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龈上菌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生物,瑶族,链式反应,牙周炎,儿童,抑菌作用,乳牙。
龈上菌斑论文文献综述
周恺燕,刘秋林,于雪婷,张婷婷,李安迪[1](2019)在《白裤瑶族和汉族儿童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广西白裤瑶族和汉族不同患龋状态儿童龈上菌斑微生物差异。方法选取白裤瑶族和汉族12岁儿童共32名,分别为白裤瑶族有龋组(8名)和无龋组(8名)、汉族有龋组(8名)和无龋组(8名),采集龈上菌斑,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各组儿童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差异。结果1.白裤瑶族儿童Observed Species、Chao1、ACE指数显着高于汉族儿童(P<0.05)。2.在属水平上,白裤瑶族在Capnocytophaga、Treponema、Ottowia、SR1_genera_incertae_sedis和Catonella这些物种上的相对丰度高于汉族(P <0.05),而Veillonella和Lachnoanaerobaculum的丰度低于汉族(P<0.05);汉族有龋组Haemophilus丰度高于无龋组;白裤瑶族有龋组Prevotella、Campylobacter丰度高于无龋组,而Cardiobacterium丰度低于白裤瑶族无龋组。结论白裤瑶族儿童龈上菌斑微生物丰度高于汉族,且两个民族不同患龋状态儿童微生物差异菌属不同,提示民族差异可能影响口腔微生物构成。(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全国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7-24)
张倩霞,郭静,班晶浩,田甜,童娟[2](2019)在《高龋与无龋儿童龈上菌斑微生物差异的宏基因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观测不同患龋程度学龄前儿童乳牙龈上菌斑微生物的差异。方法以西安市某幼儿园3岁龄儿童为研究对象,分为高龋组(dmft>=7)和无龋组(dmft=0),采集龈上菌斑,经DNA提取与检测、PCR扩增、产物纯化、文库制备及库检,基于Thermofisher的IonS5TMXL平台进行16S V3-V4区域测序并对比分析。结果平均每个乳牙龈上菌斑样本产生80148个CleanReads可分析序列,根据97%相似性将序列聚类为OTUs,高龋组获得269个OTUs,无龋组获得280个OTUs,其中222个OTUs为两组共有。高龋组和无龋组样本中相对丰度较高的菌门为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梭杆菌门等;相对丰度较高的菌属为棒状杆菌属、放线菌属、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纤毛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弯曲杆菌属、奈瑟菌属、变异链球菌属等。两组Shannon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Simpson指数无显着差异。叁元相图Ternaryplot分析示高龋组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棒状杆菌属等的相对丰度高于无龋组。物种热图Taxa Heatmap分析示高龋组的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属、酸微菌属、链球菌属、颗粒链菌属、韦荣球菌属、γ-变形菌属、拟丙酸杆菌属、牙龈卟啉单胞菌属、棒状杆菌属、丛毛单胞菌属、金氏菌属、心杆菌属等的丰度高于无龋组,而无龋组的拟杆菌门、梭杆菌门、螺旋体门、梭杆菌属、纤毛杆菌属、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福赛坦氏菌属、奈瑟菌属、螺旋体属、伯杰菌属等的丰度高于高龋组。组间差异物种分析显示:高龋组的微球菌目、肉杆菌科、颗粒链菌属、α-变形菌属、变异链球菌种的相对丰度高于无龋组(P<0.05),而无龋组韦荣球菌属、纤毛菌属、硒单胞菌属、Prevotella_sp_oral_taxon_317、Selenomonas_noxia、Leptotrichia_sp_oral_clone_IK040、Candidatus_Pelagibacter_ubique等菌种的相对丰度高于高龋组(P<0.05)。高龋组中变异链球菌属的检出率并不高。此外,两组微生物样本中均存在低丰度的未曾定义新物种。结论不同患龋程度3岁龄儿童乳牙菌斑微生物群落均呈现多样性,但多个微生物属种丰度存在明显差异,为乳牙龋的微生物因素研究提供了新数据。(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全国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7-24)
