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益稳定论文-鲍乐平,王攀,王晓勇

增益稳定论文-鲍乐平,王攀,王晓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增益稳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布参数系统,切换系统,时滞,任意切换

增益稳定论文文献综述

鲍乐平,王攀,王晓勇[1](2019)在《时滞分布参数切换系统渐进稳定及L_2增益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时滞分布参数切换系统渐进稳定及L_2增益问题。通过多Lyapunov方法,利用Wirtinger's不等式等,给出了一类时滞分布参数切换系统渐进稳定及L_2增益的充分条件,这些条件以线性矩阵不等式(LMI)形式和任意切换信号给出。最后,通过matlab仿真说明所给结论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吴剑超,霍承祥,党杰,李照庭,马世俊[2](2018)在《提高电力系统稳定器增益的相位幅值协调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特高压互联电网的建设造成了系统低频振荡和阻尼的降低,增加了电网动态失稳的风险。电力系统稳定器(PSS)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阻尼。由于常规的参数设置方法可能造成PSS运行增益偏小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参数设置思路和方法。通过相位和幅值协调优化,提升PSS增益的稳定裕度,从而大幅提高PSS正常运行时的交流增益,明显地增强PSS的阻尼效果。仿真及实际现场PSS投运试验验证了新的参数设置办法在基本不影响角度补偿的情况下,大幅提高PSS运行增益,提升抑制低频振荡的能力,提高小干扰稳定性和电网故障后的恢复能力。(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2018年24期)

李雪,姜涛,李国庆,贾宏杰,侯恺[3](2018)在《基于相关增益的电压稳定关键注入区域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识别影响电力系统电压稳定关键节点的关键注入区域新算法。计算系统各节点的电压稳定指标,确定系统电压稳定关键节点。以电压稳定关键节点为关键注入区域的主导节点,借助相关增益矩阵的相关性质,识别与系统中各电压稳定主导节点存在强电压耦合关系的负荷节点和发电机节点,构建含电压稳定主导节点的电压稳定关键注入区域;针对所得注入区域,给出系统稳态和紧急情况下改善系统电压稳定性的相关控制策略。将所提方法应用于New England 39节点系统中,分析、对比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波兰电网中,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潘兆东,谭平,周福霖[4](2017)在《大型结构小增益分散稳定化容错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型土木工程结构,研究了具有完整性的小增益分散稳定化容错控制问题,考虑子控制系统关联项及系统中传感器与作动器出现故障的情况,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及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给出了离散时滞关联系统分散镇定的充分条件,并证明了该条件等价于一组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可行性问题。进而,通过建立和求解一个凸优化问题,提出了具有完整性的小反馈增益参数分散稳定化容错状态反馈控制律的设计方法,所得到的子系统控制器能保持全局渐进稳定。针对ASCE 9层benchmark模型,该文分别从部分独立分散控制和重迭分散控制角度研究分析了正常工况、传感器失效、作动器失效及传感器作动器均失效工况的分散控制设计与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小增益分散稳定化控制(LMI-SGDSC)算法能获得与集中控制策略接近的控制效果,且无需更多的控制能量;相对于集中控制,重迭分散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在发生故障时,具有完整性的分散稳定化容错控制(LMI-SGFTDSC)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7年06期)

