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抑制论文_毛彦稳,张小欢,刘慧铭,王圆圆,汤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抑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抑制,肺癌,细胞,分子,因子,磷酸化,激酶。

共抑制论文文献综述

毛彦稳,张小欢,刘慧铭,王圆圆,汤磊[1](2019)在《硫辛酰胺对高糖条件下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及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酶1和核转录共抑制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高糖环境下给予硫辛酰胺(dl-alpha lipoamide,ALM)干预后对细胞氧化应激水平、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TAK1)及核转录共抑制因子(SnoN)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ALM减轻高糖诱导诱导的肾小管纤维化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分为3组:正常糖培养组(NG)、高糖组培养组(HG)、高糖培养条件下加入ALM刺激组(ALM);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技术,进行细胞鉴定;氧化应激试剂盒检测体外培养的各组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 cells)氧化应激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高糖环境下NRK-52E细胞中,硫辛酰胺对TAK1、SnoN蛋白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LM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过程的抑制作用。结果所培养细胞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并对高糖刺激敏感;高糖条件下给予ALM干预后,T-SOD活性增强,MDA水平减少,且TAK1、p-TAK1(Thr184/187)及CollagenⅢ蛋白表达水平减少,SnoN及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水平的表达上调。结论高糖环境下给予ALM干预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降低,伴随TAK1的表达减少和SnoN蛋白表达增加,从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分化的发生及细胞外基质沉积,最终延缓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贺唯唯[2](2019)在《CD160等共刺激和共抑制分子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异常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共刺激和共抑制分子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异常表达目的:自身免疫疾病包括一系列发生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复杂的疾病,在其发病过程中异常的免疫应答反应可导致正常人体器官或组织受到自身免疫攻击并产生功能损害。尽管目前在自身免疫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然而大多数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共信号分子包括共刺激和共抑制分子,在调节免疫应答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共信号分子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本研究拟通过结合运用生物信息学研究和临床样本验证研究分析共刺激和共抑制分子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异常表达情况。方法:我们通过检索基因表达集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获取常见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外周血全基因组表达谱数据集,共包括19个芯片数据集和6个RNA测序数据集,然后采用稳健排序整合(Robust rank aggregation,RRA)方法整合分析了54个共刺激和共抑制基因在这些自身免疫疾病中的表达情况。我们进一步收集临床样本对异常表达最显着的基因进行了验证。结果:RRA整合分析结果表明CD160是自身免疫疾病中异常表达最显着的基因(校正后P=5.9E-12),其次是CD58(校正后P=5.7E-06)和CD244(校正后P=9.5E-05)。验证研究中RRA整合分析结果仍提示CD160是自身免疫疾病中异常表达最显着的基因(校正后P=5.9E-09)。我们进一步通过验证研究确认CD160的异常表达在包括Graves病(Graves'disease,GD)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疾病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CD160对这些自身免疫疾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流式细胞术发现CD160在GD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2),从蛋白表达水平上证实了CD160在GD中的异常表达。结论:本研究证明CD160是自身免疫疾病中异常表达最显着的共信号分子。靶向CD160相关通路的治疗策略可能是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新的有效途径。第二部分CD160基因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s,AITD)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自身免疫疾病。近期研究表明,CD160/HVEM/LIGHT/BTLA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但CD160基因多态性与AITD的遗传关联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评价CD160基因多态性与AITD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招募AITD患者1017例(其中GD 634例,桥本甲状腺炎383例),健康对照856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利用Hi-SNP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检测CD16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包括rs744877和rs3766526两个位点。结果:rs744877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GD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14和0.034。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前,CD160的rs744877位点与AITD在显性模型和附加模型中有显着相关关系,OR值分别为0.79(95%CI 0.66-0.95,P=0.013)和0.77(95%CI 0.64-0.94,P=0.008)。校正年龄和性别后,在显性模型和附加模型中也有显着相关关系,OR值分别为0.78(95%CI 0.65-0.95,P=0.011)和0.76(95%CI 0.63-0.93,P=0.007)。rs744877与GD在等位基因模型、显性模型和附加模型中也有明显相关性,OR值分别为0.84(95%CI 0.71-0.98,P=0.027)、0.74(95%CI 0.60-0.91,P=0.005)和0.72(95%CI 0.58-0.90,P=0.004)。本研究结果显示rs744877与桥本甲状腺炎无明显相关关系。此外,CD160的rs3766526位点与GD和桥本甲状腺炎均无显着相关性。结论:我们的研究首次发现了CD160的rs744877位点与GD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并进一步证明CD160通路在G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9-06-01)

黎静,Younghee,Lee,Yanjian,Li,Yu,Jiang,Huiping,Lu[3](2019)在《肿瘤浸润髓系细胞上表达的共抑制分子B7S1抑制抗肿瘤CD8 T细胞的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介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蓬勃发展,为人类战胜癌症带来了一线曙光。阻断PD-1/PD-L1通路的抗体药物可以提高CD8 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疗效显着优于传统治疗手段。然而,只有小部分实体瘤病人可以对PD-1/PD-L1免疫治疗产生应答,其它病人体内T细(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9年02期)

