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纳米结构论文_张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分子纳米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结构,动力学,高分子,粒子,微结构,层状。

高分子纳米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帆[1](2019)在《高分子直接插层构建纳米层状异质结构及高效储能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维层状材料,如过渡金属硫化物(TMDs)、过渡金属碳化物或氮化物(MXenes)、六方氮化硼(h-BN)、石墨氮化碳(g-C3N4)、层状金属氧化物等,因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质和易于加工等特点,在能量转化和存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体相二维层状材料一般多以层间范德华力作用形成堆迭结构,极大妨碍了材料活性位点的充分暴露和(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17期)

邹新宇,黄宜军,丛彦茹,何永玲,潘宇晨[2](2019)在《基于AFM微加工技术制造微结构模板中纳米级高分子聚合物的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一种利用非对称聚合的叁嵌段共聚物(SEBS(Styrene-Ethylene-Butylene-Styrene(SEBS))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自组装特性制造大规模整齐排列纳米阵列的分层方法,该方法混合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种策略。通过AFM(原子力显微镜)获得的硅基上各式各样的微观结构被用来作为球形和高长径比圆柱形聚合物排列的模板。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微加工技术的引入,实现了多畴有序阵列的定向排列,并利用硅基的形貌来控制叁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过程。这种"图外延"的方法可以被应用在软硬混合的情况下,即凝聚态物质系统。此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法的混合运用,是一种新颖的实现分子自组装和普遍采用的形态学约束相并行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实现二者并行的基础及沟通桥梁。(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19年01期)

李新红,崔静,吴诗德,周立明,方少明[3](2018)在《铁电高分子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电聚合物,尤其是聚偏氟乙烯均聚物(PVDF)、聚偏氟乙烯与叁氟乙烯共聚物P(VDF-TrFE)作为一种重要的智能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容器、传感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和电光调制器等领域[1]。由于纳米受限原因,聚合物在纳米尺寸下显示出与本体不同的性质[2]。本文拟制备可控结构的P(VDF-TrFE)纳米结构并探讨纳米结构下其铁电性能的变化。首先,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P(VDF-TrFE)纳米球[P(VDF-TrFE) NPs],然后选择溶剂进一步制备镶嵌于导电高分子聚(3-己基噻吩)(P3HT)薄膜中的纳米结构[P(VDF-TrFE) NPs@P3HT],详细探讨纳米尺度下P(VDF-TrFE)的铁电性能相对于本体的变化。原子力显微镜压电模式(PFM)测试表明即使分散于P3HT连续薄膜中,P(VDF-TrFE)纳米球仍具有良好的铁电性,而且其矫顽电场相对于薄膜更低,在有机非易失性存储领域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河南省化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8-09-28)

