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清前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儒教,清朝,满族,罗斯,故宫,唯物史观,民族政策。
清前期论文文献综述
李尚英[1](2019)在《清前期历史研究与《清朝前史》的编纂》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朝前史研究向来是清史界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从辛亥革命以后至上世纪末所出版的中国通史、清朝断代史中有关清前史部分,从严格意义上说均不能成为清前史,而本世纪初出版的《清朝前史》,在前辈与同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终于成为人们所期待的一部完整的清朝前期历史。文章对《清朝前史》的编纂方法、编纂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邓涛[2](2019)在《延续与变革——清前期长城的军事和非军事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出于抵御边外藩部的需要,明朝在辽东甘肃一线修建了九边长城。彼时,长城的军事功能是居于首要地位的。随着明清鼎革,清初原明九边地区的战略地位出现了较大变化,边地属性下降,内地属性上升。但由于清朝统一藩部经历了顺、康、雍、乾四朝,故原明九边地区在一些时段依然具有保卫中原的战略地位,明长城依然发挥着军事防御作用,清朝并没有完全任其坍塌,甚至采取过维修举措。同时,也应该看到,清前期长城的非军事功能越来越强,融合内外的作用愈加明显,体现了清朝内外一统过程中长城的融合纽带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振[3](2019)在《《栗苏译语》所反映的清前期四川官话音系特点——兼谈基于译语文献研究汉语方音的方法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栗苏译语》(1750)是目前所见较早的能直接反映四川官话语音特点的材料之一,值得重视。通过译语汉字注音和现代尔苏语音之间的对音关系,以及同语素复现时注音材料的比较、汉语借词注音材料的考察,可以总结出清代前期四川官话的一些音系特点。(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周喜峰[4](2019)在《清前期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恩赏笼络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恩赏笼络政策,是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对边疆地区各民族所采取的主要政策。清朝统治者继承并发展了这种政策,对边疆民族上层人物采取“量材而授任,疏之以爵士,分之以人民”的方针加以统治。黑龙江流域既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又是东北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因此,在清朝前期(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0-14)
崔明德,陈铭浩[5](2019)在《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不仅继承了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精华,而且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观点,使清朝统治者能够正确处理满族与汉、蒙、藏、回等民族的关系并制定出合乎清朝发展实际的民族政策。清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并具有二元性特点:早在清太祖统治时期就出现了二元性倾向,至清太宗统治时期这种倾向更加明显。清朝民族关系思想的二元性特点既与满族形成初期满族文化的二元特质有关,又与当时清朝所面临的客观条件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10期)
郭英德[6](2019)在《布衣之文:清前期文坛身份意识的强化与文化权力的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顺治、康熙年间,文坛上已经出现极其鲜明的身份意识,无论是布衣处士还是缙绅公卿,都自觉而明确地以社会政治角色为标准,将当代古文家区分为"布衣"与"缙绅"两种身份类型,由此形成"布衣之文"与"缙绅之文"的分野。在清前期,"布衣之文"成果丰硕,足以与"缙绅之文"并驾齐驱,甚至凌驾其上,由此推动古文创作趋于鼎盛,文坛上呈现出文化权力下移的趋向。为古文注入超迈的精神气质和丰厚的道德修养,以"布衣"人格的内蕴与内化,提升"布文之文"的文化品格,这是清前期布衣之士在古文理论、批评与创作上的共同追求。但是,经过一百多年的较量,到乾隆年间,布衣之士终于败下阵来,士大夫文人重新执掌文坛大权,评骘文品优劣,主导文风走向,布衣之文也渐渐失去原有的光彩。(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边立[7](2019)在《“内边”视野下清前期经营云南边疆的理念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受传统"天下观"的影响,清朝延续了传统理念中对"天下"的主导及"天下一家"的观念。但清前期统治者已有了"中国"意识,即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经营实践表现了其天下"内边"的视野。