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静电反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静电,加速度计,反馈,倾斜仪,不稳定,可编程,纺丝。
静电反馈论文文献综述
刘灿昌,岳书常,巩庆梅,马驰骋,姜瑞瑞[1](2018)在《纳米梁非线性振动的静电反馈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静电激励作用下纳米梁非线性因素导致的振动不稳定问题,研究了当激励频率接近系统固有频率一半时纳米梁在静电激励作用下非线性振动的超谐共振控制。设计纳米梁非线性振动平行板静电反馈控制器,利用石墨烯薄膜阻变特性提取纳米梁的振动信号,利用静电反馈控制方法控制纳米梁的非线性振动。采用多尺度法研究纳米梁谐振器非线性振动超谐共振及其解的稳定性,得到类线性弹簧系统临界控制电压,并给出纳米梁尺寸和结构参数设计范围,为纳米梁谐振器的制造与控制提供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反馈控制电压能够有效消除静电驱动非线性现象。(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胡立力[2](2017)在《时滞位置反馈对一类静电驱动微加速度计的振动控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一类静电驱动双侧平行板电容型微加速度计的动力学模型为研究对象,该器件由直流偏置电压和交流电压共同驱动。基于局部分岔理论分析系统的振幅变化和多解现象机制。基于全局分岔理论研究微结构由加载的直流偏置电压和交流激励电压引起的振动跳跃和吸合不稳定现象。进而提出通过时滞位移反馈来实现抑制由驱动电压引起系统的混沌运动、跳跃现象和吸合不稳定现象。首先考虑动力学系统方程,利用集总参数法建模,为方便研究,对系统参数进行无量纲化。进而分析发生静态吸合情况下系统结构参数的临界值;利用多尺度法推导出系统的幅频响应分岔方程;运用奇异性理论验证研究系统解的稳定性;进一步获得动力系统的Hopf分岔的必要条件;利用四阶Rung-Kutta法数值模拟系统在不同系统参数条件下的复杂动力学行为,从而验证解析结果的有效性;最后数值模拟在正的增益参数下和微小时滞量对系统的吸合不稳定的控制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随着驱动电压增大,引起系统的跳跃现象、混沌和吸合不稳定现象。通过在正的反馈增益系数和较小的时滞量下,时滞位移反馈加载在驱动交流电压上,能够起到抑制系统的混沌运动和安全盆侵蚀现象的发生,即时滞位移反馈对于原系统的复杂动力学状态具有控制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在微加速度计的设计和控制器的研发上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期刊2017-05-25)
张磊,游卫龙,杨恒,李昕欣[3](2016)在《硅基MEMS振荡器的静电反馈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硅基MEMS振荡器的频率温度系数高达-30 ppm/℃,是石英晶体振荡器的100倍以上,因此必须进行频率温度补偿。静电反馈是一种低功耗补偿技术,但是静电力小,对于频率较高的振荡器效果不理想。设计了一种具有高Q值的I2BAR结构的高频振荡器,通过优化振荡结构、制作纳米尺度间隙、采用高掺杂衬底来提高静电反馈的作用。建立了器件的机电耦合解析模型,并根据器件的物理结构和尺寸建立了包含寄生效应的等效电学模型,进行PSpice仿真。实验测得振荡器在30 Pa气压下具有48 000的Q值,当电压从1 V增加到25 V,频率变化-1 194 ppm,频率温度特性为-14 ppm/℃,表明通过静电反馈能够补偿85℃范围内温度变化引起的频率偏移。(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6年21期)
蒋琦,陈志遥,李树德,吴涛[4](2016)在《宽频带静电反馈倾斜仪正交耦合误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和计算宽频带静电反馈倾斜仪测量中正交方向上的倾斜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正交方向的倾斜使测量结果产生误差,需对仪器加以改进,以减小正交耦合误差。(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6年06期)
蒋琦[5](2016)在《静电反馈倾斜仪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倾斜观测是研究地球固体潮汐和地壳形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地震前兆观测和地球动力学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静电反馈倾斜仪是具有数字化功能的新型地壳形变连续观测仪器,采用了独特的单丝悬挂摆系结构和高精度加速度计原理,并应用了静电反馈技术,使得仪器具有同时进行单点水平倾斜量和旋转量观测、动态范围大、线性度好、观测频带宽等特点。本文对静电反馈倾斜仪的测量原理、仪器观测精度评定的理论、仪器技术指标的测试方法、仪器测量误差的理论计算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机械振动理论,对仪器的机械部分动力学方程进行推导,对仪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阐述,详细的论述了静电反馈倾斜仪的测量原理。(2)在仪器的研制和测试中,仪器技术指标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本文对不确定度的来源、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等进行了阐述,采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理论对仪器的技术指标检测结果进行评价。(3)倾斜仪最重要的几项技术指标——量程、分辨力、线性度、最大误差等,对仪器最终的观测结果以及连续观测的精度有极大的影响。本文依据地震行业标准对这些指标的要求,结合新仪器的测量原理,研究了仪器倾斜量和旋转量的检测方法。(4)静电反馈倾斜仪的测量摆体为单丝悬挂,可在测量敏感轴正交方向自由移动,本文分析了正交耦合影响并进行了模拟计算和实验。另外,本文分析了温度、磁场等可能对倾斜仪工作产生干扰的观测环境变化影响因素,设计了测试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期刊2016-06-01)
