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极点论文_任玉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最优极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极点,最优,系统,主动,柔性,各向同性,并网发电。

最优极点论文文献综述

任玉武[1](2019)在《各向同性线性系统的极点与最优极点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系统,各向同性系统在军事、能源、航天、工业等各种领域中大量存在。各向同性转子-轴承系统、陀螺仪、旋转圆盘、双馈感应电机、自激感应发电机、滚转导弹等,都是此类系统的典型实例,并有着广泛的应用。不同于很多针对具体实物系统进行分析处理的研究,对此类系统进行其通用方法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本文以各向同性系统为基础,分别考虑在连续和离散情况下,保持系统最终各向同性仍然成立的极点配置问题。由于此类系统的独特结构,因此将原实系统转化为状态减半的降阶复系统,可以使得系统解耦,设计自由度增加,且两系统的特征值、反馈控制律、传递函数、能控能观性完全等价。因此对复系统设计控制器之后还原回原系统,系统的各向同性保持不变。之后,文中给出了对各向同性系统设计各向同性反馈控制律的原因,以及代数Riccati方程、Sylvester方程具有各向同性解的相应定理。通过对具有互不相同特征值的各向同性系统的状态矩阵进行实对角化,对应特征向量矩阵的每两列将成为一个各向同性子矩阵。这一特性被用于对连续和离散各向同性系统进行基于代数Riccati方程的通用迭代算法的设计。同时文中给出了使此算法保证反馈控制律为各向同性矩阵的特殊处理和说明,以及基于此算法的一些最优和一般极点配置方法的设计。这些方法实现了多种灵活的极点配置。最后通过数值实例和多个典型系统的建模仿真,对给出的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方法很好的实现了各向同性系统的各向同性保持,且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娄军强,周优鹏,廖江江,李国平,魏燕定[2](2018)在《压电柔性臂的ARMAX模型辨识降阶及最优极点移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压电柔性臂的系统模型辨识和振动主动抑制问题。基于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X,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Exogenous)确立了系统辨识模型,且其辨识精度高达97.9%,并采用平衡降阶法对高阶的辨识模型进行降阶,得到低阶模型,通过多频激励实验证实了降阶模型与实际结构具有较高的吻合度。针对柔性臂的振动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二次型(Linear Quadratic,LQ)最优极点移动控制法,从求逆的角度,通过移动系统极点来确定LQ的最优状态加权矩阵Q,该方法简单有效地解决了状态加权矩阵Q和输入加权矩阵R的选择问题,具有明显的物理工程意义。试验结果证实了ARMAX模型对于压电柔性臂系统模型辨识的适用性及平衡降阶方法对模型降阶的可行性,并验证了线性二次型最优极点移动策略对柔性臂振动控制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张露宽[3](2017)在《基于粒子群优化的空燃比最优极点配置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油发动机(简称汽油机)燃油的不完全燃烧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从而使其经济性能和排放性能下降。通过使用叁元催化转化器可以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量,但其有效转化要求空气质量和燃油质量混合比率(即空燃比)保持在理想值附近。传统的空燃比控制以MAP(Manifold Air Pressure)图结合比例积分(PI)控制为主,计算方便,但需要进行大量的标定试验,在瞬态工况下空燃比控制精确不高。因此,研究结构简单、控制精度高的空燃比控制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现有汽油机空燃比控制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发动机平均值模型、粒子群优化和极点配置控制技术,提出了一类新的汽油机空燃比控制方法,实现汽油机空燃比的精确控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线性时不变系统最优极点配置概念,设计了汽油机空燃比最优极点配置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控制器。基于燃油发动机平均值模型,采用了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空燃比系统最优极点配置问题,实现空燃比最优极点配置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再考虑空燃比系统状态不能直接测量问题,引入状态观测器重构系统的状态,实现基于观测器的空燃比最优极点配置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仿真结果验证了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2)改进了一种遗传粒子群优化算法,设计了汽油机空燃比最优极点配置跟踪控制器。针对传统粒子群优化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问题,结合遗传算法的交叉和变异操作,引入平均最优位置概念,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遗传粒子群优化算法。在此基础上,同时优化空燃比系统极点和观测器极点,实现汽油机空燃比的无静差跟踪控制,仿真结果验证了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7-11-07)

