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潜热形功能热流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潜热,流体,功能,微胶囊,比热,形相,材料。
潜热形功能热流体论文文献综述
刘东,李佳蓬,何蔚然,胡安杰,蒋斌[1](2018)在《微针肋内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换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入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替换现有传统工质冷却大功率激光器,实验研究了潜热型功能热流体与传统工质去离子水在高4mm、宽2mm、间距1mm的微针肋内的层流流动换热特性。结果表明:在雷诺数Re为625~1125范围内,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均表现出比水更好的冷却性能及更低的壁面温度,且存在最佳的质量分数值;相同工况下,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平均努谢尔数Nu大于去离子水,平均努谢尔数Nu随着雷诺数Re的增加而增加。拟合了平均努谢尔数与流体雷诺数、普朗特数、质量分数的经验的关系式,最大偏差为16.9%,可以较好反映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的换热特性;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沿着流动长度的方向存在一个稳定的局部换热强化区,且强化换热存在最佳的长度。(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8年11期)
何蔚然,刘东,胡安杰[2](2017)在《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在微矩形槽道中的流动换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加入到微矩形槽道中,并搭建实验台,对槽肋比分别为1∶1(1#槽道)和1∶2(2#槽道)的两个矩形微槽道内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的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雷诺数相同时,1#槽道质量浓度大时量纲壁面温度高,2#槽道质量浓度小时量纲壁面温度高,同时1#槽道质量浓度大时局部努谢尔数低,2#槽道质量浓度小时局部努谢尔数低,二者呈现了不同的特性;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沿着槽道长度方向的强化换热与潜热型功能热流体质量浓度及槽道结构有关,存在最佳的强化换热结构和浓度。(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何蔚然[3](2017)在《微细结构内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流动换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中国的能源被迅速消耗。工业、交通和建筑能耗占了社会能耗的绝大部分,其中,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在建筑能耗中,采暖空调能耗占据了主要部分,约为50%及以上。作为耗能大户的采暖空调系统从能源利用以及能源品质方面的节能进行了尝试,但任何空调系统从供能端到用能端都需要风机水泵的输配,而输配能耗约占总空调能耗的10%-20%。为了降低系统输配能耗,将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掺入热交换流体介质中,提高流体的储热密度和对流换热能力,应用到空调系统中,代替冷冻水系统中的工质,单位体积流体就可以带走更多的热量,因此在相同的换热量的情况下由流体驱动泵输送的流体量将大大减少,输送能耗大大降低。但是如果将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应用到空调系统中,其流过表冷器、板式换热器等换热部件时的换热特性如何还未可知,因此,本文尝试将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加入到微细结构中,并搭建实验台,对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在微细结构中的换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对去离子水在当量直径Dh=1.6mm和Dh=2.6mm的两个微针肋槽道内的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个槽道,当Re数一定时,壁面温度沿着流动方向不断增加,同一个位置壁面温度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而增大;对比#1针肋和#2针肋,在相同流量下,#2针肋的平均壁面温度是高于#1针肋,但是随着流量的增大,二者差异逐渐减小;在相同的槽道位置,换热Nu数随着流动Re数的增加而增加,单个槽道的平均努谢尔数Num均随着Re的增大而增大;基于实验结果,总结了平均努谢尔数Num数随着流体雷诺数Re、基于平均流体温度的普朗特数Prf、基于平均散热表面温度普朗特数Prw变化的经验关系式,拟合了局部努谢尔数Nux变化的经验公式。(2)对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在当量直径Dh=1.6mm的微针肋槽道内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相同Re数下,当有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存在时,其量纲I壁面温度明显低于去离子水,潜热型功能热流体表现出比水更好的换热能力;对比不同浓度的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可看出,当浓度为10%时,其量纲I壁面温度最低,因此可以说明存在最佳的浓度值,量纲I壁面温度受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浓度、流动状态、槽道结构形式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相同Re数下,局部努谢尔数Nux随着流动的进行而逐渐增大,并且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的换热Nu数大于去离子水,当流动进行到一定时候,去离子水Nu数迅速增加,从而超越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结合实验分析发现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在微针肋槽道内换热特性由槽道结构形状、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浓度、流体流动速度等因素共同影响。(3)对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在当量直径Dh=1.5mm和Dh=1.6mm的两个矩形微槽道内的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雷诺数Re数相同时,在槽道某一位置上,#1槽道质量浓度大时量纲壁面温度高,#2槽道质量浓度小时量纲壁面温度高,二者呈现了不同的特性;当Re数一定时,在槽道某一位置上,#1槽道质量浓度大时局部努谢尔数Nux低,#2槽道质量浓度小时局部努谢尔数Nux低,二者呈现了不同的特性;总结了局部努谢尔数Nux数与流体雷诺数Re、普朗特数Pr、槽道槽肋比H/G、质量浓度C和槽道长度L与当量直径D的经验公式,拟合公式可以较好反应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的换热特性;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沿着槽道长度方向的强化换热与潜热型功能热流体质量浓度及槽道结构有关,存在强化换热的最佳结构和浓度。(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7-04-13)
刘东,何蔚然,钟小龙,胥海伦[4](2016)在《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在微小管道内的换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代电子器件的散热需求,采用潜热型功能热流体为工作介质进行实验,并搭建流动换热实验台,研究5%、10%和15%质量分数下潜热型功能热流体与去离子水在微小圆形管道内的换热特性,结果表明,在雷诺数Re为300~1000范围内,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均表现出比水更好的冷却性能及更低的壁面温度,在实验测试范围内,相变引起的壁面温度降低率最大可达26.8%;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平均Nu随着流动Re数的增加而增加,并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拟合了平均Nu数与流动Re数、质量浓度和流体Pr数的经验公式,最大偏差不超过7.5%,可以较好反应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的换热特性;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沿着管道长度方向的强化换热比与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浓度及流动Re数有关,存在强化换热的最佳长度。(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6年10期)
