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保护区黄瓜生产技术要点

盐碱地保护区黄瓜生产技术要点

一、盐碱地区保护地黄瓜生产技术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魏泉源[1](2014)在《规模化沼气工程沼液、沼渣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沼气工程是一种有效处理有机废弃物的工程技术,尤其是在畜禽粪污处理和高浓度有机污水处理方面效果显着,在国内外得到了大力推广应用。近年来,随着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向大型化发展以及沼气作为新能源开发利用,我国沼气工程正朝着大型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沼气工程在处理有机废弃物的同时又能够产生清洁能源,处理后的沼液沼渣还可能成为有机肥料。但实际工程中这些废弃物往往不能得到预期的“就地直接利用”,带来很多负面影响:①沼液中含有大量的N、P、K营养元素、生理活性物质(BAC)、数量庞大的微生物菌群以及其它无机离子和极微量的重金属成分等。这些物质成份复杂、含量未知,直接用作肥料灌溉,难以发挥最好的效用,弊大于利;②沼液直接农业利用受季节性影响明显,且由于贮存和运输等原因,没有足够的田地及时消纳,只能直接排放造成环境污染;③沼液、沼渣在农田施用时,没有规范性的技术指导,一旦施用量过大,超过土地承载能力和作物利用能力,便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沼液、沼渣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规模化沼气工程产业化推广的瓶颈。本文围绕规模化沼气工程存在的沼液、沼渣减量及其高附加值利用等问题开展研究,通过系统分析与测定沼液中的主要组分、生理活性物质及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结合沼气工程厌氧发酵液回流工艺和沼液营养物质浓缩与水资源回收技术应用研究,显着减少沼气工程沼液沼渣排放量,有效实现发酵液中营养物质与水资源分离回收;系统考察了沼液作为有机营养液、沼渣作为有机肥和人工基质在农业应用的效果,解决沼液、沼渣的消纳问题,有效提高沼液、沼渣的附加利用价值,对于促进规模化沼气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本论文通过系统分析与监测,确定了沼液中的主要组分和生理活性物质(Major Components and Bioactive Components,MCBAC)及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首次在猪粪沼液中检测和分离出多种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类成分及含量:细胞分裂素iPR,含量为0.00194μg/L:赤霉素GA4含量为0.857μg/L,GA19含量为1.47μg/L,GA53含量为0.271μg/L。高等植物的赤霉素含量一般是0.001-1 ng/kg鲜重,沼液中赤霉素浓度达到3个数量级以上;吲哚乙酸(IAA)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很低,一般每克鲜重为10-100 ng,本研究中检测得知,沼液中IAA含量为332μg/L,比植物中浓度高出了3-30倍,IAA对促进植物生长,诱导花芽分化,促进光合作用方面有显着影响;吲哚甲酸ICA含量为397μg/L;检测出2种杀虫抗菌类成分及含量:8-羟基-3,4-二氢喹啉-2-酮,在沼液中浓度为0.7375 mg/L;3,4-二氢喹啉-2-酮,在沼液中浓度为0.1775 mg/L;并鉴定了吲哚-3-甲酸、8-羟基-3,4-二氢喹啉-2-酮、3,4-二氢喹啉-2-酮的结构式;为解释施用沼液对作物促生抗逆抗虫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开展沼液营养液高值化利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2)在沼液减量化技术研究方面,提出了针对高固含率物料厌氧消化液高回流比的厌氧发酵工艺,解决了回流液对厌氧发酵过程产生抑制影响的关键技术问题,确定了最大回流比;应用碟管式反渗透膜(DTRO)工艺,建立了沼液营养物质浓缩与水资源回收系统,通过试验研究探索了沼液浓缩长期稳定运行的参数与经济性;在上述基础上,总体实现减少沼液排放量达到80%以上,清水实现达标排放或回收利用要求。3)针对沼液营养物质稳定性问题,利用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和PCR-DGGE技术等方法研究了沼液中微生物群落组成、通气状态下沼液中细菌菌群的变化情况。明确了通气会改变沼液中微生物多样性、引起沼液营养物质和激素类物质不稳定的机理,在沼液中添加秸秆原料,利用降解低价煤菌种对沼液进行二次好氧发酵,研制了具有稳定性能(pH值稳定3个月以上)的沼液有机营养液,解决了沼液长期储存及长途运输中营养减少的难题。在多种作物施用试验结果证明能够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4)在沼渣人工基质技术及产品开发方面,利用沼渣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和促生长活性成分,通过栽培对比试验证明了猪粪、鸡粪和牛粪3种原料的沼渣人工育苗基质效果:牛粪沼渣可完全替代草炭,猪粪沼渣和鸡粪沼渣可部分替代草炭,且育苗效果优于草炭、蛭石、珍珠岩配比施用化肥的人工育苗基质。5)在沼肥施用土地承载力评价方面,建立了土柱精确模拟系统,在自然环境下,通过种植不同作物品种和沼肥施用水平,全年监测不同深度土壤渗滤液水质(总氮、硝态氮、氨氮、总磷等)变化,评价沼肥施用的环境风险和土地作物系统消纳沼肥的土地承载力;揭示了不同作物种植形式、气候因素对沼肥土地承载力具有重要影响。

刘佳[2](2010)在《日光温室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辣椒追肥效应研究》文中指出试验以陇椒2号为试材,采用“3414”设计,研究了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下N、P、K追用量和不同配比对辣椒的生长量、发育特性、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开花座果前,N、P、K不同配比追肥对辣椒的株高、茎粗无显着影响;根系体积、全株干鲜重处理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以磷酸二铵、硫酸钾分别为8.0、19.6kg·667m-2·次-1的配比追肥根系体积和全株干重最大,分别较CK增大53.29%、1.34%。采收期,N、P、K不同配比追肥对辣椒的株高、茎粗、根系体积、全株干鲜重的影响增大,处理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以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分别为4.3、4.0、19.6kg·667m-2·次-1的配比追肥株高、根系体积、全株干重最大,分别较CK增大8.49%、23.69%、61.82%。2.N、P、K不同配比追肥对辣椒开花座果期的单株花朵数、结果数和门椒座果率有明显影响,处理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分别为4.3、4.0、19.6 kg·667m-2·次-1的配比追肥效果最佳,在定植63d时单株花朵数和结果数分别为13朵和5个,较增加4朵和1个,之后差异更明显;门椒座果率最高,较CK提高52.38%。3.N、P、K不同配比追肥对辣椒叶片NR活性、Pro和可溶性糖含量有显着影响,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分别为4.3、4.0、19.6kg·667m-2·次-1的配比追肥在定植105d时,NR活性较CK提高94.82%,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77.74%、10.39%。