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定量预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日凌干扰,定量预报,误差分析
定量预报论文文献综述
刘衍俊[1](2016)在《日凌干扰影响定量预报的一种实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同步卫星通信网络而言,每年春分/秋分前后的日凌干扰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对日凌干扰引起的接收系统噪声温度增量进行定量预报的方法,并与实际测试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了误差来源。(本文来源于《卫星与网络》期刊2016年08期)
马步才[2](2016)在《采空区自然发火定量预报及CO超限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矿井火灾一直都是煤矿井下重大灾害之一。采空区自然发火则是矿井内因火灾的主要形式,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井下火灾治理的“超前预防”原则,把“火灾成因机理分析、火灾预防、监测预警”列为急需突破的重点研究领域,特别提到“煤炭自燃引起的内因火灾隐患的治理,防止内因火灾发生”。因此,完善采空区自然发火机理,进一步研究预测预警技术,对科学决策煤矿自燃火灾的防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煤自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煤自身物化性质和所处的环境差异,本文主要研究了外界水环境对煤自燃的影响。利用自主设计的煤低温氧化测试系统分别研究了煤在不同酸碱度水环境以及不同浸水时间下,其低温氧化特性的差异通过煤的标准耗氧速率来表征。实验在恒温和程序升温两种条件下进行,实验发现碱性水环境在温度高于55℃时可以抑制煤的氧化能力,而酸性和中性水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煤自燃。煤自燃过程中的标准CO生成速率是研究采空区各处CO生成量的主要参数,也是采空区CO运移方程的源项。本文完成了不同氧浓度、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潞宁、马兰两个矿共计14个煤样的低温氧化实验,推导建立了煤低温氧化实验过程中标准CO生成速率的计算公式,代入实验数据后得到同一温度、不同氧浓度下同一矿各煤样的标准CO生成速率都相等的规律,这表明煤自燃过程中CO生成速率与环境氧浓度成正比关系,由此可以计算采空区不同地点处的CO生成量情况。采空区内部条件复杂,缺少相应的探测手段,相似实验很难进行,特别是模拟工作面向前推进不易实现,因而目前有关指标气体的理论、技术多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煤样的自燃过程后总结完成的,但实际采空区自然发火的条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直接将实验得出的各气体浓度与煤温的关联性用于预报采空区自然发火程度,显然会出现较大偏差。因此,数值模拟成为研究采空区自然发火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这就要求科学的数学模型,精确的计算方法和相应的现场数据作为支撑。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Fick定律建立了采空区CO气体运移方程,确定了其边界条件,从而建立了采空区CO浓度场数学模型。在本课题组采空区自然发火多场耦合机理研究的基础上,研究CO浓度场与采空区流场、氧浓度场及温度场的耦合作用关系,建立包含co浓度场在内的自然发火多场耦合模型。根据采空区的实际特点,确定了各场的解算范围,完成解算区域的网格划分与节点编号,基于二维有限体积法对所建立的co浓度场及采空区其它各场方程进行离散化,具体介绍了采空区co浓度场的离散过程,并给出了流场、氧浓度场、气体温度场及固体温度场的离散通式。利用本课题组提出的二维有限体积法,对包含co浓度场的采空区自然发火多场耦合模型进行了离散化,得到了各场的各节点线性方程组,采用迭代的计算方法自主开发了“采空区自然发火的co运移仿真系统”,对采空区自然发火进行耦合迭代求解,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得到采空区流场、氧浓度场、气体温度场和固体温度场以及co浓度场的分布情况。通过对不同工作面压差、工作面推进速度及遗煤厚度下进行大量数值模拟,建立了0~200℃下采空区最高温度与上隅角co浓度的对数成线性函数关系,这对于现场实际的预测采空区遗煤自燃具有重大的意义。分析了汾西矿业集团某矿6122工作面上隅角co超限的原因,通过制定均压通风方案成功解决了该问题。