叶会文,王令,刘东[5](2015)在《基于阶梯等效比热容的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换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变微胶囊悬浮液是一种集换热与蓄热一体的传热工质,基于等效比热模型,通过对阶梯比等效比热模型和实际比热图形的特点,分析模型的适用性,并研究阶梯数量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得出合适数量阶梯等效比热容模型。(本文来源于《制冷与空调(四川)》期刊2015年05期)
叶会文,王令,刘东[6](2015)在《基于阶梯等效比热容的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换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变微胶囊悬浮液是一种集换热与蓄热一体的传热工质,基于等效比热模型,通过对阶梯比等效比热模型和实际比热图形的特点,分析模型的适用性,并研究阶梯数量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得出合适数量阶梯等效比热容模型。(本文来源于《2015年第十六届西南地区暖通热能动力及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0-14)
李月明,李晓燕[7](2014)在《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变微胶囊悬浮液作为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相变微胶囊悬浮液的浓度、传热性能,目前应用研究情况,为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热流体力学专辑》期刊2014-05-02)
宋思洪,廖强,沈卫东,曹春兰[8](2013)在《潜热型低熔点液态金属功能热流体的制备及热物理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具有高效传热能力的散热工质,结合液态金属导热系数高,潜热型功能热流体表观比热大的优点,对正二十烷-蜜胺树脂微胶囊表面进行化学镀铜改性,再掺入低熔点液态镓中进行机械搅拌和超声振动,形成均匀稳定的相变微胶囊(Micro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MEPCM)-低熔点液态金属(Liquid metal,LM)悬浮液并进行形貌表征和热物理特性测试。结果表明,镀铜MEPCM的铜镀层包覆均匀,无Cu2O存在;镀铜MEPCM以及MEPCM悬浮液的相变区间相对于MEPCM未发生变化;悬浮液的潜热随微胶囊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体积分数为20%时悬浮液的表观比热可达单相镓的3.03倍,导热系数为单相镓的73%;悬浮液黏度随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体积分数小于20%时MEPCM-LM悬浮液仍可被近似看作是均匀的牛顿流体。(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王亮,林贵平,王涛,王慧丹[9](2011)在《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在扁管内的对流换热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质量分数为5%~20%的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在扁管内的对流换热特性实验,研究了相变材料微胶囊质量分数、质量流量等因素对流体换热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流量较小的情况下,功能流体传热性能优于水且随着质量分数的升高而增强,而当流量较大的情况下,接近入口处的功能流体的传热性能则弱于水。以改进的Nusselt数评价,入口段内,质量分数为10%和20%的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的平均换热能力比水分别提高了6.7%和16.2%。实验质量分数范围内的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均表现出牛顿流体的特性,且其黏度较符合Vand关系式。(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王亮,王涛,林贵平[10](2011)在《应用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的液冷服散热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潜热型功能热流体作为液冷服(LCG)冷却液的散热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Pennes生物热方程建立人体躯干穿着液冷服的传热模型,通过对比各种条件下的液冷服散热量、液冷服效率、冷却液温度和人体皮肤温度等参数,分析液冷服的散热性能以及人体热舒适性。结果相比以水为冷却液,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可以显着提高液冷服散热能力,减小所需冷却液流量以及泵功;采用较高的流体入口温度,减小皮肤温差,提高人体热舒适性;代谢产热在较大范围内波动有较强的热缓冲能力。结论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可以明显改善液冷服的散热性能,提高航天员的热舒适性,在航天生保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与前景。(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1年03期)
潜热形功能热流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加入到微矩形槽道中,并搭建实验台,对槽肋比分别为1∶1(1#槽道)和1∶2(2#槽道)的两个矩形微槽道内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的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雷诺数相同时,1#槽道质量浓度大时量纲壁面温度高,2#槽道质量浓度小时量纲壁面温度高,同时1#槽道质量浓度大时局部努谢尔数低,2#槽道质量浓度小时局部努谢尔数低,二者呈现了不同的特性;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沿着槽道长度方向的强化换热与潜热型功能热流体质量浓度及槽道结构有关,存在最佳的强化换热结构和浓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潜热形功能热流体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东,李佳蓬,何蔚然,胡安杰,蒋斌.微针肋内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换热特性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8
[2].何蔚然,刘东,胡安杰.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在微矩形槽道中的流动换热特性[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7
[3].何蔚然.微细结构内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流动换热特性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
[4].刘东,何蔚然,钟小龙,胥海伦.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在微小管道内的换热特性[J].化工进展.2016
[5].叶会文,王令,刘东.基于阶梯等效比热容的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换热特性研究[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5
[6].叶会文,王令,刘东.基于阶梯等效比热容的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换热特性研究[C].2015年第十六届西南地区暖通热能动力及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7].李月明,李晓燕.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的研究进展[C].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热流体力学专辑.2014
[8].宋思洪,廖强,沈卫东,曹春兰.潜热型低熔点液态金属功能热流体的制备及热物理特性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3
[9].王亮,林贵平,王涛,王慧丹.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在扁管内的对流换热实验[J].航空学报.2011
[10].王亮,王涛,林贵平.应用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的液冷服散热性能分析[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