朱晓菡,田杰[4](2018)在《BCL6共抑制因子样蛋白1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中表达及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BCL6共抑制因子样蛋白(BCORL)1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79例手术后NSCLC癌组织标本及其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CORL1蛋白表达,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CORL1蛋白表达对老年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NSCLC老年患者癌组织BCORL1蛋白表达率(70.89%)显着高于癌旁组织(25.32%,P<0.05);癌组织BCORL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老年患者年龄、性别、病灶直径、病理学类型无关(P>0.05),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79例接受了12~36个月的随访观察,BCORL1蛋白阳性表达者3年生存率[21.42%(14/56)]显着低于阴性表达者[47.83%(11/23);χ~2=5.505,P=0.019]。分化程度减低、淋巴结转移、BCORL1蛋白阳性表达是NSCLC老年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BCORL1在NSCLC组织中表达水平上调,并且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梁蕾蕾[5](2018)在《共抑制PD-1和CTLA-4的表达对小鼠H22肝癌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主要是通过RNA干扰技术将si RNA转染进入荷瘤小鼠的体内,从而下调PD-1和CTLA-4在荷瘤小鼠体内的表达,进而探讨共抑制PD-1和CTLA-4的表达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鼠源的H22肝癌细胞在ICR品系的小鼠腹腔内进行细胞培养并连续传代叁次,再在另一只ICR品系的小鼠的右前肢腋下建立移植肿瘤动物模型。将成功荷瘤的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T组)、si PD-1转染组(si PD-1组)、si CTLA-4转染组(si CTLA-4组)和联合转染组(si PD-1+si CTLA-4组),使得每组荷瘤小鼠的肿瘤体积的大小基本保持一致。本实验主要是通过给每只荷瘤小鼠注射si RNAs和动物体内转染试剂进行实验,实验中每日观察小鼠的存活时间和基本的生理状况。测量实体瘤的体积和重量以评估si RNAs对肿瘤的抑制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荷瘤小鼠血液中IFN-γ和IL-10的含量以及肿瘤组织和肝脏组织中PD-L1蛋白的表达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 PCR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中IFN-γ、PD-L1、IL-6和Survivin,肝脏组织中IFN-γ、PD-L1与脾脏组织中IFN-γ、PD-1、CTLA-4各个基因的m RNA表达情况,分析在m RNA水平上si RNA对各个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蛋白质分子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ax和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通过计算其二者灰度值的比值分析si RNA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单独和联合转染si RNA组均显示出抗肿瘤作用,联合抑制组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尤为显着;联合转染组小鼠生存率(100%)、si PD-1组(75%)、si CTLA-4组(71%)、对照组(30%);与对照组相比,其它叁个si RNA干扰组小鼠血液中的IFN-鼠的表达量显着升高,而IL-10在小鼠血液中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PD-L1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在肿瘤组织中升高而在肝脏组织中显着降低(P<0.05);si PD-1组、si CTLA-4组、si PD-1+si CTLA-4组脾脏组织中PD-1及CTLA-4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IFN-量在肿瘤组织中均明显升高,而肿瘤组织中的Survivin、IL-6表达量下调,与对照组比较各基因表达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RNAi阻断PD-1/PD-L1和CTLA-4/CD28通路可增强T细胞活性,脾脏组织中IFN-γ,表达量相对升高(P<0.05)。Western Blot技术的检测结果也显示使用si RNA进行干扰之后,肿瘤组织中Bax蛋白的表达量升高,而Bcl-2蛋白的表达量降低,通过计算Bax与Bcl-2的比值显着性提高(P<0.05)。这些结果表明,下调PD-1和CTLA-4可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力并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结论:单独或联合抑制PD-1和CTLA-4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均能够有效地抑制小鼠H22肝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并促进H22肿瘤细胞的凋亡,对小鼠H22肝癌具有有效的治疗作用。同时抑制PD-1与CTLA-4的表达也增强了T淋巴细胞的活力,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改善肿瘤内的微环境。(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7)

