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抗药性论文_程星凯,王梓桐,梁莉,王治文,孙铭优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互抗药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药性,抗性,基线,棉蚜,晚疫病,稻瘟病,慈姑。

交互抗药性论文文献综述

程星凯,王梓桐,梁莉,王治文,孙铭优[1](2019)在《双苯菌胺与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土传病原真菌,腐生能力强,寄主范围广,能够侵染棉花、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以及多种十字花科蔬菜,从而引起农作物的大量减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创制性二苯胺类化合物——双苯菌胺杀菌谱广,抑菌活性高,对植物病原真菌和卵菌均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目前病原菌对双苯菌胺的抗性机制尚不明确,有关此方面的研究也相对缺乏。鉴于此,本研究开展了立枯丝核菌对双苯菌胺的抗性机制研究,以便为进一步制定科学的病害管理方案,避免和延缓田间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室内药剂驯化从立枯丝核菌亲本菌株X19共筛选到20株抗双苯菌胺突变体,其中5株突变体的抗性倍数大于50倍。经过十代无药平板培养后,检测发现3株菌(X19-02、X19-18和X19-20)具有稳定的抗性。随后结合双苯菌胺与生产上常用杀菌剂的交互抗药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双苯菌胺与氟啶胺的相关系数p为0.864,与叁苯基氯化锡相关系数p为0.830,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与氰霜唑、2,4-二硝基苯酚、咯菌腈的相关系数p分别为0.714、0.713和0.671,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立枯丝核菌抗性突变体同时对解偶联剂、ATP合酶抑制剂、QiI抑制剂和渗透信号传递抑制剂等多种作用机制杀菌剂产生了抗性,其原因可能是在药剂选择压力下,病原菌对药剂外排或代谢能力增强,从而引发多药抗性,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明确立枯丝核菌对双苯菌胺的抗性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李成斌,张红霞,李岩,沙海天,田荟遥[2](2018)在《2015—2017年北方5省(区)致病疫霉抗药性监测及与嘧菌酯交互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2015—2017年采自北方5省(区)马铃薯主产区的致病疫霉菌株对甲霜灵抗药性的频率及分布,探索甲霜灵与嘧菌酯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本试验使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检测致病疫霉对甲霜灵的抗性,在此基础上选择部分高抗甲霜灵菌株培养在不同浓度嘧菌酯的含药平板上,通过EC50值评价其交互抗性。结果显示,2015—2017年采自北方5省(区)的致病疫霉菌株以中抗类型为主,3年分别为75.3%,73.3%和72.0%;高抗菌株在5省(区)均有分布,且出现频率由2015年的12.7%上升到2017年的19.5%,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辽宁省,增长了15.30%。高抗甲霜灵的致病疫霉菌株对嘧菌酯均表现为敏感,EC50值在0.0106~0.2317μg/mL之间。这表明虽然北方5省(区)致病疫霉对甲霜灵的抗性以中抗菌株为主,但高抗菌株均有分布,且出现频率逐年上升,嘧菌酯与甲霜灵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可以与甲霜灵交替使用来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迪,王诗然,杨明佳,卢宝慧,刘丽萍[3](2018)在《吉林省人参黑斑病菌对常用药剂的抗药性监测及交互抗药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吉林省人参黑斑病菌对常用药剂的抗药性及交互抗性。[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人参黑斑病菌对常用药剂的敏感性。[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嘧菌酯对人参黑斑病的毒力最强,其平均EC_(50)值为1.14 mg/L。其中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腐霉利和代森锰锌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结论]建议加强对代森锰锌的抗性监测,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腐霉利和代森锰锌可交替使用以延缓和治理抗药性。(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8年08期)

