样中 154个煤样可以用该判据进行准确判断,准确性为92.2%。(5)褐煤灰结渣性的预测以我国264个煤样为依据,研究了低温共熔物对结渣性的影响和常用结渣性判据的准确性,提出的新判据A≥79.8%、64.1%<A<79.8%、A≤64.1%和B≤9.8%、9.8%<B<25.5%、B≥25.5%(A/B为煤灰中硅铝和/铁钙和,w%)分别对应轻微、中等、严重结渣,2个判据准确性分别为87%和83%;常用判据软化温度、碱酸比、铁钙比、硅铝比的准确性分别为79%、76%、24%和34%。判据运用于富钾钠褐煤(K2O+Na2O≥2%),准确性分别为83%和85%。(6) 一维气流床温和气化模型考虑促进作用影响下水蒸气气化反应、氧化反应等气固反应动力学和煤灰的熔融性/结渣性新预测式/判据,同时借鉴文献报道的气相反应动力学等,初步建立了气流床气化模型,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92%预测值误差小于20%,75%预测值误差小于10%;模型对不同气氛、停留时间、粒径下褐煤气化结果的预测,与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工业化实践吻合;模型预测胜利褐煤是中等结渣程度煤种,变形温度和软化温度分别为1240℃和1298℃,如果固态排渣,借鉴大型流化床气化炉操作经验,建议胜利褐煤温和气化温度宜不大于1150℃。(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期刊2017-03-23)
孙加亮[4](2015)在《褐煤温和气化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相对匮乏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在我国能源利用中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我国的褐煤资源比较丰富,对褐煤进行有效清洁利用是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与高阶煤相比,褐煤具有氧含量高,挥发分高,富含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等特点,是气化的优质原料,能够在相对温和条件下进行气化。褐煤在热解和气化过程中的反应特性与高阶煤不同,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直接采用商业化的气化技术,难以充分利用褐煤煤质特性,开发新型的气化工艺以满足褐煤的清洁利用是非常必要的。新型气化工艺主要是在相对较低温度下,利用气流床对褐煤快速加热气化,在炉体下部对挥发分和半焦分离,然后对它们进行重整和气化,所产生的合成气经过催化转化,除去少量的焦油以提高合成气的质量。基于此,利用实验室模拟气流床反应器研究褐煤的气化反应特性,为气化炉设计和工艺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基础参数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针对褐煤的特点,搭建了小型的模拟气流床反应器,研究了胜利褐煤在不同反应气氛,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下的气化特性,总结了气化产物变化规律,分析了气化所得半焦的微观结构,阐明了褐煤气化过程中芳香环结构和含氧官能团的演化规律及其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迁移的影响,并和半焦的反应性进行了关联,为半焦的气化提供理论指导。进一步研究了粒径和停留时间对褐煤水蒸气气化反应的影响,明确了影响不同粒径褐煤气化反应差异的主要因素。分析了不同粒径褐煤气化所得半焦的氧气反应性和CO2反应性,建立了气化半焦的CO2反应动力学函数,计算了指前因子和活化能。由于气化反应的温度较低,煤气中含有少量的焦油,需要对其进行催化分解,提高煤气质量,减少焦油的不利影响。以胜利褐煤为原料制备半焦并活化,测试了半焦作为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用于提升煤气质量的可行性,为新型气化工艺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论文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⑴通过研究反应气氛对胜利褐煤气化特性的影响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胜利褐煤的碳转化率随水蒸气浓度的增加而缓慢增加,添加氧气后碳转化率显着提高,同时提高了煤气组分中H2的含量,CO和CO2含量的变化与氧气的相关性较大。胜利褐煤中含有的含氧官能团,如C=O和羧基,气化后含量大幅降低,-CH3、-CH2-等脂肪族基团大幅减少。添加的氧气加速脂肪结构和含氧官能团的断裂,增加半焦的缩合程度。水蒸气能够增大半焦结构中的芳香环系统,增加结构的有序性。添加氧气后,更多的小环和无定形碳结构发生反应而消耗掉,促使半焦结构的有序性进一步提高,这些结构的变化,影响了后续半焦反应性的大小。水蒸气能够降低气化所得半焦的反应性指数,添加氧气后,降低幅度增大;在单纯氧气环境下,低浓度的氧对所得半焦的反应活性影响较小。⑵通过研究褐煤气化所得半焦的微观结构表明,在h2o和h2o+1%o2气氛,水蒸气能够降低半焦中小芳香环与大芳香环的相对含量,增加结构的有序度。添加的氧气在800℃时对芳香结构影响较小,而升高温度到900℃时,对结构的作用更大。在氧气气氛,1%~3%浓度的氧气对半焦的芳香结构影响较小。半焦中含氧结构的变化,主要由氧化和脱氧反应决定。在h2o气氛下,半焦以脱氧反应为主,降低了含氧基团数量;添加1%o2后,含氧基团数量进一步降低;温度升到900℃时,氧化反应的影响大于脱氧反应,含氧基团数量增加。在氧气气氛下,半焦的含氧结构,随氧浓度的增加均缓慢增加。结合xps分析得出,半焦的含氧量,在温度为800℃时,主要由c=o基决定,而到900℃时,coo-基团的影响较大。半焦的结构演化行为影响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迁移,在h2o+1%o2气氛,温度为800℃和900℃条件下,添加的o2对na挥发的影响机理不同,在温度为800℃时,氧气促进na的挥发,但温度为900℃时,焦中残留的na含量升高。