金君[6](2018)在《RAD18和REV1共抑制显着增加顺铂对肺癌细胞的毒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抑制TLS通路REV1基因和FA通路与TLS通路上游RAD18基因后人肺腺癌耐药细胞株(A549/DDP)对顺铂(DDP)敏感性的变化及其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测定不同浓度DDP处理后的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和A549/DDP细胞RAD18和REV1蛋白表达。采用脂质体转染试剂分别将靶向RAD18和REV1基因的siRNAs(RAD18-siRNA和REV1-siRNA)转染于A549/DDP细胞,Western blotting测定转染前后RAD18和REV1蛋白表达水平以检测转染效果。然后检测RAD18基因沉默后,经不同浓度梯度DDP诱导的A549/DDP细胞FANCD2蛋白单泛素化水平(FANCD2的长短片段之比,即FANCD2-L/S比值)和PCNA蛋白单泛素化水平。应用CCK-8法测定分别单独和共转染RAD18-siRNA和REV1-siRNA前后经不同浓度DDP处理24h和48h的A549/DDP细胞增殖率变化。流式细胞术测定单独和共转染RAD18-siRNA和REV1-siRNA前后A549/DDP细胞经DDP(10μg/m L)处理48h的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变化。结果:(1)A549/DDP细胞与A549细胞经不同浓度DDP处理后,除在DDP浓度为0μg/mL时,A549/DDP细胞RAD18蛋白表达水平与A549细胞无明显差异(t=1.739,P=0.097),在其他的DDP浓度点RAD18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A549细胞组(P<0.05),同样各DDP浓度点诱导A549/DDP细胞的REV1蛋白表达水平亦较A549细胞的明显增高(P均<0.05),提示A549/DDP细胞RAD18和REV1高表达与DDP耐药性相关。(2)A549/DDP细胞分别转染RAD18-siRNA和REV1-siRNA后,RAD18和REV1蛋白表达较转染前明显降低(P<0.05),表明转染成功,两个基因沉默有效?(3)A549/DDP细胞转染RAD18-siRNA后经不同浓度DDP处理的FANCD2和PCNA蛋白的单泛素化水平较转染前明显下降(P<0.05),提示DDP诱导的FA和TLS通路激活受到抑制,证实RAD18基因位于FA通路上游并同时参与FA通路和TLS通路的激活。(4)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率的结果显示:A549/DDP细胞分别单独或共转染RAD18-siRNA和REV1-siRNA后,经不同浓度DDP处理24h和48h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均明显低于转染前(P均<0.05),表明DDP对A549/DDP细胞的毒性作用增强。同时,RAD18-siRNA和REV1-siRNA共转染后DDP对A549/DDP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较单转染更为显着(P均<0.05),提示共转染RAD18-siRNA和REV1-siRNA后进一步增强了DDP对A549/DDP细胞的毒性。(5)A549/DDP细胞分别单独或共转染RAD18-siRNA和REV1-siRNA前后经10μg/mL浓度DDP处理48h,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转染组较未转染组,DDP诱导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均<0.05),共转染组较单转染组细胞凋亡率增加更为明显(P均<0.05),这与细胞增殖率测定结果相吻合。细胞周期实验显示这两个siRNA转染后DDP处理的A549/DDP细胞停滞在G_2期的比例较转染前明显增加(P均<0.05),且共转染组较两个单转染组细胞的G_2期阻滞效应更为显着(P均<0.05),提示RAD18和REV1基因沉默阻止了A549/DDP细胞的细胞周期进展,继而延缓DNA复制。结论:A549/DDP细胞FA通路与TLS通路上游的RAD18基因和TLS通路的REV1基因表达增高与其对DDP耐药相关,分别沉默RAD18和REV1基因后可通过抑制FA通路与TLS通路的DNA损伤修复功能,由此增强A549/DDP细胞对DDP的敏感性,同时共沉默REV1和RAD18基因使这一增敏效应进一步增加,表明RAD18和REV1基因共沉默可逆转A549/DDP细胞对DDP耐药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4-23)