封云涛,郭晓君,庾琴,张润祥,张苗[4](2018)在《山楂叶螨对螺螨酯的抗药性及对七种杀螨剂的交互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山楂叶螨Amphi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对螺螨酯的抗药性,并明确其对7种杀螨剂的交互抗性。【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山楂叶螨对螺螨酯的抗性发展趋势及其交互抗性。【结果】用螺螨酯筛选山楂叶螨21代,抗性上升11.65倍;抗性品系对乙螨唑存在明显的交互抗性,抗性倍数为6.30;对噻螨酮存在负交互抗性,抗性倍数为0.69;对阿维菌素、炔螨特和叁唑锡不存在交互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15、1.25、1.78;对哒螨灵和联苯肼酯有产生交互抗性的可能,抗性倍数分别为3.46和2.79。【结论】螺螨酯防治山楂叶螨存在抗性风险,抗螺螨酯的山楂叶螨品系会产生交互抗性,上述结果可为果园科学使用螺螨酯和合理轮换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梁梦琦,刘连盟,黄世文[5](2017)在《浙赣地区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及交互抗药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稻瘟病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水稻病害,使用药剂是防控该病害经济高效的措施,尤其在病害大流行时,化学防治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应急防控作用。为明确浙赣两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现状,为科学施药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6年采集自浙江省临安市,象山县和龙游县以及江西省丰城市、吉安县和武宁县的101株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应用抗药性划分标准(抗性指数≤1为敏感性菌株;1<抗性指数≤3为低抗性菌株;3<抗性指数≤10为中抗性菌株;抗性指数>100为高抗性菌株),统计分析浙赣两省101株稻瘟病菌抗药性发生状况;同时测定了其中5个相对抗性和5个相对敏感菌株对戊唑醇、嘧菌酯、异稻瘟净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检测稻瘟菌对上述杀菌剂与稻瘟灵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浙赣两省分离到的稻瘟菌对稻瘟灵EC_(50)的值0.928~12.865mg/L,最抗菌株和最敏感菌株相差13.86倍,并将3.432mg/L作为浙赣地区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基线。不同地区的稻瘟菌株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其中浙江象山县的菌株整体最为敏感,平均EC_(50)值为2.4772mg/L;而整体抗性最高是江西吉安县,其平均EC_(50)值为6.1623mg/L。两省6个县(市)均有稻瘟灵抗性菌株出现,抗性频率为42.6%。绝大部分抗性菌株表现为低抗水平,只在江西吉安县发现了一株中抗稻瘟菌株。测试菌株对稻瘟灵敏感性与对戊唑醇、嘧菌酯、异稻瘟净和吡唑醚菌酯敏感性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457、0.354、0.573和0.335;F检验的显着性水平P值分别为0.184、0.316、0.083和0.345均大于0.05,表明浙赣两省稻瘟菌对稻瘟灵与其他几种药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本文来源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08)

贾娇,苏前富,孟玲敏,张伟,李红[6](2015)在《禾谷镰孢菌对咯菌腈的抗药性诱导及对不同药剂的交互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咯菌腈是一种新型苯基吡咯类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马铃薯早疫病和大豆菌核病等病害有良好的防效。研究发现,该药剂对玉米茎腐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然而,目前未见该药剂对玉米茎腐病病原菌抗药性的研究报道。因此,为评估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咯菌腈的抗药性风险,本研究通过室内紫外照射获得抗咯菌腈突变体,测定抗性突变体对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的敏感性,研究了亲本菌株与抗性突变体之间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经紫外照射5 min后,共产生17株抗咯菌腈突变菌株,其对咯菌腈的EC_(50)值是亲本菌株的4 000~17 000倍;300μg/mL咯菌腈浓度下,多数抗性突变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率与亲本菌株无明显差别,且亲本菌株和抗性突变菌株分生孢子均可以正常萌发,未产生芽管畸形;相关分析显示,所得抗咯菌腈突变体对苯醚甲环唑无交互抗性,对戊唑醇和嘧菌酯产生正交互抗性。相关研究报道,经药剂驯化对咯菌腈产生抗药性的核盘菌菌株对咯菌腈的抗药性是其亲本菌株的2000倍以上;经紫外诱变的抗咯菌腈突变菌株灰霉菌和早疫病菌对咯菌腈的抗药性是野生型菌株的310倍和34.87倍,表明不同菌株对咯菌腈产生抗药性的程度不同,且咯菌腈主要通过抑制禾谷镰孢菌的菌丝生长来起到防治玉米茎腐病的作用。研究发现,应用咯菌腈防治番茄灰霉病时,咯菌腈与多菌灵、乙霉威、腐霉利、嘧霉胺和啶酰菌胺无交互抗性;在防治马铃薯早疫病时与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无交互抗性,与异菌脲和腐霉利之间存在正交互抗性;在防治核盘菌引起的病害时与二甲酰亚胺之间存在正交互抗性,表明同一药剂在防治不同病害时与其他药剂之间产生的交互抗性不同,尽管产生交互抗性的药剂与咯菌腈不属于同一类型杀菌剂,其之间仍然可能会产生抗药性。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禾谷镰孢菌对咯菌腈存在中等抗性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7-21)

