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线性文化遗产线路中景观节点的规划设计——以江门台山海口埠主题银信公园为例

浅谈线性文化遗产线路中景观节点的规划设计——以江门台山海口埠主题银信公园为例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线性文化遗产呈线性分布,空间跨度大,在线路中选择合适的位置,打造景观节点十分必要,不仅能够用于集中展示线路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游客的文化归属感,还能提供休息、休憩、活动的空间,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就以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中的江门台山海口埠主题银信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线性文化景观节点的规划设计要素。

关键词:南粤古驿道景观节点台山海口埠

1引言

线性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都是重要表现形式,是世界遗产的一种形式,也是国际上新兴的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之一。南粤古驿道,是指1913年以前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是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在过去,它们是当年的军事之路、商旅之路,也是民族迁徙、文化融合之路,也见证了广东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脉络[1]。

自2016年以来,广东率先开展了南粤古驿道保护活化利用工作。作为广东绿道的延续,旨在通过南粤古驿道串联沿线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建筑、红色遗址等各类资源。截至目前,广东已完成8处古驿道示范段和11条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共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保护修缮了一批古驿道旁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入挖掘古驿道上的红色文化,打造了若干条“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线路”。

2江门台山市海口埠古驿道线路简介

江门台山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东邻珠海特区,北靠江门新会区,西连开平、恩平、阳江三市,南临南海。毗邻港澳,幅员辽阔,陆地总面积3286平方公里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市之市内常住人口98.4万人有130多万台山籍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侨居92个国家和地区,素有“全国第一侨乡”“内外两个台山”“米之乡”“文化之乡”之美誉。

江门台山海口埠——梅家大院古驿道全长7.5公里,起点位于梅家大院,终点位于海口埠,是五邑地区最重要的先侨移民通道,这条古道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它的兴起与衰落折射出了近一个世纪的移民历史,是台山乃至中国东部沿海独特的“侨乡”文化缩影。作为2017年广东省保护修复的8处南粤古驿道示范段之一,已圆满完成各项保护修复工作,并荣获“2017年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图1)

3示范段景观节点的规划设计要素

3.1注重重要景观节点的选点

景观节点是线性文化遗产线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内容上,它承载着线路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精神[2];在使用上,为公众提供多样的休闲娱乐场地。海口埠是该示范段线路中最重要的节点,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方面具有鲜明的独特优势。

3.1.1地理位置方面:海口埠在整个示范段线路中,处于陆路古驿道和水路古驿道的交汇处,拥有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500米范围内拥有水、开敞空间、古码头、古街、古教堂、骑楼等诸多景观要素。(图2、3)

3.1.2历史文化方面:海口埠建于清朝咸丰三年,见证了广府人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的艰苦奋斗史,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短短500米的街道,在最繁华时吸引了近千人居住,120多间商号囊括各行各业,尤以西隆街最为兴旺,仅银号就有6家之多,有“银行街”之称。伴随着各地货船传入的还有宗教,形成了基督教堂、北帝庙、鲁班庙、龙母庙、万安祠等东西方宗教并行的独特场景。

3.2注重历史文化现状的分析

传统的景观现状分析,局限于现状地形地貌、植物状况、人流情况等方面,在线性文化遗产景观节点的现状分析中,对历史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必不可少。海口埠的现状分析如下:

3.2.1古水道不兴。原来的海口埠码头被防洪堤阻隔,飘满浮萍,已难觅古码头踪迹,且河床较高,河水浑浊,杂草丛生,景观效果缺乏。

3.2.2排水不畅。河堤内侧是当地居民的居住区,由于年久失修,内侧的排水系统已基本瘫痪,成为了垃圾集中地,脏、乱、差状况突出。(图4)

3.2.3历史文化遗忘。人民公社化的时候,个体经济受到重大打击;1956年取消圩期,农村活跃的集市经济交流被迫中断。随着台海公路改道,海口埠码头昔日的繁荣景象终于成为历史,侨批银信等相关行业已逐步没落,当地居民已基本忘却灿烂的侨批历史文化,忘记了乡愁。

