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家具裹腿构件结构,包括榫头和榫眼,榫头包括第一榫头、第二榫头和第三榫头,榫眼包括第一榫眼、第二榫眼和第三榫眼;第一榫头和第二榫头均设置于裹腿枨一上,第三榫眼和第三榫头均设置于裹腿枨二上,第一榫眼和第二榫眼均设置于腿部上述第三榫头用于插入到第二榫眼内、第一榫头用于插入到第一榫眼内且第二榫头用于插入到第三榫眼内从而实现裹腿枨二、腿部和裹腿枨一的相互连接。本实用新型裹腿枨的端面为垂直于自身长度的水平面,从不同端面处加工出榫头榫眼,加工过程较为简单,生产效率更高;另裹腿枨一、裹腿枨二、腿部三者中两两之间均能通过榫接合连接,且榫头长度方便加工较长,增加了家具裹腿构件结构的接合强度。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家具裹腿构件结构,包括榫头和榫眼,其特征在于:所述榫头包括第一榫头、第二榫头和第三榫头,所述榫眼包括第一榫眼、第二榫眼和第三榫眼;所述第一榫头和第二榫头均设置于裹腿枨一上,所述第三榫眼和第三榫头均设置于裹腿枨二上,所述第一榫眼和第二榫眼均设置于腿部上;所述裹腿枨一的一侧均设有水平端面一和水平端面二且水平端面二高于水平端面一,所述第一榫头位于水平端面一上,所述第二榫头位于水平端面二上,所述裹腿枨二的一侧均设有水平端面三和水平端面四且水平端面四高于水平端面三,所述第三榫头位于水平端面三上,所述第三榫眼位于水平端面四的侧壁上且第三榫眼的延伸方向与第三榫头长度所在的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榫眼和第二榫眼分别位于腿部的相邻两个侧面上;所述第三榫头用于插入到所述第二榫眼内、第一榫头用于插入到所述第一榫眼内且第二榫头用于插入到第三榫眼内从而实现裹腿枨二、腿部和裹腿枨一的相互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家具裹腿构件结构,包括榫头和榫眼,其特征在于:所述榫头包括第一榫头、第二榫头和第三榫头,所述榫眼包括第一榫眼、第二榫眼和第三榫眼;
所述第一榫头和第二榫头均设置于裹腿枨一上,所述第三榫眼和第三榫头均设置于裹腿枨二上,所述第一榫眼和第二榫眼均设置于腿部上;
所述裹腿枨一的一侧均设有水平端面一和水平端面二且水平端面二高于水平端面一,所述第一榫头位于水平端面一上,所述第二榫头位于水平端面二上,所述裹腿枨二的一侧均设有水平端面三和水平端面四且水平端面四高于水平端面三,所述第三榫头位于水平端面三上,所述第三榫眼位于水平端面四的侧壁上且第三榫眼的延伸方向与第三榫头长度所在的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榫眼和第二榫眼分别位于腿部的相邻两个侧面上;
所述第三榫头用于插入到所述第二榫眼内、第一榫头用于插入到所述第一榫眼内且第二榫头用于插入到第三榫眼内从而实现裹腿枨二、腿部和裹腿枨一的相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具裹腿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榫头、第二榫头和第三榫头的截面均为椭圆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家具裹腿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榫眼、第二榫眼和第三榫眼的截面均为椭圆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家具裹腿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榫头和第二榫头长度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具裹腿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榫头用于插入到所述第二榫眼内且第三榫头与第二榫眼通过胶固定连接从而实现裹腿枨二与腿部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榫头用于插入到所述第一榫眼内且第一榫头与第一榫眼通过胶固定连接从而实现裹腿枨一与腿部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榫头用于插入到第三榫眼内且第二榫头与第三榫眼通过胶固定连接与从而实现裹腿枨一和裹腿枨二的固定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木结构连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家具裹腿构件结构。