邱军军[4](2018)在《含齐聚倍半硅氧烷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同时具备有机以及无机材料的特性,因此其研究及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多面体齐聚倍半硅氧烷(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POSS)是以硅氧键作为骨架具有笼型或环形结构的分子。制备含POSS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一般是通过两种方法:即化学方法与物理共混法。由于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相容性的差异,单纯的物理共混方法很容易导致材料的宏观相分离。化学方法是指对齐聚倍半硅氧烷进行改性使其具有反应性官能团或与基体材料相容的结构,以增加无机组分与基体的相容性。双夹板齐聚倍半硅氧烷(Double Decker Silsesquioxane,DDSQ)是一种典型的POSS分子。本文主要是通过硅醚化反应、硅氢化加成反应以及Heck反应等方法合成了不同取代基的四官能度齐聚倍半硅氧烷(DDSQ),并将其引入到高分子材料中制备了不同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同时研究了这些含DDSQ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含DDSQ的有机-无机聚酰亚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通过5,11,14,17-四乙烯基DDSQ与对溴苯胺发生Heck反应,合成了5,11,14,17-四苯胺基DDSQ。随后,将此DDSQ引入聚酰亚胺中制备了有机-无机聚酰亚胺材料。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考察了其形态结构,结果表明DDSQ以纳米微相的形式存在于聚酰亚胺基体中。通过热重分析仪(TGA)以及接触角测试,研究了DDSQ的引入对聚酰亚胺材料的热性能以及表面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DSQ的加入提升了聚酰亚胺材料的热稳定性以及表面疏水性。通过介电仪研究了材料在引入DDSQ后的介电性能,结果表明DDSQ的引入显着降低了材料的介电常数。2.含DDSQ的环氧树脂及苯并恶嗪树脂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1)通过使用5,11,14,17-四苯胺基DDSQ作为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制备了热固性环氧树脂。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改性环氧树脂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DDSQ以纳米微区形式存在于环氧树脂基体中。通过介电仪研究了DDSQ改性环氧树脂的介电性能,结果表明了DDSQ的加入降低了环氧树脂的介电常数。通过热重分析(TGA)与动态热力学分析(DMTA)研究了材料的热力学性能,结果表明DDSQ的引入显着提高了环氧树脂的热稳定性且降低了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2)通过使用5,11,14,17-四苯胺基DDSQ与苯酚以及多聚甲醛制备了含DDSQ的有机-无机聚苯并恶嗪树脂材料(PBZ-DDSQ)。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DDSQ以纳米聚集体形式存在于苯并恶嗪树脂基体中。通过介电仪研究了材料的介电性能,结果表明DDSQ的加入降低了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并且介电损耗维持在较低水平。通过热重分析(TGA)与动态力学分析(DMTA)考察了材料的热力学性能,结果表明DDSQ的加入提高了材料的热稳定性且增大了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3.含DDSQ羟基聚氨酯的合成、结构及其性能研究。通过5,11,14,17-四氢DDSQ与烯丙基的环状碳酸酯经硅氢化加成反应制得含DDSQ的环状碳酸酯并制备了含有DDSQ的羟基聚氨酯材料。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材料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DDSQ以0.5μm尺度的微相形式存在于羟基聚氨酯基体中。通过热重分析(TGA)与动态力学分析(DMTA)考察了材料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DDSQ的引入提高了材料的热稳定性。通过接触角测试考察了材料的表面疏水性能,结果表明DDSQ的引入提高了材料的表面疏水性能。(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毛舟[5](2018)在《几种具有同轴结构的石墨烯/高分子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静电纺丝得益于其简单易操作,可使用的原料来源广泛,所制得的材料比表面积大、孔隙多而在组织工程、纳米电子器件、电池和电极材料、化学及生物传感器、催化剂、环境清洁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石墨烯由于其极好的热、力、光学等性能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本研究运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PVA、PLA、PAN与GO的具有不同结构的复合纳米纤维膜。本文首先通过对纺丝各种参数的调控,以及改变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的浓度,制备了叁种不同高分子与GO的同轴、混纺的复合纳米纤维。通过TEM、SEM、Raman、DTG等表征手段对复合纳米纤维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纤维表面光滑,直径均匀,无明显氧化石墨烯漏出,在Raman光谱中有明显的氧化石墨烯特征峰,说明GO被成功包覆或混合其中。氧化石墨烯的掺入有效提高了纤维的热稳定性,即使采用不同的纺丝技术,相同含量的GO,对热稳定性的提升效果相似。氧化石墨烯的掺入影响着纤维膜的力学性能,当GO含量相同时同轴纺丝的纤维膜力学性能明显优于混纺。另外,本文通过向PLA体系中添加RhB等荧光染料探讨材料的载释药性能,GO的加入提高了PLA体系药物的释放量,同轴技术则有效抑制了载药纤维的暴释现象。向PAN体系中加入Pt、Fe来探讨材料的性能。FePt合金在PAN体系的含量过低使得退火后的材料电催化性能不佳。Fe的分布方式和退火温度影响着降解效率。退火温度600℃和1000℃时的降解效率优于800℃,混纺降解速率更高,但从长久来看,催化效率是相同的,显示了鞘层对零价铁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焦贵省[6](2017)在《嵌段共聚物及高分子纳米复合物结构和动力学的计算机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机模拟中所采用的模型非常重要,它往往决定了所能研究体系的空间和时间尺度。近些年理论模拟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从全原子构建粗粒化模型的方法来解决全原子模拟中较小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问题,其中玻尔兹曼迭代反演(interative Boltzmann inversion,IBI)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之一。但由该方法在特定热力学温度下获得的作用势往往很难移植到其它温度,其可移植性较差。本文首先针对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熔体,在玻璃态及熔融态分别选取两个不同温度点构建模型,并采用两点拟合法解决了该模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可移植性问题。通过比较粗粒化与全原子模型在体系密度、单体间径向分布函数、链内键长、夹角分布、链回转半径等物理性质,表明该方法构建的粗粒化模型在结构性质方面与全原子模型完全一致。该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作用势的温度可移植性问题,也为不同温度下的粗粒化模型的构建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制备小尺度的有序结构已成为当下急需突破的技术瓶颈。由于不同嵌段之间的不相容性,嵌段共聚物通过发生微观相分离可形成多种有序纳米结构。例如实验上通过制备小分子量线性两嵌段共聚物已实现10纳米级纳米结构的制备。另外,利用改变链的拓扑结构亦可达到改变结构尺寸的目的,比如环型嵌段共聚物形成的有序尺寸普遍比线性分子要小。而近期的实验及理论研究又表明,链长的多分散性将对嵌段共聚物微观相分离形成不可忽略的影响。本文运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DPD)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多分散性对短链线性和环状两嵌段共聚物微观相分离的影响。对于短链线性两嵌段共聚物相分离行为,在单分散和单侧多分散体系中,DPD模拟结果几乎完美重现了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测。并且在单侧多分散体系中发现了无规双连续(Bicontinuous,BIC)结构的形成。而在两侧多分散体系中,由于高度不对称链的存在,有序无序转变点升高。而对于环状两嵌段共聚物,由于本身两个嵌段的特性及自由末端的减少和两个节点的出现,线性两嵌段和叁嵌段共聚物自组装的特点在环状两嵌段共聚物的相行为中均有所体现。在单分散和单侧多分散体系中,环状两嵌段共聚物自组装行为与线性两嵌段共聚物基本相同,最大的不同在于环状体系的有序无序转变点较大。在两侧多分散体系中,环状两嵌段共聚物自组装行为更类似于线性叁嵌段共聚物。并且当形成双连续结构的嵌段长度一致时,环状两嵌段共聚物形成的BIC结构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更适用于太阳能电池等方面的应用。另一方面,急速发展的材料科学及人们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促使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纳米复合材料领域,其中更以纳米粒子体系最受欢迎。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Simulation,MD)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交联软纳米粒子对高分子链运动的影响。并指出了在不同温度下带来不同影响规律的原因,交联纳米粒子是一种软纳米粒子,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交联纳米粒子具有较大的形变能力,可以加速高分子熔体链的运动;随着温度的降低,交联纳米粒子形变能力下降,导致纳米粒子的加入对高分子链的运动带来了额外的自由能垒,反而降低了熔体链的运动能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11-01)

