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冲击压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合材料,层状,力学,岩石,损伤,应变,强度。
冲击压缩论文文献综述
盛鸣剑,陈普会,钱一彬[1](2019)在《一种复材层合板低速冲击后压缩强度估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低速冲击后压缩强度是复合材料层合板的重要性能指标.在分析CCF300/5428复合材料层合板遭受不同能量等级低速冲击后压缩强度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技术的低速冲击后压缩强度估算模型.该模型以冲击能量、凹痕深度以及损伤面积为输入参数,以高斯函数为隐含层激励函数,使用部分试验数据训练,寻找最优光滑因子.此外,以最优光滑因子对所提模型进行重构并采用部分试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模型具有较好的试验数据泛化能力,可用于估算低速冲击后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武仁杰,李海波,李晓锋,岳好真,于崇[2](2019)在《不同冲击载荷下层状千枚岩压缩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冲击速度下层状岩石动态力学特性,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压杆装置对千枚岩进行动态冲击试验。研究冲击速度与层理倾角对层状岩石应力–应变曲线、破坏应变及应变率的影响;并从破碎形态、波传播特性、能量吸收等方面对岩石的破坏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层状千枚岩试样破裂面类型分为4类,低冲击速度下,试样大多以单一的破裂面形式破坏,高冲击速度下多种破裂类型混合发生。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大,破裂类型增多,岩石平均破碎尺寸减小。岩石的动态破坏强度随倾角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高冲击速度下这一趋势更加显着。同一冲击速度下,随倾角增大,应变率先减小后增大,试样破坏应变随倾角变化先增大后减小,表明低冲击速度下,22.5°倾角试样最易破坏,高冲击速度下,45°~67.5°倾角试样破坏最为容易,0°~22.5°倾角试样最难破坏。在低冲击速度下加载方向与层面处于45°~67.5°夹角时破碎效果较好,能量利用率较高;高冲击速度下加载方向与层面处于90°夹角时破碎效果最佳,能量利用率最高。(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欧雪峰,张学民,张聪,冯涵,周贤舜[3](2019)在《冲击加载下板岩压缩破坏层理效应及损伤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动态加载条件下层状板岩的各向异性行为,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获得江西层状板岩在高应变率下5组层理面倾角(θ=0°,30°,45°,60°和90°)临界破坏状态力学特征及破坏机制,进而利用元件组合模型理论,建立考虑宏观层理影响的层状岩体动态损伤本构模型。试验及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各层理角度试样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大小不同,但总体变化规律相近,均包含加载前期的弹性压缩阶段,中期的塑形阶段和塑性加强阶段,以及达到峰值后的峰后曲线;临界破坏状态下层理面在试样的破坏中起到重要作用,除θ=0°为穿越层理面的劈裂破坏外,其余层理倾角的破坏模式主要包括:偏向层理面方向的剪切破坏、沿层理面的滑移破坏和沿层理面的劈裂破坏。新建立的层状岩体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综合考虑岩体自身微观损伤和宏观层理面损伤迭加影响,该模型不仅能较好地描述冲击条件下层状岩体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规律,且峰值强度吻合较好,有助于更为准确地描述层状板岩在高应变率下变形破坏行为。(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周竞择,关志东,欧阳天,黎增山,孙伟[4](2019)在《含低速冲击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挖补修理后压缩失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阶梯式挖补修理对含低速冲击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轴向压缩行为的影响。针对T型四筋条加筋板,利用落锤法在面板中心引入低速冲击损伤后进行挖补修理。对不修理(C)、挖补修理(W)两组试验件进行轴向压缩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相比于不修理组,挖补修理组试验件的屈曲载荷提高57%,失效载荷提高39%。对挖补修理加筋板进行压-压疲劳试验(修理后疲劳WP组),最大压缩载荷取40%挖补修理组(W)失效载荷、应力比R取10、循环次数为10?次。对疲劳试验后的试验件进行轴向压缩试验,结果显示:相比于挖补修理组(W),疲劳试验后试验件屈曲载荷和结构刚度基本不变,失效载荷下降4%。通过W、WP两组试验件失效模式可以看出挖补修理后试验件最终失效发生在补片与面板胶接处,反映胶接质量影响挖补修理的效果。以上结果表明挖补修理对含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的修理效果良好,压-压疲劳试验对挖补修理效果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熊启林,李振环,北村隆行[5](2019)在《激光冲击压缩诱发单晶铜瞬时固态相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单晶铜都是以面心立方(FCC)存在的,但在极端环境下(如高压,高应变率等)却发现了体心立方(BCC)单晶铜。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S)方法研究了飞秒激光冲击压缩下单晶铜的瞬态相变过程。