半焦结构和碱金属、碱土金属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半焦的反应性。半焦的反应性随着芳香结构中小环与大环相对比值的增加而增大,随含氧官能团的数量的增加而增高。半焦的反应性指数与拉曼谱带比值i(gr+vl+vr)/id的相关性很好。半焦的结构是影响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迁移和半焦反应性的主要因素。⑶对半焦的孔隙结构进行研究表明,在h2o、o2及其混合气氛下,褐煤气化所得半焦的吸附等温线以第ii类曲线为主,吸附回线的形态基本相同。表明褐煤气化半焦具有连续的较完整的孔体系,孔隙结构类似;而孔的数量、孔容、孔径分布不同。根据孔容积和孔径分布可知,h2o+1%o2气氛所得半焦孔总容积大于h2o气氛与1%o2气氛下总孔容积的和。叁种气氛下所得半焦中的大孔均较少,具有一定比例的中孔和微孔。中孔数量的相对顺序是:h2o>o2>h2o+1%o2。半焦的比表面积随h2o浓度增加,先增大,然后趋于稳定;在h2o、1%o2混合气氛下,比表面积随h2o浓度增加,呈线性增长;在o2气氛下,随o2浓度的增加,也呈线性增长;h2o+1%o2混合气氛所得半焦比表面积远大于h2o气氛,1%o2气氛下比表面积之和。本实验条件下,在褐煤气化过程中,随着微孔容积与总孔容积比值和比表面积的增大,褐煤的气化反应增强,导致转化率增加。转化率与二者的关系式为,x=0.196(vm/v)+45.651,x=0.037s+48.066。⑷在不同粒径褐煤的水蒸气气化过程中,影响碳转化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粒径大小,而停留时间的影响较小。在实验温度下,褐煤的水蒸气气化反应中,内扩散对大粒径煤粉的气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对小粒径煤粉的影响较小。大粒径的煤粉在气化时的二次反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煤气组分含量,小粒径煤粉气化生成的煤气组分主要受停留时间的影响,随停留时间减小而降低。在气化温度相同的情况下,Na组分的挥发主要受停留时间的影响。不同粒径的褐煤气化所得半焦中Mg和Ca的含量变化规律是,小粒径褐煤制得半焦中的含量随停留时间减小而增高,大粒径褐煤制得半焦中的含量变化较小,小粒径褐煤制得半焦的Mg和Ca含量比大粒径褐煤制得半焦中的含量高。小粒径褐煤制得半焦中的Ca、Mg含量主要受停留时间的影响,大粒径褐煤制得半焦的含量受内扩散和停留时间的影响。⑸通过分析褐煤气化所得半焦的氧气反应性和CO2反应性可知,在水蒸气气化反应中,大粒径的褐煤在不同停留时间所得半焦的氧气反应性存在最小值,提高温度后,气化剂流量的影响程度增大;小粒径褐煤气化制得半焦的氧气反应性随停留时间的增大而减小。温度是影响半焦CO2气化反应的主要因素,较高的温度可以激活半焦中的惰性组分,减小其它因素的影响。⑹通过对褐煤半焦的动力学研究表明,均相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褐煤半焦CO2气化的碳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采用[-ln(1-x)]1/2和[-ln(1-x)]1/3两种模型计算的活化能相差较小,均在75~110kJ·mol-1之间。小粒径褐煤气化制得半焦的CO2气化反应活化能略低于大粒径褐煤制得半焦的活化能,小粒径褐煤半焦更易于发生气化反应。⑺褐煤半焦能够作为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对挥发分进行原位催化转化。实验结果表明,褐煤水蒸气气化产生的挥发物(焦油和煤气)在char、Ca/char和Ni/char催化剂作用下,将少量的焦油催化转化为CO和H2,促进水煤气变换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H2含量,降低CO含量,有效地转化为富氢合成气。在褐煤水蒸气催化气化实验中,Ca/char和Ni/char在提高H2的含量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char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相对较低。实验证实,采用胜利褐煤制备的半焦是优良的催化剂载体,含氧官能团在挥发物催化重整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序的碳结构决定了催化剂在水蒸气催化气化中的反应活性。碳的结构和反应性是影响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而孔隙结构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期刊2015-04-16)
王芳杰[5](2014)在《胜利褐煤温和气化焦油催化重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两段式石英流化床反应器进行褐煤气化实验,采用四种不同方法制得的半焦催化剂(未活化半焦、水蒸气活化半焦、氨水活化半焦、氨气活化半焦),将气化产生的焦油在半焦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原位重整,并采用冷态溶剂吸收的方式收集未能发生重整的焦油组分。并通过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焦油成分及相对含量、通过气相色谱检测气体成分及相对含量。在与气化实验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褐煤热解实验研究水蒸气对焦油的重整作用,研究了温度、升温速率、催化剂及气氛对焦油和气体的产率、组成的影响。同时通过多种方法对使用前后的半焦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并提出半焦催化重整焦油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半焦催化剂对焦油的重整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在使用氨气活化半焦催化剂时,胜利褐煤900℃气化的焦油产率为0.45%,用GC-MS测试焦油组分仅测出微量的菲,无其它组分测出。与相同条件下不使用催化剂的情况相比,焦油产率下降了88.72%,气体产率增加了5.16%,气体中的有效气体含量从82.90%增加到83.83%。(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期刊2014-04-08)
