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无机有机纳米网络粒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粒子,纳米,网络,复合材料,无机,甲基,乙烯基。
无机有机纳米网络粒子论文文献综述
沈延斌[1](2004)在《无机—有机纳米网络粒子结构设计及结构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的性质不仅依赖于构成复合材料的各组分的性质,而且依赖于复合材料的相形态(粒子尺寸和界面性质),因此无机相在基体中的均匀分散以及两相间良好的界面作用成为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的热点。针对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中普遍面临的无机/有机界面性质差异引起的界面相容性差等问题,本论文提出了“无机-有机叁维纳米网络粒子”的设想:利用介孔材料MCM-48的纳米尺寸孔径和纳米尺寸孔壁厚度,在其孔内引入聚合物有机相原位聚合形成 “纳米网络复合材料”。无机-有机纳米网络粒子孔口处的有机相可与聚合物基体产生较强的界面相互作用,增加两者的相容性;可根据需要设计网络粒子孔内聚合物的种类或分子量分布,精确调变复合材料的性能。根据以上所提出的“无机-有机叁维纳米网络粒子”的设想,本论文设计以表面接枝乙烯基改性MCM-48为无机相,以柔韧性不同的聚合物聚苯乙烯和聚乙酸乙烯酯为有机相,制备出两种有机相性质不同的网络粒子。本论文围绕网络粒子的制备、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调变以及孔内限域聚合形成的聚苯乙烯的性能展开研究。本论文以合成中共缩聚和合成后表面接枝两种方法制备了乙烯基改性MCM-48。发现用两种方法制备的乙烯基改性MCM-48均具有Ia3d对称性和大比表面积、窄分布介孔孔径等结构特点。由共缩聚方法制备的乙烯基改性MCM-48乙烯基官能团同时分布于MCM-48表面及介孔孔壁内,表面接枝乙烯基改性MCM-48乙烯基官能团处于MCM-48表面。在下一步的聚合反应中发现,表面接枝乙烯基官能团有较好的可接近性。以原位聚合的方式将聚苯乙烯和聚乙酸乙烯酯引入乙烯基改性MCM-48孔道。发现:苯乙烯单体和乙酸乙烯酯单体能够引入孔道并在孔道内发生聚合。有机相为聚苯乙烯的网络粒子中有机相和无机孔壁上的乙烯基官能团发生了共聚,形成<WP=6>了有较强相互作用的无机-有机纳米网络粒子。以聚苯乙烯/表面接枝乙烯基改性MCM-48和聚乙酸乙烯酯/表面接枝乙烯基改性MCM-48网络粒子作为填充剂,分别与聚苯乙烯和聚乙酸乙烯酯基体复合制备了纳米网络粒子含量不同的复合材料。对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表明:两种网络粒子对不同性质的聚合物基体力学性能都有显着的增强作用。网络粒子有机相性质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有显着影响。当MCM-48孔道内聚合物是刚性聚苯乙烯时,以这种网络粒子为添加剂的复合材料较坚硬。当MCM-48孔道内聚合物是柔性聚乙酸乙烯酯时,复合材料较柔顺。本论文还研究了介孔限域聚合形成的聚苯乙烯的性能。从形貌、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子量分布叁个方面对孔内聚合形成的聚合物进行研究。发现:孔内聚合形成的聚合物与本体聚合形成的聚合物有显着的不同。(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4-05-20)
杨佳[2](2002)在《PVA/MCM-48无机-有机纳米网络粒子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中普遍面临的无机/有机界面性质差异引起的界面相容性差等问题,提出了无机-有机纳米网络粒子的结构模型,即利用直形孔道呈双连续立方排列形成叁维孔道结构、孔径分布均一并可在合成过程中调变、孔壁厚度和孔径均为纳米尺寸的介孔材料MCM-48为无机基体,在其孔内引入聚合物有机相,形成“无机-有机纳米网络粒子”。本论文围绕以聚乙酸乙烯酯为孔内有机相、硅甲基接枝改性MCM-48为无机基体的纳米网络粒子的制备、表征及性能展开研究。 首先,以叁甲基氯硅烷对未焙烧MCM-48表面进行硅甲基接枝改性。发现硅甲基接枝改性后原未焙烧MCM-48孔道内的模板剂被脱除,甲基官能团被接枝到MCM-48的内外表面,使MCM-48的表面亲油性得到提高,同时保持了MCM-48的Ia3d对称结构和大比表面积、窄分布介孔孔径、高介孔孔体积等特性。 