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外碳酸酐酶论文-刘璐

胞外碳酸酐酶论文-刘璐

导读:本文包含了胞外碳酸酐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碳酸酐酶,细菌,方解石,球霰石

胞外碳酸酐酶论文文献综述

刘璐[1](2017)在《细菌胞外碳酸酐酶催化碳酸盐矿物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矿化是地球表生环境中重要的地球化学过程。微生物作用下碳酸盐矿化机理的研究可以为全球碳循环、土壤形成和演化等科学问题提供重要线索。关于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碳酸盐矿物的报道已有很多,其中,一些研究者认为细菌胞外碳酸酐酶(CA)可以促进碳酸盐矿物的形成,但是CA促进碳酸盐矿化的过程及其机理还不是很清楚。本文以两种细菌(节杆菌MF-2菌株和赖氨酸芽孢杆菌GW-2菌株)分泌的胞外CA作为活性物质,开展了多个系列的矿化实验,主要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先进仪器研究了胞外CA催化碳酸盐矿物沉淀的过程,初步探讨了其机理。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在MF-2菌株CA作用下,第120 h时在100 ml溶液中形成了 61.3 mg的沉淀物,在GW-2菌株CA作用下,第192 h时在100 ml溶液中形成了 46.3 mg的沉淀物。用30%的双氧水处理上述沉淀物后发现,其主体为碳酸盐矿物,分别占沉淀物总量的84.5%和86.6%。不加CA的对照实验中形成的沉淀物明显少于CA实验,并且其主要成分为可以被双氧水氧化的有机物质。(2)在MF-2菌株胞外CA高活性(1.39 U/L)条件下形成了方解石+球霰石,在低活性(0.06~0.50 U/L)条件下仅形成方解石。在GW-2菌株胞外CA低活性(11.52×10-2U/L)条件下也仅形成方解石。这意味着CA活性可能对碳酸盐矿物的种类有影响。(3)无论是MF-2菌株还是GW-2菌株胞外的CA,也无论CA活性高低,形成的矿物形态均比较单一,以菱面体、半球形和球形为主。这说明矿物形态可能与CA活性和来源无关。(4)MF-2菌株胞外CA促进碳酸盐矿化的主要机制是其加速CO2的水化反应,参与反应的CO2可能主要源于空气。(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黄芬,黄艳梅,高喜,曹建华[2](2015)在《岩溶环境因子对桂林毛村岩溶区土壤微生物胞外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主要岩溶环境因子对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胞外碳酸酐酶(CA)活性的影响,为评价3类微生物CA在加强碳酸盐岩溶蚀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从桂林毛村岩溶区土壤中筛选出产胞外CA较高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菌株,比较不同温度、p H及不同浓度岩溶环境常见离子下其胞外CA活性。【结果】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均在30℃时胞外CA活性最高,且峰值在3类微生物中表现为细菌>真菌>放线菌。细菌胞外CA活性最适温度范围是20~30℃,在真菌与放线菌中为20~40℃。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胞外CA活性最适p H分别为8.2,6.2和7.2,峰值在3类微生物中表现为真菌>细菌>放线菌,在真菌与细菌中比在放线菌中分别高出40.0%、33.1%。锌和钴对细菌、真菌胞外CA活性促进作用最大,钙对放线菌胞外CA活性促进作用最大。硝酸根对3类微生物胞外CA活性促进作用均较大。8种受试离子中,3类微生物中胞外CA活性峰值均表现为细菌>真菌>放线菌。【结论】岩溶环境更有利于细菌胞外CA活性的表达,其次是真菌与放线菌。(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王玮蔚,孙雪,王冬梅,沈佳,徐年军[3](2014)在《盐度和无机碳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小球藻中碳酸酐酶对环境调控的响应规律,提高小球藻的生物量及对无机碳的利用,实验采用生化和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盐度和2种无机碳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胞外碳酸酐酶(CA)活性及3种亚型碳酸酐酶基因(ca)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培养至第9天时盐度15和30培养藻生长较快,盐度45藻细胞密度降为盐度15的0.83倍;CA活性随着盐度增加而降低,盐度45长时间处理酶活性降低更为明显,3种亚型ca基因表达量则随盐度升高而增加。2倍空气CO2浓度培养藻密度可达空气CO2浓度的1.23倍,但CA活性较低,第8天为空气CO2浓度组的0.41倍,α-ca和γ-ca基因表达量比空气CO2浓度组略有升高。在0~10 mmol/L HCO-3条件下,蛋白核小球藻随HCO-3含量升高生长加快,CA活性在5 mmol/L HCO-3最高,而3种亚型ca基因表达量在1 mmol/L HCO-3处理组最高。研究表明,蛋白核小球藻生长比较适合中低盐度、2倍空气CO2浓度和高HCO-3处理,其CA活性可被低盐、空气CO2浓度和5 mmol/L HCO-3所诱导,而ca基因表达在高盐、2倍空气CO2浓度和低HCO-3条件下较高。(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李海涛,吴沿友,徐莹[4](2014)在《胞外碳酸酐酶对湖泊微藻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红枫湖、百花湖和阿哈水库中的微藻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湖水中的DIC含量,微藻胞外碳酸酐酶活力和藻体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信息,来研究湖泊微藻的碳同位素组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发现:水体无机碳和微藻胞外碳酸酐酶活力是影响湖泊微藻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所获得的认识将在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4年02期)