何屏,尹承绪,张绪祎[6](2005)在《昭通褐煤温和气化的研究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云南昭通褐煤采用流化床技术,用褐煤半焦作热载体的连续温和气化工业性模拟试验。处理能力150kg/h,冷煤气效率大于70%。裂解煤气产率335m3/t,热值12·44MJ/m3。水煤气产率382m3/t,CO+H2=64·25%。焦油产率1·5%,表明该装置在试验条件下,焦油中的重质部分已经裂解,挥发物中只回收到少量的轻质焦油;从而避免了以往半焦固体热载体热裂解过程中的堵管问题。半焦粉是shell法气化的好原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科学》期刊2005年S1期)
陈永国[7](2001)在《褐煤温和气化试验及预测焦油产率的数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褐煤温和气化技术是一项洁净煤技术,仅是一个热加工过程,常压生 产,不用氧气和氢气,即可制得煤气和焦油。本文综述了煤温和气化技术 的历史沿革、优势和不足、基础研究、应用现状以及温和气化机理等,并 提出应用这一技术对云南褐煤进行转化利用,可以有效利用煤炭资源,保 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作者主要研究了温和气化技术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昭通褐煤温和气化 试验和建立预测焦油产率的数学模型。 温和气化试验在自制的一台固定床气化炉上完成,结果表明:影响褐 煤温和气化的因素包括温度、升温速率、煤粒径、炉内停留时间以及催化 剂等;本文对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和分析,得出褐煤温和气化的最 优操作参数:控制较高的温和气化温度(550-750℃),适当延长炉内停留 时间,较小的煤粒径有利于温和气化反应,较快的升温速率有利于挥发分 的析出,适量的催化剂CaO可以提高挥发物的产率。 另外,本文还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文献中褐煤焦油产率的实测 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预测焦油产率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式: 焦油产率(wt%,d_(maf))=59.9220-0.5202[O~r+S~r]-0.5467[C~r] 该模型虽然仅考虑了煤种这一影响因素,但较之文献提出的Neavel模型, 能更好地预测中国褐煤温和气化的焦油产率。(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01-06-30)
周仕学,戴和武,曲思建[8](1998)在《褐煤内热式回转炉温和气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褐煤经内热式回转炉温和气化生成高活性粒状半焦、低热值煤气和低温焦油。研究了工艺条件和煤质对温和气化产品产率和性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洁净煤技术》期刊1998年02期)
褐煤温和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胜利褐煤为原料,在80 mm×3 000 mm下行气流床中进行了800℃/900℃气化实验,研究了炉内气固相流动特点、炉内反应分区、主要反应的动力学,进而建立了气化炉模型。结果发现,气相流动存在射流区、回流区、平流区,其中平流区占95%;实验条件下炉内依次发生热解、燃烧、气化反应;结合实验条件,利用缩合模型推导了H_2O-O_2协同作用影响下半焦氧化和气化反应的速率方程,发现它们分别受气膜扩散、化学反应控制,而且受协同作用影响,气化反应速率在添加氧气前后差异较大,故建模时采用推导的速率方程更切合实验条件和煤种特性;考虑H_2,CO,CH_4燃烧、半焦-CO_2/H_2气化,CO变换、CO-H_2甲烷化反应,忽略速率较小的焦油燃烧、半焦-H_2O甲烷化,CO_2-H_2甲烷化等反应;由于半焦微观结构的差异,不同温度和气氛下单位反应体积内气固相有效接触(碰撞)面积差异较大,建模时应分别考虑;通过以上研究建立了气化模型,模型预测值误差较小,92%预测值误差小于20%,75%预测值误差小于1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褐煤温和气化论文参考文献
[1].程相龙,王永刚,申恬,张海永.胜利褐煤外热式气流床温和气化建模研究:模型的求解及应用[J].煤炭学报.2017
[2].程相龙,王永刚,孙加亮,张海永,许德平.胜利褐煤外热式气流床温和气化建模研究:模型的建立[J].煤炭学报.2017
[3].程相龙.褐煤温和气化反应及灰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7
[4].孙加亮.褐煤温和气化特性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
[5].王芳杰.胜利褐煤温和气化焦油催化重整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
[6].何屏,尹承绪,张绪祎.昭通褐煤温和气化的研究试验[J].中国工程科学.2005
[7].陈永国.褐煤温和气化试验及预测焦油产率的数学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1
[8].周仕学,戴和武,曲思建.褐煤内热式回转炉温和气化的研究[J].洁净煤技术.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