首先,通过现场观测工作面上隅角co的浓度变化,定性其异常涌出的特征,并初步分析了高浓度co的来源;然后,利用本课题所研制的“采煤工作面采空区温度观测系统”探测了6122工作面采空区的温度分布,结果显示本煤层采空区最高温度约为18℃,利用上隅角co温度与采空区最高关系的定量公式计算可得,由本煤层采空区遗煤氧化所产生的上隅角co浓度约为2ppm,因此认为本采空区不会发生自然发火,随后的数值模拟结果也表明本采空区不会发生自燃火灾,且正常开采下工作面上隅角不会出现co超限。结合该煤层的具体位置条件,综合判定6122工作面上隅角co超限是邻近层或老窑高浓度co泄露以漏风为载体间歇性涌出所致。针对采空区漏风,制定了均压通风的治理措施,设计了工作面风机—风门联合的增压方案,计算了风机供风量,完成了风机选型,确定选用2台55kw的局部通风机,合理安排了风机及风门的布置位置。为保证均压系统的稳定,基于“2-4”模型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现场实施均压通风后,从均压后的工作面漏风情况和上隅角co浓度观测结果来看,均压通风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功解决了工作面上隅角co超限的问题。该矿6120工作面开采结束后,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了在停采线处设置双墙永久密闭,并预留束管系统检测采空区co浓度变化情况,用以确定采空区自然发火情况。随后不久发现该密闭采空区区域co浓度较高,会向周边正常开采的工作面进行泄漏,从而影响这些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因此决定采用密闭区域注氮的治理措施,并给出了现场注氮设计。首先,研究了注氮防灭火机理,结合惰化防灭火各种情况下的氧浓度指标;然后,制定了现场注氮措施的具体方案,选择了合理的氮气运输管道及注氮管道直径,绘制了相应的注氮管路布置图。在现场密闭注氮开始后,对现场采空区近20个月的气体成分及浓度进行了观测,根据观测数据作出了注氮前后的CO浓度变化规律图以及N2、O2浓度变化规律图。研究表明,采空区注氮对抑制采空区遗煤自燃火灾有显着的效果,从而解决了密闭区域高浓度CO的治理问题。将事故致因“2-4”模型应用到密闭采空区安全管理中,并据此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本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表现在以下叁点:(1)论证了煤自燃过程中的标准CO生成速率与环境氧浓度成正比关系。根据“标准CO生成速率与环境氧浓度成正比”的假设建立了煤低温氧化实验过程中标准CO生成速率的计算公式,然后在不同氧浓度、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潞宁、马兰两个矿的煤样进行了低温氧化实验,将实验结果代入标准CO生成速率计算式,得到了同一温度、不同氧浓度下同一矿各煤样的标准CO升速速率都相等的规律,这表明煤自燃过程中CO的总生产量与氧气总消耗量成一定比例,由此证实了上升假设成立;(2)建立了采空区最高温度与上隅角CO浓度的定量化关系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菲克定律建立了采空区CO气体运移方程,结合本课题组前期的采空区自然发火多场耦合研究,建立包含CO浓度场在内的采空区自然发火多场耦合模型,利用有限体积编制了数值软件,得到了采空区CO气体运移及其它各场的分布情况,通过大量的数值仿真实验,建立了采空区最高温度与上隅角CO浓度的定量化函数关系式,研究表明采空区最高温度与上隅角CO浓度的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3)应用事故致因“2—4”模型、工作面均压通风以及密闭注氮等手段,分别制定了上隅角CO超限防治管理措施和工作面密闭后的高浓度CO防治管理措施,都取得良好效果。结合汾西某矿现场情况,通过现场漏风观测、采空区温度观测以及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该矿上隅角CO超限由邻近层或小煤窑的采空区高浓度CO泄漏所致,决定采用均压通风措施进行治理,设计了均压通风方案,基于“2-4”模型制定了均压通风的安全管理措施。现场实施表明均压措施起到了很好的降低上隅角CO浓度效果;针对工作面密闭后出现的高浓度CO情况,制定了密闭注氮灭火措施,设计了密闭注氮方案,基于“2-4”模型制定了密闭采空区的安全管理措施,通过束管系统观测采空区CO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持续的注氮有效的抑制了密闭区域自然发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期刊2016-03-22)