陆序长[5](2017)在《斩波稳定型全差分可编程增益放大电路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Sigma-Delta模数转换器(Sigma-Delta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Σ-ΔADC)具有高分辨率、高可靠性、易于集成等优点,并被广泛应用。由于ADC处理的信号通常比较微弱,故可编程增益放大电路在模数转换过程中不可或缺,且性能要求十分严格。一方面,可编程增益放大器对信号起放大和传递作用,其精度好坏直接影响整个Σ-ΔADC的分辨率;另一方面,Σ-ΔADC中调制器模块的输入端为采样保持电路,时钟每切换一次,会为通路引入剧烈的电压抖动。因此,可编程增益放大器必须具备很强的驱动能力,使信号能够快速建立,保证信号的真实度。针对上述问题,本次课题基于110nm CMOS工艺,设计了一款高性能可编程增益放大电路,将其应用于16bit、10Msps的Σ-ΔADC芯片中。本设计主要由可编程增益放大器(Programmable Gain Amplifier,PGA)、缓冲器(Buffer)以及带隙基准源(Bandgap Reference,BGR)等电路模块组成。其中,核心模块为PGA,在结构选取上,采用全差分型折迭式共源共栅结构,以增强抗共模干扰能力;而在技术应用上,一方面,采用斩波稳定技术和AB类推挽技术,提高PGA的精度和动态性能,另一方面,其电流源采用自级联结构,提高PGA的电压余量和鲁棒性。为了进一步增强PGA输出端的驱动能力,在PGA输出端增加缓冲器电路,以适应调制器中采样开关的不断切换;另外,Buffer中采用斩波稳定技术,用于降低失调和噪声,使得PGA输出端传至调制器模块的信号失真大大减小。BGR为课题中最基本的模块,运用电流熔断修调技术,提高电路温漂性能,为PGA共模反馈单元提供精准的参考电压;同时,用BGR产生基准电流,为PGA和Buffer提供参考电流,保证所有电路可产生静态偏置,从而正常工作。基于110nm CMOS工艺,采用Cadence-spectre软件对本课题电路做仿真验证,其中,PGA的等效输入噪声为1.11nV/sqrt(Hz)、失调电压为61.5uV、共模抑制比为111dB、电源电压抑制比为107dB;Buffer的等效输入噪声为18.6nV/sqrt(Hz)、失调电压为27.4uV、共模抑制比为126dB、电源电压抑制比为91.9dB;BGR的温漂系数为9.07ppm/℃、电源抑制为-97.9dB。仿真结果显示,各模块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且整体ADC的综合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7-05-01)

黄新锐,侍海峰,王广祯,王烁,李明铭[6](2016)在《准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信号增益均衡及稳定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准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的各传感通道的增益差异,提出一种基于PI算法的多路信号增益均衡及稳定技术。通过合理设置算法的调节时间,确保传感系统正常工作的同时,消除了因光波偏振、相位等参数缓慢变化引起的增益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四通道的复用系统,不同通道的最大增益差是1.6 V;每个通道增益波动幅度最大是2.3 V,波动周期是0.23 h。选取合适的PI控制器参数KP=0.01,KI=0.1,此时,PI算法的调节时间大约为4 s,增益波动幅度小于0.2 V。(本文来源于《电子器件》期刊2016年03期)

刘子全,高磊,赵娴,刘巨,姚伟[7](2015)在《一种可有效提高临界增益的改进型电力系统稳定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实际电力系统中广泛使用电力系统稳定器(power system stabilizer,PSS)进行低频振荡阻尼控制。但是,PSS在低频振荡控制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使其增益整定值难以同时满足系统阻尼水平以及《电力系统稳定器整定试验导则》规定的增益必须小于临界增益1/3的投运要求。该文通过分析,发现自并励条件下,PSS临界增益主要受励磁模式限制,而励磁模式是由励磁–PSS回路在3~8 Hz频段的固有特性形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励磁–PSS回路外环引入一个功率增量软反馈,形成一种带有并联环节的改进型PSS模型,改善了回路相位特性,提高了PSS临界增益,解决了上述问题。最后,以锡盟火电集中外送仿真系统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庄文许,陈杨,李高杰[8](2014)在《高增益观测器在雷达稳定平台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舰载雷达稳定平台具有两个自由度,分别用于补偿舰体的纵横摇角度,同时还要克服摇摆运动导致的惯性力矩。舰船的摇摆运动是一种动态频率分布在有界集且连续、可微的曲线,设计了一种前馈—输出反馈控制律,使用高增益观测估计摇摆运动的微分信息,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律补偿舰体耦合扰动效果明显,系统稳态跟踪误差指数收敛至原点,最后进行了试验验证,系统动态跟踪误差小于0.05°,表明了所设计控制律在工程应用中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2014年电子机械与微波结构工艺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4-08-15)