曾良滨[6](2016)在《熔体微分静电纺丝纺丝过程电流诊断反馈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熔体静电纺丝技术相比溶液静电纺丝技术的优点在于无需使用溶剂、绿色环保、高效稳定,因而逐渐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关注,近些年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目前对熔体静电纺丝技术还未能实现产业化,严重制约了熔体静电纺丝技术的发展,而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是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还不高,对熔体静电纺丝控制系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本文以研究熔体静电纺丝控制系统为核心,以纺丝过程的电流控制作为切入点,展开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开发熔体静电纺丝纺丝电流在线诊断控制系统,本课题主要选用非极性、极性和强极性的叁种热塑性材料考察纺丝工艺电流特性,选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聚丙烯、聚乳酸、二醋酸纤维素为原料,利用实验室自制熔体微分静电纺丝装置,对叁种材料分别进行纺丝实验,观察纺丝过程,记录纺丝过程中各个条件下的实际电流以及空载电流数据,并记录纺丝中纤维根数,收集实验样品,对样品利用SEM进行表征测试。2、在此基础上,本课题确立了聚丙烯材料的熔体静电纺丝电流在线诊断的具体方案。以聚丙烯为实验材料进行纺丝实验得到的实际电流数据,结合电流的理论值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origin软件对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利用得到的拟合曲线合成对应的函数,从而得到一系列的不同条件下的函数,将所得到的函数组写入PLC控制程序中,在之后纺丝的过程中,PLC控制系统就能依据系统中储存的函数,对熔体静电纺丝过程中的电流进行在线诊断反馈控制。定制的高压静电发生器具有外控端口,能够实现在线控制。本系统采用PLC作为控制器,结合人机界面对纺丝喷头温度、纺丝距离、高压静电发生器进行调节,实现对熔体静电纺丝过程的电流在线诊断反馈控制。3、基于电流在线诊断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反馈控制系统的原理设计,元件及模块的选择,控制电路图纸的绘制,控制面板的设计,以及运行程序的编写。电流在表现纺丝状态、研究纺丝特性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6-05-31)
宋书峰[7](2016)在《时滞位置反馈对一类静电微传感器的吸合不稳定的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一种静电驱动微传感器为研究对象,同时考虑振动模型带有直流偏置电压和交流电压驱动的情况。将微结构振动模型简化为一类单自由度弹簧-质量-电容-阻尼振动系统。考虑了平行板电容理论,在不计平行板电容的边缘效应的情况下求出系统的静电驱动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静电微传感器动力学系统方程。为方便研究静电微驱动器的吸合现象,对系统参数进行无量纲化,并分析了系统参数的变化对静电微传感器非线性运动的影响。其次,考虑静电力导致微传感器的静电吸合现象,将静电微传感器系统施加时滞位置反馈。根据稳定性理论和同宿(异宿)轨道方法获得导致微传感器动力系统出现的吸合不稳定现象的参数边界条件,掌握时滞位置反馈对吸合现象的控制机理。将Melnikov函数法运用到单自由度静电微传感器时滞控制系统中,讨论时滞位置反馈参数大小与系统平衡失稳的关系,计算验证传感器系统出现吸合现象的边界交流电压。然后,利用四阶Rung-Kutta法和点映射法数值模拟了系统具有的混沌和安全盆侵蚀特性。分析了时滞受控系统复杂动力学行为随控制参数的演变情况,从而验证了时滞位置反馈控制作用的有效性。最后数值模拟和解析计算验证得出:只要在正反馈参数和小时滞控制情况,时滞位置反馈对控制微传感器结构的吸合现象具有理想控制效果。时滞的变化直接影响系统发生吸合现象的交流电压,有效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本文来源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期刊2016-05-30)