邹晓蕾,秦正坤,翁富忠[3](2016)在《晨昏轨道微波温度计资料同化对降水定量预报的影响及其对叁轨卫星系统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极轨卫星的高级微波温度计(Advanced Microwave Sounding Unit-A,简称AMSU-A)辐射资料对提高降水定量预报的水平有重要作用。但是极轨卫星的轨道特征导致乘载其上的微波温度计资料在区域同化系统中存在严重缺测。本研究重点分析了晨昏轨道卫星上微波温度计资料同化对墨西哥湾沿岸定量降水预报的重要影响。研究选取了早晨星NOAA-15、上午星Met Op-A和下午星NOAA-18,利用美国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的业务同化系GSI(Gridpoint Statistical Interpolation)资料同化系统,进行了加和不加NOAA-15 AMSU-A资料的两组资料同化和预报试验,来阐明晨昏轨道卫星上微波温度计资料同化对墨西哥湾沿岸降水预报的重要影响。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如果仅同化NOAA-18和Met Op-A资料,在协调世界时00:00和12:00的同化时间,在墨西哥湾和美国西部大陆就是卫星观测资料缺测区,而早晨星NOAA-15资料正好可以填补这个资料空缺。模式预报也表明,同化NOAA-15的AMSU-A资料可以对墨西哥湾降水有持续的正影响。这一研究证明了保持有搭载着AMSU-A或者相似仪器的早晨星,对区域降水预报的重要性。由于目前NOAA-15是唯一的一颗正在运行的、已远超过其正常运行期的早晨星,通过技术手段维持NOAA-15的AMSU-A仪器更超长期运行也就特别重要。(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杨文立[4](2015)在《河南省通许县2015年全年粮食总产和玉米产量定量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从定量测报结果、定量预报依据、未来天气趋势等方面,分析河南省通许县2015年全年粮食总产和玉米产量定量预报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发展建议,旨在促进当地玉米增产增收,保障粮食供给。1定量预报结果根据对河南省通许县前期的农业气象条件、作物苗情长势以及产量预报模式计算结果综合分析,如后期没(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5年29期)
纪永明,蒋大凯,任志杰[5](2015)在《基于SWAN系统的辽宁地区短时强降水定量预报技术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灾害性天气短临预报预警系统(SWAN)可生成高分辨率定量降水预报产品,但该系统自带的降水Z-I关系对辽宁地区降水预报误差较大,特别是对强降水会产生严重偏小现象,这对暴雨预警量级、提前时间都有很大影响。因此,为得到精度更高的高时空分辨率格点化雷达定量降水预报产品,综合利用辽宁及周边区域9部多普勒雷达的回波强度拼图资料与稠密的气象自动站雨量计降水观测资料,建立适合辽宁本地区的降水Z-I关系,改进雷达定量降水预报效果,并实时生成短临降水预报及客观检验产品。(本文来源于《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5-10-14)
刘登成,张国平[6](2015)在《均流螺旋桨片空泡面积定量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螺旋桨模型PC456,采用Singhal完整空化模型和κ-εRNG湍流模型,数值模拟了均流下螺旋桨片空泡,对片空泡面积及空泡体积进行了定量提取;在空泡水筒对螺旋桨空泡形态进行了观察记录,同时用光学方法定量测量了均流下螺旋桨片空泡面积,积累了较丰富的试验数据;最后从空泡形态与空泡面积两方面,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2015年船舶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07-01)
丁晓晓,倪永年[7](2014)在《近红外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鉴别紫苷薯及其掺杂品并对其总花色苷和总抗氧化活性进行定量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薯(Ipomoea batatas)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除富含淀粉、可溶性糖、膳食纤维以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对人体有益的保健成分粘蛋白和脱氢表雄酮[1]。然而紫甘薯(Dioscorea alata Linn.)的营养成分含量较普通甘薯要高,它不仅具有普通红薯的营养,还含有大量具有显着抗氧化作用的花青素和丰富的具有抗癌作用的碘和硒元素[2]。本文采用一种快速,无损,绿色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区分和鉴别掺杂了不同比例甘薯的紫薯粉,其中PCA(主成分分析),LDA(线性判别分析),KNN(K最近邻法)用于样品的模式识别,GA-PLS(遗传-偏最小二乘)和SPA(连续投影算法)用于变量选择,同时RBF-PLS(径向基函数-偏最小二乘)用于对其所含的总花色苷含量和总抗氧化活性进行定量预报。(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9分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期刊2014-08-04)