金君,李坚,袁荣霞[7](2018)在《共抑制RAD18和REV1基因显着增加顺铂对肺癌细胞的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用基因敲减技术抑制跨损伤合成(translesion synthesis,TLS)通路和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FA)通路上游的RAD18基因与TLS通路的REV1基因后增加顺铂对人肺腺癌耐药细胞株(A549/DDP)细胞毒性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方法:蛋白质印迹法测定顺铂诱导的A549和A549/DDP细胞RAD18和REV1蛋白表达;应用脂质体转染试剂转染针对RAD18基因的siRNAs(RAD18-siRNA),检测A549/DDP细胞转染前后顺铂诱导的FANCD2和PCNA蛋白单泛素化水平;CCK-8法检测分别转染RAD18-siRNA、REV1-siRNA以及两者共转染前后经顺铂处理的A549/DDP细胞的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A549/DDP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结果:A549/DDP细胞转染RAD18-siRNA和REV1-siRNA后,RAD18和REV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表明转染有效,基因敲减成功。转染RAD18-siRNA后顺铂诱导的FANCD2和PCNA蛋白的单泛素化水平明显下降,提示FA通路和TLS通路的激活受到抑制。分别转染RAD18-siRNA或REV1-siRNA均可增强顺铂对A549/DDP的细胞毒性,增加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率,并增强细胞周期S/G2期的阻滞效应。共转染RAD18-siRNA和REV1-siRNA后,顺铂对A549/DDP细胞的毒性增强作用较单转染更为显着,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进一步增加。结论:敲减A549/DDP细胞的RAD18和REV1基因可通过抑制FA通路和TLS通路的DNA损伤修复功能,增加A549/DDP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RAD18和REV1基因共敲减对顺铂的这一增敏作用更加明显,显示出A549/DDP细胞对顺铂耐药的逆转效应。(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崔建健[8](2018)在《协同共抑制分子TIGIT在人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调控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探讨TIGIT在人原发性肝癌患者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2)为了进一步研究调控TIGIT的作用机制,构建miRNAs靶向TIGIT基因质粒pMIR-TIGIT-WT/mut,建立稳定过表达TIGIT的T细胞白血病细胞系(Jurkat T细胞)模型,探讨T细胞中调控TIGIT相关miRNAs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检测77例HCC患者组织中TIGIT、CD4、CD155的表达(癌组织73例,癌旁组织47例),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2)流式细胞术检测31例HCC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CD4~+T和Treg细胞中TIGIT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30例健康体检者做阴性对照;(3)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在HC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4)根据TIGIT的核酸序列,通过miRBase和Targetscan等软件预测靶向作用TIGIT的mi RNAs;(5)qPCR检测TIGIT相关miRNAs在HCC中的表达水平;(6)筛选出与TIGIT表达相关的miRNAs,根据其结合的靶点构建TIGIT3’-UTR野生型及突变型质粒重组体,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相关miRNAs与TIGIT之间的靶向作用;(7)构建稳定过表达TIGIT的Jurkat T细胞株;(8)将microRNA-up慢病毒载体,转染至过表达TIGIT的JurkatT细胞中,通过qPCR及WB检测TIGIT的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1)IHC结果通过平均光密度(IOD)及累计阳性面积值(ARE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TIGIT蛋白表达于肝索间隙浸润的淋巴细胞上,TIGIT阳性细胞多分布于汇管区及血管周围,在肝索间隙也散在浸润。在肝癌组织中,随着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由高到低,TIGIT表达逐渐增加;CD155蛋白主要表达于肝癌细胞的细胞膜上,部分细胞胞浆中也有表达,在高中分化期肝癌细胞中的表达量最高。(2)qPCR结果显示,在癌组织中TIGIT、CD155mRNA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P<0.05),在中分化期,TIGITmRNA表达水平最高;CD155 mRNA的表达水平在各分化程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相比,HCC患者术前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TIGIT表达显着升高(P=0.001),术后没有明显变化;HCC患者术前外周血Treg细胞表面Tigit表达上调(P=0.02),术后表达下降,与健康对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HCC患者术前外周血TIGIT+CD4+T细胞频数与AFP呈正相关(r~2=0.327,P=0.0015),HCC患者术前外周血TIGIT+Treg细胞频数与AFP呈正相关(r~2=0.592,P=0.001);(4)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在HCC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分泌水平变化,与HCC患者术前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相比,术后HCC患者血浆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17a表达升高(P=0.047),IL-6表达升高(P=0.043),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表达减少(P=0.034)。(5)通过生物信息网站预测TIGIT3'-UTR区与miR-206,miR-143,miR-203,miR-1,miR-425可能存在靶向关系,通过qPCR检测TIGIT相关miRNAs(mir-206、mir-143、mir-1、mir-203、mir-425)在HCC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miR-206,miR-143在HCC患者中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与TIGIT+Treg细胞的频数呈负相关。提示miR-206,miR-143能够调控TIGIT在Treg细胞上的表达介导肿瘤的免疫逃逸;(6)成功构建了靶向miR-206的TIGIT重组质粒,通过双荧光素酶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06可抑制TIGIT重组载体荧光素酶的表达,抑制miR-206表达可使TIGIT重组载体荧光素酶的表达升高。实验结果证实了miR-206与TIGIT存在靶向关系;(7)成功构建过表达TIGIT Jurkat T细胞稳定株,感染microRNA-206-up慢病毒载体后,qPCR及WB检测TIGIT mRNA及蛋白水平变化,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croRNA-206-up慢病毒载体感染组TIGITm RNA及蛋白水平降低。提示mir-206可以负向调控TIGIT的表达;结论(1)TIGIT、CD155的mRNA和蛋白水平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随着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由高到低,在肝癌组织中TIGIT表达逐渐增加;TIGIT~+CD4~+T细胞,TIGIT+Treg细胞频数在HCC中明显增高,提示增加的功能紊乱的CD4~+T细胞中TIGIT+Treg细胞是参与抗肿瘤免疫的重要亚群,这两类细胞频数与AFP均呈正相关关系,提示TIGIT有望成为HCC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与HCC患者术前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相比,术后HCC患者血浆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17a表达升高(P=0.047),IL-6表达升高(P=0.043),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表达减少(P=0.034)。综上所述,TIGIT参与了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介导了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2)TIGIT相关miRNAs(miR-206)在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与TIGIT+Treg细胞的频数呈负相关;成功构建了靶向miR-206的TIGIT重组质粒,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了miR-206与TIGIT存在靶向关系;成功构建TIGIT过表达Jurkat T细胞稳定株,验证了mir-206可以负向调控TIGIT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李佳霖[9](2017)在《共抑制分子VSIG4在炎症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免疫作为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宿主防御、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巨噬细胞是天然免疫屏障的重要细胞组分,是它们首先感知到外来的危险信号并作出快速反应,为机体提供了抵抗病原体攻击的早期防御。它们通过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入侵病原体上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活化细胞内的分子级联,诱导促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抗菌素的大量释放,引起机体整体的促炎反应。趋化因子进一步招募更多的免疫细胞到达局部炎性病灶周围;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导致炎症程度加剧,进一步引发T、B细胞介导的特异性适应性免疫反应;此外,巨噬细胞还通过对细菌的调理吞噬作用杀伤入侵的病原菌,发挥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环境中不同的刺激因素诱导巨噬细胞分化为不同功能的亚群,根据表型和功能的不同,大致分为两类:经典活化的巨噬细胞(Classic activated macrophage,M1型)和替代活化的巨噬细胞(Alternative activated macrophage,M2型)。