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克和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阿帕克和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阿帕克和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帕克,图拉,噶尔,维吾尔族,维吾尔,伊斯兰,圣地。

阿帕克和卓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胡扬[1](2018)在《论新疆维吾尔族麻扎建筑装饰纹样的无限与永恒——以阿帕克和卓麻扎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麻扎建筑外壁上的釉面砖白底蓝花纹饰,以其无限递增的装饰效果,成为该地区独具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本文通过分析其"无限"的艺术特征,从装饰效果引起的视觉感受、宗教活动引起的情感升华和不同纹饰所隐喻的文化内涵等叁个层面逐层探讨了维吾尔族装饰纹样中所包含的生命永恒的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8年12期)

买买提艾力·阿布力孜[2](2014)在《《阿帕克和卓传》(Tezkire-i Seyyid Afaq Hajem)文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的文献是回历1337年艾克木江用察合台维吾尔语撰写的《阿柏克和卓传》(Tezkire-i Seyyid Afaq Hajem),该文献是一本手抄文献,完成于察哈台维吾尔语晚期,其内容主要描述了新疆历史当中被称为“和卓时代”的白山派领袖阿柏克和卓(回历1022-1105)的家谱和他父亲的事迹。我以这本手抄文献(原版)为基础,结合现有相关阿柏克和卓的维吾尔文、英文、汉文文献,从语言学、文献学、宗教学、历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其内容一方面是对《阿柏克和卓传》进行国际音标转写;另一方面是在该文献内容基础上进行汉文翻译,叙述16-18世界新疆苏菲主义以及阿柏克和卓的生平。本文的论述内容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使用察哈台维吾尔语专用的转写符号对《阿柏克和卓传》进行转述,第二部分,以文献译释为主,在对文献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我以其他现有文献为辅助,对《阿柏克和卓传》中的必要之做注释。第叁部分,对《阿柏克和卓传》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和相关术语进行注释。文献《阿柏克和卓传》是一部叙述16世纪新疆伊斯兰教苏菲主义传播者和卓家族历史的重要文献,是和卓家族的历史传记作品,以文献学角度对这一文献进行研究对研究和卓家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4-03-18)

王希隆,单广宁[3](2013)在《阿帕克和卓叁入中原说述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青海穆斯林中广为流传着明末清初阿帕克和卓"叁入中原"传授虎夫耶教理的说法。但考察阿帕克和卓及其父玛木特·玉素布和卓在新疆的活动,只能得出阿帕克和卓曾两次离开新疆赴甘青传教的结论,另一次则应是其父玛木特·玉素布和卓在哈密期间赴内地的传教活动。"叁入中原"传授虎夫耶教理的活动是由阿帕克和卓及其父玛木特·玉素布和卓共同完成的。(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刘向晖[4](2011)在《阿帕克和卓墓与香妃》一文中研究指出南疆重镇喀什自古就是令人瞩目的地方,留下了许多人文景观和宗教、文化胜地。其中有一处宗教名人墓地,其主人并不特别显赫,但因与民间传说中的香妃联系起来,从而声名大振,使得世人趋之,仰之,心向往之。这就是着名的喀什香妃墓。 香妃墓位于喀什市区东(本文来源于《亚洲中心时报(汉)》期刊2011-11-15)

艾力江·艾沙[5](2011)在《阿帕克和卓麻扎——一个多重意义的文本》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帕克和卓麻扎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的建筑组成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寝宫中埋葬着众多角色各异的历史名人。清代游记与本土传记各自对这座麻扎做出不同视角的阐释。麻扎建筑得到了维修、保护与展示,同时,墓主及传统信仰开始遭遇现代学者的批判。(本文来源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刘正寅[6](2002)在《阿帕克和卓流亡路线的再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 17世纪 70年代西域和卓家族的重要人物阿帕克和卓因失势而被迫离开天山南路的流亡路线。认为其可能到过克什米尔等地 ,后东行经哈密至河州、西宁一带传教 ,由此进入西藏 ,求援于达赖喇嘛 ,16 80年返回喀什噶尔(本文来源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期刊2002年02期)

