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极低频磁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磁场,极低,低频,偶极子,螺线管,微管,细胞。
极低频磁场论文文献综述
孙玉绘,林春生,吴海兵,翟国君[1](2018)在《浅海中时谐水平电偶极子在空气中的极低频磁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分析空气中的极低频磁场,用时谐水平电偶极子等效船舶被主轴调制的水下腐蚀相关电流。根据Maxwell方程组和电磁场边界条件建立浅海条件下电偶极子在空气中的矢量磁位模型,进一步推导了磁场表达式,并利用快速汉克尔变换计算磁场的传播规律。测量了水池碳棒电极和海上钛基电极的磁场,验证了磁场的实用性和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冯爽,纪新苗,张欣[2](2018)在《中等强度极低频旋转磁场的生物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所接触的磁场越来越多,因此,磁场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也受到了公众的日益关注。虽然目前人们对于手机和高压输电线等所产生的射频和工频磁场对人体的影响还没有确凿的结论,但是大量的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稳态磁场以及基于永磁铁的极低频旋转磁场(旋磁)对人体细胞和实验动物等并无危害,甚至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该综述将简要介绍稳态磁场的生物学效应,并重点介绍基于永磁铁的20 Hz以下中等强度极低频旋转磁场(中强低频旋磁)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中强低频旋磁相关的生物学研究虽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显示出潜在的治疗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孙玉绘,吴海兵,翟国君[3](2017)在《基于MSP432的船舶极低频磁场测量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船舶磁异常探测距离小且易受环境磁场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船舶极低频磁场测量的方案,并设计了一套极低频磁场测量系统。系统由传感器、带通滤波电路、高精度低噪声放大电路、MSP432单片机和上位机组成,实现了信号的采集、调理、传输和分析处理的过程。最后,通过水池中碳棒电极和船模实验验证了该设计能够实现对船舶极低频磁场信号的测量。(本文来源于《水雷战与舰船防护》期刊2017年03期)
潘伟,潘卫东,许静静,孔祥阳[4](2017)在《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研究的极低频脉冲磁场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代谢性疾病,并发症高达一百多种。研究表明,脉冲磁场能促进胶原纤维沉积,改善胶原纤维排列和取向,有助于糖尿病伤口愈合,能有效地促进糖尿病患者的溃疡静脉愈合。为了进一步探索脉冲磁场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场强、脉冲宽度、频率和治疗时间,本文提出了一种脉冲磁场发生方案,应用此方案设计了基于STM32单片机控制的低频脉冲磁场发生装置,其可以输出0~100Hz连续可调,最大磁感应强度100m T的脉冲磁场。利用ANSYS软件进行仿真,确定并优化磁场产生线圈的结构与尺寸。用STM32单片机对磁场进行控制,设计出相应的硬件及其接口,实现了对磁感应强度的实时控制与检测。通过选择开关器件、设计线圈和续流回路等措施减少脉冲磁场宽度,通过对螺线管线圈结构的设计,减少线圈发热对生物实验的影响。试验表明,该装置操作简便,性能稳定可靠,已在糖尿病并发症治疗的研究中得到应用。(本文来源于《电工电能新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张业茂,张斌,刘兴发,陈豫朝,刘健犇[5](2017)在《不同强度极低频磁场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极低频磁场(ELF-MF)暴露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选用200尾罗非鱼在不同磁感应强度的磁场(磁感应强度分别为0、30、100、200μT,频率为50 Hz)中持续暴露30 d时间,停止暴露后,继续监测15 d时间;并在磁场暴露期间和停止磁场暴露后定期测量罗非鱼的全长、体长、体高和体质量,同时监测其胃蛋白酶活性和肠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暴露30 d时间时,未暴露组生长优于其他暴露组(概率P<0.01);极低频磁场暴露停止后,暴露组罗非鱼的生长状况得到改善(P<0.05);且不同极低频磁场暴露对罗非鱼的消化蛋白酶活性具有可逆性抑制作用(P<0.01),其中磁感应强度为100μT的磁场的抑制效应最为明显(P<0.01),但暴露停止后抑制效应可得到恢复(P>0.05)。极低频磁场暴露使得罗非鱼消化酶活性的降低,尤其是胃蛋白酶活性的降低,可能是导致罗非鱼生长状况受抑制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7年05期)
李莹,邹鹏飞,刘兴发,邬红娟[6](2017)在《极低频磁场的生物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极低频磁场(ELF-MF)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环境物理因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类、哺乳类、鱼类等生物时刻暴露于ELF-MF环境中,其潜在的生物学效应备受关注。为此,通过广泛调研极低频磁场生物学效应的相关文献,着重从动物行为、免疫功能、细胞发育、胚胎发育等角度对近年来极低频磁场生物学效应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极低频磁场生物效应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结论。