背景技术
在实木家具的零部件接合过程中,榫接合的结构和方式影响了家具结构的强度,而现在家具裹腿构件的结构一般为将两根裹腿枨的端面加工成45°的斜面,并其在端面上出榫头插入到腿部的榫眼中,但这种接合方式的榫头加工较为复杂,且需要将榫肩加工成精确的尺寸才能使裹腿枨的斜面对齐。此外,由于裹腿结构的榫头在同一水平面上,为了避免冲突,榫头的长度较短,这样接合的裹腿结构强度不是很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家具裹腿构件结构,本家具裹腿构件结构的腿枨一和裹腿枨二的端面为垂直于自身长度的水平面,从不同水平面的端面和端面侧壁上加工出榫头和榫眼,使裹腿枨一、裹腿枨二、腿部三者中两两之间均能通过榫接合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种接合方式的榫头榫眼加工过程较为简单,生产效率更高;另由于裹腿枨一、裹腿枨二、腿部三者中两两之间均能通过榫接合连接,且榫头长度方便加工较长,增加了家具裹腿构件结构的接合强度,提高了家具裹腿构件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家具裹腿构件结构,包括榫头和榫眼,所述榫头包括第一榫头、第二榫头和第三榫头,所述榫眼包括第一榫眼、第二榫眼和第三榫眼;
所述第一榫头和第二榫头均设置于裹腿枨一上,所述第三榫眼和第三榫头均设置于裹腿枨二上,所述第一榫眼和第二榫眼均设置于腿部上;
所述裹腿枨一的一侧均设有水平端面一和水平端面二且水平端面二高于水平端面一,所述第一榫头位于水平端面一上,所述第二榫头位于水平端面二上,所述裹腿枨二的一侧均设有水平端面三和水平端面四且水平端面四高于水平端面三,所述第三榫头位于水平端面三上,所述第三榫眼位于水平端面四的侧壁上且第三榫眼的延伸方向与第三榫头长度所在的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榫眼和第二榫眼分别位于腿部的相邻两个侧面上;
所述第三榫头用于插入到所述第二榫眼内、第一榫头用于插入到所述第一榫眼内且第二榫头用于插入到第三榫眼内从而实现裹腿枨二、腿部和裹腿枨一的相互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榫头、第二榫头和第三榫头的截面均为椭圆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榫眼、第二榫眼和第三榫眼的截面均为椭圆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榫头和第二榫头长度不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榫头用于插入到所述第二榫眼内且第三榫头与第二榫眼通过胶固定连接从而实现裹腿枨二与腿部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榫头用于插入到所述第一榫眼内且第一榫头与第一榫眼通过胶固定连接从而实现裹腿枨一与腿部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榫头用于插入到第三榫眼内且第二榫头与第三榫眼通过胶固定连接与从而实现裹腿枨一和裹腿枨二的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裹腿枨一的端面均为垂直于自身长度的水平面,且从不同端面加工出第一榫头和第二榫头,裹腿枨二的端面为垂直于自身长度的水平面,且从不同水平面的端面和端面侧壁上加工出第三榫头和第三榫眼,使得裹腿枨一、裹腿枨二、腿部三者中两两之间均能通过榫接合连接,与现有技术中的45°斜面相比,该种接合方式的榫头榫眼的加工过程较为简单,生产效率高,可用于规模化生产;另裹腿枨一、裹腿枨二、腿部三者中两两之间都能通过榫接合连接,且该种接合方式的榫头长度方便加工较长,增加了家具裹腿构件结构的接合强度,提高了家具裹腿构件