艾力江·艾沙[7](2002)在《阿帕克和卓麻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斯兰教产生之前,阿拉伯人有许多圣地;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后,克尔白、渗渗泉和先知穆罕默德之墓等(有形物)成为全体穆斯林的谒拜之处。什叶派的圣人阿里及其后裔伊玛目之墓也相继成为该派别朝觐的中心。苏非派圣徒的陵墓成为其追随者精神生活的中心以及人们的朝觐之地。苏非主义对中亚和新疆伊斯兰教的传播起了主导作用,塔里木盆地穆斯林在喀喇汗王朝时期形成对苏图克·布格拉汗等着名传教者的陵墓谒拜之俗。纳格什班迪集苏非主义之大成,所创教团成为中亚最有影响力的苏非组织。 纳格什班迪教团教长马赫杜木·阿咱木(及儿子伊斯哈克)将其教团的影响扩展到天山南部绿洲,他的孙子穆罕默德·优素甫则确立家族在喀什噶尔的教主地位。穆罕默德·优素甫之子阿帕克和卓建立起一个地方性苏非政权,向准噶尔纳贡。他有一定的宗教文化和医学知识,调和家族矛盾,实施宽容政策,使宗教文化得到一定发展。 在哈尼卡(经堂)旁建立的穆罕默德·优素甫的墓祠成为和卓家族的墓地,其周围增建了清真寺、经学院、门阙、水池和花园等一系列宗教建筑。墓祠具有中亚伊斯兰教陵墓风格,经过多次维修。历代政府对这座麻扎(陵墓)持有不同的态度。维吾尔穆斯林的丧葬习俗与墓祠成为家族墓地有一定关系,墓祠内埋葬的70多名和卓家族成员中30多人身份得以确认。麻扎的谢赫负责管理陵墓的附属财物。 部分麻扎因拥有大量瓦克夫土地而成为当地最富有的机构之一,这些麻扎有时成为影响该地区政治气候的因素之一。麻扎的瓦克夫财产是当地的宗教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之一。阿帕克和卓麻扎成为喀什噶尔穆斯林首要选择的墓地,并成为人们谒拜的中心和集体谒拜的圣地;当地穆斯林妇女通过对阿帕克和卓麻扎的祈祷获得精神安慰。阿帕克和卓麻扎的部分瓦克夫财产用于社区福利和公益事业,因此成为贫民和苏非云集的慈善中心。(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期刊2002-05-01)

白文明[8](1995)在《新疆阿帕克和卓墓塔楼》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名城喀什.有一座美丽的陵墓,人们习惯称为"香妃墓",实际上它是17世纪喀什地区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及其家族的墓群。这处墓群(维语称"玛扎")规模很大,由大礼拜堂、高低礼拜堂和主墓祠叁部分组成。由于它具有美丽而细腻的装饰,浓郁的阿拉伯建筑风格而闻名全疆。这里重点介绍给读者的是这处建筑各式塔楼的造型和上面的石膏花与拼砖花纹。石膏花是维吾尔族传统灰泥塑建筑装饰工艺。花纹的特点是运用蔓草纹样附加小花反复连续,用海鳗或条带形式出现在建筑物的壁龛、边缘或缠绕在塔柱的重点部位。(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1995年03期)

安瓦尔·巴依图尔[9](1982)在《略论阿帕克和卓》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帕克和卓,本名伊达耶图拉和卓。他一生的活动与十七世纪下半叶天山南路维吾尔族历史结下不解之缘。近二百年来,对于他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兼有。有人认为,阿帕克和卓是仅次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及其女婿阿里的“先知”,是一个对十七世纪维吾尔族历史“开创正义之业,奠定正义之道的伟人”;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善于变换手法,有(本文来源于《民族研究》期刊1982年05期)

阿帕克和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选择的文献是回历1337年艾克木江用察合台维吾尔语撰写的《阿柏克和卓传》(Tezkire-i Seyyid Afaq Hajem),该文献是一本手抄文献,完成于察哈台维吾尔语晚期,其内容主要描述了新疆历史当中被称为“和卓时代”的白山派领袖阿柏克和卓(回历1022-1105)的家谱和他父亲的事迹。我以这本手抄文献(原版)为基础,结合现有相关阿柏克和卓的维吾尔文、英文、汉文文献,从语言学、文献学、宗教学、历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其内容一方面是对《阿柏克和卓传》进行国际音标转写;另一方面是在该文献内容基础上进行汉文翻译,叙述16-18世界新疆苏菲主义以及阿柏克和卓的生平。本文的论述内容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使用察哈台维吾尔语专用的转写符号对《阿柏克和卓传》进行转述,第二部分,以文献译释为主,在对文献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我以其他现有文献为辅助,对《阿柏克和卓传》中的必要之做注释。第叁部分,对《阿柏克和卓传》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和相关术语进行注释。文献《阿柏克和卓传》是一部叙述16世纪新疆伊斯兰教苏菲主义传播者和卓家族历史的重要文献,是和卓家族的历史传记作品,以文献学角度对这一文献进行研究对研究和卓家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阿帕克和卓论文参考文献

[1].胡扬.论新疆维吾尔族麻扎建筑装饰纹样的无限与永恒——以阿帕克和卓麻扎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8

[2].买买提艾力·阿布力孜.《阿帕克和卓传》(Tezkire-iSeyyidAfaqHajem)文献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4

[3].王希隆,单广宁.阿帕克和卓叁入中原说述考[J].世界宗教研究.2013

[4].刘向晖.阿帕克和卓墓与香妃[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1

[5].艾力江·艾沙.阿帕克和卓麻扎——一个多重意义的文本[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

[6].刘正寅.阿帕克和卓流亡路线的再探讨[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

[7].艾力江·艾沙.阿帕克和卓麻扎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8].白文明.新疆阿帕克和卓墓塔楼[J].美术大观.1995

[9].安瓦尔·巴依图尔.略论阿帕克和卓[J].民族研究.1982

标签:;  ;  ;  ;  ;  ;  ;  

阿帕克和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