4.N、P、K不同配比追肥对辣椒叶片Fv/Fo、Fv/Fm、Fv’/Fm’、ΦPSⅡ的影响显着,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分别为4.3、8.0、19.6kg·667m-2·次-1的配比追肥在定植79d时,Fv/Fo、Fv/Fm、Fv’/Fm’、ΦPSⅡ分别较CK升高28.70%、5.16%、5.19%、10.30%。5.适宜的N、P、K配比追肥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分别为4.3、4.0、19.6kg·667m-2·次-1的配比追肥辣椒总产量达到5180.7kg·667m-2,较CK增产33.63%,果实长度、果实直径、单果重、干物质含量、V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较CK增加24.7%、14.15%、52.04%、128.07%、38.44%、21.67%和27.24%。果实硝酸盐含量为328.69μg/g·FW,与CK无显着差异,远低于国家AA级标准432μg/g·FW。6.综合生长发育、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等重要指标,试验条件下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辣椒的最佳追肥配比为: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分别为4.3、4.0、19.6kg·667m-2·次-1,N:P2O5:K2O=1:0.65:3.80。

齐成喜[3](2005)在《天津耕作制度50年演变规律、2020年发展方向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采用历史统计资料分析、典型调查、专家采访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天津市50多年的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2020年的耕作制度发展进行了预测,进而提出了天津市耕作制度发展对策。 1.确定了新形势下天津市农业耕作区划 在对比分析和综合研究基础上,对天津市农业耕作区划的各个区域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和分析,共划分四个农业耕作区,即近郊都市农业耕作区、滨海农业耕作区、中南部平原综合农业耕作区、北部生态农业耕作区。根据各个分区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都市农业圈、滨海农业产业带和中南综合农业带、北部生态农业区”即“一圈、两带、一区”的区域农业发展概念。 2.系统地研究了1949年-2003年天津市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 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作制度不断优化,促进了种植业结构、农业结构及农村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复种指数先增后降,先由105.48%增加到149.23%,后又降低到119.8%,近年呈现稳定发展趋势。作物布局出现专业化、区域化的趋势,逐步形成了设施蔬菜种植区、棉花种植区和粮食种植区;种植方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土地生产率进一步提高;轮作进一步减少,连作面积增加,年限加长;科学技术水平幅度提高,作物新品种、设施农业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水平。 种植业内部粮食比重下降了39%,经济作物比重上升了37%,粮食、蔬菜、棉花总产量分别增加4倍、23倍、16.6倍;粮食自给率下降到24.41%,全市粮食消费量和农村粮食消费量分别增加了80.54%、38.08%,根据长期变化的趋势,天津市粮维持在20%-40%是比较合理的区域。 农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农业比重下降了43.99%,畜牧业比重上升了32.63%,渔业上升9.11%,林业稳步增长。 农村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村总产值增加了100倍,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42.59:53.02:4.39调整为8.01:74.03:17.96。乡村从业人员增加了17.59%,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例下降了23.3%,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比例上升了16.88%、6.34%:农民人均纯收入逐步提高,增长了129.24倍。 天津耕作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是:大城市农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为:城市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需求的增加,伴随着资源(耕地面积、水资源等)的减少→粮食面积减少、经济作物增加(第一产业比例下降、农业比例下降)→粮食自给能力下降、肉蛋奶的供应能力上升、农业劳动力减少→经济效益的提高(亩耕地产值、劳均产值、人均收入)→促进农业多样化和农村多元化→城乡→体化发展;城市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是推动大城市耕作制度发展和调整主要动力;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耕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农业政策保证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根本保证。 3.天津市耕作制度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天津市耕作制度的演变受到了城市发展、生产条件和投入水平、水资源状况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978~2003年天津市城市化率由49.00%提高到59.37%,而耕地面积由469400 hm2减少到418527 hm2,减少了10.84%;天津市农机总动力、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塑料薄膜使用量分别增加了1485倍、634.47%、269倍、171.47%,这些变化大大促进了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农业用水日益紧张,使水稻、小麦等耗水作物面积减少,相应地棉花等耐旱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上升,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各影响因素与耕作制度演变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对耕地面积的影响,各要素的顺

苏国辉[4](2004)在《盐碱地区保护地黄瓜生产技术要点》文中研究指明 一、选择品种 根据菜农试种结果,较耐盐碱的黄瓜品种有津春三号、锦早三号、北京密剌王、津优2号、爱帝FA、96—18、津绿1号、3号、爱帝FB、顶峰1号等。二、栽培季节 根据盘锦市气候特征及产品上市时间,栽培季节为:温室冬春茬,11月中旬播种育苗,12月中下旬至1月上旬定植,1月下旬开始采