何甜,刘四清,沈华,龚建村[8](2013)在《使用地磁脉动参数定量预报地球同步轨道相对论电子通量的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层超低频波(ULF波)对种子电子的加速机制是磁层相对论电子产生的一个重要机制,而地磁脉动参数可以作为此机制的有效指标.本文采用地磁脉动参数作为输入参数,借鉴线性预测滤波器技术,构建一个多参量非线性函数,进而利用此函数以及卡尔曼滤波技术,建立一个地球同步轨道相对论电子通量日积分值预报模式,提供提前一天的预报值.使用2004年数据对该模式进行训练,预报结果的预报效率为0.73,线性相关系数为0.85.使用2005-2006年的数据对该模式进行测试,预报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83,预报效率为0.69,相比Persistence模式具有较大提升,与仿REFM模式的预报效率相当.(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包红军,赵琳娜[9](2012)在《多模式集成定量预报降水在一次暴雨洪水预报中的检验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暴雨洪涝灾害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类自然灾害,近年来呈现多发重发态势,是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严重气象灾害之一。据1950-1999年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洪涝受灾面积达到942.4万公顷。本次研究对国家气象中心多模式动态权重集成定量降水预报产品在2012年7月4日至7月9日进行基于TS评分检验,并选择沂沭泗水系临沂以上流域进行暴雨洪水预报,以检验其预报能力。通过应用TS评分对多模式动态权重集成定量降水预报产品在全国与黄淮E110°-120°,N30°-40°区域的检验,小雨评分明显高于其它量级;小雨、大雨评分均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大逐步变小。整体而言,多模式动态权重集成定量降水预报产品对全国7月4日至7月9日的降水具有一定的预报效果。多模式动态权重集成降水在实时暴雨洪水预报中的检验中,成功地实时预报出了发生在临沂流域第一个暴雨洪水过程,对第二个洪峰,预报效果较差,这是模式需要优化与多模式降水集成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本文来源于《S12 水文气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与服务》期刊2012-09-12)
刘昌泽,任正理[10](2012)在《太平机场春季偏南大风统计定量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春季经常因大风给飞机起飞着陆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准确预报出风速大小对保障飞行安全非常重要。本文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利用哈尔滨太平机场6 a的气象历史资料,通过逐步回归法建立春季偏南大风风速的线性回归预报方程,对哈尔滨太平机场春季偏南大风做出客观、定量、快速的预报,为预报员在实际工作中预报春季偏南大风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气象》期刊2012年02期)
定量预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矿井火灾一直都是煤矿井下重大灾害之一。采空区自然发火则是矿井内因火灾的主要形式,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井下火灾治理的“超前预防”原则,把“火灾成因机理分析、火灾预防、监测预警”列为急需突破的重点研究领域,特别提到“煤炭自燃引起的内因火灾隐患的治理,防止内因火灾发生”。因此,完善采空区自然发火机理,进一步研究预测预警技术,对科学决策煤矿自燃火灾的防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煤自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煤自身物化性质和所处的环境差异,本文主要研究了外界水环境对煤自燃的影响。