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土栽培装置,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上设置有:栽培单元:由排列状布置的各栽培管组成,栽培管的上表面上开设有栽培孔,植株栽培在栽培孔内;移动单元:由相对布置的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组成,栽培管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上,移动单元调节栽培管沿着方向a进行移动,方向a与栽培管相交布置,栽培管自由状态下始终保持栽培孔朝上布置;供液单元:用于为各个栽培管内的营养液进行循环和补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其可以在尽可能小的区域内设置更多的栽培管,而且对于蔬菜的收割方便,满足提高种植株数的需求。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无土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上设置有:栽培单元:由排列状布置的各栽培管组成,栽培管的上表面上开设有栽培孔,植株栽培在栽培孔内;移动单元:由相对布置的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组成,栽培管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上,移动单元调节栽培管沿着方向a进行移动,方向a与栽培管相交布置,栽培管自由状态下始终保持栽培孔朝上布置;供液单元:用于为各个栽培管内的营养液进行循环和补充。
设计方案
1.一种无土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上设置有:
栽培单元:由排列状布置的各栽培管组成,栽培管的上表面上开设有栽培孔,植株栽培在栽培孔内;
移动单元:由相对布置的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组成,栽培管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上,移动单元调节栽培管沿着方向a进行移动,方向a与栽培管相交布置,栽培管自由状态下始终保持栽培孔朝上布置;
供液单元:用于为各个栽培管内的营养液进行循环和补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土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移动机构由水平布置的第一环形带构成,第二移动机构由水平布置的第二环形带构成,栽培管沿着第一、二环形带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一、二环形带上分别间隔设置安装座,栽培管的两端部分别转动安装在安装座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土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栽培管的两端分别设置耳轴,耳轴中心线下侧的栽培管的管身重量大于耳轴中心线上侧的栽培管的管身重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土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二环形带均为环形链带,环形链带的两端分别设置驱动轮,驱动轮与驱动机构相连接或者驱动轮上设置转动手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土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供液单元包括进液单元和出液单元,进液单元包括与第一环形带对应布置的环形分布软管,环形分布软管与第一环形带相固连,环形分布软管上间隔设置进液分布接头,进液分布接头与栽培管对应布置,进液分布接头通过进液软管与栽培管的一端相连通连接;出液单元包括与第二环形带对应布置的环形集收软管,环形集收软管与第二环形带相固连,环形集收软管上间隔设置排液集收接头,排液集收接头与栽培管对应布置,排液集收接头通过排液软管与栽培管的另一端相连通连接,环形分布软管与营养液的供液管相连接,环形集收软管与营养液的收集管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土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供液管上设置有第一供液接头,第一供液接头与供液管转动配合连接,第一供液接头位于第一环形带的中心位置处,环形分布软管上设置有进液分布器,进液分布器上设置有第二供液接头,第二供液接头与进液分布器转动配合连接,第一供液接头、第二供液接头的轴心线均平行于栽培管布置,第一供液接头、第二供液接头之间通过第一连接软管相连接;收集管上设置有第一排液接头,第一排液接头与收集管转动配合连接,第一排液接头位于第二环形带的中心位置处,环形集收软管上设置有排液集收器,排液集收器上设置有第