郜庆炉[5](2002)在《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将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查土地因素与宇宙因素的互作效应,探查设施条件下的资源生产潜力,深入研究设施条件下不同种植体制资源高效利用的机理与模式,确立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及技术体系,旨在促进我国设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缓解人口增加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全文9章。第一章引言,在全面分析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设施农业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基础上,认为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并提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对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对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了今后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趋势,即设施型农作制度和生态型农作制度。 第三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对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第四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在对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我国设施农业和农业设施的类型及分布,通过对我国气候类型及特点的详细分析,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地膜覆盖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普通日光温室栽培、节能型塑料日光温室栽培、现代化温室栽培等主要设施农业生产类型的应用及分布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第六章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对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这些生态因子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第七章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阐述了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轮作与连作、熟制、茬口安排和立体种植,并把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归纳为四种类型:单作一茬型、单作多茬型、多作一茬型、多作多茬型;并对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内的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归类介绍。 第八章设施条件下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光照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环境、空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综合调控技术。 第九章结论与讨论,对全文研究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 *)率先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科学地界定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内涵,拓宽了设施农业的研究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种植制度和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两部分。 G)拓宽了农作制度的研究领域,首次把农作制度与设施农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设施农业依托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可控的技术手段,将部分或大部分环境条件置于人工调控之下,强化了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使人类对植物生活要素进行全方位调控成为可能。这就对我国农作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为我国农作制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O)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充实了耕作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科学的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在充分了解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O)系统地探讨了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作物种植区域、作物种类、作物品种布局、作物配置方式、熟制或茬制等方面的影响,为设施条件下作物合理布局,茬口安排,种植模式的选择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确立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技术框架和主要的技术内容,充实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确定了设施条件下作物间、混、套作和茬口安排的原则,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克服连作障碍的措施、进行立体种植的方式、夏季休闲期的利用的途径和设施环境综合调控的具体技术,归类介绍了设施条件下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