M1型巨噬细胞通过经典方式活化(激活物包括TNF?,IFN?,LPS等),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如TNF?,IL-1?,IL-6),发挥杀灭微生物、促炎的作用;M2型巨噬细胞则通过替代方式活化(激活物包括IL-4,IL-10,IL-13及免疫复合物等)。它们天然存在于脂肪组织中,通过分泌IL-10、TGF?等因子维持脂肪组织的稳态;在抗寄生虫感染、损伤组织的重塑、抗炎、肿瘤病理进程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但是,巨噬细胞的过度活化将引起促炎细胞因子的极大释放,对机体造成炎性病理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肝炎等多种炎性疾病。例如,Weisberg等在高脂饮食(HFD)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中发现,脂肪组织原位巨噬细胞(ATMs)的聚集,分泌TNF?,IL-1?等促炎细胞因子,使白色脂肪(WAT)的变大,诱导脂肪组织的胰岛素抵抗。Pope等在MHV-3诱导的病毒性暴发性肝炎模型中发现,巨噬细胞活化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包括TNF?,IL-1?,TGF?,LTB(19),FGL2)直接引起肝组织广泛的凝血性纤维化,引起肝坏死,导致小鼠的死亡。因此,弱化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可能为多种炎性疾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治疗策略。调节巨噬细胞活化的机制是众多研究关注的焦点。目前已知的研究表明:细胞内信号调质,如膜分子、非编码RNA、micro RNA、表观遗传学相关的机制都可能参与其中。而新近的研究阐明了线粒体代谢的重编程可能调控着巨噬细胞的活化,该小组运用代谢谱筛选及微阵列分析技术(Metabolic screen and Microarray)检测了LPS活化的巨噬细胞内的多种线粒体代谢产物,比如线粒体NAD+,能与去乙酰化酶Sirt1结合,导致NF-?B的p65亚单位的失活,负调炎症。线粒体的代谢产物琥珀酸(succinate),与NAD+在功能相反,LPS活化引起琥珀酸在巨噬细胞中堆积,进而稳定乏氧诱导因子1?(HIF-1?),正向调节IL-1?的转录。另外,West等发现线粒体活性氧(mt ROS)能活化炎症小体,促进pro-IL1?,Pro-IL-18的剪切成熟;mt ROS还通过活化NF-?B稳定HIF-1?,诱导巨噬细胞的M1极化。进一步,抑制mt ROS的释放能够显着降低内毒素介导的暴发性肝炎(FH)及酒精性肝硬化,但线粒体的重编程调节巨噬细胞活化的确切分子机制仍不甚明了。新近鉴定的B7家族相关蛋白VSIG4(V-set and immunoglobulin domain-containing4),又称为Ig超家族蛋白-39(Ig superfamily protein 39,Z39Ig),还称为补体受体Ig超家族分子(complement receptor of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CRIg)。VSIG4特异性的表达在组织巨噬细胞上,如腹腔巨噬细胞(peritoneal macrophages,PEMs)、肝Kupffer细胞。最初的研究表明,VSIG4作为补体受体通过与其配体C3b/i C3b结合,介导经C3b调理的病原体(促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清除。Fu等在Ⅰ型糖尿病(非肥胖性)小鼠模型中发现,VSIG4+巨噬细胞与糖尿病抵抗相关。另外,作为孤儿配体,VSIG4与T细胞上的未知配体结合,抑制T细胞的增殖、活化及IL-2的产生。值得关注的是,CRIg-Fc融合蛋白能够降低实验性关节炎及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模型小鼠的炎症,减轻免疫性肝损伤的症状。表明VSIG4可能在炎性病理损伤中传递抗炎信号,但目前确切的分子机制仍不明了。为了明确VSIG4在炎症病理中的作用,我们以高脂饮食喂养(HFD)诱导的肥胖及MHV-3诱导的暴发型肝炎为模型,来研究VSIG4的功能。在HFD喂养小鼠的肥胖模型中,我们发现正常饮食喂养条件下,野生型对照小鼠(WT)与Vsig4-/-小鼠的表型没有差异;但在HFD喂养条件下,Vsig4-/-小鼠体重增长更快,腹壁及肾周脂肪体积更大、脂肪量更高。HE染色显示Vsig4-/-小鼠相较对照小鼠肝脏脂肪变性更严重,脂肪细胞体积更大、数量更多。Vsig4-/-小鼠血糖、胰岛素水平更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流式细胞术分析,Vsig4-/-小鼠脂肪组织中TNFα+F4/80+CD11c+巨噬细胞数量更多。以上结果表明VSIG4基因敲除促进了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在MHV-3诱导的暴发型肝炎为模型中,我们以野生型对照小鼠(WT)和Vsig4-/-小鼠为研究对象,腹腔注射MHV-3鼠肝炎病毒后观察两组小鼠的生存率及肝损伤程度的变化。我们发现在病毒感染后第叁天50%的Vsig4-/-小鼠出现了快速的死亡,至第四天止Vsig4-/-小鼠已全部死亡,而WT对照鼠仍有部分存活,两组小鼠的生存曲线有显着差异。HE染色及TUNEL实验显示,病毒感染48小时后,Vsig4-/-小鼠肝脏出现大片坏死灶,并伴随着炎症细胞的大量浸润及肝细胞的凋亡,损伤程度较野生型小鼠更为严重。感染48小时后,Vsig4-/-小鼠血清转氨酶ALT、AST水平显着高于对照小鼠;噬斑法检测感染小鼠肝脏病毒滴度,发现Vsig4-/-小鼠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在肝脏的沉积更多。与FGL2的变化一致,Vsig4-/-小鼠血清及肝组织促炎细胞因子如IL-6、TNFα、IL-1β、IFN-γ的表达水平更高,肝脏MHV-3病毒载量较WT小鼠更高,肝损伤更严重。本部分结果表明,VSIG4基因敲除加剧了MHV-3诱导的小鼠肝脏病理损伤、小鼠死亡率增高,提示我们VSIG4能够缓解MHV-3诱导的暴发型肝炎,是可能的潜在治疗靶点。从以上两种炎症疾病模型中我们发现,VSIG4能够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和MHV-3诱导的暴发型肝炎,但确切的作用机制仍不甚明了。由于VSIG4是巨噬细胞表面表达的特异性的蛋白,而巨噬细胞的活化状态与炎症疾病病理密切相关,因此为了进一步明确其分子机制,我们以过表达VSIG4的RAW264.7细胞系(VSIG4+-RAW264.7)和对照细胞系(PCDH-RAW264.7)为研究对象,LPS刺激的VSIG4+-RAW264.7和PCDH-RAW264.7细胞为研究模型,我们发现在LPS刺激下,VSIG4+-RAW264.7细胞IL-6、TNFα、IL-1β、IL-12等促炎细胞因子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细胞更低,细胞表达更少的表面活性标志物(如CD40等),表明VSIG4能够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的M1极化。而巨噬细胞的极化与细胞代谢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两组细胞代谢相关的指标。我们发现与对照细胞相比,VSIG4不影响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仅仅抑制了LPS诱导的丙酮酸、乙酰辅酶A、乳酸的生成;细胞耗氧率检测发现,静息状态下VSIG4+-RAW264.7和PCDH-RAW264.7两组细胞的耗氧率无差异;但LPS刺激下,VSIG4+-RAW264.7细胞的耗氧率显着低于对照细胞,线粒体活性氧mt ROS生成相较对照细胞也更少。以上结果提示我们,VSIG4缓解了LPS诱导的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mt ROS生成及细胞表面活性标志物CD40的表达。并且,在两种炎症疾病模型中,Vsig4-/-小鼠来源的脂肪组织巨噬细胞(ATMs)和腹腔巨噬细胞(PEMs)线粒体活性氧mt ROS的生成显着高于WT对照小鼠,进一步有力的证实了,在炎症疾病模型中VSIG4抑制了mt ROS的释放。为了明确巨噬细胞mt ROS释放减少是否会导致促炎细胞因子的降低,我们给予VSIG4+-RAW264.7和PCDH-RAW264.7对照细胞mt ROS抑制剂DPI后,检测LPS刺激细胞因子的分泌。发现DPI处理后,两组细胞IL-6等炎症因子的分泌均减少,且VSIG4+-RAW264.7细胞较对照细胞IL-6水平更低。表明VSIG4通过减少mt ROS的释放抑制了巨噬细胞的M1极化。为了进一步明确共抑制分子VSIG4如何影响线粒体活性氧的生成,我们用Q-PCR检测了Vsig4-/-小鼠和野生型对照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DMs)中与线粒体活性氧生成相关的PDK家族4个成员m RNA丰度,发现VSIG4基因敲除小鼠PDK2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小鼠。Westernblot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Vsig4-/-小鼠p PDHs300、p PDHs293磷酸化水平更低;与之相反,过表达VSIG4促进了PDK2的表达及PDH的磷酸化。另外,我们发现Vsig4-/-小鼠PDH的磷酸化水平在感染前后均显着低于对照小鼠,表明VSIG4基因敲除后,PDH的活性增高,促进了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及mt ROS释放。并且,我们发现Pdk2-/-小鼠来源的BMDMs和PDK2干扰的RAW264.7(PDK2-Sh RNA-RAW264.7)细胞的表面活性标志(如CD40)的表达及TNFα、IL-1β、IL-6等炎症因子分泌相较对照细胞更高,表明PDK2基因敲除促进了巨噬细胞的M1极化。VSIG4如何上调PDK2的表达?为了明确其分子机制,我们通过转录因子Motif分析PDK2基因启动子-3000bp至转录起始位点3000bp的序列,发现与STAT3的两个可能结合位点,并经CHIP证实了-1298位点是与STAT3结合位点。给予VSIG4+-RAW264.7细胞PI3K抑制剂Ly294002、Akt抑制剂MK2206及STAT3抑制剂S3I-201能够抑制LPS诱导的PDK2的表达;Sh RNA干扰STAT3后,PDK2的表达下调,进一步证实了VSIG4通过PI3K/Akt-STAT3通路上调PDK2的表达。由于C3b和i C3b是目前已知的VSIG4的配体,那么VSIG4上调PDK2的表达是否依赖于补体C3?我们以过表达VSIG4的C3-/-小鼠来源BMDMs和过表达人VSIG4的单核细胞THP-1细胞系为研究对象,发现经人C3b刺激的THP-1细胞与未刺激细胞相比,LPS处理前后PDK2的表达无差异;LPS刺激过表达VSIG4的C3-/-BMDMs细胞后,PDK2的表达仍稍高于对照细胞,表明去除C3b信号后,VSIG4仍然能够上调LPS诱导的PDK2的表达,表明这种上调是补体C3非依赖的。另外,我们的研究提示VSIG4具有抗炎的保护性功能,给予感染MHV-3病毒的小鼠强制性过表达VSIG4,能够缓解MHV-3诱发的暴发性肝炎,提高小鼠的生存率。综上所述,在巨噬细胞的活化过程中,VSIG4通过PI3K/Akt-STAT3信号级联上调丙酮酸脱氢酶激酶2(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2,PDK2)的表达,抑制丙酮酸脱氢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PDH)依赖的线粒体ROS的产生,负调巨噬细胞的M1极化。VSIG4信号能够缓解巨噬细胞活化相关的炎性疾病,为抗炎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的治疗靶点。(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7-10-01)