二排液接头,第二排液接头与排液分布器转动配合连接,第一排液接头、第二排液接头的轴心线均平行于栽培管布置,第一排液接头、第二排液接头之间通过第二连接软管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土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供液接头和第二供液接头之间设置有第一伸缩折叠支架,第一伸缩折叠支架的两端分别与供液管、进液分布器铰接连接,第一连接软管固定在第一伸缩折叠支架上;第一排液接头和第二排液接头之间设置有第二伸缩折叠支架,第二伸缩折叠支架的两端分别与收集管、排液集收器铰接连接,第二连接软管固定在第二伸缩折叠支架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土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二伸缩折叠支架的结构相同,第一伸缩折叠支架由首尾相互铰接连接的各铰接杆组装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土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二环形带上分别间隔设置卡夹,环形分布软管和环形集收软管分别通过卡夹与第一、二环形带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土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二排液软管通过扎带绑扎在第一、二伸缩折叠支架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土栽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土栽培装置。
背景技术
无土栽培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被广泛采用,如蔬菜种植中常用的管道式栽培。目前管道式栽培主要通过在栽培室间隔排列栽培管,然后在栽培管上开设种植蔬菜的栽培孔,蔬菜苗通过栽培杯或直接栽培在栽培孔内。通过供水器、上水管道、回水管道与营养液水池连通。供水器把营养液定时定量送往栽培管进行循环和补充。由于尽可能的利用栽培室的内部空间,因此尽可能的并排设置多组栽培管,而这些栽培管是固定安装的,因此每隔几个栽培管之间就需要设置一个供操作人员行走的走到,便于操作人员种植、收割和管理栽培管上的蔬菜,因此,整个栽培室的空间利用率低。另外,在实验室对各种蔬菜进行种植实验操作时,常受制于实验室场地的限制,也因此要求在有限的场地内种植尽可能多的蔬菜进行试验,以提高试验的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土栽培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土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上设置有:
栽培单元:由排列状布置的各栽培管组成,栽培管的上表面上开设有栽培孔,植株栽培在栽培孔内;
移动单元:由相对布置的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组成,栽培管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上,移动单元调节栽培管沿着方向a进行移动,方向a与栽培管相交(垂直)布置,栽培管自由状态(是指栽培管不受外力作用或外部部件对其姿态进行调整)下始终保持栽培孔朝上布置;
供液单元:用于为各个栽培管内的营养液进行循环和补充。
具体的:第一移动机构由水平布置的第一环形带构成,第二移动机构由水平布置的第二环形带构成,栽培管沿着第一、二环形带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一、二环形带上分别间隔设置安装座,栽培管的两端部分别转动安装在安装座上。
栽培管的两端分别设置耳轴,耳轴中心线下侧的栽培管的管身重量大于耳轴中心线上侧的栽培管的管身重量。
第一、二环形带均为环形链带,环形链带的两端分别设置驱动轮,驱动轮与驱动机构相连接或者驱动轮上设置转动手柄。
供液单元包括进液单元和出液单元,进液单元包括与第一环形带对应布置的环形分布软管,环形分布软管与第一环形带相固连,环形分布软管上间隔设置进液分布接头,进液分布接头与栽培管对应布置,进液分布接头通过进液软管与栽培管的一端相连通连接;出液单元包括与第二环形带对应布置的环形集收软管,环形集收软管与第二环形带相固连,环形集收软管上间隔设置排液集收接头,排液集收接头与栽培管对应布置,排液集收接头通过排液软管与栽培管的另一端相连通连接,环形分布软管与营养液的供液管相连接,环形集收软管与营养液的收集管相连接。
供液管上设置有第一供液接头,第一供液接头与供液管转动配合连接,第一供液接头位于第一环形带的中心位置处,环形分布软管上设置有进液分布器,进液分布器上设置有第二供液接头,第二供液接头与进液分布器转动配合连接,第一供液接头、第二供液接头的轴心线均平行于栽培管布置,第一供液接头、第二供液接头之间通过第一连接软管相连接;收集管上设置有第一排液接头,第一排液接头与收集管转动配合连接,第一排液接头位于第二环形带的中心位置处,环形集收软管上设置有排液集收器,排液集收器上设置有第二排液接头,第二排液接头与排液分布器转动配合连接,第一排液接头、第二排液接头的轴心线均平行于栽培管布置,第一排液接头、第二排液接头之间通过第二连接软管相连接。