亓军红[6](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张博[7](2013)在《北方滨海盐土高效改良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滨海盐土一直被世界公认为“绿化禁区”,然而随着滨海地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滨海盐土改良绿化迫在眉睫。为了寻求低投入、可持续性强和生态环境效益强的滨海盐土改良方法,本研究以“节水型盐碱滩地物理-化学-生态综合改良及植被构建技术”为依托,在天津大港东河筒村开展了技术理论构建与优化田间试验、大土柱模拟试验和苗木耐盐性田间试验,利用Lysimeter蒸渗仪土柱开展了不同壤质滨海盐土淋洗脱盐动态试验,并分别在河北曹妃甸、天津临港和天津南港开展了不同壤质滨海盐土技术工程改良试验等。技术理论构建与优化田间试验、大土柱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砂柱间距以0.67m为最佳,其淋洗脱盐率是对照的1.81倍;砂柱填充物以秸秆最佳,其淋洗脱盐率较对照提高13.49%;淋层厚度以10cm为最佳,其淋洗脱盐率较对照提高26.72%;秸秆添加量以20%为最佳,其水分下渗速率是对照的3.50倍,淋洗脱盐效率较对照提高12.82%,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为1.87%和1.34g/kg;脱硫石膏添加量以1%为最佳,能够使pH值由8.77降低为7.85;设置浸泡时间能够提高8.82%的淋洗脱盐率和脱盐均匀度。因此,PCET核心技术最佳组合为:设置间距0.67m的砂柱+以秸秆填充砂柱+10cm厚度淋层+添加20%秸秆+添加1%脱硫石膏+一定时间的浸泡。利用优化后PCET改良滨海盐土结果表明:水分下渗速率、淋洗脱盐率、单位水量淋盐率、淋盐均匀度、养分含量等显着提高,脱盐碱化现象、表层强碱化现象和盐分累积现象得到有效缓解。不同壤质滨海盐土淋洗脱盐动态试验结果表明:砂质、壤质和粘质滨海盐土淋洗脱盐过程中电导率变化具有4个显着的阶段,技术改良改变了其淋洗脱盐过程,改良后砂质和壤质滨海盐土电导率变化具有2个显着的阶段,粘质滨海盐士电导率变化仍具有4个显着的阶段,但其每个阶段较未改良粘质滨海盐土有显着差异。底部有滤液持续析出所需时间粘质滨海盐土分别是壤质和砂质的3倍和6倍,利用技术改良可使砂质、壤质和粘质滨海盐土滤液析出时间分别缩短80%、80%和86%。将各层电导率淋洗至6mS/cm以下,砂质、壤质和粘质滨海盐土分别需要淋水396mm、1358mmm和2829mm,利用技术改良分别能够节水21.46%、35.42%和48%。同时,技术改良可以显着提高等量淋水条件下不同壤质滨海盐土总体脱盐率和表层脱盐率,能够缓解盐分逐层累积现象,显着提高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苗木耐盐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植被的分布和土壤盐碱含量显着相关,盐地碱蓬、狗尾草、碱蓬和柽柳可直接应用于高盐度的滨海盐土原土改良和绿化,碱地肤、碱蓬、碱菀和芦苇可直接应用于碱性较高的盐碱土原土改良和绿化,红叶杨不适宜在滨海盐土地区进行原土栽植,可利用技术对滨海盐土进行改良后结合截干处理进行栽植。不同壤质滨海盐土技术工程改良试验结果表明“滨海盐土高效改良及植被构建”系列技术能够应用于砂质、壤质和粘质滨海盐土原土改良,能够使不同壤质滨海盐土快速脱盐,缓解脱盐碱化现象,养分含量显着提高,苗术成活率高达95%以上

张朝平[8](2013)在《美国引进柳枝稷耐盐碱性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在分析纤维素能源植物柳枝稷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基础上,结合安达市的自然条件状况,探讨柳枝稷在该地区种植的可行性。安达市的天然盐渍化土壤面积较大,土壤中盐分主要为碳酸氢钠,土壤pH值较高,耕地的盐分含量为0.066-0.153%,草原的盐分含量一般在0.2%至3.0%。对在安达市自然条件下的柳枝稷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连续3年详细观察,明确地掌握了柳枝稷生长的全过程,初步测定了与其生长相关的部分生理指标、生物量及重要组成成分的含量;同时,在实验室中进行了盐分梯度胁迫实验,确定了柳枝稷对碱性盐的耐受程度。三年的连续调查结果显示,柳枝稷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种植多年收益。自第三年开始,各项指标可以达到较高水平,在轻度盐渍化的土地上株高平均为2.16m;分蘖数平均可达到6;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平均分别为36.65%和31.7%;生物量达到17t/hm2;种子的千粒重达到9.1g。土壤盐渍化程度对柳枝稷的发芽和生长具有显着影响,轻度盐渍化区和中度盐渍化区种子萌发较早,重度区萌发稍晚;种植在轻度和中度试验区的植株长势极为旺盛,重度区的植株长势较差,但稍好于同地块的其他植物。盐分胁迫实验结果表明:柳枝稷的生长受到碱性盐胁迫的影响极为明显,低盐可以促进生长,高盐又抑制其生长。出苗率、株高和生物量在盐分浓度为0.5%时,达到最高值;分蘖数、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在盐分浓度为1%时,达到最高值。随着盐浓度的逐渐增大,柳枝稷的生长速度逐渐减慢,长势由旺盛转为较弱,但在3%的高盐环境下柳枝稷仍然有少部分可以存活。在柳枝稷开花期进行的牧草相关指标测量结果显示,柳枝稷在生长初期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较高,灰分很低,能够作为优质的牧草使用。在试验田种植的柳枝稷干草生物量最高可达到17t/hm2,按照75%的乙醇转化率计算,可以产出5667L乙醇,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综合评价表明,柳枝稷可以作为盐渍化地区的草原植被种植,能够大力改善当地土壤环境,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柳枝稷还可以作为一种优质的饲料牧草在安达及其周边地区种植,进一步推动当地畜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同时柳枝稷也是一种能源植物,能够获得较大的乙醇产出,获得大量的清洁能源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柳枝稷在安达及其周边地区的推广种植具有极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徐姗姗[9](2013)在《葵花籽粕蛋白肽复合饮料主剂工艺及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物理压榨的葵花籽粕为原料,在分析其基本成分的基础上,研究了葵花籽粕蛋白肽的酶解工艺、葵花籽粕蛋白肽复合饮料的配方及其主剂的加工工艺。同时对主剂贮藏过程中的主要品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主剂色泽变化的动力学模型及贮藏期预测动力学模型。以水解度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对中性蛋白酶酶解条件进行正交实验优化,确定了蛋白肽的最佳酶解条件:粕水比1:45,酶用量4%,酶解时间4h,该条件下多肽的得率达到10.04%。以蛋白肽含量、苦味值及透光率为指标,通过对蛋白肽酶解液澄清脱苦的研究,确定硅藻土的最佳用量为2%。通过对葵花籽粕蛋白肽复合饮料配方的研究,以感官品质为评价指标,确定了饮料的最佳配方:蛋白肽酶解液添加量20%、苹果汁添加量12%、白砂糖添加量7%,柠檬酸添加量0.1%、p-环糊精用量为0.08%、葵花香精添加量0.15%。以浓缩倍数、主剂及还原液的感官品质为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实验对蛋白肽酶解液真空浓缩条件进行研究,确定了真空浓缩的最佳工艺条件:浓缩温度71℃,浓缩时间63min。通过对蛋白肽浓缩液喷雾干燥的研究,以集粉率及含水量为评价指标,确定了主剂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助干剂p-环糊精用量11%、料液温度30℃、系统进风温度180℃、料液流速0.20mL/s,在此条件下喷雾干燥效果最好,集粉率可达到58.09%。以主剂色度值Wh为主要品质因子,通过跟踪其在贮藏过程中的颜色变化,研究色泽变化规律,得出其变化属于零级反应;以Wh为主要品质评价指标对主剂贮藏期进行研究,预测了主剂的保存期,建立了主剂贮藏寿命动力学模型9=515.67-7C。本课题还运用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葵花籽粕原料及蛋白肽酶解液中的风味物质。