李平生,魏松红,纪明山,东琴,王海宁[7](2015)在《野慈姑对ALS抑制剂的交互抗药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野慈姑对磺酰脲类除草剂及其他ALS抑制剂(叁唑嘧啶类和嘧啶硫代苯甲酸酯类)的交互抗药性。[方法]通过剂量反应试验测定营口(R1)和鞍山(R2)2个种群对5种ALS抑制剂抗性水平。[结果]种群R2对磺酰脲类除草剂吡嘧磺隆和乙氧磺隆,嘧啶硫代苯甲酸酯类除草剂双草醚产生了交互抗药性;而对叁唑嘧啶类除草剂五氟磺草胺和嘧啶硫代苯甲酸酯类除草剂嘧啶肟草醚比较敏感;相比之下种群R1仅对磺酰脲类除草剂吡嘧磺隆和乙氧磺隆产生交互抗药性。[结论]明确了2个野慈姑种群对5种ALS抑制剂的交互抗药性,为抗ALS类杂草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5年05期)

陈小坤[8](2014)在《抗吡虫啉棉蚜的交互抗药性及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用吡虫啉连续选育60代其乙酰胆碱受体p1亚基发生突变的抗吡虫啉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种群为生物材料,通过继续筛选拟形成对吡虫啉更高水平抗性的种群,测定观察了该种群的抗性发展规律及其抗性稳定性,测定了该种群对啶虫脒、烯啶虫胺、噻虫嗪、噻虫胺、呋虫胺、氧乐果、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硫克百威、吡蚜酮和硫丹的交互抗性,研究了该种群的抗性机理,研究观察了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胺对该抗性种群的生物学和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以药液浸渍法用吡虫啉对抗性棉蚜RF60代突变种群,继续从RF60代筛选至RF75代,抗性上升到72.6倍,其抗性发展趋势呈缓慢平缓增长。在RF75时停止用药继续饲养12代,到RE75+12代时,其抗性仍高达72.0倍,表明该棉蚜种群对毗虫啉的抗性很稳定。2.采用浸渍法测定了抗吡虫啉棉蚜突变种群(RF75+12)的交互抗药性,结果表明:该抗性种群对烯啶虫胺、啶虫脒、噻虫胺、噻虫嗪和呋虫胺等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分别达到了16.0、20.1、11.9、14.5和10.0倍;该种群对氧乐果、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硫克百威、吡蚜酮和硫丹的交互抗性也分别达到了5.90、7.77、8.40、5.27和9.18倍。3.抗性机理研究表明:在敏感棉蚜体上,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羧酸酯酶抑制剂TPP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抑制剂DEM对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胺、噻虫嗪、呋虫胺、乐果、丁硫克百威、吡蚜酮和硫丹的增效作用均不明显,但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分别达1.62、1.33和1.28倍;而在RF75+12棉蚜种群上,PBO除对硫丹增效不明显外,对其他几种药剂增效倍数均高于1.5倍;TPP对吡蚜酮和硫丹的增效作用不明显,而对其他药剂均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DEM对硫丹的增效倍数为2.12倍,而对其他药剂未表现出明显的增效效果。同时,噻虫胺对抗吡虫啉棉蚜突变种群(RF75+12)的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都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62.6%、45.8%和16.1%。4.吡虫啉、噻虫胺和啶虫脒LC20处理RF75+12棉蚜,测定了叁种药剂对抗性棉蚜蜜露排泄和体重的影响,叁种药剂中噻虫胺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对蜜露排泄和体重的抑制作用分别为59.1%和75.7%。(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张志刚,沈慧敏,段辛乐,杨顺义,高新菊[9](2011)在《二斑叶螨对螺螨酯抗药性及对18种杀螨剂交互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自甘肃兰州兴隆山公园的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用雌雄单系培养敏感品系(S),用螺螨酯处理二斑叶螨种群培养抗性品系(SP-R),用室内生测法对二斑叶螨S和SP-R品系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二斑叶螨对螺螨酯抗性发展初期较慢,中期稳定,后期较快,选育至26代抗性指数(RI)达58.83。SP-R对甲氰菊酯、氯氰菊酯有一定的交互抗性,RI分别为11.54和10.03;对苯丁锡、四螨嗪、苦皮藤生物碱、阿维菌素、氯氟氰菊酯、哒螨.四螨嗪、哒.水胺硫磷、叁唑锡、叁氯杀螨醇、哒螨灵、氧化乐果无交互抗性(1<RI<5.00);对浏阳霉素、毒死蜱、噻螨酮、柴油、哒螨灵、唑螨酯可能存在负交互抗性(RI<1)。(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1年01期)