动物行为研究主要包括极低频磁场对鱼类的迁徙行为以及哺乳动物运动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免疫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极低频磁场对哺乳动物机体免疫的影响等方面;细胞发育研究主要包括极低频磁场对细胞生长、细胞凋亡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等方面;胚胎发育研究主要包括极低频磁场对鸟类、鱼类、无脊椎动物和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的影响等方面。现有的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结合相应的暴露参考限值,对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评价体系的完善、低强度极低频磁场生物效应的研究以及极低频磁场与其他环境因子联合效应的研究。(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7年02期)
刘静[7](2016)在《极低频脉冲磁场对中风患者运动康复及脑电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风作为全球第二大、中国第一大致死性疾病,已成为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因此中风后运动康复和情绪调节对患者的恢复非常重要。在众多的神经调控手段中,磁场以其无痛无创无损、安全有效、能够穿入到组织内部、易于操作等优势,在理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前期研究表明,磁场可以调节中风患者患侧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增强脑组织的兴奋性,进而产生更广泛的生物效应。本研究提出了通过极低频、低强度的脉冲磁场(Extremely Low Frequency Pulsed Magnetic Field,ELF-PMF)作用于人体大脑的特定区域,激活神经回路,诱导大脑节律发生改变,使大脑产生谐振效应,进而帮助中风偏瘫患者恢复运动功能的科学假设,通过设计康复评定实验和脑电实验,验证磁诱导技术辅助中风后康复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论文自主设计并研制了基于C8051F340控制的极低频脉冲磁诱导仪。可对磁场强度、频率、时间等关键参数进行调节,诱导频率0-30Hz,磁场强度可达20mT,满足实验要求。本课题针对中风康复病人,设计了极低频脉冲磁诱导实验,利用Jebson手功能测试(JTT)行为学参数结合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作为中风病人运动康复功能的客观评价指标,同时采集了磁诱导前后中风患者静息态EEG数据进行分析。行为学实验结果表明:经过1周5次的极低频脉冲磁诱导后手功能测试时间显着降低,量表评分显着升高,证明了磁诱导治疗后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得到了显着改善。脑电分析结果表明:EEG高频段在运动皮层能量有所增加,大脑对称性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LZC复杂度呈现个体差异、脑网络的平均聚集系统呈下降趋势等特征参数的变化。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极低频脉冲磁诱导技术对中风患者康复,特别是对患者的手功能康复有较好的疗效,其有效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这为今后临床实践和科研奠定了一定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12-01)
杜娟[8](2016)在《0.4mT极低频磁场对PC12细胞骨架相关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工频磁场的非热生物效应,是当今生物电磁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目前也累积了诸多数据。前期,我们以人羊膜上皮细胞FL细胞、中国仓鼠肺细胞CHL细胞为研究对象,发现0.4mT50Hz磁场辐照30min后,细胞表面EGFR受体有聚簇效应,微丝骨架也产生了应激生物效应,即细胞中心应力纤维含量减少,细胞边缘F-actin和伪足、粘连斑结构增多,细胞趋于爬行态,说明EGFR信号通路激活,细胞骨架处于应激态。除了上述非神经类细胞的研究外,国内外也有很多报道称神经细胞也是工频磁场较敏感的靶标之一。不少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证明工频磁场的职业暴露人群相比普通人群更易有疲惫、抑郁、愤怒等各种神经不适症产生。也有研究揭示早期过量的电磁暴露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症(AD)的诱导病因之一为揭示极低频磁场辐照对神经细胞骨架系统的电磁生物效应,本研究以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荧光、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等方法,初步探究了0.4mT工频磁场辐照后的PC12细胞的骨架蛋白(微管、微丝、粘连斑蛋白vinculin等)的相关形态学效应和诸如EGFR和Ca2+信号通路等内在机制的变化规律。此外,由于微丝骨架自组装频率与工频磁场频率的特殊相关性,本课题也初步探讨是否存在干扰微丝组装的频率窗口效应的可能性。研究发现:0.4mT工频磁场30分钟的辐照能促进PC12和FL细胞表面EGFR的聚集,也使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并激活了与骨架相关的钙信号蛋白(CAMKII)。并发现细胞骨架也被激活,即发现调控下游微管骨架相关蛋白Tau的活性发生改变,这个改变促进了PC12和作为对照组的FL细胞微管微丝结构均发生重组,并且粘连斑结构增多。提示骨架系统的上游信号通路受到到磁场辐照后异常激活,细胞趋于爬行态。对actin在细胞水平和蛋白水平(FRET)进行检测获得的实验结果显示,骨架蛋白组装受辐照磁场频率的影响在50Hz处效果最显着。本研究结果表明,0.4mT极低频磁场30分钟的辐照的信号会通过EGFR和钙信号通路介导,影响神经类PC12细胞的骨架组装动态平衡,使构成细胞轴突的微管骨架趋于解聚,而位于边缘的微丝也趋于重组,荧光减弱,粘连斑相关蛋白增多。其中微管解聚效应更加明显,并导致细胞中心区边缘爬行态结构增多。频率效应的研究初步证明,50Hz工频磁场是干扰actin骨架蛋白组装效率的最明显频率。(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3-30)