二、盐碱地区保护地黄瓜生产技术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碱地区保护地黄瓜生产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规模化沼气工程沼液、沼渣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沼渣利用研究
        1.2.1 沼渣用于土壤改良
        1.2.2 沼渣对作物的影响
        1.2.3 沼渣人工基质
    1.3 沼液利用研究
        1.3.1 沼液活性成分分析研究
        1.3.2 沼液作为营养液的研究
        1.3.3 沼液浸种及防治虫害
        1.3.4 沼液其他用途
    1.4 本论文选题特色及研究内容
        1.4.1 论文选题特色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沼液主要成分定量分析
    2.1 研究方案
        2.1.1 设计思路
        2.1.2 技术路线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沼液中氮磷钾的测定
        2.2.2 沼液中金属离子的测定——ICP-AES法
        2.2.3 全盐量的测定
        2.2.4 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测定
        2.2.5 氨基酸测定
        2.2.6 植物激素
        2.2.7 抗菌成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沼液中氮、磷、钾测定结果
        2.3.2 沼液中重金属含量测定结果
        2.3.3 沼液中全盐量测定结果
        2.3.4 沼液中微生物测定结果
        2.3.5 沼液中氨基酸含量
        2.3.6 沼液中植物激素测定结果
        2.3.7 沼液中抗菌成分测定试验结果
        2.3.8 活性成分结构式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沼液回流工艺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沼液高回流比对厌氧发酵的影响研究
        3.1.2 沼液好氧曝气试验研究
        3.1.3 沼液曝气后回流对厌氧发酵的影响研究
        3.1.3.1 试验材料
        3.1.3.2 试验方法
        3.1.3.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 沼液高回流比对厌氧发酵的影响研究
    3.3 沼液好氧曝气试验研究
    3.4 沼液曝气后回流对厌氧发酵的影响研究
    3.5 结论
第四章 沼液营养物质浓缩与水资源回收工艺
    4.1 DTRO系统运行性能及影响因素
        4.1.1 膜通量
        4.1.2 脱盐率
        4.1.2.1 压力对脱盐率的影响
        4.1.2.2 进水电导率对脱盐率的影响
        4.1.2.3 温度对脱盐率的影响
    4.2 DTRO系统最佳工艺参数分析
        4.2.1 DTRO系统最佳运行压力分析
        4.2.2 DTRO系统浓缩沼液最佳回收率分析
    4.3 DTRO系统长期运行效能结果与分析
        4.3.1 DTRO系统长期运行膜通量的变化
        4.3.2 电导率的浓缩效果
        4.3.3 COD的浓缩效果
        4.3.4 氨氮的浓缩效果
        4.3.5 长期运行出水水质
    4.4 DTRO膜污染情况与控制
        4.4.1 膜污染分析
        4.4.2 膜的清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机沼液营养液制备及栽培试验研究
    5.1 沼液细菌群落组成及稳定性分析
        5.1.1 沼液细菌群落组成
        5.1.2 沼液稳定性分析
    5.2 沼渣及浓缩沼液对圆生菜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3 基质栽培油菜追施浓缩沼液应用效果研究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3.3 小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沼渣人工基质技术与应用研究
    6.1 技术路线
    6.2 沼渣的理化性质
    6.3 沼渣人工基质育苗试验研究
        6.3.1 发酵原料为鸡粪的沼渣人工基质育苗试验
        6.3.2 发酵原料为猪粪的沼渣人工基质育苗试验
        6.3.3 发酵原料为牛粪的沼渣人工基质育苗试验
    6.4 发酵原料为牛粪的沼渣人工基质栽培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沼液、沼渣有机肥应用土地承载力研究
    7.1 研究方案
        7.1.1 研究依据
        7.1.2 技术路线
    7.2 土柱模拟实验研究
        7.2.1 材料与方法
        7.2.2 试验处理
        7.2.3 结果与讨论
        7.2.4 结论
第八章 结论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介绍
附件

(2)日光温室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辣椒追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概述 2.2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2.3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蔬菜施肥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4
    辣椒施肥的研究现状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点及基本情况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方法 3.4
    测定指标及方法 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对辣椒生长的影响 4.2
    对初花时间、单株花朵数和结果数的影响 4.3
    对门椒单果重和门椒座果率的影响 4.4
    对辣椒叶片部分酶活性的影响 4.5
    对辣椒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6
    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4.7
    对辣椒果实品质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 5.1
    N、P、K不同配比追肥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 5.2
    N、P、K不同配比追肥对辣椒生理特性的影响 5.3
    N、P、K不同配比追肥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5.4
    N、P、K不同配比追肥对辣椒果实品质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6.1
    N、P、K不同配比追肥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 6.2