孙晓靓[9](2014)在《状态依赖下不确定切换线性系统有限时间稳定及L_2增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切换线性系统的稳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多数研究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的具体行为以及表现,因此有限时间稳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凸组合方法,采用状态依赖切换策略来设计切换信号,基于Lyapunov类函数的方法,来解决一类带有不确定项的切换线性系统的有限时间稳定性,有限时间有界性以及达到有限时间L2增益控制目的分析,并且分析了滑膜现象产生的情况.本文主要研究工作由以下几个部分:(1)第一章介绍了切换系统研究问题的概述,然后对于切换系统的研究现状加以说明,由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我们的目光自然投射到了有限时间稳定问题上,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具体安排.给出了问题的提出与说明,说明了本文需要的一些假设条件以及一些引理和定义.(2)第二章给出了不确定切换线性系统有限时间稳定以及有限时间有界的充分条件,证明过程中同样考虑到了滑膜现象发生的情况.(3)第叁章给出了达到有限时间L2增益控制目的的充分条件,并且在证明定理的过程中,考虑到了滑膜现象发生的情况.(4)总结本文,对于后续发展做出展望.(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4-05-01)

廖丹[10](2014)在《光强稳定技术在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稳增益控制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的稳增益控制技术,建立陀螺增益的物理模型,并分析误差因素。设计通过稳光强来稳增益的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室温下稳光强模式和传统稳流模式相比,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的开机零漂减小0.001 6°/h,长时间零漂减小0.002 9°/h。这对于陀螺性能改善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4年12期)

增益稳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特高压互联电网的建设造成了系统低频振荡和阻尼的降低,增加了电网动态失稳的风险。电力系统稳定器(PSS)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阻尼。由于常规的参数设置方法可能造成PSS运行增益偏小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参数设置思路和方法。通过相位和幅值协调优化,提升PSS增益的稳定裕度,从而大幅提高PSS正常运行时的交流增益,明显地增强PSS的阻尼效果。仿真及实际现场PSS投运试验验证了新的参数设置办法在基本不影响角度补偿的情况下,大幅提高PSS运行增益,提升抑制低频振荡的能力,提高小干扰稳定性和电网故障后的恢复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益稳定论文参考文献

[1].鲍乐平,王攀,王晓勇.时滞分布参数切换系统渐进稳定及L_2增益分析(英文)[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吴剑超,霍承祥,党杰,李照庭,马世俊.提高电力系统稳定器增益的相位幅值协调优化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8

[3].李雪,姜涛,李国庆,贾宏杰,侯恺.基于相关增益的电压稳定关键注入区域识别[J].电工技术学报.2018

[4].潘兆东,谭平,周福霖.大型结构小增益分散稳定化容错控制研究[J].工程力学.2017

[5].陆序长.斩波稳定型全差分可编程增益放大电路的设计[D].湘潭大学.2017

[6].黄新锐,侍海峰,王广祯,王烁,李明铭.准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信号增益均衡及稳定技术[J].电子器件.2016

[7].刘子全,高磊,赵娴,刘巨,姚伟.一种可有效提高临界增益的改进型电力系统稳定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

[8].庄文许,陈杨,李高杰.高增益观测器在雷达稳定平台中的应用研究[C].2014年电子机械与微波结构工艺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

[9].孙晓靓.状态依赖下不确定切换线性系统有限时间稳定及L_2增益分析[D].辽宁大学.2014

[10].廖丹.光强稳定技术在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稳增益控制中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

标签:;  ;  ;  ;  

增益稳定论文-鲍乐平,王攀,王晓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