孙新健,罗生军,范晓蕾,杨志满,高岚[5](2012)在《产油藻株Scenedesmus sp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及光合作用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产油藻株Scenedesmus sp为研究对象,利用两种CO2浓度分别为0.035%(空气)和2%培养Scenedesmus sp(栅藻)细胞。并对胞外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活性进行测定,同时监测光合作用中的叶绿素荧光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在2%CO2培养情况下,检测栅藻细胞胞外碳酸酐酶无活性,光合系统叶绿素荧光活性及生物质积累没有受到CA抑制剂乙酰唑胺(AZ)的影响;0.035%(空气)培养下,胞外碳酸酐酶有较高活性,用AZ抑制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后,光合系统叶绿素荧光活性明显降低,生物质积累也受到抑制。试验结果说明,在较低浓度CO2培养的情况下,胞外碳酸酐酶对提高光合系统活性和光合作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促进生物质的积累。(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2年11期)

吴运东,吴沿友,李潜,赵宽[6](2011)在《pH与氟对莱茵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及光合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不同pH(5.0、7.0和9.0)和F-浓度(0.1、1、10、50、100、200mmol·L-1)对莱茵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胞外碳酸酐酶活性、PSⅡ实际光合效率ΦPSⅡ和叶绿素a合成量的共同影响。结果表明:在低于1mmol·L-1的F-作用下,两种微藻的生理和生长指标主要受pH影响;酸性条件下,两种微藻胞外碳酸酐酶活性显着低于中性和碱性条件时,ΦPSⅡ随pH升高而增大,叶绿素a合成量随pH升高而增加。在高于1mmol·L-1的F-作用下,两种微藻的生理及生长指标受F-和pH共同影响,且F-的作用大于pH的作用,胞外碳酸酐酶活性随着F-浓度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同时随着pH下降而降低;ΦPSⅡ和叶绿素a合成量则随着F-浓度升高和pH下降而迅速下降。胞外碳酸酐酶活性、ΦPSⅡ和叶绿素a合成量都能够作为指示微藻受氟胁迫的指标,以微藻为材料除去自然界氟超标水体中的超标F-,理论上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戴芳芳,周成旭,严小军[7](2011)在《pH及光照对两种赤潮甲藻种群生长和胞外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pH和光照强度对两种赤潮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Karlodinium micrum)的种群生长及其胞外碳酸酐酶(CA)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 7.5、光照强度30μmol/(m2.s)是两种微藻的最适种群生长条件,在种群生长的最适pH和光照强度下,胞外CA活性最大。最适培养条件下,两种甲藻胞外碳酸酐酶活性随着种群生长周期而变化,指数生长期至平台期CA酶活增加,平台期至衰退期CA酶活降低,平台期胞外CA活性最大。(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施倩倩,吴沿友,朱咏莉,宋艳娇[8](2010)在《构树与桑树叶片的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研究碳酸酐酶胞外酶在植物生理活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构树和桑树上部叶片为材料,采用pH锑微电极代替传统的pH玻璃电极测定其碳酸酐酶及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结果]构树的碳酸酐酶及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明显高于桑树,但2树种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占总酶活力的比例无显着差异。构树的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为1 500~3 000 WAU/g(FW),占碳酸酐酶总酶活力的20%~40%;桑树的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为200~400 WAU/g(FW),占碳酸酐酶总酶活力的25%~35%。[结论]该研究为探索构树和桑树对生理逆境的生态适应性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16期)