    N、P、K不同配比追肥对辣椒生理特性的影响 6.3
    N、P,K不同配比追肥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6.4
    N、P、K不同配比追肥对辣椒果实品质的影响 6.5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辣椒适宜的追肥配比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论文发表情况 导师简介

(3)天津耕作制度50年演变规律、2020年发展方向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状况
    2.2 国内研究状况
第三章 研究内容、材料与方法
第四章 天津市耕作制度的现状特征
    4.1 天津农业资源概况
    4.2 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特征
    4.3 农业耕作区划特征
    4.4 各农业耕作区布局及耕作制度特征
第五章 天津市耕作制度50年演变规律
    5.1 天津市农村产业结构演变特征
    5.2 天津市农业内部结构演变特征
    5.3 天津市耕作制度50年的总体演变特征
    5.4 各耕作区耕作制度演变特征
    5.5 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及粮食供应水平变化
    5.6 天津市耕作制度演变规律
第六章 影响天津市耕作制度演变的因素变化分析
    6.1 城市化水平的变化
    6.2 农业生产条件和投入水平的变化
    6.3 养殖业发展的变化
    6.4 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6.5 科学技术的影响分析
    6.6 各影响因素与耕作制度演变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第七章 天津市2020年耕作制度发展趋势预测与发展方向
    7.1 天津市耕作制度主要影响因素发展预测
    7.2 种植业结构优化预测
    7.3 天津市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预测
    7.4 天津市耕作制度发展方向
第八章 天津市耕作制度发展对策
    8.1 天津市耕作制度发展原则
    8.2 天津市耕作制度发展存在的问题
    8.3 天津市耕作制度发展对策
    8.4 天津市各农业耕作区耕作制度发展对策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设施型农作制度提出的背景
        §1.1.1 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1.1.2 设施农业的兴起及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1.1.3 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
        §1.1.4 设施型农作制度—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
    §1.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2.1 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2.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2.1.2 中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2.2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
        §2.2.1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2.2.2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的主要成就
        §2.2.3 中国农作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2.2.4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发展趋势
第三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
    §3.1 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概念
        §3.1.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3.1.2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3.2 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3.2.1 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大
        §3.2.2 集约化程度高
        §3.2.3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程度低
        §3.2.4 作物组成受市场的影响大
        §3.2.5 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高
        §3.2.6 生物种群多样性特点显着
    §3.3 研究和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的目的意义
第四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4.1 设施农业生产分析
        §4.1.1 设施农业生产的实质
        §4.1.2 设施农业生产的特点
    §4.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4.2.1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4.2.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
        §4.2.3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4.2.4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4.3 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
        §4.3.1 植物的生活因素
        §4.3.2 植物生活因素的作用规律
        §4.3.3 植物生活因素作用的基本特点
    §4.4 多维用地原理
        §4.4.1 土地的多维性
        §4.4.2 多维用地
    §4.5 生物学原理
        §4.5.1 生物间互利共生机制
        §4.5.2 生态位原理
        §4.5.3 物种多样性原理
    §4.6 光能利用原理
    §4.7 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类型及分布
    §5.1 我国的气候及特点
        §5.1.1 我国的气候
        §5.1.2 气温分布的特点
        §5.1.3 光照分布的特点
        §5.1.4 水分分布的特点
    §5.2 我国农业设施的主要类型及其调控功能
