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空间,效率,经济增长,模型,产业,城市。
空间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孙学涛,李岩,王振华[1](2020)在《高铁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产业异质性与空间溢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高铁数据和中国城市经济数据,运用SARAR模型研究了高铁建设对中国城市经济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建设对中国城市经济的影响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高铁开通、高铁站等级提升和高铁停车时间延长有利于推动中国城市经济增长;高铁建设对相邻城市也具有影响效应,包括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高铁建设对城市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大于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进一步考察发现,高铁建设抑制了第一产业的劳动要素投入和产出增长,但促进了第二产业和第叁产业的劳动要素投入和产出增长。(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20年02期)
石建华,韩颖,寇坡[2](2019)在《城镇居民用电直接回弹效应分析——考虑局部和全局空间溢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直接回弹效应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差异,基于空间计量方法,改进直接回弹效应测算模型,并利用中国城镇居民电力消费空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用电直接回弹效应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忽略空间溢出效应会混淆本地区和相邻地区能效提高对本地区城镇居民电力消费的影响;局部空间溢出效应与全局空间溢出效应迥异,为充分发挥能效政策潜力,政府应关注能效政策的作用范围;城镇居民用电直接回弹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差异较小,在区域层面具有稳健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2期)
王淑英,王洁玉[3](2019)在《中国高校研究生规模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2003-2016年我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我国高校研究生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所呈现的空间特征。发现:第一,我国高校研究生规模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说明整体而言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研究生数量上的需求并未饱和;第二,硕博研究生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都远小于物质资本存量的弹性系数,说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仍然是资本驱动型;第叁,博士研究生不仅可以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而且能带动相邻省域的经济发展,硕士研究生对相邻省域的经济发展作用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研究生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张瑶,郭晓平[4](2019)在《城市首位度的经济发展效应——基于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分解分析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01-2017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以人口首位和经济首位分别作为城市首位度的衡量指标,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城市首位度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论得出:以人口规模作为首位城市的发展目标时,无论有无空间假设,城市首位度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并不显着;而以经济作为首位城市的发展目标时,城市首位度的提升对本地及邻近地区经济增长均有显着正向驱动效应。进一步地,分解效应结果表明在长期经济发展中,城市首位度每提升1%,将直接导致本地经济增长0.2802%,间接导致经济效应增长0.04965%,总的经济效应增长0.3298%。因此,在均衡地区发展的战略举措中,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首位城市的经济驱动力,促进省际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经济共同发展。(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23期)
王国才,吴铭峰[5](2019)在《城镇化对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国家长期健康发展视角来看,就城镇化对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从而为探索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提供指导依据,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本文以我国2005-2018年除新疆、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就城镇化对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除新疆、西藏之外的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经济行为存在显着的空间交互作用;在邻接权重下,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我国除新疆、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效率便提升0.2559%,且总体经济效率增加0.3397%,表明我国各省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能够推动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的发展;人均金融机构资金额每增加1%,地区经济效率便提升0.0617%,金融发展对地区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效果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23期)
张红梅,张宁[6](2019)在《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与空间溢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我国30个省市2006~2015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借助标准差椭圆和重心模型分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能客观反映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趋势;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出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呈现出不断扩散的趋势;效率重心位于河南和湖北境内,先后经历的迁移过程为东南→西北→西南;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6个影响因素对其产生了不同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其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现阶段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路径。(本文来源于《财会月刊》期刊2019年24期)
陈天祥,王佳利[7](2019)在《社会组织发展影响因素及其分层研究——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中国省际面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焦社会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叁个维度提出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并基于2008—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发展影响因素和不同区域社会组织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中国社会组织总体发展、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空间集聚状态越来越明显,而基金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则呈现减弱状态。二是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受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存在差异。叁是中国四大区域的社会组织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其中,社会保障水平对东部和西部的总体影响为负(东部地区的负向作用通过溢出效应来实现,而西部地区的负向作用则通过直接效应实现),中部地区的社会资本影响较弱。(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黄宁,赵婉婉,刘伟景,杨婷,李清华[8](2019)在《环栅纳米线FET自热效应及微尺度空间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纳米线高度与纳米线宽度对5 nm制程垂直堆迭式环栅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GAA NWFET)中自热效应及微尺度空间效应的影响机理。利用Sentaurus TCAD软件对不同尺寸的纳米线器件性能进行仿真,采用控制变量法,以0.5 nm为步长,分别将纳米线高度及宽度从4 nm增加至8 nm。仿真结果表明,当纳米线高度及宽度分别取4 nm和6.5 nm时,可最大程度规避微尺度空间效应对载流子迁移率的影响,并有效提升散热能力,使器件开态电流增加44.4%,沟道热学电阻减小60.3%。此外,设置纳米线高度为4 nm,依次将顶部/中部/底部沟道的纳米线宽度从6.5 nm增加至8 nm,发现当底部沟道的纳米线宽度相等时,增加靠近体硅处的沟道宽度更有利于改善器件的电热性能。(本文来源于《半导体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李红锦,樊馨媄,李胜会[9](2019)在《中国高校创新产出空间格局及其溢出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而高校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2012—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探索我国高校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高校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创新产出呈较明显的梯度分布规律,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且高创新产出区域的影响呈增强趋势;区域技术市场活跃度对区域内高校的创新产出具有负向影响;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对高校创新产出具有显着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地区经济水平具有显着为负的空间溢出效应;高校对外交流程度对区域内或区域间高校创新产出的影响均不显着。基于此结论,从高校、技术市场、地方政府叁个层面提出进一步提升区域高校创新产出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广东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熊尚鹏,严蔷薇,邱家明[10](2019)在《人口、空间与商贸流通产业相互影响效应的实证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商贸流通产业与人口、空间的协调发展直接决定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对此,文章以我国2004-2017年全国及各省人口、空间、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情况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一元和多元回归模型以研究人口、空间、商贸流通产业间的相互影响效应。最后文章就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空间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直接回弹效应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差异,基于空间计量方法,改进直接回弹效应测算模型,并利用中国城镇居民电力消费空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用电直接回弹效应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忽略空间溢出效应会混淆本地区和相邻地区能效提高对本地区城镇居民电力消费的影响;局部空间溢出效应与全局空间溢出效应迥异,为充分发挥能效政策潜力,政府应关注能效政策的作用范围;城镇居民用电直接回弹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差异较小,在区域层面具有稳健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孙学涛,李岩,王振华.高铁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产业异质性与空间溢出效应[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
[2].石建华,韩颖,寇坡.城镇居民用电直接回弹效应分析——考虑局部和全局空间溢出效应[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王淑英,王洁玉.中国高校研究生规模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
[4].张瑶,郭晓平.城市首位度的经济发展效应——基于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分解分析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9
[5].王国才,吴铭峰.城镇化对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9
[6].张红梅,张宁.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与空间溢出效应[J].财会月刊.2019
[7].陈天祥,王佳利.社会组织发展影响因素及其分层研究——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中国省际面板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黄宁,赵婉婉,刘伟景,杨婷,李清华.环栅纳米线FET自热效应及微尺度空间效应研究[J].半导体技术.2019
[9].李红锦,樊馨媄,李胜会.中国高校创新产出空间格局及其溢出效应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
[10].熊尚鹏,严蔷薇,邱家明.人口、空间与商贸流通产业相互影响效应的实证测度[J].商业经济研究.2019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