王晓琨[3](2018)在《透明矫治器对牙周指标及龈上菌斑微生物影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目的:应用实时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透明矫治器患者矫治前(T_0)、矫治后1个月(T_1)、矫治后3个月(T_2)时不同时期口腔内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S.mutans)和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变化,并检查和记录这叁个时期患者的牙周临床指标,评估患者的牙周健康状况,进而研究透明矫治器对牙周健康的影响。实验方法:实验开始前,在临床上选取15例符合筛选标准的病例,在矫治前(T_0)、矫治后1个月(T_1)和矫治后3个月(T_2)检查和记录患者Ramfjord指数牙的牙周临床指标,即检查并记录指数牙的牙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探针深度(probing depth,PD),并分别在这叁个时期用无菌牙周刮治器采集受试者口腔内的龈上牙菌斑置于含1ml无菌PBS(PH=7.4)的EP管,震荡混匀并储存于-20°冰箱,择期提取细菌DNA,qPCR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不同时期牙菌斑中S.mutans和P.gingivalis的含量,根据标准曲线方程,算出相应细菌的拷贝数,并得出S.mutans和P.gingivalis的百分含量,比较叁个时期细菌的变化。实验结果:与T_0时期相比,PD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但PI、GI、BOP在T_1、T_2时数值增大。与矫治前(T_0)相比,S.mutans和P.gingivalis在矫治后1个月(T_1)、矫治后3个月(T_2)含量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叁个时期,S.mutans均能检测出,且含量增多。有2例在T_0时期未检测出P.gingivalis,但在T_1、T_2时均可检测出,P.gingivalis的含量呈递增趋势。实验结论:透明矫治器与其他矫治器一样可影响牙周健康,且在戴用矫治器的早期可促进龈上菌斑中S.mutans和P.gingivalis的积聚,提示医生在临床使用透明矫治器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口腔卫生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郑玉巧[4](2017)在《不同患龋状态双胞胎儿童及其母亲龈上菌斑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龋病是学龄前儿童口腔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低龄儿童龋(EarlyChildhood Caries,ECC)是指71个月或更小的儿童口腔中任意一个乳牙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龋坏(包括已形成龋洞及白垩色龋损)、因龋充填,因龋缺失牙齿。全国第叁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乳牙患龋率在5岁儿童高达66%,显着高于其他国家,表明在我国乳牙龋仍然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众卫生问题,对儿童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都会产生较大的威胁,因而对龋病病因学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最终找到合理的预防措施的任务仍相当艰巨。龋病病因的四联因素理论认为宿主、饮食、口腔中的微生物和时间共同参与了龋病的发生和发展,其中口腔微生物作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得到了口腔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虽然有很多研究关注宿主的全身健康、饮食习惯、环境因素等对龋病发生的作用,但更多的还是关注口腔中可培养的微生物诸如变形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等在引起龋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家庭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龋病发生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明确。目的:本实验采用第二代人类口腔微生物芯片(Human Oral Microbe Identification using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HOMINGS)分析比较拥有不同患龋状态双胞胎儿童及其母亲口腔内龈上菌斑中菌群的结构及微生物多样性,从口腔细菌微生物层面和宿主遗传及环境因素方面初步探讨ECC的发病机制,为后期儿童龋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第4版龋病诊断标准,对符合本本实验条件的武汉市3-6岁双胞胎儿童及其母亲进行口腔健康检查,要求所有受试者无系统性全身性疾病,口腔健康检查前3个月内未服用过抗生素,无中度或重度牙周疾病及严重口腔黏膜疾病。选取符合条件14对双胞胎儿童(1人患龋1人无龋),1组叁胞胎(2人患龋1人无龋)和15位母亲,要求有龋组(n=16)DMFIT≥2,无龋组(n=15)DMFT=0。牙菌斑样本取自14对双胞胎、1组叁胞胎儿童(年龄3-6岁)和15位母亲,共46份样本,分别提取龈上菌斑细菌总DNA,送到福赛研究中心,采用HOMINGS分析龈上菌斑中菌群结构及微生物的多样性。结果:1.