        §5.2.1 农业保护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5.2.2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5.3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5.3.1 田间地膜覆盖栽培型
        §5.3.2 塑料拱棚栽培型
        §5.3.3 温室栽培型
        §5.3.4 其它设施栽培类型的应用及分布
第六章 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
    §6.1 光照条件
        §6.1.1 植物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6.1.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光照条件
        §6.1.3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2 温度条件
        §6.2.1 植物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6.2.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
        §6.2.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3 湿度条件
        §6.3.1 植物生长发育对湿度条件的要求
        §6.3.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
        §6.3.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4 空气条件
        §6.4.1 二氧化碳
        §6.4.2 有害气体
    §6.5 土壤条件
        §6.5.1 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6.5.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土壤变化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七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7.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
        §7.1.1 地膜覆盖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7.1.2 温室大棚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7.2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轮作与连作
        §7.2.1 轮作
        §7.2.2 连作
    §7.3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茬口安排及熟制(茬制)
        §7.3.1 设施条件下的茬口安排
        §7.3.2 设施条件下的熟制(茬制)
        §7.3.3 农业保护设施夏季休闲期的利用
    §7.4 设施条件下的立体种植
        §7.4.1 设施条件下作物地面立体种植
        §7.4.2 设施条件下作物空间立体栽培
    §7.5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
        §7.5.1 设施条件下作物种植模式的类型
        §7.5.2 设施条件下的主要种植模式
第八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8.1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环境调控
        §8.1.1 改进农业设施的结构和管理技术
        §8.1.2 人工补光
        §8.1.3 遮光
    §8.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环境调控
        §8.2.1 增温
        §8.2.2 保温
        §8.2.3 降温
    §8.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环境调控
        §8.3.1 降低空气湿度
        §8.3.2 降低土壤湿度
        §8.3.3 加湿
    §8.4 农业保护设施内气体的调控
        §8.4.1 农业保护设施内CO_2浓度的调控
        §8.4.2 农业保护设施内有害气体的防止
    §8.5 农业保护设施内土壤状况的调控
        §8.5.1 深耕土壤
        §8.5.2 科学施肥
        §8.5.3 合理灌溉
        §8.5.4 生物除盐
        §8.5.5 合理使用农药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7)北方滨海盐土高效改良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盐碱地水盐运移及改良利用研究
    1.1 盐碱地水盐运移研究
    1.2 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
2 技术简述及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背景
    2.2 PCET核心简述
    2.3 试验区域概况
3 研究技术途径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4 主要仪器
4 PCET核心技术理论构建及优化
    4.1 试验区地下水位及地下水矿化度
    4.2 砂柱的作用及其机理
    4.3 砂柱填充物对滨海盐土改良的影响
    4.4 淋层厚度对滨海盐土改良的影响
    4.5 秸秆添加量对滨海盐土改良的影响
    4.6 脱硫石膏添加对滨海盐土改良的影响
    4.7 设置浸泡对滨海盐土改良的影响
    4.8 PCET改良滨海盐土效果研究
    4.9 本章小结
5 不同壤质滨海盐上淋洗脱盐动态
    5.1 HYDRA电导率值与含盐量的关系
    5.2 持续淋水条件下不同壤质滨海盐土脱盐动态
    5.3 本章小结
6 试验区周边植被及红叶杨耐盐性调查研究
    6.1 试验区周边植被调查
    6.2 红叶杨耐盐性调查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技术工程改良效果检验
    7.1 曹妃甸砂质滨海盐土工程改良效果检验
    7.2 天津临港壤质滨海盐土工程改良效果检验
    7.3 天津南港粘质滨海盐土工程改良效果检验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清单
致谢

(8)美国引进柳枝稷耐盐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能源危机现状
    1.2 开发生物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1.3 第一代生物燃料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1.4 第二代能源植物的研究现状
        1.4.1 富含纤维素的能源植物
        1.4.2 柳枝稷成为多年生草本纤维素植物的主要研究对象
    1.5 柳枝稷具有多种用途
        1.5.1 柳枝稷的生理特点
        1.5.2 柳枝稷的生物学特性