第一供液接头和第二供液接头之间设置有第一伸缩折叠支架,第一伸缩折叠支架的两端分别与供液管、进液分布器铰接连接,第一连接软管固定在第一伸缩折叠支架上;第一排液接头和第二排液接头之间设置有第二伸缩折叠支架,第二伸缩折叠支架的两端分别与收集管、排液集收器铰接连接,第二连接软管固定在第二伸缩折叠支架上。
第一、二伸缩折叠支架的结构相同,第一伸缩折叠支架由首尾相互铰接连接的各铰接杆组装而成。
第一、二环形带上分别间隔设置卡夹,环形分布软管和环形集收软管分别通过卡夹与第一、二环形带相连接。
第一、二排液软管通过扎带绑扎在第一、二伸缩折叠支架上。
无土栽培装置呈层状布置;栽培管的底部设置配重块;栽培管的截面为矩形;栽培孔为圆形或方形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的技术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其可以在尽可能小的区域内设置更多的栽培管,而且对于蔬菜的收割方便,满足提高种植株数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无土栽培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 2为图1的俯视图;
图 3为图1的侧视图;
图 4为环形分布软管和第一伸缩折叠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 5为无土栽培装置中去除收集管后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示标号对应关系如下:
100-无土栽培装置、101-供液管、102-收集管、110-进液单元、111-环形分布软管、112-进液分布接头、113-进液软管、114-进液分布器、115-第一供液接头、116-第一连接软管、117-第一伸缩折叠支架、120-出液单元、121-环形集收软管、122-排液集收接头、123-排液软管、124-排液集收器、125-第一排液接头、116-第二连接软管、117-第二伸缩折叠支架、131-第一环形带、132-第二环形带、140-栽培管、141-栽培孔、150-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实用新型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如在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平行”、“垂直”等等词语不限于其严格的几何定义,而是包括对于机加工或人类误差合理和不一致性的容限。
如图1所示,一种无土栽培装置100,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上设置有栽培单元:由排列状布置的各栽培管140组成,栽培管140的上表面上开设有栽培孔141,植株栽培在栽培孔141内;移动单元:由相对布置的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组成,栽培管140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上,移动单元调节栽培管140沿着方向a进行移动,方向a与栽培管140相交(垂直)布置,栽培管140自由状态(自由状态是指栽培管140不受外力作用或外部部件对其姿态进行调整的状态)下始终保持栽培孔141朝上布置;供液单元:用于为各个栽培管140内的营养液进行循环和补充。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这样就可以实现紧凑的排布栽培管140,而不需要在栽培管140之间预留较大的供人行走的区域,从而提高种植量,提高农业种植的产量或者实验室试验的基数。
进一步的,如图2、3所示,第一移动机构由水平布置的第一环形带131构成,第二移动机构由水平布置的第二环形带132构成,栽培管140沿着第一、二环形带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一、二环形带上分别间隔设置安装座150,栽培管140的两端部分别转动安装在安装座150上。栽培管140的两端分别设置耳轴,耳轴中心线下侧的栽培管140的管身重量大于耳轴中心线上侧的栽培管140的管身重量。这样栽培管140可以通过自身重量的分配,实现自调节,不论栽培管140位于何处,都能够保证栽培孔141位于栽培管140的上部,防止栽培管140内的营养液外泄或者植株倾倒。
具体的,第一、二环形带均为环形链带,环形链带的两端分别设置驱动轮(链轮),驱动轮与驱动机构相连接或者驱动轮上设置转动手柄。