通过HOMINGS所使用的Miseq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共获得2,294,650条有效序列,使用QIIME软件在相似性大于97%的水平上聚类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共得到 20,431 个 OTU,与 Greengene数据库中的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和物种注释获得11个门,116个属和189个种水平的物种;2.在门水平上,母亲组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丰度显着高于有龋组和无龋组;3.在属水平上有龋组和无龋组比较,有龋组在链球菌属、乳杆菌属、放线菌属、嗜血杆菌的丰度要高于无龋组(P<0.05);母亲组的微生物种类较儿童组多,分别在普氏菌属、坦纳氏菌属的相对丰度高于儿童组(P<0.05);4.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母亲组龈上菌斑微生物组成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显着高于有龋组和无龋组(P<0.05);5.通过比较同卵和异卵双胞胎之间加权的进化距离(weighted unifrac distance),得到同卵双胞胎较异卵双胞胎龈上菌斑微生物组成更为相似。结论:1.链球菌属、乳杆菌属、放线菌属、嗜血杆菌属是与低龄儿童龋(ECC)显着相关的"核心微生物组";2.成年人口腔内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组成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与儿童相比存在显着差异,说明在不同年龄阶段,口腔微生态环境是在发生变化的,而且成年人口腔内的微生物菌群结构使其更易患牙周疾病;3.同卵双胞胎较异卵双胞胎龈上菌斑的菌群组成更为相似说明遗传因素对口腔微生态的物种组成是有一定影响的。(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5-01)
曹莹,吕亚林,贾一新,韩笑,刘冬宇[5](2017)在《心脏移植患者龈上菌斑中五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成人心脏移植患者和牙周健康者龈上菌斑中5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具核梭杆菌(Fn)、中间普氏菌(Pi)、变黑普氏菌(Pn)、伴放线放线杆菌(Aa)及直肠弯曲菌(Cr)的分布,为进一步探讨牙周可疑致病菌对心脏移植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2例HT患者和35例牙周健康对照者,选取16,26为受检牙位,进行牙周检查并采集龈上菌斑样本,应用以16S rRNA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龈上菌斑中5种牙周病原微生物。结果:两组Fn、Cr、Pi检出率均高于Pn和Aa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移植患者龈上菌斑中牙周可疑致病菌Fn,Cr,Pi的检出率较高,这些细菌的共同定植可能增加了心脏移植患者感染牙周病的风险。(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石伟华[6](2016)在《混合牙列期健康儿童龈上菌斑微生物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比较分析混合牙列时期健康儿童第一恒磨牙、乳磨牙、乳前牙和恒前牙四个牙位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2)对比同一口腔中恒牙和乳牙微生物群落的异同;(3)探索混合牙列期健康儿童龈上菌斑的核心微生物组。材料与方法:选取20名有10-12个恒牙萌出的混合牙列期健康儿童,对每一名研究对象分别采集第一恒磨牙、乳磨牙、乳前牙、恒前牙四个牙位的龈上菌斑样本。提取样本中(本文来源于《2016国际口腔及颅颌前沿研究研讨会暨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11-04)
李若珍,吕永昌,毕良佳[7](2016)在《四碘荧光素钠对口腔龈上菌斑抑制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质量浓度四碘荧光素钠对口腔龈上菌斑的细菌抑制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6月来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牙周炎患者5例,收集其口腔龈上菌斑,溶于无菌生理盐水中,离心取菌悬液,比浊法配成标准浓度。在避光条件下,将菌悬液分别与不同质量浓度的四碘荧光素钠溶液(以无菌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混合,孵育培养后计数平板菌落,观察不同质量浓度四碘荧光素钠的细菌抑制效果。结果质量浓度为0.5、1.0、2.0、4.0、8.0 g/L的四碘荧光素钠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03±39.09、255±51.18、111±19.32、115±28.54、121±39.80,与空白对照平板上的菌落数(374±14.8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四碘荧光素钠质量浓度为0.5~2.0 g/L时,随着其质量浓度的增加,细菌失活率显着增高;在质量浓度为2.0 g/L时,细菌失活率达到70%左右;质量浓度为4.0~8.0 g/L时,细菌失活率略下降但变化幅度不明显。