        1.5.3 柳枝稷的多种用途
    1.6 柳枝稷已成为第二代能源模式植物
    1.7 优质牧草对我市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8 利用边际土地种植能源植物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自然盐碱环境中柳枝稷的生长状况及生产力调查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区概况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2.1.5 统计与分析
    2.2 盐碱胁迫研究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2.4 统计与分析
    2.3 柳枝稷作为牧草的研究
        2.3.1 部分牧草评定指标的测定
        2.3.2 与羊草指标的比较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自然盐碱环境生长状况及生产力调查结果
        3.1.1 自然盐碱环境中的生长状况
        3.1.2 重要生长指标的测量结果
    3.2 盐碱胁迫的研究结果
    3.3 柳枝稷作为牧草的研究结果
        3.3.1 部分牧草评定指标的测定结果
        3.3.2 与羊草养分指标的比较结果
    3.4 柳枝稷作为能源牧草的综合评价结果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葵花籽粕蛋白肽复合饮料主剂工艺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葵花籽粕
        1.1.1 葵花籽及葵花籽粕简介
        1.1.2 葵花籽粕的营养价值
        1.1.3 葵花籽粕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1.2 蛋白肽复合饮料加工概况
        1.2.1 葵花籽粕蛋白肽的应用研究现状
        1.2.2 蛋白肽复合饮料的研究现状
    1.3 饮料主剂
        1.3.1 饮料主剂的概念及简介
        1.3.2 饮料主剂的分类
        1.3.3 主剂应用的优势
        1.3.4 饮料主剂发展现状与前景
    1.4 食品的物性研究
        1.4.1 食品的流变特性
        1.4.2 食品的色泽
    1.5 食品的化学反应动力学
    1.6 喷雾干燥
        1.6.1 喷雾干燥简介
        1.6.2 喷雾干燥技术的特点
        1.6.3 喷雾干燥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发展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原料、试剂与仪器
        2.1.1 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葵花籽粕主要成分分析
        2.2.2 葵花籽粕蛋白肽的酶解工艺研究
        2.2.3 蛋白肽酶解液的澄清与脱苦
        2.2.4 蛋白肽酶解液的加工特性研究
        2.2.5 葵花籽粕原料及酶解液中风味物质的分析
        2.2.6 蛋白肽复合饮料配方的研究
        2.2.7 蛋白肽复合饮料主剂浓缩工艺的研究
        2.2.8 葵花籽粕蛋白肽复合饮料主剂浓缩液流变特性研究
        2.2.9 蛋白肽复合饮料主剂喷雾干燥工艺的研究
        2.2.10 葵花籽粕蛋白肽复合饮料主剂主要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2.2.11 葵花籽粕蛋白肽复合饮料主剂贮藏期研究
        2.2.12 产品成本估算
3 结果与讨论
    3.1 葵花籽粕主要成分分析
    3.2 葵花籽粕中蛋白肽的酶解工艺研究
        3.2.1 蛋白肽酶解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3.2.2 蛋白肽酶解工艺的正交实验优化结果
    3.3 蛋白肽酶解液的澄清与脱苦
    3.4 蛋白肽酶解液的加工特性研究
        3.4.1 耐酸性研究结果
        3.4.2 耐热性研究结果
    3.5 葵花籽粕原料及酶解液中风味物质的分析
    3.6 蛋白肽复合饮料配方的研究
        3.6.1 蛋白肽酶解液含量预选结果
        3.6.2 糖酸比含量预选结果
        3.6.3 饮料中苹果汁含量预选结果
        3.6.4 葵花香精含量的确定结果
        3.6.5 饮料中β-环糊精含量的确定
        3.6.6 饮料的配方优化结果
    3.7 蛋白肽复合饮料主剂浓缩工艺的研究
    3.8 葵花籽粕蛋白肽复合饮料主剂浓缩液流变特性研究
        3.8.1 流体类型的确定
        3.8.2 温度对主剂浓缩液流体类型的影响
        3.8.3 浓度对主剂浓缩液流体类型的影响
    3.9 蛋白肽复合饮料主剂喷雾干燥工艺的研究
        3.9.1 喷雾干燥助剂选择结果
        3.9.2 喷雾干燥工艺的研究
    3.10 蛋白肽复合饮料主剂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3.10.1 可溶性固形物及蛋白肽变化规律研究
        3.10.2 主剂贮藏过程中色泽变化规律研究
    3.11 葵花籽粕蛋白肽复合饮料主剂贮藏期研究
        3.11.1 颜色反应速度常数K值及温度系数Q_(10)的计算
        3.11.2 恒温下蛋白肽复合饮料主剂贮藏寿命的预测
    3.12 产品成本估算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四、盐碱地区保护地黄瓜生产技术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规模化沼气工程沼液、沼渣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研究[D]. 魏泉源. 北京化工大学, 2014(03)
  • [2]日光温室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辣椒追肥效应研究[D]. 刘佳.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2)
  • [3]天津耕作制度50年演变规律、2020年发展方向及其对策研究[D]. 齐成喜.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4]盐碱地区保护地黄瓜生产技术要点[J]. 苏国辉. 新农业, 2004(01)
  • [5]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D]. 郜庆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 [6]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北方滨海盐土高效改良技术研究[D]. 张博.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9)
  • [8]美国引进柳枝稷耐盐碱性研究[D]. 张朝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9]葵花籽粕蛋白肽复合饮料主剂工艺及特性研究[D]. 徐姗姗. 天津科技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盐碱地保护区黄瓜生产技术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