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翻译论文_张素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鲁迅翻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鲁迅,维度,译文,全集,约翰,巴西,显性。

鲁迅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张素丽[1](2019)在《阐释与对话:鲁迅文学翻译文本研究——评王家平《〈鲁迅译文全集〉翻译状况与文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学术界围绕晚清翻译作品的研究视域不断拓宽,在纯粹语言层面的探究外,国民性重塑、审美现代性、民族意识建构等被逐步纳入对这一股文化思潮的考量当中。比较而言,学界关于鲁迅文学翻译遗产的研究在这一大的研究态势中总体相对滞后。"重翻译而轻文学""重局部而轻整体"等"厚此薄彼"现象是当前鲁迅文学翻译研究中的显着特征。在这一背景下,王家平教授的新着《〈鲁迅译文全集〉翻译状况与文本研究》(社会科学文(本文来源于《上海鲁迅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贺勤[2](2019)在《论鲁迅创作与翻译的互动关系——以《野草》与《小约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约翰》是鲁迅极为推崇的一部欧洲童话小说,也是鲁迅最为得意的译作之一。从文本内容与思想情感来看,《小约翰》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诸多相通之处,即两个文本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野草》所蕴含的鲁迅的哲学思考,如梦、存在、希望、对人类的爱与恨等,在《小约翰》中也有着相近似的体现。(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9年10期)

赵琳[3](2019)在《文体学视角下的鲁迅小说翻译——以《阿Q正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说。20世纪70年代,翻译界就有了以原文和译文的功能相结合的翻译批评模式,如今,语言文体学已和翻译批评模式相结合。本文选取"杨氏夫妇"和"威廉.莱尔"两种不同的译本为研究对象,采用语言学及文体学衡量标准,对原文和两种译本翻译风格进行比较,并对《阿Q正传》的小说翻译提出相应的见解。(本文来源于《鞍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甘露,骆贤凤[4](2019)在《鲁迅翻译思想演变的叁个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03年至1936年的33年间,鲁迅把文学翻译与社会政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把民族解放和社会变革视为自己的社会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努力译介新思想,革新民众的国民性,最终从"文学革命"转向了"革命文学",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界之战士"。本文从时间维度、社会功用维度和政治维度探讨了鲁迅翻译思想的演变历程。(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9年05期)

彭勇穗[5](2019)在《超越历史 对话当下——鲁迅翻译理论研究路线》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翻译思想有历时和共时两种研究路径,前者重在讨论鲁迅翻译思想的历史背景、发展演变、具体内涵等,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总体归纳和系统阐述。理论研究属共时研究,旨在从鲁迅翻译思想中提炼既有普遍性又有当下相关性的译学要素。现鲁迅翻译思想研究以历时为主导,共时理论研究有待深化。阐述鲁迅翻译理论研究的路线图,包括研究资料范围、解读范畴、理论化方式和预期目标:范围涵盖1907—1936年的翻译思想自觉期;范畴应从鲁迅自身语汇中挖掘,避免术语强加;方式是概念化和逻辑化;目标是通过理论对话,回应时代需求,并为译学注入新的理论要素。(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苏培丹[6](2019)在《杨宪益夫妇的翻译适应与选择——以鲁迅小说《祝福》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杨宪益夫妇对鲁迅小说《祝福》的英文翻译为实例,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指导,逐个解读译者如何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叁个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该研究期望通过文本细读、管中窥豹,从中提炼出值得借鉴的翻译原则、策略或方法助力未来中国文学"译出"实践。(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6期)

刘蕾,赵秀明[7](2019)在《“陌生化”视角下鲁迅“宁信而不顺”翻译美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是现代文学翻译的开拓者,是位极具前瞻性的翻译理论家。对传统译论的继承和批判过程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宁信而不顺"旨在通过直译,再现原文的异国情调即原文语言文化异质,取消译入语诗学前在性,打破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引起译文读者的惊奇感,增加审美感受。"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与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可谓是不谋而合。该文拟从"陌生化"理论视角来探讨"宁信而不顺"的翻译美学思想。(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23期)

操乐鹏[8](2019)在《鲁迅译论在当代(1949—1966年)——兼及文学翻译的当代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1949年以后,对鲁迅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的接受并未彻底形成强制性的权威话语和封闭型的阐释框架。当代论者将鲁迅译论作为"翻译理论建设上最稳固的基石",剥离了鲁迅译论的生产语境;对硬译、直译、复译等命题进行阐发和重构的同时,苏联文论以及文艺大众化理论强势介入;文学翻译的体制化建设主导着对鲁迅译论接受的定型与定向。这既是对鲁迅译论的接收与重组,其内在的逻辑理路与依循的理论资源也彰显出文学翻译当代转型的诸多症候。(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9年08期)

李嘉怡[9](2019)在《从巴西食人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论鲁迅的异化翻译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取巴西食人主义的视角,探索鲁迅提出的异化翻译观,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全面认识鲁迅的译文特色和翻译倾向。在遭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背景下,译者开始肩负着深重的民族使命感,译者的文化身份开始觉醒。译语文化的弱势地位要求向强者学习,通过汲取强者能量来延续本土文化的生命。巴西食人主义和鲁迅提倡的拿来主义观点相似,都体现了采取主动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反殖民的政治议程。(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31期)

张华慧,卢晓娟[10](2019)在《蓝诗玲译鲁迅小说中文化负载词显性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语境中,中华文化汉译外扛起了新时代大旗。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媒介和桥梁。本文旨在研究蓝诗玲译鲁迅小说中文化负载词显性翻译,主要从文本因素、语言因素和语用因素角度分析显性翻译在蓝诗玲译鲁迅小说中文化负载词中的体现、效果以及对中华文化英译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1期)

鲁迅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约翰》是鲁迅极为推崇的一部欧洲童话小说,也是鲁迅最为得意的译作之一。从文本内容与思想情感来看,《小约翰》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诸多相通之处,即两个文本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野草》所蕴含的鲁迅的哲学思考,如梦、存在、希望、对人类的爱与恨等,在《小约翰》中也有着相近似的体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鲁迅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1].张素丽.阐释与对话:鲁迅文学翻译文本研究——评王家平《〈鲁迅译文全集〉翻译状况与文本研究》[J].上海鲁迅研究.2019

[2].贺勤.论鲁迅创作与翻译的互动关系——以《野草》与《小约翰》为例[J].理论界.2019

[3].赵琳.文体学视角下的鲁迅小说翻译——以《阿Q正传》为例[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4].甘露,骆贤凤.鲁迅翻译思想演变的叁个维度[J].上海翻译.2019

[5].彭勇穗.超越历史对话当下——鲁迅翻译理论研究路线[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

[6].苏培丹.杨宪益夫妇的翻译适应与选择——以鲁迅小说《祝福》英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9

[7].刘蕾,赵秀明.“陌生化”视角下鲁迅“宁信而不顺”翻译美学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8].操乐鹏.鲁迅译论在当代(1949—1966年)——兼及文学翻译的当代转型[J].理论月刊.2019

[9].李嘉怡.从巴西食人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论鲁迅的异化翻译观[J].校园英语.2019

[10].张华慧,卢晓娟.蓝诗玲译鲁迅小说中文化负载词显性翻译研究[J].北方文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工人绥惠略夫》封面《工人绥惠略夫》...奈达的叁阶段翻译体系(取材自Nidaan...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7)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3)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2)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4)

标签:;  ;  ;  ;  ;  ;  ;  

鲁迅翻译论文_张素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