在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地缘政治的认识上,清前期统治者有"分疆定界"与"叛则讨之"的疆域思维与经营理念;并在"中国之内地"与"边疆蛮夷"的认知基础上,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推行"文教合一"与"慎固边陲"的实践举措,既加快了云南边疆内地化的进程,又统筹了云南地方"夷""边"等特殊性,使云南边疆较好发挥"西南之屏藩"与"中国之门户"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玉溪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熊帝兵[8](2019)在《清前期的盗宰耕牛之风及治理——以陈宏谋执政期间的江西、湖南、江苏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前期,虽然法律明令禁止盗窃、私宰耕牛,但是边疆与内地的盗宰行为却依然较为普遍,陈宏谋任职过的江西、湖南、江苏等省,风气尤盛,犯罪活动猖獗。汤锅、宰户帮助偷牛贼迅速销赃,增加案件的侦办难度。胥吏的庇护与地方官员的渎职也扰乱正常的行政与执法秩序。各地普遍存在的盗宰耕牛行为不但违背国家政策,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陈宏谋在任职地,缉捕窃牛案犯,严格按照《大清律例》中的相关条款,从重究处涉案人员;查禁汤锅、铺户,以堵塞盗窃、私宰耕牛之源,并加强对病牛、残牛宰卖的管理。陈氏还追责舞弊的胥吏与失察的官员,以确保耕牛盗宰案件能够得到顺利查办。(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史》期刊2019年04期)
李宗育,卢芳[9](2019)在《谈清前期宫殿——沈阳故宫》一文中研究指出沈阳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皇宫建造的代表。中国的皇宫建筑辉煌灿烂、历史悠久,其风格独特、类型多样、文化内涵深广,令多少人唏嘘不已。沈阳故宫包括东路的大政殿、中路的崇政殿、西路的文溯阁等,研究其建造历史、建造形制,会为我国的建设事业提供更多的借鉴蓝本。(本文来源于《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曹新宇[10](2019)在《清前期政教关系中的儒教及叁教问题——乾隆朝叁教堂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乾隆朝河南学政林枝春奏准禁毁叁教堂。在乾隆帝的首肯下,叁教堂案逐渐演化为一场由上至下的全国性清查运动,并留下较为完整的有关档案。近年来,学界在华北各地的田野调查中,相继发现大量有关叁教堂的地方文献,内容包括村庙碑碣、教派经卷以及口述史材料。原本不被注意的清初政教与基层社会的互动,也在地方文献与中央档案的比对之下开始呈现,有助于研究者从地方化的视角,重新梳理清初政教关系、思想运动以及民间教派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来源于《清史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清前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出于抵御边外藩部的需要,明朝在辽东甘肃一线修建了九边长城。彼时,长城的军事功能是居于首要地位的。随着明清鼎革,清初原明九边地区的战略地位出现了较大变化,边地属性下降,内地属性上升。但由于清朝统一藩部经历了顺、康、雍、乾四朝,故原明九边地区在一些时段依然具有保卫中原的战略地位,明长城依然发挥着军事防御作用,清朝并没有完全任其坍塌,甚至采取过维修举措。同时,也应该看到,清前期长城的非军事功能越来越强,融合内外的作用愈加明显,体现了清朝内外一统过程中长城的融合纽带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清前期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尚英.清前期历史研究与《清朝前史》的编纂[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邓涛.延续与变革——清前期长城的军事和非军事功能[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王振.《栗苏译语》所反映的清前期四川官话音系特点——兼谈基于译语文献研究汉语方音的方法问题[J].语言研究.2019
[4].周喜峰.清前期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恩赏笼络政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5].崔明德,陈铭浩.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刍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6].郭英德.布衣之文:清前期文坛身份意识的强化与文化权力的转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边立.“内边”视野下清前期经营云南边疆的理念与实践[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9
[8].熊帝兵.清前期的盗宰耕牛之风及治理——以陈宏谋执政期间的江西、湖南、江苏为中心[J].中国农史.2019
[9].李宗育,卢芳.谈清前期宫殿——沈阳故宫[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曹新宇.清前期政教关系中的儒教及叁教问题——乾隆朝叁教堂案研究[J].清史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