结果表明:在激光冲击压缩下单晶铜首先从FCC转变为BCC,随着冲击压缩的减弱,BCC又会转变回FCC,当分切应力达到单晶铜的临界分切应力时,相应的滑移系开动,发生层错,此时部分FCC转变为密排六方(HCP)结构,随着层错间的相互作用,发生湮灭,部分HCP又会转变回FCC结构。从修改的Born稳定准则与局部能量最小化准则分析了FCC→BCC→FCC→HCP→FCC的整个相变历程。最后根据DFT计算获得叁种晶格相的声子谱,发现BCC与HCP是不稳定的晶格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熊启林,李振环,北村隆行[6](2019)在《激光冲击压缩下单晶铜的纳米晶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激光压缩导致金属纳米化的实验研究已经广泛开展,但激光压缩诱发纳米晶化的微观机理依然不是很明确。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S)方法研究了飞秒激光冲击压缩下单晶铜的纳米晶化过程。结果表明:与直接机械冲击压缩方法相比,激光冲击压缩模型预测的原子结构系统具有更真实的物理特性,如原子速度分布等。根据激光冲击压缩下单晶铜的纳米晶化历程,首先从Schmid定律与Mises屈服准则分析了位错的形核机制,从位错间的反应规律并结合相应的切应力分布分析了不同类型位错密度的演化过程,最后分析了位错网,位错胞以及亚晶界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姚厚企,剡小军,庞跃钊,鞠殿伟,曲嘉[7](2019)在《T2紫铜冲击压缩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二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采用LS-DYNA有限元软件模拟系列不同长度子弹以不同速度撞击T2紫铜试样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实验,得到了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与实验结果对比两者基本吻合,在系列子弹长度和冲击速度撞击下,模拟结果表明,试样的塑性变形程度与子弹长度正相关,试样上的应力随冲击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常温下紫铜在采用JC本构冲击压缩数值模拟仿真中,较准静态压缩表现出一定的应变率敏感性,但在动态冲击较高应变速率的范围内,发生相同变形时的应力水平基本一致,即T2紫铜在较高应变率区域内对应变率的变化不敏感。(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王大山[8](2019)在《复合材料冲击损伤当量化模拟及剩余压缩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针对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后剩余压缩强度进行预测。综合考虑冲击造成的分层和凹坑损伤,提出一种层合板冲击损伤的当量化方法,并用该方法构建有限元模型,确定损伤各区域的材料折减,进行剩余压缩强度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基于本方法的有限元模型,计算精度大大提高,可适用于工程上对层合板冲击损伤的剩余强度预测。(本文来源于《飞机设计》期刊2019年03期)
郭东明,闫鹏洋,张英实,张伟,丁莹莹[9](2019)在《喷层混凝土-围岩组合体的循环冲击压缩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巷(隧)道爆破开挖施工中,喷层混凝土和围岩黏结面近区双层介质动态力学问题,利用Φ75 mm SHPB试验装置,对龄期为3 d,7 d,10 d的混凝土-岩石组合体试件进行不同冲击气压的循环冲击试验。结果表明,早龄期混凝土对组合体试件的动力特性影响较大,在0.52 MPa冲击气压下,循环冲击2次后,组合体试件力学特性由塑性转变为脆性,峰值应变减小,弹性模量增大,随着循环冲击次数的增加,组合体试件力学性能被劣化,峰值应变增大,弹性模量降低;循环冲击后,混凝土与岩石端面均出现张拉损伤裂纹,混凝土损伤较岩石严重。对比0.54 MPa和0.56 MPa试验结果,发现试件耗散能与损伤值呈负相关关系,低入射能条件下组合体试件损伤更小,这对现场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0期)
吕超[10](2019)在《冲击压缩/拉伸载荷下NiTi合金的微结构演化特性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NiTi合金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功能材料,已拓展应用至航空、航天器伸缩部件、建筑地震防护装置等领域,这些应用面临高速碰撞下高压、高应变率的复杂环境,研究和掌握动态载荷下NiTi合金的响应行为,科学上可以系统认识其物理力学特性,工程上可以为其工业应用优化设计提供指导依据。本论文选题“冲击压缩/拉伸载荷下Ni52Ti48合金的微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从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两个方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冲击压缩和拉伸动态载荷下,多晶Ni52Ti48合金塑性变形下的微结构特征、演化规律及其形成机制。获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和结果如下:(1)基于磁驱动实验装置CQ-4,利用磁驱动飞片冲击压缩、动量陷阱样品回收实验技术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金相显微分析技术,研究了冲击加载压力34 GPa以下N52Ti48合金样品的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经过高压力冲击波压缩后,回收样品中发现了高密度位错、变形孪晶和新晶粒等微结构,并且小角度晶界比例明显上升,材料经历了明显的塑性变形。EBSD结果没有观测到奥氏体至马氏体的相变痕迹,与实验测量得到的波剖面和冲击波速度-粒子速度呈现的结果一致。(2)基于验证的EAM势函数,利用LAMMPS开展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重现了实验条件下N52Ti48合金样品的微结构特征,即冲击压缩下Ni52Ti48合金形成了位错、变形孪晶和新晶粒。