娄军强,廖江江,李国平,杨依领,魏燕定[4](2017)在《压电柔性机械臂的实验辨识及最优极点配置抑振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压电柔性臂系统的实验辨识和基于极点配置法的振动主动控制问题。针对粘贴应变传感器和压电致动器的压电柔性臂系统,提出了零点重新分布的理论传递函数模型。通过扫频实验采用频域辨识方法确立了从压电致动器控制电压输入到应变桥路电压输出的实验传递函数模型,辨识模型与实际结构响应吻合程度达94.8%。并通过多频激励实验证实了辨识模型与实际结构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利用辨识得到的传递函数模型建立了系统状态方程表达式,提出了一种移动距离最短、满足系统闭环阻尼要求的闭环极点位置确立方法。不同闭环极点下的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证明了采用的最优极点配置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柔性臂在特定激励和外界干扰激励下产生的弹性振动均得到了有效抑制。所提出的模型辨识方法和极点配置策略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7年16期)

李春玲,石季英,刘文安,王成山[5](2015)在《基于最优极点配置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带伺服补偿器的逆变器增广系统的最优极点配置和重复控制结合的单相光伏并网控制技术。分析了基于LCL型滤波器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数学模型,详细介绍了带伺服补偿器的逆变器的增广系统状态反馈控制的原理和设计方法,并引入了最优极点配置法,利用非主导极点提供的自由度来提高系统的动态抗扰能力。简单介绍了并网逆变器的重复控制技术,设计了基于伺服补偿器逆变器增广系统的最优极点配置状态反馈极点配置和重复控制相结合的复合控制系统。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以及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5年05期)

杜永峰,李春锋,李慧[6](2014)在《粘滞阻尼减震结构最优极点配置与随机振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粘滞阻尼器可看作仅能提高结构的阻尼而不增加结构刚度,使状态反馈增益矩阵中相应于位移分量的刚度矩阵系数为零,针对LQR算法对此无法实现的事实,在文献[1]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粘滞阻尼减震结构的最优极点配置算法。首先,建立了大、小震作用下粘滞阻尼结构的数学模型,确立了统一的状态空间表达形式,在考虑外界扰动的情形下采用传递函数理论分析了零极点配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其次,详细介绍了基于粘滞阻尼减震结构的零极点配置算法;最后,将随机振动的虚拟激励法与给定极点配置算法结合对给定工程算例进行了随机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算法与分析的有效性与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4年11期)

杜永峰,李春锋,李慧[7](2012)在《结构主动控制最优极点配置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结构主动控制极点配置理论所得控制力矩阵的不唯一性,提出一种基于结构主动控制极点配置的优化算法。该算法与经典LQR最优主动控制主要区别表现在用于结构主动控制时不受加权矩阵Q和R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物理或工程意义。首先,对比了结构主动控制系统各数学模型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传递函数矩阵的唯一性,在复平面内进行最优零极点配置;其次,构造基于期望零极点的目标传递函数矩阵,并对传递函数矩阵进行目标最小实现,从而实现结构主动控制的最优极点配置;最后采用算例说明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2年19期)

刘学忠,路长厚,潘伟[8](2008)在《基于最优极点配置的混合轴承-转子系统振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液伺服控制的主动混合滑动轴承,研究了基于最优极点配置的转子振动控制方法和策略。根据扰动压力法求解非线性Reynolds方程及流量平衡方程得到轴承和伺服控制系统线性化的动态特性系数,用以建立系统线性状态空间模型;给出了极点配置和最优控制相结合的状态空间反馈控制策略,以克服多输入系统常规极点配置方法状态反馈不唯一的缺陷。计算结果表明,由于转子不平衡或同步激励引起的转子振动得到了有效抑制,在外部突发激励作用下,转子也具有优越的动态响应特性,验证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08年01期)