赵建江,韩秀英,张小风,马志强,王文桥[10](2010)在《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及其对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药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山东和河北番茄主产区的灰葡萄孢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状况,并测定苯醚甲环唑与常规杀菌剂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灰葡萄孢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通过分析苯醚甲环唑毒力对数与供试药剂毒力对数的相关性,判断苯醚甲环唑与各药剂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被测定的86株野生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EC50值)在0.0135~1.2832μg/mL之间,相差95.05倍,平均值为(0.3958±0.3485)μg/mL,可作为敏感基线。田间已出现对苯醚甲环唑的低抗菌株,占检测总株数的9.5%,未检测到中抗菌株和高抗菌株。苯醚甲环唑EC50对数值与嘧霉胺、异菌脲、腐霉利、多菌灵和乙霉威的EC50对数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192、0.0253、0.0053、0.0146和0.0567,表明苯醚甲环唑与供试药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苯醚甲环唑对灰葡萄孢的活性很高,并且与嘧霉胺、异菌脲、腐霉利、多菌灵和乙霉威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有望成为防治灰霉病的替代药剂。(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0年22期)

交互抗药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确2015—2017年采自北方5省(区)马铃薯主产区的致病疫霉菌株对甲霜灵抗药性的频率及分布,探索甲霜灵与嘧菌酯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本试验使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检测致病疫霉对甲霜灵的抗性,在此基础上选择部分高抗甲霜灵菌株培养在不同浓度嘧菌酯的含药平板上,通过EC50值评价其交互抗性。结果显示,2015—2017年采自北方5省(区)的致病疫霉菌株以中抗类型为主,3年分别为75.3%,73.3%和72.0%;高抗菌株在5省(区)均有分布,且出现频率由2015年的12.7%上升到2017年的19.5%,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辽宁省,增长了15.30%。高抗甲霜灵的致病疫霉菌株对嘧菌酯均表现为敏感,EC50值在0.0106~0.2317μg/mL之间。这表明虽然北方5省(区)致病疫霉对甲霜灵的抗性以中抗菌株为主,但高抗菌株均有分布,且出现频率逐年上升,嘧菌酯与甲霜灵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可以与甲霜灵交替使用来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互抗药性论文参考文献

[1].程星凯,王梓桐,梁莉,王治文,孙铭优.双苯菌胺与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药性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李成斌,张红霞,李岩,沙海天,田荟遥.2015—2017年北方5省(区)致病疫霉抗药性监测及与嘧菌酯交互抗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8

[3].王迪,王诗然,杨明佳,卢宝慧,刘丽萍.吉林省人参黑斑病菌对常用药剂的抗药性监测及交互抗药性测定[J].农药.2018

[4].封云涛,郭晓君,庾琴,张润祥,张苗.山楂叶螨对螺螨酯的抗药性及对七种杀螨剂的交互抗性[J].应用昆虫学报.2018

[5].梁梦琦,刘连盟,黄世文.浙赣地区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及交互抗药性[C].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6].贾娇,苏前富,孟玲敏,张伟,李红.禾谷镰孢菌对咯菌腈的抗药性诱导及对不同药剂的交互抗性[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7].李平生,魏松红,纪明山,东琴,王海宁.野慈姑对ALS抑制剂的交互抗药性[J].农药.2015

[8].陈小坤.抗吡虫啉棉蚜的交互抗药性及机理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

[9].张志刚,沈慧敏,段辛乐,杨顺义,高新菊.二斑叶螨对螺螨酯抗药性及对18种杀螨剂交互抗性[J].植物保护.2011

[10].赵建江,韩秀英,张小风,马志强,王文桥.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及其对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药性[J].中国农学通报.2010

论文知识图

氟硅唑与速克灵、嘧菌酯、腈菌唑、叁唑...灰霉病菌与嘧菌环胺、多菌灵和腐霉利...来福灵抗药性机制-图6 MFO对滴滴涕的氧化解毒代谢恶唑烷酮杀鼠剂-溴敌隆 [6]

标签:;  ;  ;  ;  ;  ;  ;  

交互抗药性论文_程星凯,王梓桐,梁莉,王治文,孙铭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