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不同初始环境温度300 K和500 K以及不同冲击速度0.6 km/s、0.8 km/s和1.0 km/s条件下Ni52Ti48合金样品的微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探讨了冲击压缩下变形孪晶和新晶粒的形成机制。主要认识和结论为:·Ni52Ti48合金{112}孪晶可以通过1/3[111]位错在{112面上的连续滑移形成。孪晶的产生位置可能位于叁叉晶界处、不同类型位错相互作用区域、同类型位错割阶等。孪晶可能产生于冲击压缩加载过程,也可能产生于稀疏波卸载过程。两种初始环境温度只对冲击压缩产生的孪晶有影响,而卸载过程产生的孪晶不受初始环境温度影响,这可能是冲击温升远高于初始环境温度的差异(200 K)造成的。·大/小角晶界处同时激发的具有相同滑移系的一系列位错可以导致晶粒旋转,当大角晶界、小角晶界同时存在于晶粒内部时,冲击加载过程中激发的位错在晶粒内部发生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新晶粒的产生。较高的初始环境温度(500 K)对于新晶粒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其可能导致晶界软化,增加大角晶界处位错产生的难度,因此在初始环境温度500 K下,新晶粒的产生需要更高的冲击速度。(3)利用磁驱动飞片冲击-卸载和软回收实验技术,开展了Ni52Ti48合金样品的层裂强度和回收样品的微结构特性研究。实验冲击加载压力由3 GPa增加至约13 GPa,波剖面结果表明,该压力范围内Ni52Ti48合金的层裂强度约为3±0.2 GPa,Hugoniot弹性极限为3.0GPa。回收样品的EBSD结果表明,与压缩样品不同,拉伸样品层裂区晶粒完全被拉长和破碎,形成大量的微小晶粒,取向变化较大,且孪晶特征出现概率减少。层裂发生过程中,材料内部在大变形过程中,同时发生再结晶,这与压缩条件类似,并且在位错密度较高位置形成亚结构(亚晶粒)。随着加载应力值提高,层裂区晶粒碎化严重,形成大量的微小晶粒,取向变化较大,反映材料在层裂区域具有很大的塑性变形和再结晶趋势。(4)利用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初始环境温度(300 K-1000 K)下的动态拉伸下N52Ti48合金的层裂强度,以及不同初始环境温度和冲击速度条件下的层裂熔化特性。主要认识和结论为:·得到1010s-1拉伸应变率、不同初始环境温度下的层裂强度,与实验结果相比较,Ni52Ti48合金的层裂强度具有明显的应变率效应。N52Ti48合金冲击压缩温升远低于压力增加所导致的熔点上升,故Ni52Ti48在冲击压缩过程不会发生熔化;冲击拉伸过程中Ni52Ti48熔点低于初始熔点,发生熔化。·随着初始环境温度的增加(300 K-1000K),层裂强度降低;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加,层裂区域宽度逐渐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期刊2019-05-01)
冲击压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不同冲击速度下层状岩石动态力学特性,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压杆装置对千枚岩进行动态冲击试验。研究冲击速度与层理倾角对层状岩石应力–应变曲线、破坏应变及应变率的影响;并从破碎形态、波传播特性、能量吸收等方面对岩石的破坏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层状千枚岩试样破裂面类型分为4类,低冲击速度下,试样大多以单一的破裂面形式破坏,高冲击速度下多种破裂类型混合发生。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大,破裂类型增多,岩石平均破碎尺寸减小。岩石的动态破坏强度随倾角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高冲击速度下这一趋势更加显着。同一冲击速度下,随倾角增大,应变率先减小后增大,试样破坏应变随倾角变化先增大后减小,表明低冲击速度下,22.5°倾角试样最易破坏,高冲击速度下,45°~67.5°倾角试样破坏最为容易,0°~22.5°倾角试样最难破坏。在低冲击速度下加载方向与层面处于45°~67.5°夹角时破碎效果较好,能量利用率较高;高冲击速度下加载方向与层面处于90°夹角时破碎效果最佳,能量利用率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冲击压缩论文参考文献
[1].盛鸣剑,陈普会,钱一彬.一种复材层合板低速冲击后压缩强度估算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9
[2].武仁杰,李海波,李晓锋,岳好真,于崇.不同冲击载荷下层状千枚岩压缩力学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3].欧雪峰,张学民,张聪,冯涵,周贤舜.冲击加载下板岩压缩破坏层理效应及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4].周竞择,关志东,欧阳天,黎增山,孙伟.含低速冲击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挖补修理后压缩失效试验[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5].熊启林,李振环,北村隆行.激光冲击压缩诱发单晶铜瞬时固态相变[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6].熊启林,李振环,北村隆行.激光冲击压缩下单晶铜的纳米晶化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7].姚厚企,剡小军,庞跃钊,鞠殿伟,曲嘉.T2紫铜冲击压缩数值模拟分析[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8].王大山.复合材料冲击损伤当量化模拟及剩余压缩强度研究[J].飞机设计.2019
[9].郭东明,闫鹏洋,张英实,张伟,丁莹莹.喷层混凝土-围岩组合体的循环冲击压缩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10].吕超.冲击压缩/拉伸载荷下NiTi合金的微结构演化特性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