夏建荣,余锦兰[9](2009)在《高浓度CO_2对小新月菱形藻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赤潮硅藻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var. minutissima)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短期内(12h)高浓度CO2(5%CO2)对其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浓度CO2培养导致小新月菱形藻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叶绿素a和叶绿素c含量明显下降.与通空气培养(0.035%CO2)相比,在短期内(12h)胞外碳酸酐酶活性下降了75.4%,叶绿素a、c含量分别降低了5.6%和7.3%;高浓度CO2培养下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下降,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升高.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CO2对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小新月菱形藻通过调整光系统II的能量流动和能量利用效率以适应高浓度CO2的环境.(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刘洪霞,孙颖颖,王长海[10](2008)在《pH和氮素对球等鞭金藻胞外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pH电极法研究pH和氮素对球等鞭金藻胞外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具有基本的胞外碳酸酐酶活性,且pH和氮素均能明显地诱导其胞外碳酸酐酶活性.pH从6.5升高到9.0时,球等鞭金藻胞外碳酸酐酶活性明显增加,pH8.5时酶活性达到最大.球等鞭金藻的pH补偿点为9.86,表明其具有利用HCO3-的能力.氮素对胞外碳酸酐酶活性诱导也具有重要的影响,3种氮素NH4Cl、NaNOM3、CO(NH2)2在2.0mmol/L时诱导的酶活性均明显高于8.5mmol/L时的诱导的酶活性,且有机氮诱导的酶活性明显大于无机氮诱导的酶活性,硝态氮诱导的酶活性大于氨态氮诱导的酶活性.(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08年04期)

胞外碳酸酐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主要岩溶环境因子对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胞外碳酸酐酶(CA)活性的影响,为评价3类微生物CA在加强碳酸盐岩溶蚀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从桂林毛村岩溶区土壤中筛选出产胞外CA较高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菌株,比较不同温度、p H及不同浓度岩溶环境常见离子下其胞外CA活性。【结果】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均在30℃时胞外CA活性最高,且峰值在3类微生物中表现为细菌>真菌>放线菌。细菌胞外CA活性最适温度范围是20~30℃,在真菌与放线菌中为20~40℃。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胞外CA活性最适p H分别为8.2,6.2和7.2,峰值在3类微生物中表现为真菌>细菌>放线菌,在真菌与细菌中比在放线菌中分别高出40.0%、33.1%。锌和钴对细菌、真菌胞外CA活性促进作用最大,钙对放线菌胞外CA活性促进作用最大。硝酸根对3类微生物胞外CA活性促进作用均较大。8种受试离子中,3类微生物中胞外CA活性峰值均表现为细菌>真菌>放线菌。【结论】岩溶环境更有利于细菌胞外CA活性的表达,其次是真菌与放线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胞外碳酸酐酶论文参考文献

[1].刘璐.细菌胞外碳酸酐酶催化碳酸盐矿物的形成[D].南京农业大学.2017

[2].黄芬,黄艳梅,高喜,曹建华.岩溶环境因子对桂林毛村岩溶区土壤微生物胞外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5

[3].王玮蔚,孙雪,王冬梅,沈佳,徐年军.盐度和无机碳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4

[4].李海涛,吴沿友,徐莹.胞外碳酸酐酶对湖泊微藻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J].地球与环境.2014

[5].孙新健,罗生军,范晓蕾,杨志满,高岚.产油藻株Scenedesmussp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及光合作用活性的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2

[6].吴运东,吴沿友,李潜,赵宽.pH与氟对莱茵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及光合效率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

[7].戴芳芳,周成旭,严小军.pH及光照对两种赤潮甲藻种群生长和胞外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11

[8].施倩倩,吴沿友,朱咏莉,宋艳娇.构树与桑树叶片的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0

[9].夏建荣,余锦兰.高浓度CO_2对小新月菱形藻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和光合作用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10].刘洪霞,孙颖颖,王长海.pH和氮素对球等鞭金藻胞外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8

标签:;  ;  ;  ;  

胞外碳酸酐酶论文-刘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