李向云[10](2016)在《eIF4E磷酸化促翻译及与蛋白酶体共抑制致结肠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结肠癌是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然而近年来结肠癌患者的存活率并无太大改善。结肠癌患者往往对传统治疗产生耐药性,因此新的治疗策略迫在眉睫。蛋白质翻译起始为一类进化保守的细胞生物过程,受营养/生长因子和细胞能量水平影响而调控细胞生长和新陈代谢。肿瘤细胞快速生长增殖伴随PI3K/Akt/m TOR和Ras/Raf/MEK/ERK等信号通路的激活,蛋白质翻译起始处于这些信号通路的下游枢纽位置。其中,e IF4E是翻译起始复合物中受到多层面精确调控的一个蛋白,其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在多种肿瘤细胞中上调。除了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受到调控,e IF4E还在翻译后修饰水平受到更加精细和快速的调节。在某些肿瘤模型中,只有磷酸化修饰的e IF4E才能发挥其最大活性并诱导肿瘤发生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推测e IF4E S209磷酸化修饰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证实这一假设,本研究拟构建eIF4E S209A KI结肠癌细胞株,并比较e IF4E KI和WT两种HCT116结肠癌细胞生长和新陈代谢情况;同时使用polysome实验比较两种细胞中分子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调控机制,从而系统性阐述eIF4E S209磷酸化修饰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为靶向eIF4E磷酸化修饰的抗癌新药研发奠定理论基础。由于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调控蛋白质翻译起始过程,因此这一生物过程的失调表现在多种癌症和疾病中。目前靶向蛋白质翻译起始的治疗策略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一些临床前期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真核细胞起始因子e IF4A抑制剂Episilvestrol及其类似物Silvestrol均可杀伤多种癌细胞,其缺陷表现为蛋白质翻译起始也参与正常的细胞生物过程,高浓度翻译起始抑制剂可引发严重的副反应。因此联合应用蛋白质翻译起始抑制剂和其他药物成为结肠癌治疗的一个选择。Bortezomib是常用的药物增敏剂,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Bortezomib也可协同Episilvestrol诱导更加显着的结肠癌细胞凋亡。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e IF4E磷酸化修饰在蛋白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研究靶向蛋白质翻译抑制剂Episilvestrol协同蛋白酶体抑制剂Bortezomib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和材料:(1)通过腺病毒系统构建e IF4E磷酸化修饰KI细胞系,并利用帽依赖性报告基因、免疫共沉淀和m7 pull down实验验证eIF4E KI细胞系对mRNA翻译的影响;(2)利用MTT、2D/3D克隆形成实验、Brd U掺入实验、ds RED、GFP-LC3、流式细胞、裸鼠实验等研究eIF4E KI对体内外细胞生长和新陈代谢的影响;(3)利用polysome实验研究e IF4E KI对细胞内mRNA翻译的影响;(4)通过MTS,Crystal violet和克隆形成试验研究不同浓度Episilvestrol对HCT116结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和杀伤作用。(5)通过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研究高浓度Episilvestrol对凋亡信号通路和线粒体应激反应的诱导作用。(6)通过MTS,结晶紫染色和克隆形成试验研究低浓度Episilvestrol协同Bortezomib诱导结肠癌细胞生长抑制和凋亡的作用。(4)使用Z-VAD抑制剂证实Episilvestrol协同Bortezomib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5)通过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研究Episilvestrol协同Bortezomib诱导细胞凋亡/线粒体应激反应和CHOP介导DR5上调的作用。(6)利用FADD敲除细胞研究Episilvestrol协同Bortezomib诱导外源性细胞凋亡。(7)通过MTS,结晶紫染色,克隆形成,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试验研究Episilvestrol协同Bortezomib诱导其他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8)通过裸鼠移植瘤实验验证Episilvestrol协同Bortezomib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1)通过腺病毒系统成功构建eIF4E磷酸化修饰KI细胞系;并证实eIF4E KI抑制m RNA翻译;(2)e IF4E KI抑制体内外结肠癌细胞生长和新陈代谢反应;(3)e IF4E与p-eIF4E优先翻译不同群体的m RNA;(4)2.5nM Episilvestrol对HCT116结肠癌细胞无作用,5n M,10n M,15n MEpisilvestrol可引起HCT116结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20n M,25n M Episilvestrol可诱导HCT116结肠癌细胞凋亡。(5)25n M Episilvestrol可抑制HCT116结肠癌细胞克隆形成,并诱导caspase-3/8,DR5,CHOP的表达。(6)2.5nM Episilvestrol联合5nMBortezomib可有效引发HCT116结肠癌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抑制剂Z-VAD可抑制这一作用。(7)2.5nM Episilvestrol联合5nMBortezomib在4h即可上调HCT116结肠癌细胞中DR5,CHOP,GADD34的表达,24h作用更加显着。(8)DR5的上调为CHOP介导的,使用CHOP siRNA下调(knockdown)CHOP表达可抑制DR5的上调作用。(9)FADD敲除细胞可完全抑制Episilvestrol联合Bortezomib引发的细胞凋亡作用。(10)2.5nM Episilvestrol联合5n MBortezomib可在其他结肠癌细胞中发挥类似的杀伤作用。(11)在裸鼠移植瘤试验中,单药Episilvestrol,Bortezomib对移植瘤的生长影响甚微,二者联合可有效抑制移植瘤生长。结论:这些结果表明肿瘤细胞利用超过正常生理水平的eIF4E磷酸化来达到在营养缺失等应激条件下的生存。联合使用蛋白质翻译抑制剂Episilvestrol和蛋白酶体抑制剂Bortezomib可作为治疗结肠癌患者的一种策略。(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6-12-01)