颜枫,邱东[7](2017)在《长链高分子-纳米颗粒溶液复合体系的结构与动态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良溶液中高分子线团处于舒张状态,尺寸较小的胶体颗粒能够进入线团内部,从而形成单链线团包含多个胶体颗粒的复合体。由于吸附作用,每个胶体颗粒可以作为一个物理交联点导致高分子线团发生分子内交联,导致高分子链坍缩,宏观上表现为复合体系流体力学尺寸的降低,对应于体系粘度的降低。另一方面,胶体颗粒由于高分子链的桥联作用而靠近,它们之间的静电排斥力将大幅增强。单条高分子链中的胶体颗粒数量超过一定阈值时,胶体颗粒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将导致高分子链出现扩张的现象,宏观上表现为复合体系流体力学尺寸的增加,对应于体系粘度的上升。由于高分子-胶体颗粒复合结构尺寸的扩展,高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也将得到体现,形成分子间复合体系,进一步带来结构和动态行为的变化。联合流变和动态、静态散射技术,上述变化过程能够得以阐明。(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期刊2017-10-10)

贾祥蒙,钱虎军,吕中元[8](2017)在《温度对高分子熔体/单链纳米粒子复合物界面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单链交联纳米粒子(SCNP)有独特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目前关于交联球内部的结构、交联球与熔体链的界面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对界面动力学性质的影响仍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我们发展并利用reverse mapping方法,从粗粒化模型出发成功重建了体系的原子细节,进而利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复合物中的界面结构及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下降,SCNP中的苯环倾向于沿着链骨架平行排列,导致在SCNP内部形成明显的层状结构,同时交联键也经历了由"松"到"紧"的转变,最终导致SCNP发生了由"软"球到"硬"球的转变。由于交联键的存在,低温下SCNP的内部出现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并最终被外围高分子熔体链所占据。此外,降温过程中SCNP的硬化以及低温下SCNP与熔体链的相互穿插使得SCNP与熔体链在界面处的协同运动性增加,同时也暗示着这类复合材料玻璃态的力学性能会得到加强。(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E:高分子理论计算模拟》期刊2017-10-10)