结论四碘荧光素钠对口腔龈上菌斑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吴明桃,刘莹,漆正楠,邹岩,尹君[8](2015)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和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和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方法:30名慢性牙周炎患者,分别采集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运用DGGE技术分析两组样本微生物群落结构,采用聚类分析(CA)、偏最小二乘法(PLS)找出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的条带,通过测序确定与区别条带最相近的微生物。结果:CA和PLS结果均显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和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着差异;测序结果显示,福赛斯坦纳菌、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龈沟产线菌、卡氏卟啉单胞菌、普氏菌属、简明弯曲菌是龈下菌斑的相关优势菌,而索氏密螺旋体和有害新月形单胞菌是龈上菌斑的相关优势菌。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和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存在生物多样性及差异。(本文来源于《临床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张丽菊[9](2015)在《454焦磷酸测序对乳牙龋及牙面色素沉着伴龋龈上菌斑及唾液微生物菌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前期研究乳牙列色素沉着龈上菌斑及非刺激性唾液的微生物菌群的基础上,运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乳牙龋及牙面色素沉着伴龋龈上菌斑和唾液样本中微生物群落分布进行检测,探索乳牙龋及牙面色素沉着伴龋口腔不同部位微生物的多样性、口腔微生态的整体环境(菌斑和唾液),以期对牙面色素沉着与龋病及其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为龋病及牙面色素的预防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样本取自45名3-5岁乳牙列期儿童的龈上菌斑和非刺激性唾液,共90个样本,其中20人有龋坏无牙面色素沉着(龋坏组,记为Q组),25人有龋坏及色素(龋坏伴色素组,记为SQ组),刮取龋损邻近健康光滑牙釉质表面的菌斑,提取菌斑和唾液样本总DNA,进行16S rRNA的V1-V3区特异性PCR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与目的DNA片段纯化、回收,Qubit(?) 2.0荧光计测定回收片段的DNA浓度,样品DNA等量混合后进行454焦磷酸测序后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对90个龈上菌斑和非刺激性唾液样本细菌16S rRNA基因V1-V3区测序共得到511382条高质量序列,平均每条序列读长约为279.97 bp,每份样本平均有效序列5682条。针对细菌16S rRNA序列数据库,3%非相似度下共得到45032个OTU,涵盖13个细菌门,145个菌属。样本物种丰富度分布图和Alpha多样性稀释曲线显示测序物种覆盖较好。24个菌属在龋坏组菌斑和龋坏伴色素组菌斑中有显着差异(p<0.05)。5个菌属在龋坏组唾液和龋坏伴色素组唾液中有显着差异(p<0.05)。龋坏组菌斑和唾液样本比较有36个菌属有显着差异,(p<0.05),龋坏伴色素组菌斑和唾液样本比较有54个菌属有显着差异,印<0.05)。[结论]采用454焦磷酸测序分析乳牙龋及牙面色素沉着伴龋龈上菌斑和非刺激性唾液微生物的物种覆盖较好,口腔不同部位微生物组成多样性不同;唾液微生物多样性比菌斑微生物多样性更为保守;随着龋病的发展,微生物种类减少。(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吴维悦,侯本祥[10](2014)在《龋病患者龈上菌斑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有龋和无龋成年人龈上菌斑中微生物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差异。方法:有龋组选择年龄在18-35岁,龋失补牙数(DMFT)≥6,其中D≥3的知情同意者。无龋组选择同年龄段DMFT=0的知情同意者。两组各16例。采集龈上菌斑样本,应用PCR-DGGE联合克隆测序法对细菌组成进行研究。结果:共检测到6个菌门、28个菌属、88个菌种。有龋组中普氏菌属、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放线菌属、韦荣氏菌属以及棒状杆菌属的检出率较高,无龋组拥有比有龋组更为丰富的优势菌群。计算菌种水平上两组样本中微生物组成差异发现,有龋组多样性指数均低于无龋组。结论:龋病的发生并非由单一菌种所致,而是多种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龋病的发生,微生物的多样性下降。(本文来源于《2014年第九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4-09-18)