共抑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部分共刺激和共抑制分子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异常表达目的:自身免疫疾病包括一系列发生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复杂的疾病,在其发病过程中异常的免疫应答反应可导致正常人体器官或组织受到自身免疫攻击并产生功能损害。尽管目前在自身免疫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然而大多数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共信号分子包括共刺激和共抑制分子,在调节免疫应答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共信号分子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本研究拟通过结合运用生物信息学研究和临床样本验证研究分析共刺激和共抑制分子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异常表达情况。方法:我们通过检索基因表达集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获取常见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外周血全基因组表达谱数据集,共包括19个芯片数据集和6个RNA测序数据集,然后采用稳健排序整合(Robust rank aggregation,RRA)方法整合分析了54个共刺激和共抑制基因在这些自身免疫疾病中的表达情况。我们进一步收集临床样本对异常表达最显着的基因进行了验证。结果:RRA整合分析结果表明CD160是自身免疫疾病中异常表达最显着的基因(校正后P=5.9E-12),其次是CD58(校正后P=5.7E-06)和CD244(校正后P=9.5E-05)。验证研究中RRA整合分析结果仍提示CD160是自身免疫疾病中异常表达最显着的基因(校正后P=5.9E-09)。我们进一步通过验证研究确认CD160的异常表达在包括Graves病(Graves'disease,GD)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疾病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CD160对这些自身免疫疾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流式细胞术发现CD160在GD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2),从蛋白表达水平上证实了CD160在GD中的异常表达。结论:本研究证明CD160是自身免疫疾病中异常表达最显着的共信号分子。靶向CD160相关通路的治疗策略可能是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新的有效途径。第二部分CD160基因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s,AITD)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自身免疫疾病。近期研究表明,CD160/HVEM/LIGHT/BTLA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但CD160基因多态性与AITD的遗传关联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评价CD160基因多态性与AITD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招募AITD患者1017例(其中GD 634例,桥本甲状腺炎383例),健康对照856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利用Hi-SNP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检测CD16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包括rs744877和rs3766526两个位点。结果:rs744877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GD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14和0.034。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前,CD160的rs744877位点与AITD在显性模型和附加模型中有显着相关关系,OR值分别为0.79(95%CI 0.66-0.95,P=0.013)和0.77(95%CI 0.64-0.94,P=0.008)。校正年龄和性别后,在显性模型和附加模型中也有显着相关关系,OR值分别为0.78(95%CI 0.65-0.95,P=0.011)和0.76(95%CI 0.63-0.93,P=0.007)。rs744877与GD在等位基因模型、显性模型和附加模型中也有明显相关性,OR值分别为0.84(95%CI 0.71-0.98,P=0.027)、0.74(95%CI 0.60-0.91,P=0.005)和0.72(95%CI 0.58-0.90,P=0.004)。本研究结果显示rs744877与桥本甲状腺炎无明显相关关系。此外,CD160的rs3766526位点与GD和桥本甲状腺炎均无显着相关性。结论:我们的研究首次发现了CD160的rs744877位点与GD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并进一步证明CD160通路在G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抑制论文参考文献