杜娟,吴霞,齐红新,宋维涛,王志丹[9](2015)在《弱极低频磁场对Actin骨架组装效率的频率窗口效应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期研究发现,50 Hz弱磁场辐照能明显降低细胞的微丝含量和组装效率,对actin骨架形态也有明显影响.电磁生物学效应是否与辐照场频率相关,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单体球状肌动蛋白(G-actin)是带电结构,电磁场频率会影响其振荡频率并对微丝聚合效率产生影响.本文从细胞骨架形态和蛋白质两层次,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考察0.4 m T,在35~140 Hz范围内5个频率的极低频磁场(ELF-MF)对FL细胞中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含量的影响,并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FRET)验证效应最明显的频率对离体G-actin组装效率的干扰程度.结果显示,相比假辐照组,细胞中F-actin含量在50 Hz辐照组下降了(34.66±3.14)%,110 Hz次之,而另外3组(35、70和140 Hz)无显着性差异.同时利用FRET方法验证,在50 Hz磁场辐照下,离体环境中G-actin组装成F-actin的效率较假辐照组、35和70 Hz组显着降低.经初步分析,G-actin在弱ELF-MF中受到以洛伦兹力和感生电场力的合力为主的相关电磁力干扰,致使组装效率下降,且由于工频磁场周期与微丝组装周期的特殊相干性,在50 Hz频率附近可能存在一个外磁场干扰actin骨架组装的频率窗口.(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15年08期)
李莹,刘兴发,缪巍,周诚,张宜伟[10](2015)在《极低频磁场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极低频磁场暴露对鱼类胚胎发育的影响,选取模式鱼种斑马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磁场间歇暴露的胚胎发育效应。分别将斑马鱼受精卵置于频率为50 Hz、磁感应强度为100和200μT的磁场中,每个磁感应强度按照不同时间暴露模式分为"1 h暴露/5 h间歇"、"2 h暴露/4 h间歇"、"3 h暴露/3 h间歇"和全天暴露组,统计分析了各组别间斑马鱼胚胎发育相关指标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至96 h时,50 Hz、100μT的磁场暴露组胚胎存活率、畸形率、孵化率和心率均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至48~60 h时,50 Hz、200μT的磁场暴露组胚胎孵化率降低(P<0.05),在发育至36~60 h时,心率降低(P<0.05),但在发育至72 h时,各指标恢复(P>0.05)。可得结论:50 Hz、100μT磁场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无显着影响;50 Hz、200μT磁场暴露会延迟斑马鱼胚胎发育,降低斑马鱼心率,但具有可恢复的特点。(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5年04期)
极低频磁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所接触的磁场越来越多,因此,磁场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也受到了公众的日益关注。虽然目前人们对于手机和高压输电线等所产生的射频和工频磁场对人体的影响还没有确凿的结论,但是大量的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稳态磁场以及基于永磁铁的极低频旋转磁场(旋磁)对人体细胞和实验动物等并无危害,甚至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该综述将简要介绍稳态磁场的生物学效应,并重点介绍基于永磁铁的20 Hz以下中等强度极低频旋转磁场(中强低频旋磁)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中强低频旋磁相关的生物学研究虽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显示出潜在的治疗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极低频磁场论文参考文献
[1].孙玉绘,林春生,吴海兵,翟国君.浅海中时谐水平电偶极子在空气中的极低频磁场[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8
[2].冯爽,纪新苗,张欣.中等强度极低频旋转磁场的生物学效应[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8
[3].孙玉绘,吴海兵,翟国君.基于MSP432的船舶极低频磁场测量系统设计[J].水雷战与舰船防护.2017
[4].潘伟,潘卫东,许静静,孔祥阳.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研究的极低频脉冲磁场设计与实现[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7
[5].张业茂,张斌,刘兴发,陈豫朝,刘健犇.不同强度极低频磁场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7
[6].李莹,邹鹏飞,刘兴发,邬红娟.极低频磁场的生物学效应[J].高电压技术.2017
[7].刘静.极低频脉冲磁场对中风患者运动康复及脑电影响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6
[8].杜娟.0.4mT极低频磁场对PC12细胞骨架相关效应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9].杜娟,吴霞,齐红新,宋维涛,王志丹.弱极低频磁场对Actin骨架组装效率的频率窗口效应初探[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5
[10].李莹,刘兴发,缪巍,周诚,张宜伟.极低频磁场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