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接合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接合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榫头和第二榫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榫头和第三榫眼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榫眼和第二榫眼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一种家具裹腿构件结构,包括榫头和榫眼,所述榫头包括第一榫头1-1、第二榫头1-2和第三榫头2-1,所述榫眼包括第一榫眼3-2、第二榫眼3-1和第三榫眼2-2。
参见图1和图4,所述第一榫头1-1和第二榫头1-2均设置于裹腿枨一1上,参见图1和图5,所述第三榫眼2-2和第三榫头2-1均设置于裹腿枨二2上,参见图1和图6,所述第一榫眼3-2和第二榫眼3-1均设置于腿部3上。
参见图4,所述裹腿枨一1的一侧均设有水平端面一1-3和水平端面二1-4且水平端面二1-4高于水平端面一1-3,所述第一榫头1-1位于水平端面一1-3上,所述第二榫头1-2位于水平端面二1-4上。参见图5,所述裹腿枨二2的一侧均设有水平端面三2-3和水平端面四2-4且水平端面四2-4高于水平端面三2-3,所述第三榫头2-1位于水平端面三2-3上,所述第三榫眼2-2位于水平端面四2-4的侧壁上且第三榫眼2-2的延伸方向与第三榫头2-1长度所在的方向垂直。参见图6,所述第一榫眼3-2和第二榫眼3-1分别位于腿部3的相邻两个侧面上。
参见图1和图2,所述第三榫头2-1用于插入到所述第二榫眼3-1内、第一榫头1-1用于插入到所述第一榫眼3-2内且第二榫头1-2用于插入到第三榫眼2-2内从而实现裹腿枨二2、腿部3和裹腿枨一1的相互连接。
参见图4和图5,所述第一榫头1-1、第二榫头1-2和第三榫头2-1的截面均为椭圆型。
参见图5和图6,所述第一榫眼3-2、第二榫眼3-1和第三榫眼2-2的截面均为椭圆型。
参见图4,所述第一榫头1-1和第二榫头1-2长度不同。
所述第三榫头2-1用于插入到所述第二榫眼3-1内且第三榫头2-1与第二榫眼3-1通过胶固定连接从而实现裹腿枨二2与腿部3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榫头1-1用于插入到所述第一榫眼3-2内且第一榫头1-1与第一榫眼3-2通过胶固定连接从而实现裹腿枨一1与腿部3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榫头1-2用于插入到第三榫眼2-2内且第二榫头1-2与第三榫眼2-2通过胶固定连接与从而实现裹腿枨一1和裹腿枨二2的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家具裹腿构件结构的制作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榫头1-1和第二榫头1-2的加工:
(1a)取一待开榫的方料,对该方料进行划线操作并选择一基准面放置在数控榫头机上,把方料紧靠在靠山上,使用夹具将该方料固定;
(2a)在开榫机中,选择需要加工的第一榫头1-1和第二榫头1-2样式为椭圆榫,分别设置两种尺寸榫头的加工程序,该两种尺寸榫头分别为第一榫头1-1和第二榫头1-2;
(3a)在方料的一侧靠近边缘处加工出第二榫头1-2,其走刀速度取210-240r\/min,加工时间为5-6s,在同侧靠近另一边缘处加工出第一榫头1-1,其走刀速度取210-240r\/min,加工时间为9-10s;第一榫头1-1和第二榫头1-2突出并位于同一件方料同侧同方向的两个不同水平面的端面(即水平端面一1-3和水平端面二1-4)上,且第一榫头1-1和第二榫头1-2的长度尺寸不同。
第三榫头2-1和第三榫眼2-2的加工:
(1b)取另一待开榫的方料,对该方料进行划线操作并选择一基准面放置在数控榫头机上,把方料紧靠在靠山上,使用夹具将该方料固定;
(2b)在开榫机中,选择需要加工的第三榫头2-1的样式为椭圆榫,分别设置第三榫头2-1的尺寸加工程序;
(3b)在该方料的一侧靠近边缘处加工出第三榫头2-1,其走刀速度取210-240r\/min,加工时间为11-13s;