详细的方案如图1、4、5所示,供液单元包括进液单元110和出液单元120,进液单元110包括与第一环形带131对应布置的环形分布软管111,环形分布软管111与第一环形带131相固连,环形分布软管111上间隔设置进液分布接头112,进液分布接头112与栽培管140对应布置,进液分布接头112通过进液软管113与栽培管140的一端相连通连接;出液单元120包括与第二环形带132对应布置的环形集收软管121,环形集收软管121与第二环形带132相固连,环形集收软管121上间隔设置排液集收接头122,排液集收接头122与栽培管140对应布置,排液集收接头122通过排液软管123与栽培管140的另一端相连通连接,环形分布软管111与营养液的供液管101相连接,环形集收软管121与营养液的收集管102相连接。供液管101上设置有第一供液接头115,第一供液接头115与供液管101转动配合连接,第一供液接头115位于第一环形带131的中心位置处,环形分布软管111上设置有进液分布器114,进液分布器114上设置有第二供液接头,第二供液接头与进液分布器114转动配合连接,第一供液接头115、第二供液接头的轴心线均平行于栽培管140布置,第一供液接头115、第二供液接头之间通过第一连接软管116相连接;收集管102上设置有第一排液接头125,第一排液接头125与收集管102转动配合连接,第一排液接头125位于第二环形带132的中心位置处,环形集收软管121上设置有排液集收器124,排液集收器124上设置有第二排液接头,第二排液接头与排液分布器转动配合连接,第一排液接头125、第二排液接头的轴心线均平行于栽培管140布置,第一排液接头125、第二排液接头之间通过第二连接软管116相连接。由于栽培管140是移动的,因此供液单元的设置需要考虑栽培管140移动所带来的影响,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环形分布软管111、环形集收软管121随同第一、二环形带一起进行转动,并通过环形分布软管111、环形集收软管121上分别设置的进液分布器114、排液集收器124进行随动的连接,从而同时满足各栽培管140内营养液的可靠循环供应以及栽培管140的移动需求。
更为优化的操作为:第一供液接头115和第二供液接头之间设置有第一伸缩折叠支架117,第一伸缩折叠支架117的两端分别与供液管101、进液分布器114铰接连接,第一连接软管116固定在第一伸缩折叠支架117上;第一排液接头125和第二排液接头之间设置有第二伸缩折叠支架117,第二伸缩折叠支架117的两端分别与收集管102、排液集收器124铰接连接,第二连接软管116固定在第二伸缩折叠支架117上。这样可以使得第一、二连接软管随着进液分布器114、排液集收器124的位置进行适应性的伸长和折缩,满足移动的需求。具体的,第一、二伸缩折叠支架的结构相同,第一伸缩折叠支架117由首尾相互铰接连接的各铰接杆组装而成。
更为详细的操作为:第一、二环形带上分别间隔设置卡夹,环形分布软管111和环形集收软管121分别通过卡夹与第一、二环形带相连接。第一、二排液软管123通过扎带绑扎在第一、二伸缩折叠支架上。无土栽培装置100呈层状布置。栽培管140的底部设置配重块。栽培管140的截面为矩形。栽培孔141为圆形或方形孔。
收割上述无土栽培装置100上的蔬菜的方法为:进行移管操作,将无土栽培装置100上的栽培管140移至收割区域,收割人员对位于收割区域内的栽培管140上的蔬菜进行收割操作。
收割区域为无土栽培装置100旁侧站立的收割人员张开手臂可进行收割操作的区域。
收割操作包括将蔬菜连同栽培杯从栽培管140上取下、分离回收栽培杯、切除蔬菜的根部以及对蔬菜进行捆扎。
每一次移管操作,移动1~5根栽培管140至收割区域。
每进行一次移管操作后实施收割操作,每次收割操作结束后在执行一次移管操作,如此反复,直至无土栽培装置100上所有蔬菜均被收割。
每次收割结束后,先执行栽培操作,然后进行移管操作。
栽培操作包括向收割区域内的栽培管140上空缺的栽培孔141内布置栽培杯和蔬菜苗。
操作人员转动驱动轮上设置转动手柄,或者启动驱动机构,调节第一、二环形带同步进行输送,从而调节无土栽培装置100上待收割的栽培管140移至收割区域进行收割操作。
总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其可以在尽可能小的区域内设置更多的栽培管140,而且对于蔬菜的收割方便,满足提高种植株数的需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2898.X
申请日:2019-01-1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4(安徽)
授权编号:CN209660131U
授权时间:20191122
主分类号:A01G 31/06
专利分类号:A01G31/06;A01G31/02
范畴分类:12A;
申请人:安庆万草千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安庆万草千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46000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青工业园内
发明人:王婷婷
第一发明人:王婷婷
当前权利人:安庆万草千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李蕾
代理机构:34154
代理机构编号:合肥九道和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54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