利用自主设计的煤低温氧化测试系统分别研究了煤在不同酸碱度水环境以及不同浸水时间下,其低温氧化特性的差异通过煤的标准耗氧速率来表征。实验在恒温和程序升温两种条件下进行,实验发现碱性水环境在温度高于55℃时可以抑制煤的氧化能力,而酸性和中性水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煤自燃。煤自燃过程中的标准CO生成速率是研究采空区各处CO生成量的主要参数,也是采空区CO运移方程的源项。本文完成了不同氧浓度、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潞宁、马兰两个矿共计14个煤样的低温氧化实验,推导建立了煤低温氧化实验过程中标准CO生成速率的计算公式,代入实验数据后得到同一温度、不同氧浓度下同一矿各煤样的标准CO生成速率都相等的规律,这表明煤自燃过程中CO生成速率与环境氧浓度成正比关系,由此可以计算采空区不同地点处的CO生成量情况。采空区内部条件复杂,缺少相应的探测手段,相似实验很难进行,特别是模拟工作面向前推进不易实现,因而目前有关指标气体的理论、技术多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煤样的自燃过程后总结完成的,但实际采空区自然发火的条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直接将实验得出的各气体浓度与煤温的关联性用于预报采空区自然发火程度,显然会出现较大偏差。因此,数值模拟成为研究采空区自然发火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这就要求科学的数学模型,精确的计算方法和相应的现场数据作为支撑。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Fick定律建立了采空区CO气体运移方程,确定了其边界条件,从而建立了采空区CO浓度场数学模型。在本课题组采空区自然发火多场耦合机理研究的基础上,研究CO浓度场与采空区流场、氧浓度场及温度场的耦合作用关系,建立包含co浓度场在内的自然发火多场耦合模型。根据采空区的实际特点,确定了各场的解算范围,完成解算区域的网格划分与节点编号,基于二维有限体积法对所建立的co浓度场及采空区其它各场方程进行离散化,具体介绍了采空区co浓度场的离散过程,并给出了流场、氧浓度场、气体温度场及固体温度场的离散通式。利用本课题组提出的二维有限体积法,对包含co浓度场的采空区自然发火多场耦合模型进行了离散化,得到了各场的各节点线性方程组,采用迭代的计算方法自主开发了“采空区自然发火的co运移仿真系统”,对采空区自然发火进行耦合迭代求解,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得到采空区流场、氧浓度场、气体温度场和固体温度场以及co浓度场的分布情况。通过对不同工作面压差、工作面推进速度及遗煤厚度下进行大量数值模拟,建立了0~200℃下采空区最高温度与上隅角co浓度的对数成线性函数关系,这对于现场实际的预测采空区遗煤自燃具有重大的意义。分析了汾西矿业集团某矿6122工作面上隅角co超限的原因,通过制定均压通风方案成功解决了该问题。首先,通过现场观测工作面上隅角co的浓度变化,定性其异常涌出的特征,并初步分析了高浓度co的来源;然后,利用本课题所研制的“采煤工作面采空区温度观测系统”探测了6122工作面采空区的温度分布,结果显示本煤层采空区最高温度约为18℃,利用上隅角co温度与采空区最高关系的定量公式计算可得,由本煤层采空区遗煤氧化所产生的上隅角co浓度约为2ppm,因此认为本采空区不会发生自然发火,随后的数值模拟结果也表明本采空区不会发生自燃火灾,且正常开采下工作面上隅角不会出现co超限。结合该煤层的具体位置条件,综合判定6122工作面上隅角co超限是邻近层或老窑高浓度co泄露以漏风为载体间歇性涌出所致。针对采空区漏风,制定了均压通风的治理措施,设计了工作面风机—风门联合的增压方案,计算了风机供风量,完成了风机选型,确定选用2台55kw的局部通风机,合理安排了风机及风门的布置位置。为保证均压系统的稳定,基于“2-4”模型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现场实施均压通风后,从均压后的工作面漏风情况和上隅角co浓度观测结果来看,均压通风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功解决了工作面上隅角co超限的问题。该矿6120工作面开采结束后,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了在停采线处设置双墙永久密闭,并预留束管系统检测采空区co浓度变化情况,用以确定采空区自然发火情况。随后不久发现该密闭采空区区域co浓度较高,会向周边正常开采的工作面进行泄漏,从而影响这些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因此决定采用密闭区域注氮的治理措施,并给出了现场注氮设计。