曹芬[9](2017)在《纳米粒子表面接枝聚醚高分子刷及其对聚氨酯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聚氨酯(PU)是一类以氨基甲酸酯为基本重复单元的高分子材料,由多异氰酸酯与多元醇,在催化剂及助剂存在下反应而成。由于原材料品种多样及分子结构可调等特点,广泛应用在泡沫塑料、弹性体、涂料、胶黏剂等行业。通过调控交联密度PU可表现出非常宽的硬度范围,其中应用最多为硬质聚氨酯泡沫(RPUF)和聚氨酯(PU)弹性体。然而,RPUF在弯曲、冲击强度、热稳定性、尺寸稳定性等方面仍有不足;此外,PU弹性体的起始模量低、保持高的弹性很难同时提高其模量,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有机、无机、纳米材料的特点,因而具有很广泛的应用。然而,纳米粒子存在比表面大、极易团聚、与聚合物基体相容性差等特点,难以实现对聚合物增强增韧的作用。众所周知,在纳米粒子表面接枝聚合物是最有效的表面修饰方法之一,减小纳米粒子团聚,提高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的相容性。本文首先采用stober法合成SiO2粒子;然后,引入3-甲基丙基叁甲氧基硅烷(GPS)于SiO2表面,并通过开环聚合法(ROP)在接枝了 GPS的SiO2表面成功接枝聚环氧丙烷(PPO)高分子刷;最后研究反应条件(温度、时间、单体添加量)对SiO2表面高分子刷接枝量的影响。同时采用ROP法分别在A200、多壁碳纳米管表面接枝聚环氧乙烷(PEO)高分子刷,成功制备PEO-g-A200、PEO-g-MWNT。通过将不同填充量改性前后的A200和MWNT分别填充到RPUF中,制备出 A200/RPUF、PEO-g-A200/RPUF 和 MWNT/RPUF、PEO-g-MWNT/RPUF,并研究不同填充量改性前后的纳米粒子对RPUF的热稳定性、泡孔结构、机械性能等影响。研究发现,对比MWNT/RPUF,PEO-g-MWNT/RPUF具有更好的热机械性能,这可能是因为PEO-g-MWNT与RPUF之间存在强烈的价键作用以及有效的应力传递。此外,添加2.0 wt%的PEO-g-MWNT可以引起RPUF的比强度(σ/ρ)和比模量(E/ρ)分别提高3.57%和15.75%。对比纯RPUF,添加 3.0 wt%PEO-g-MWNT使得RPUF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11 8 ℃提高到13 5 ℃。当添加0.5 wt%A200时,复合泡沫的压缩强度和Tg都最大,其值分别为19.11 MPa·cm3g-1和136.2 ℃。说明纳米粒子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复合泡沫的Tg,填充量过高反而降低了复合泡沫的性能;对于PEO-g-A200/RPUF来说,随着填料PEO-g-A200含量的增加,复合泡沫的Tg逐渐增加,并在填充量为3.0 wt%时,Tg达到最高值为137.2 ℃。通过将不同份数改性前后的MWNT分别填充到PU弹性体中,研究MWNT、PEO-g-MWNT对PU弹性体的热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随着PEO-g-MWNT含量的增加,Tg向高温移动,说明PEO-g-MWNT与PU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阻碍了 PU分子链的运动。随着MWNT添加量的增加(0.1-1.0wt%),PU/MWNT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先增加后减少;且当MWNT添加量为0.5 wt%时,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明显增大,其值分别为36.4 MPa、1085%。填充量高时(1.0wt%),复合材料的起始模量较大,而断裂伸长率最小,可能是MWNT在基体中容易团聚所致。而对于PU/PEO-g-MWNT复合材料来说,当添加量为0.5 wt%时,其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最大,分别为48.3 MPa、1060%。PU/PEO-g-MWNT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明显优于PU/MWNT,这是因为PEO-g-MWNT与PU弹性体基体之间存在较强的共价键作用,能够在裂缝增长过程中形成桥梁作用,增强韧性的同时提高其强度。(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25)