(4b)将步骤(3b)加工好的方料选择某一基准面后放置在数控榫眼机上,并使用夹具将该方料夹紧;
(5b)在数控榫眼机中,设置第三榫眼2-2的加工程序,第三榫眼2-2的加工程序按照其与第二榫头1-2之间的接合方式进行设置;
(6b)通过数控榫眼机在方料加工有第三榫头2-1的一侧加工出与第二榫头1-2尺寸相配合的第三榫眼2-2,第三榫眼2-2深度为6mm,走刀速度取210-240r\/min,加工时间为5-6s。
第一榫眼3-2和第二榫眼3-1的加工:
(1c)取另一待开榫的方料,将该方料选择某一基准面后放置在数控榫眼机上,并使用夹具将该方料夹紧;
(2c)在数控榫眼机中, 分别设置第一榫眼3-2和第二榫眼3-1的加工程序,其中第一榫眼3-2的加工程序按照其与第一榫头1-1之间的接合方式进行设置,第二榫眼3-1的加工程序按照其与第三榫头2-1之间的接合方式进行设置;
(3c)通过数控榫眼机在方料的一侧面加工出与第一榫头1-1尺寸相配合的第一榫眼3-2,第一榫眼3-2深度为12mm,走刀速度取210-240r\/min,加工时间为7-8s;在方料的相邻另一侧面加工出与第三榫头2-1尺寸相配合的第二榫眼3-1,第二榫眼3-1的深度为18mm,走刀速度取210-240r\/min,加工时间为8-9。
榫头和榫眼的接合:
(1d)将已加工好的第一榫头1-1和第二榫头1-2的方料作为裹腿枨一1,已加工好的第三榫头2-1和第三榫眼2-2的方料作为裹腿枨二2,已加工好的第一榫眼3-2和第二榫眼3-1的方料作为腿部3,对裹腿枨一1、裹腿枨二2和腿部3表面进行打磨、砂光及其他表面处理;
(2d)对裹腿枨二2的第三榫头2-1施胶,将其敲入腿部3的第二榫眼3-1内,保证第三榫头2-1与第二榫眼3-1紧密结合;
(3d)对裹腿枨一1的第一榫头1-1和第二榫头1-2施胶,将第一榫头1-1敲入腿部3的第一榫眼3-2内,保证第一榫头1-1与第一榫眼3-2紧密结合,将第二榫头1-2敲入裹腿枨二2的第三榫眼2-2内,保证第二榫头1-2与第三榫眼2-2的紧密结合;
(4d)等到10h左右,直到胶固化后则表明接合完成。
本实施例的裹腿枨一1的端面为垂直于裹腿枨一1长度的水平面,且从不同水平面的端面上加工出椭圆榫(即第一榫头1-1、第二榫头1-2),避免了椭圆榫无法加工成双榫的问题,加工过程较为简单,提高了生产效率,可用于规模化生产;另裹腿枨二2的端面为垂直于裹腿枨二2长度的水平面,且从不同水平面的端面和端面侧壁上加工出第三榫头2-1和第三榫眼2-2,加工过程较为简单,裹腿枨二2的第三榫眼2-2能与裹腿枨一1的第二榫头1-2相互配合插接,进一步提高了裹腿构件的接合强度。本实施例通过在裹腿枨一1和裹腿枨二2上设置对应相结合的椭圆榫头和榫眼,使裹腿枨一1和腿部3、裹腿枨二2和腿部3、裹腿枨一1和裹腿枨二2之间都能通过榫接合连接,增加了裹腿构件的接合强度,提高了裹腿家具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本实施例的第一榫头1-1和第二榫头1-2位于裹腿枨一1的同侧不同水平面的端面上,第一榫头1-1和第二榫头1-2的长度方便加工较长,第三榫头2-1和第三榫眼2-2位于不同水平面的端面和端面侧壁上,第三榫头2-1的长度也方便加工较长,进一步提高了裹腿构件的接合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任何对本技术做出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替换、变形、改进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74231.5
申请日:2019-01-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4(南京)
授权编号:CN209469660U
授权时间:20191008
主分类号:F16B 7/00
专利分类号:F16B7/00
范畴分类:27A;
申请人:南京林业大学
第一申请人:南京林业大学
申请人地址:210037 江苏省南京市龙蟠路159号
发明人:肖梓璇;徐伟
第一发明人:肖梓璇
当前权利人:南京林业大学
代理人:王清义
代理机构:11350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水平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