李朝艳[9](2007)在《线性系统的极点和最优极点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极点配置问题是控制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且被广泛研究的问题之一。很多系统都是由极点配置和相应的方法进行控制。自从Wonham证明极点配置问题有解当且仅当系统{A B}是完全能控的这一论点以来,这个问题被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研究线性系统鲁棒极点配置问题和最优极点配置问题,提出了叁种方法。第一种方法中,我们通过对闭环系统特征值的扰动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衡量系统稳定性的目标函数,并利用闭环系统特征向量矩阵和反馈增益阵参数化,求出了目标函数的梯度的显示表达式。然后应用标准的基于梯度的优化算法极小化该目标函数。数值模拟表明,用此种方法得到的状态反馈矩阵优于用其他极点配置方法得到的反馈增益矩阵。第二种方法致力于求解最小范数控制器。在此种方法中,我们首先利用Leverrier算法给出了反馈增益矩阵的参数化表达式。它的好处是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自由度的丢失。然后根据Leverrier算法迭代地给出了反馈阵的F-范数的梯度的显示表达式。最后利用基于梯度的标准的优化程序极小化F-范数得到最小范数控制器。第叁种方法考虑极点配置的同时,要求反馈增益矩阵极小化一个二次性能指标函数。利用Riccati方程和其对应的Hamiltonian矩阵的性质,将该问题转化为有两个不等式约束的Sylvester矩阵方程的求解问题。数值算例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7-07-01)

齐春燕,齐苡敏[10](2004)在《线性奇异系统的最优极点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线性奇异系统在满足闭环极点要求的同时使系统最优的问题.在系统是正则束及能稳和 能检测的前提下,给出了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最优极点配置满足的条件及算法.(本文来源于《榆林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最优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压电柔性臂的系统模型辨识和振动主动抑制问题。基于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X,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Exogenous)确立了系统辨识模型,且其辨识精度高达97.9%,并采用平衡降阶法对高阶的辨识模型进行降阶,得到低阶模型,通过多频激励实验证实了降阶模型与实际结构具有较高的吻合度。针对柔性臂的振动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二次型(Linear Quadratic,LQ)最优极点移动控制法,从求逆的角度,通过移动系统极点来确定LQ的最优状态加权矩阵Q,该方法简单有效地解决了状态加权矩阵Q和输入加权矩阵R的选择问题,具有明显的物理工程意义。试验结果证实了ARMAX模型对于压电柔性臂系统模型辨识的适用性及平衡降阶方法对模型降阶的可行性,并验证了线性二次型最优极点移动策略对柔性臂振动控制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最优极点论文参考文献

[1].任玉武.各向同性线性系统的极点与最优极点配置[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娄军强,周优鹏,廖江江,李国平,魏燕定.压电柔性臂的ARMAX模型辨识降阶及最优极点移动控制[J].振动工程学报.2018

[3].张露宽.基于粒子群优化的空燃比最优极点配置控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4].娄军强,廖江江,李国平,杨依领,魏燕定.压电柔性机械臂的实验辨识及最优极点配置抑振控制[J].振动与冲击.2017

[5].李春玲,石季英,刘文安,王成山.基于最优极点配置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J].电源技术.2015

[6].杜永峰,李春锋,李慧.粘滞阻尼减震结构最优极点配置与随机振动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4

[7].杜永峰,李春锋,李慧.结构主动控制最优极点配置算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2

[8].刘学忠,路长厚,潘伟.基于最优极点配置的混合轴承-转子系统振动控制[J].振动与冲击.2008

[9].李朝艳.线性系统的极点和最优极点配置[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10].齐春燕,齐苡敏.线性奇异系统的最优极点配置[J].榆林学院学报.2004

论文知识图

基于伺服补偿器的动态-抗扰最优极传统PI控制复平面最优极点配置图粘滞阻尼最优极点配置图两种算法下控制力时程曲线控制前后系统前四阶极点变化曲线

标签:;  ;  ;  ;  ;  ;  ;  

最优极点论文_任玉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