[1].毛彦稳,张小欢,刘慧铭,王圆圆,汤磊.硫辛酰胺对高糖条件下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及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酶1和核转录共抑制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9

[2].贺唯唯.CD160等共刺激和共抑制分子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异常表达研究[D].延安大学.2019

[3].黎静,Younghee,Lee,Yanjian,Li,Yu,Jiang,Huiping,Lu.肿瘤浸润髓系细胞上表达的共抑制分子B7S1抑制抗肿瘤CD8T细胞的功能[J].科学新闻.2019

[4].朱晓菡,田杰.BCL6共抑制因子样蛋白1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中表达及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

[5].梁蕾蕾.共抑制PD-1和CTLA-4的表达对小鼠H22肝癌的治疗作用[D].青岛大学.2018

[6].金君.RAD18和REV1共抑制显着增加顺铂对肺癌细胞的毒性作用[D].江苏大学.2018

[7].金君,李坚,袁荣霞.共抑制RAD18和REV1基因显着增加顺铂对肺癌细胞的毒性[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8].崔建健.协同共抑制分子TIGIT在人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调控及临床意义[D].宁夏医科大学.2018

[9].李佳霖.共抑制分子VSIG4在炎症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7

[10].李向云.eIF4E磷酸化促翻译及与蛋白酶体共抑制致结肠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及RXR对Wnt/β-catenin/Tcf通路的抑制...对草鱼头肾白细胞的激活作用加入U0126后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和p-E...载体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电泳M:D...不同的抑制剂作用于损伤的ACL和共培...细胞调节中转录因子和辅阻遏物的FOX...

标签:;  ;  ;  ;  ;  ;  ;  

共抑制论文_毛彦稳,张小欢,刘慧铭,王圆圆,汤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