3.3设计表达的手法

3.3.1充分利用现状,尊重自然,节约成本。利用现状形成新景观,尊重自然,打造自然美,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海口埠在规划设计中,不改变地形地貌、不征地、不拆除,充分利用了场地地貌、周边建筑、古街道、河堤、古树等,并通过空间营造,以小见大,使原有自然现状转化为新的景观。

利用场地地形地貌。现状的场地虽垃圾成堆,但地势基本平整,整体高差约为20厘米;在项目规划设计中,在现状场地上,基础夯实,不堆山叠石,尊重现状,节约成本,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侨批银信“乡愁”。(图5)

利用现有古街道。古街道是海口埠景观节点中的动线,是进入海口埠的主路,在古街道现状基础上,坚持“修旧如故”的原则,对古街道左侧原有建筑进行了保护修复,右侧的墙体进行了加固和“历史文化”装饰,镶嵌上了一个个记录侨批历史的瓷砖,各种展览、体验、服务功能均能灵活置于古街道,形成可容纳不同内容的功能单元和集散、停留、演绎等不同性质的具有层次感的公共空间系统。(图6)

保留现状大榕树、石台阶,还原民国时期的历史风情。大榕树见证了古码头的兴衰,石台阶是众多由此出国谋生华侨的共同记忆,保留活化好这两大公共记忆,对节点整体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规划设计中,以大榕树为景观焦点,设计了亭台,游人坐在亭台之中,朝外可看到内海,寄托对华侨亲人的深深思念,朝内可看到大榕树,像是华侨在国内的“根”,整体景观展示着“家国情怀”,并巧妙化解了现有防洪堤的割裂问题,利用河堤形成半围合空间。(图7)

3.3.2充分融合文化,活化利用,展示乡愁

景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景观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景观是浅显、空洞的,没有景观的文化是难以创造完整价值链的文化。景观与文化相生共兴,相辅相成,二者融合程度越高,景观效果就越精粹,吸引力也就越强。

在海口埠广场设计中,充分利用现代的先进工艺,一是将收集整理出的银信原件扫描,烧制成一个个瓷砖,按照侨批的年代、来源的国家、金融机构、银信内容等进行分类,铺贴在银信柱之上,形成不同的主题,通过20根银信立柱,创造性、艺术性地营造了历史场景,勾起了当地浓浓的历史记忆,展示了中国第一侨乡“台山”海外华侨银信的缘起、递送、历史作用与现实文化价值;二是设置“山花墙”,“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以台山当地骑楼建筑上的山花为原型,设计了海口埠入口标志,造型由基座和山花两部分组成,装饰形态洋溢着西方建筑的艺术气息,又具有台山本地特色建筑文化,中西合璧,寄托了远在国外的华侨、国内亲人彼此之间的深深思念。

3.3.3充分结合需求,配套设施,完善功能

海口埠项目设计中,配套了亲水栈道、观景平台、旅游厕所和休憩服务设施等,吸引公众可长时间观光旅游;结合堤岸内侧大片绿地设置墟市,供当地百姓开展农副产品销售,设置文化景墙、文化雕塑,增加休闲步道、体育、休憩等设施,打造了供居民、游客休闲观景,寻求历史记忆的公共空间,极大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为沿线居民提供了优秀生态产品,助力沿线乡村振兴。

4结论与讨论

江门台山海口埠古驿道示范段的保护修复已圆满完成,通过海口埠这个景观节点,提升了整条线路的知名度和历史文化记忆,使该线路成为了展现出洋历史的怀古之路,体验户外运动的休闲之路,享受缤纷活动的度假之路。

线性文化遗产线路中景观节点的规划设计,重在根据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深厚程度等,选择、确定重要节点的位置,并充分利用、活化场地现状,深度发掘、融合当地历史文化,结合现代需求,设计“低成本、高品质”的优秀生态产品。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R].广州:2017

[2]王婧,徐峰,郭子一.以公众满意度为价值取向的城市带状公园景观节点设计[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24(4):48-50.

标签:;  ;  ;  

浅谈线性文化遗产线路中景观节点的规划设计——以江门台山海口埠主题银信公园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