龈上菌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运用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观测不同患龋程度学龄前儿童乳牙龈上菌斑微生物的差异。方法以西安市某幼儿园3岁龄儿童为研究对象,分为高龋组(dmft>=7)和无龋组(dmft=0),采集龈上菌斑,经DNA提取与检测、PCR扩增、产物纯化、文库制备及库检,基于Thermofisher的IonS5TMXL平台进行16S V3-V4区域测序并对比分析。结果平均每个乳牙龈上菌斑样本产生80148个CleanReads可分析序列,根据97%相似性将序列聚类为OTUs,高龋组获得269个OTUs,无龋组获得280个OTUs,其中222个OTUs为两组共有。高龋组和无龋组样本中相对丰度较高的菌门为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梭杆菌门等;相对丰度较高的菌属为棒状杆菌属、放线菌属、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纤毛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弯曲杆菌属、奈瑟菌属、变异链球菌属等。两组Shannon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Simpson指数无显着差异。叁元相图Ternaryplot分析示高龋组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棒状杆菌属等的相对丰度高于无龋组。物种热图Taxa Heatmap分析示高龋组的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属、酸微菌属、链球菌属、颗粒链菌属、韦荣球菌属、γ-变形菌属、拟丙酸杆菌属、牙龈卟啉单胞菌属、棒状杆菌属、丛毛单胞菌属、金氏菌属、心杆菌属等的丰度高于无龋组,而无龋组的拟杆菌门、梭杆菌门、螺旋体门、梭杆菌属、纤毛杆菌属、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福赛坦氏菌属、奈瑟菌属、螺旋体属、伯杰菌属等的丰度高于高龋组。组间差异物种分析显示:高龋组的微球菌目、肉杆菌科、颗粒链菌属、α-变形菌属、变异链球菌种的相对丰度高于无龋组(P<0.05),而无龋组韦荣球菌属、纤毛菌属、硒单胞菌属、Prevotella_sp_oral_taxon_317、Selenomonas_noxia、Leptotrichia_sp_oral_clone_IK040、Candidatus_Pelagibacter_ubique等菌种的相对丰度高于高龋组(P<0.05)。高龋组中变异链球菌属的检出率并不高。此外,两组微生物样本中均存在低丰度的未曾定义新物种。结论不同患龋程度3岁龄儿童乳牙菌斑微生物群落均呈现多样性,但多个微生物属种丰度存在明显差异,为乳牙龋的微生物因素研究提供了新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龈上菌斑论文参考文献
[1].周恺燕,刘秋林,于雪婷,张婷婷,李安迪.白裤瑶族和汉族儿童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研究[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全国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2].张倩霞,郭静,班晶浩,田甜,童娟.高龋与无龋儿童龈上菌斑微生物差异的宏基因组学分析[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全国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3].王晓琨.透明矫治器对牙周指标及龈上菌斑微生物影响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18
[4].郑玉巧.不同患龋状态双胞胎儿童及其母亲龈上菌斑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D].武汉大学.2017
[5].曹莹,吕亚林,贾一新,韩笑,刘冬宇.心脏移植患者龈上菌斑中五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检测[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7
[6].石伟华.混合牙列期健康儿童龈上菌斑微生物组的研究[C].2016国际口腔及颅颌前沿研究研讨会暨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年会论文汇编.2016
[7].李若珍,吕永昌,毕良佳.四碘荧光素钠对口腔龈上菌斑抑制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6
[8].吴明桃,刘莹,漆正楠,邹岩,尹君.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和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5
[9].张丽菊.454焦磷酸测序对乳牙龋及牙面色素沉着伴龋龈上菌斑及唾液微生物菌群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
[10].吴维悦,侯本祥.龋病患者龈上菌斑多样性研究[C].2014年第九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