其次,利用硅甲基接枝改性MCM-48与聚乙酸乙烯酯通过聚合前和聚合后复合途径制备了无机-有机纳米网络粒子。结果表明,聚合后复合途径更有利于PVA向硅甲基接枝改性MCM-48孔内的填充:随着有机相含量的增加,聚乙酸乙烯酯有机相逐步填充进入硅甲基接枝改性MCM-48的孔道内,在硅甲基接枝改性MCM-48/VA单体含量比为1.25 wt%的条件下,得到了预期的无机-有机纳米网络粒子结构;硅甲基接枝改性提高了无机基体与PVA的亲和性,有利于无机-有机纳米网络粒子的形成;对无机基体的硅甲基接枝改性越充分,越有利于无机基体孔壁与孔内有机相的相互作用,孔内有机相的热稳定性越高:PVA/硅甲基接枝改性MCM-48纳米网络粒子的粒径在0.1-0.2μm范围内。 最后,以PVA/硅甲基接枝改性MCM-48网络粒子作为填充剂,与PVA聚合物基体复合制备了纳米网络粒子含量不同的纳米网络复合材料,对其性能的测试表明,复合材料的硬度随着网络粒子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无机-有机纳米网络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表明,在添加量合适时,无机一有机纳米网络粒子的加入对复合材料的最大拉伸负荷FS、最大拉伸强度Ts和断裂强度Tsb等性能有明显的强化作用,但是对原PVA有机基体的断裂伸长率稍有削弱作用。不同纳米网络粒子含量的复合材料外观透明,从侧面说明材料内无机相在有机相中以纳米尺寸分散。(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2-05-22)
无机有机纳米网络粒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中普遍面临的无机/有机界面性质差异引起的界面相容性差等问题,提出了无机-有机纳米网络粒子的结构模型,即利用直形孔道呈双连续立方排列形成叁维孔道结构、孔径分布均一并可在合成过程中调变、孔壁厚度和孔径均为纳米尺寸的介孔材料MCM-48为无机基体,在其孔内引入聚合物有机相,形成“无机-有机纳米网络粒子”。本论文围绕以聚乙酸乙烯酯为孔内有机相、硅甲基接枝改性MCM-48为无机基体的纳米网络粒子的制备、表征及性能展开研究。 首先,以叁甲基氯硅烷对未焙烧MCM-48表面进行硅甲基接枝改性。发现硅甲基接枝改性后原未焙烧MCM-48孔道内的模板剂被脱除,甲基官能团被接枝到MCM-48的内外表面,使MCM-48的表面亲油性得到提高,同时保持了MCM-48的Ia3d对称结构和大比表面积、窄分布介孔孔径、高介孔孔体积等特性。 其次,利用硅甲基接枝改性MCM-48与聚乙酸乙烯酯通过聚合前和聚合后复合途径制备了无机-有机纳米网络粒子。结果表明,聚合后复合途径更有利于PVA向硅甲基接枝改性MCM-48孔内的填充:随着有机相含量的增加,聚乙酸乙烯酯有机相逐步填充进入硅甲基接枝改性MCM-48的孔道内,在硅甲基接枝改性MCM-48/VA单体含量比为1.25 wt%的条件下,得到了预期的无机-有机纳米网络粒子结构;硅甲基接枝改性提高了无机基体与PVA的亲和性,有利于无机-有机纳米网络粒子的形成;对无机基体的硅甲基接枝改性越充分,越有利于无机基体孔壁与孔内有机相的相互作用,孔内有机相的热稳定性越高:PVA/硅甲基接枝改性MCM-48纳米网络粒子的粒径在0.1-0.2μm范围内。 最后,以PVA/硅甲基接枝改性MCM-48网络粒子作为填充剂,与PVA聚合物基体复合制备了纳米网络粒子含量不同的纳米网络复合材料,对其性能的测试表明,复合材料的硬度随着网络粒子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无机-有机纳米网络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表明,在添加量合适时,无机一有机纳米网络粒子的加入对复合材料的最大拉伸负荷FS、最大拉伸强度Ts和断裂强度Tsb等性能有明显的强化作用,但是对原PVA有机基体的断裂伸长率稍有削弱作用。不同纳米网络粒子含量的复合材料外观透明,从侧面说明材料内无机相在有机相中以纳米尺寸分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机有机纳米网络粒子论文参考文献
[1].沈延斌.无机—有机纳米网络粒子结构设计及结构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4
[2].杨佳.PVA/MCM-48无机-有机纳米网络粒子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