尚慧琳,宋书峰,文永蓬[8](2016)在《时滞位置反馈对一类静电微传感器的吸合不稳定的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微结构在静电力作用下的吸合不稳定问题,考虑一类典型的单自由度静电驱动微传感器振动系统,将时滞位置反馈施加在系统的直流偏置电压上,研究引起微结构的动态吸合和吸合不稳定的系统参数条件,以及时滞反馈对吸合不稳定的抑制机理。运用Melnikov函数法得到时滞受控系统中引起结构吸合不稳定的交流电压的临界幅值。并基于时滞受控系统的安全域随控制参数的演变,定量上研究时滞反馈对吸合不稳定的控制。数值结果和理论分析均表明:在正的反馈增益系数和较小的时滞量下,时滞位置反馈能够有效地抑制静电驱动微结构的吸合不稳定现象。(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6年04期)
尚慧琳[9](2015)在《一类静电微谐振器振动系统的复杂响应及其时滞反馈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类静电微谐振器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振动系统中直流偏置电压和交流激励电压引起的振动跳变、混沌和吸合不稳定等现象,并提出利用时滞反馈控制这些复杂动力学行为。运用Melnikov函数法分析引起微结构暂态混沌和吸合不稳定的同、异宿分岔条件及其时滞反馈控制参数抑制分岔的机制;并运用四阶Rung-Kutta方法和点映射方法数值地(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刘爽,刘云峰,董景新[10](2014)在《静电悬浮加速度计反馈引起闭环点漂移机理及抑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静电悬浮加速度计的检测质量闭环点位置偏离电极框中心时会造成系统非线性误差,调整检测电路输出电压可调整检测质量闭环点,而在调整过程中发现反馈电压变化会引起电容检测电路输出电压漂移,从而影响闭环点调节精度。为解决此问题,研究了闭环点位置与检测电路输出电压变化的关系,推导了检测电路传递函数,初步确定了反馈电压对检测电路输出电压影响的原因是隔直电容选取不恰当,通过实验对比了材料为C0G、Y5P、X7R及SL的多层陶瓷电容作为隔直电容时输出电压与反馈电压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低温漂、耐高压和受频率影响小的C0G电容作为隔直电容能够消除反馈对检测电路引起的输出电压漂移,从而消除调节闭环点过程中闭环点位置的漂移,并且能提高检测电路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惯性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静电反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一类静电驱动双侧平行板电容型微加速度计的动力学模型为研究对象,该器件由直流偏置电压和交流电压共同驱动。基于局部分岔理论分析系统的振幅变化和多解现象机制。基于全局分岔理论研究微结构由加载的直流偏置电压和交流激励电压引起的振动跳跃和吸合不稳定现象。进而提出通过时滞位移反馈来实现抑制由驱动电压引起系统的混沌运动、跳跃现象和吸合不稳定现象。首先考虑动力学系统方程,利用集总参数法建模,为方便研究,对系统参数进行无量纲化。进而分析发生静态吸合情况下系统结构参数的临界值;利用多尺度法推导出系统的幅频响应分岔方程;运用奇异性理论验证研究系统解的稳定性;进一步获得动力系统的Hopf分岔的必要条件;利用四阶Rung-Kutta法数值模拟系统在不同系统参数条件下的复杂动力学行为,从而验证解析结果的有效性;最后数值模拟在正的增益参数下和微小时滞量对系统的吸合不稳定的控制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随着驱动电压增大,引起系统的跳跃现象、混沌和吸合不稳定现象。通过在正的反馈增益系数和较小的时滞量下,时滞位移反馈加载在驱动交流电压上,能够起到抑制系统的混沌运动和安全盆侵蚀现象的发生,即时滞位移反馈对于原系统的复杂动力学状态具有控制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在微加速度计的设计和控制器的研发上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静电反馈论文参考文献
[1].刘灿昌,岳书常,巩庆梅,马驰骋,姜瑞瑞.纳米梁非线性振动的静电反馈控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胡立力.时滞位置反馈对一类静电驱动微加速度计的振动控制分析[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7
[3].张磊,游卫龙,杨恒,李昕欣.硅基MEMS振荡器的静电反馈技术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6
[4].蒋琦,陈志遥,李树德,吴涛.宽频带静电反馈倾斜仪正交耦合误差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6
[5].蒋琦.静电反馈倾斜仪检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6
[6].曾良滨.熔体微分静电纺丝纺丝过程电流诊断反馈控制系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
[7].宋书峰.时滞位置反馈对一类静电微传感器的吸合不稳定的控制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6
[8].尚慧琳,宋书峰,文永蓬.时滞位置反馈对一类静电微传感器的吸合不稳定的控制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6
[9].尚慧琳.一类静电微谐振器振动系统的复杂响应及其时滞反馈控制[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10].刘爽,刘云峰,董景新.静电悬浮加速度计反馈引起闭环点漂移机理及抑制方法[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