首先,研究了注氮防灭火机理,结合惰化防灭火各种情况下的氧浓度指标;然后,制定了现场注氮措施的具体方案,选择了合理的氮气运输管道及注氮管道直径,绘制了相应的注氮管路布置图。在现场密闭注氮开始后,对现场采空区近20个月的气体成分及浓度进行了观测,根据观测数据作出了注氮前后的CO浓度变化规律图以及N2、O2浓度变化规律图。研究表明,采空区注氮对抑制采空区遗煤自燃火灾有显着的效果,从而解决了密闭区域高浓度CO的治理问题。将事故致因“2-4”模型应用到密闭采空区安全管理中,并据此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本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表现在以下叁点:(1)论证了煤自燃过程中的标准CO生成速率与环境氧浓度成正比关系。根据“标准CO生成速率与环境氧浓度成正比”的假设建立了煤低温氧化实验过程中标准CO生成速率的计算公式,然后在不同氧浓度、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潞宁、马兰两个矿的煤样进行了低温氧化实验,将实验结果代入标准CO生成速率计算式,得到了同一温度、不同氧浓度下同一矿各煤样的标准CO升速速率都相等的规律,这表明煤自燃过程中CO的总生产量与氧气总消耗量成一定比例,由此证实了上升假设成立;(2)建立了采空区最高温度与上隅角CO浓度的定量化关系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菲克定律建立了采空区CO气体运移方程,结合本课题组前期的采空区自然发火多场耦合研究,建立包含CO浓度场在内的采空区自然发火多场耦合模型,利用有限体积编制了数值软件,得到了采空区CO气体运移及其它各场的分布情况,通过大量的数值仿真实验,建立了采空区最高温度与上隅角CO浓度的定量化函数关系式,研究表明采空区最高温度与上隅角CO浓度的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3)应用事故致因“2—4”模型、工作面均压通风以及密闭注氮等手段,分别制定了上隅角CO超限防治管理措施和工作面密闭后的高浓度CO防治管理措施,都取得良好效果。结合汾西某矿现场情况,通过现场漏风观测、采空区温度观测以及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该矿上隅角CO超限由邻近层或小煤窑的采空区高浓度CO泄漏所致,决定采用均压通风措施进行治理,设计了均压通风方案,基于“2-4”模型制定了均压通风的安全管理措施。现场实施表明均压措施起到了很好的降低上隅角CO浓度效果;针对工作面密闭后出现的高浓度CO情况,制定了密闭注氮灭火措施,设计了密闭注氮方案,基于“2-4”模型制定了密闭采空区的安全管理措施,通过束管系统观测采空区CO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持续的注氮有效的抑制了密闭区域自然发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定量预报论文参考文献
[1].刘衍俊.日凌干扰影响定量预报的一种实现方法[J].卫星与网络.2016
[2].马步才.采空区自然发火定量预报及CO超限防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
[3].邹晓蕾,秦正坤,翁富忠.晨昏轨道微波温度计资料同化对降水定量预报的影响及其对叁轨卫星系统的意义[J].大气科学.2016
[4].杨文立.河南省通许县2015年全年粮食总产和玉米产量定量预报[J].北京农业.2015
[5].纪永明,蒋大凯,任志杰.基于SWAN系统的辽宁地区短时强降水定量预报技术方法研究[C].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5
[6].刘登成,张国平.均流螺旋桨片空泡面积定量预报[C].2015年船舶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5
[7].丁晓晓,倪永年.近红外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鉴别紫苷薯及其掺杂品并对其总花色苷和总抗氧化活性进行定量预报[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9分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2014
[8].何甜,刘四清,沈华,龚建村.使用地磁脉动参数定量预报地球同步轨道相对论电子通量的建模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13
[9].包红军,赵琳娜.多模式集成定量预报降水在一次暴雨洪水预报中的检验与应用[C].S12水文气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与服务.2012
[10].刘昌泽,任正理.太平机场春季偏南大风统计定量预报[J].黑龙江气象.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