黄雯[10](2017)在《pH响应性高分子@CaCO_3核壳结构有机—无机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载药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无机/聚合物粒子兼具无机物、聚合物的特性,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因此在生物、医药、催化、电化学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核壳结构粒子的设计制备和无机壳层材料结构调控上,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pH响应性共聚物@CaCO_3核壳结构微球的制备(一)先后通过分散聚合和种子乳液聚合制备了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DEA)、4-乙烯基苯磺酸钠(SSS)叁元聚合物乳胶粒子(P(St-DEA-SSS)),其中PSt作为疏水核,PDEA赋予乳胶粒子pH响应性,而PSSS链段可诱导碳酸钙在乳胶粒子表面进行沉积。DLS结果显示,所得P(St-DEA-SSS)乳胶粒子直径约为1μm(p H>7.1),当体系pH值小于6.0后,粒径迅速增大到1.5μm,表现出明显的pH响应性。(二)以CaCl_2为钙源,在溶有Na_2CO_3的P(St-DEA-SSS)水分散体系中,将CaCO_3沉积在乳胶粒子表面制备了P(St-DEA-SSS)@CaCO_3核壳结构微球。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固体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SUV-Vis)和同步热分析仪(STA)对微球的结构、形貌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STA结果显示微球中聚合物含量为17.94%。(叁)以乙酰水杨酸和盐酸二甲双胍为模型药物,研究了该核壳结构微球的载药及释放性能。结果表明,该微球载药量可以达到90%,并且其CaCO_3外壳在酸性条件下快速溶解,部分药物的快速释放,而其中的聚合物内核可以实现药物的缓释,从而实现药物的阶梯释放功能。二、2,3-环氧丙基叁甲基氯化铵改性明胶溶液中碳酸钙结晶首先将2,3-二环氧丙基叁甲基氯化铵(EPTAC)与明胶在弱碱性条件下反应制备2,3-二环氧丙基叁甲基氯化铵改性明胶,然后用于调控CaCO_3结晶。研究了改性明胶和钙离子浓度、反应温度及老化时间对CaCO_3结晶的影响。通过SEM、T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粉末X射线衍射(XRD)及热重分析(TGA)对碳酸钙粒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一)随着改性明胶浓度的增大,CaCO_3晶体的平均粒径变小,边缘变钝;CaCO_3结晶中球霰石的数量减少,方解石结构增多。(二)当Ca~(2+)浓度较低时,形成的CaCO_3结晶呈现两面凸的扁豆状,当Ca~(2+)浓度增大时,形成的CaCO_3结晶偏向菱形。随着Ca~(2+)浓度的增加,CaCO_3结晶中球霰石和文石的含量减少直至消失,而方解石的含量越来越高。(叁)在低温下,主要生成的方解石,随着温度的升高,产生了少量的球霰石和文石,且CaCO_3的结晶呈现多层盘状堆迭形态,粒径变大。(四)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一些较小的CaCO_3结晶不断溶解并重结晶,使得CaCO_3结晶不断生长,并且越来越趋于方解石这种热力学稳定形态。该研究对于聚合物调控CaCO_3结晶以及聚合物@CaCO_3核壳结构粒子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7-05-20)

高分子纳米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一种利用非对称聚合的叁嵌段共聚物(SEBS(Styrene-Ethylene-Butylene-Styrene(SEBS))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自组装特性制造大规模整齐排列纳米阵列的分层方法,该方法混合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种策略。通过AFM(原子力显微镜)获得的硅基上各式各样的微观结构被用来作为球形和高长径比圆柱形聚合物排列的模板。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微加工技术的引入,实现了多畴有序阵列的定向排列,并利用硅基的形貌来控制叁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过程。这种"图外延"的方法可以被应用在软硬混合的情况下,即凝聚态物质系统。此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法的混合运用,是一种新颖的实现分子自组装和普遍采用的形态学约束相并行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实现二者并行的基础及沟通桥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分子纳米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张帆.高分子直接插层构建纳米层状异质结构及高效储能应用[J].科学通报.2019

[2].邹新宇,黄宜军,丛彦茹,何永玲,潘宇晨.基于AFM微加工技术制造微结构模板中纳米级高分子聚合物的自组装[J].机械强度.2019

[3].李新红,崔静,吴诗德,周立明,方少明.铁电高分子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C].河南省化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8

[4].邱军军.含齐聚倍半硅氧烷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5].毛舟.几种具有同轴结构的石墨烯/高分子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6].焦贵省.嵌段共聚物及高分子纳米复合物结构和动力学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7

[7].颜枫,邱东.长链高分子-纳米颗粒溶液复合体系的结构与动态行为[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2017

[8].贾祥蒙,钱虎军,吕中元.温度对高分子熔体/单链纳米粒子复合物界面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影响[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E:高分子理论计算模拟.2017

[9].曹芬.纳米粒子表面接枝聚醚高分子刷及其对聚氨酯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D].西南科技大学.2017

[10].黄雯.pH响应性高分子@CaCO_3核壳结构有机—无机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载药性能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顺磁性核壳纳米微球(PLGA/PFPL)的透射...环糊精一碳纳米管超分子组装体的结构...多孔结构碳纳米纤维的扫描电镜照片:(...透明的柔韧性复合膜的光学图片(A)和...基于高分子相分离原理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有序介孔材料内组装一维高分子纳

标签:;  ;  ;  ;  ;  ;  ;  

高分子纳米结构论文_张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