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肿瘤血管靶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靶向,血管,内皮,肿瘤,生长因子,恶性肿瘤,抑制。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薛金敏,朱宇熹[1](2018)在《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物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对细胞分子水平发病机制深入认识,21世纪以来,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热门研究话题。任何物质的生长需要营养供应,肿瘤也如此。肿瘤血管生成在绝大多数实体肿瘤生长和肿瘤细胞迁移到其他部位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971年,FOLKMAN等~([1])提出了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的假说为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和正常血管不同,肿瘤血管表现出结构(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8年16期)
高梅燕[2](2017)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联合化疗对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联合化疗对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8例恶性肿瘤患者实施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5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56.9%(33/58),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未有患者出现药物相关性死亡。结论临床上对于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且患者不良反应均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7年31期)
肖华,陈清蓉[3](2017)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临床监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临床监测作用。方法:随机选择20只健康大白兔,将病人切除肝细胞肝癌组织块接种在大白兔的后腿肌肉中,建立大白兔肌肉肿瘤模型。在大白兔实施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前后,对大白兔实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观察肿瘤中心、整体、周边等动态变化,进行观察比较,同时对病理变化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前,肿瘤中心、肿瘤整体的ADC值与治疗后1、4、8、12d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d后的肿瘤整体、肿瘤中心、肿瘤周边的ADC值与治疗4、8、12d后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d后的肿瘤中心、肿瘤整体的ADC值与治疗8d后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周边治疗4d后的ADC值与治疗8d后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d后的肿瘤周边ADC值与治疗12d后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血管靶向治疗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可以准确的反映出,给药后肿瘤组织的动态变化,在治疗效果的评价和监测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并不能代替MRI平扫,可以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作为肿瘤血管靶向治疗效果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9期)
尹航[4](2017)在《基于抗血管生成的肿瘤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变,肿瘤发病率增高,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肿瘤的转移与侵袭性是其重要生物学特性,这一过程依赖于血管生成。以血管生成为靶点的药物是当前研究热点。基于抗血管生成的肿瘤靶向治疗策略,可提高对肿瘤的治疗效果。本文对基于抗血管生成的肿瘤靶向治疗研究进行阐述,以期为肿瘤治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62期)
李翔[5](2017)在《肿瘤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肿瘤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以2011年2月—2015年1月,医院肿瘤科收治的实体瘤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期间选择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患者143例,纳入观察组,选择同期(性别一对一、年龄±2、同类型以及分期肿瘤、原发或复发)因非临床原因未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的患者143例,纳入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缓解率53.1%高于对照组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率、控制率分别为11.2%、90.2%,对照组7.0%、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24个月存活率分别为89.51%、71.33%,与对照组90.91%、66.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瘤生存时间11.5个月(4.6~28.5),高于对照组13.5个月(4.1~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15例与血管生成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肿瘤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可能能增进肿瘤治疗效果,降低复发风险,但也存在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系统医学》期刊2017年10期)
马锐,夏海滨[6](2017)在《针对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管生成是肿瘤转移和致癌作用的关键。这种依赖毛细血管的增殖为肿瘤细胞提供营养和氧气的血管生成机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合成或者寻找天然化合物抑制剂能阻断肿瘤血管的生成。许多血管生成抑制剂不仅有效,发挥抑制作用,减少治疗时间,但同时也导致一些严重的副作用;单一化合物发挥抗血管生成的作用非常局限,联合两种以上的天然化合物,能发挥有效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另外,微小RNA(miRNA)是一组高度保守的、单链、短的非编码RNA,是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阻遏蛋白,能直接针对血管生成因子和蛋白激酶发挥重要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对于机体而言,肿瘤血管生成,还促进肿瘤逃避免疫反应,抗肿瘤免疫可能会为增强抗血管新生带来好处。本文总结了血管生成的概念、分子途径、血管生成抑制剂及其进展。(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谷涉群[7](2016)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4例恶性肿瘤患者,均使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 54例恶性肿瘤患者通过临床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0.4%,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显着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患者出现Ⅲ~Ⅳ级不良反应,其中,2例白细胞下降,3例恶心呕吐,4例血小板下降;3例出现短暂心电图改变,其中,1例为室上速、室性早搏,2例为心悸、气短。1例咯血,通过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没有出现药物相关性死亡现象。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措施可显着改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6年25期)
汪济东[8](2015)在《恩度抗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优化与肺鳞癌个体化治疗之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迈入个体化治疗的时代,肺鳞癌占非小细胞肺癌的30%左右,但相对于个体化靶向治疗进展突飞猛进的肺腺癌,肺鳞癌研究极其滞后,迫切需要对肺鳞癌的靶向治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商品名:恩度)是我国学者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药物,本文旨在研究恩度抗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优化与肺鳞癌个体化治疗,为恩度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循证医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5年32期)
常艳丽,王鲁,张青云[9](2015)在《抗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靶向治疗的应用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已在临床应用,其中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靶向治疗成为最常用与发展最快的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本文仅对抗肿瘤VEGF靶向治疗应用和存在的问题阐述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王鲁,常艳丽,张青云[10](2015)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其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发展依赖于组织周围新生血管的形成。在众多促进血管生成的内源性因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因此,以VEGF为靶点进行抗肿瘤血管生成成为抗癌治疗的重要策略。截至目前,大量靶向VEGF信号转导系统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已应用于临床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包括VEGF单克隆抗体、VEGF受体激酶抑制剂及作用于其下游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等。本文针对VEGF的信号转导系统及其靶向治疗现状予以综述,并简要阐述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过程中耐药现象的产生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联合化疗对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8例恶性肿瘤患者实施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5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56.9%(33/58),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未有患者出现药物相关性死亡。结论临床上对于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且患者不良反应均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1].薛金敏,朱宇熹.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8
[2].高梅燕.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联合化疗对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7
[3].肖华,陈清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临床监测作用[J].陕西医学杂志.2017
[4].尹航.基于抗血管生成的肿瘤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
[5].李翔.肿瘤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J].系统医学.2017
[6].马锐,夏海滨.针对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7
[7].谷涉群.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学.2016
[8].汪济东.恩度抗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优化与肺鳞癌个体化治疗之探索[J].中国实用医药.2015
[9].常艳丽,王鲁,张青云.抗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靶向治疗的应用与思考[J].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2015
[10].王鲁,常艳丽,张青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其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