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体性问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体性,马克思,农民,海德格尔,乡村,主体,农村。
主体性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栋,康维波[1](2019)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民主体性问题——以D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息息相关,美丽乡村政策的落实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必须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主体性作用。本文以S省D县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为例,发现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主体性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决策层面参与度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性不足、农民主体的创造性不足、农民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不足等。需要从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教育引导、强化组织保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促进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发挥。(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9年09期)
邹诗鹏[2](2019)在《马克思“卡夫丁峡谷”问题探索再研究——兼谈东方社会发展的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段时间以来,有关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的研究相对沉寂。我们以为,这一研究依然值得深化:其一,在相关研究中,已不能不自觉地顺从某种实证主义或历史主义逻辑,将马克思看成是欧洲中心主义者。对西欧资本主义模式以及由此巩固的欧洲中心主义的自觉批判,是马克思探索东方社会的起点,其政治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晚期的人类学转变,对俄国、印度、日本与中国等东方社会的研究,以及发表于《纽约每日论坛报》上的一系列有关东方社会的文章,都包含着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值得挖掘,对相关文本的深入解读与开放也很有必要。其二,此前,大多研究特别是有关卡夫丁峡谷问题的探讨,往往基于马克思已有定论而展开。但问题恰恰在于,承认并理解马克思何以并没有下定论,自觉破除单一的社会发展观,把握马克思有关东方社会的实体性及其复杂性,进而开放东方社会发展的主体性。马克思有关东方社会的研究实际上展开了一种复线的经济社会分析方法,其关于"现代社会"与"未来社会"的描述,理应作为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资源。其叁,深化马克思有关东方社会理论,也涉及对相关关键概念的探讨及其研究视野的开放。比如,先前的讨论特别集中于亚细亚生产方式,但相对而言,亚细亚所有制才是马克思反复使用的概念。关于国外有关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的研究资源,人们总是会提及魏特夫的治水社会及其东方专制主义,但魏特夫的研究并没有得到中外学术界的真正认可,而同样是汉学家的波兰人图克依独树一帜且为西方学术界认可的对马克思亚细亚所有制的研究,迄今为止却没有进入中国研究视野。基于上述考量,我们推出这组文章。当然,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还有很多。我们也希望抛砖引玉,持续深化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陈佰霞,尹德志[3](2019)在《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扶贫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革命老区是国家连片扶贫开发地区之一,近年来,通过政府、社会、企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物质扶贫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是在精神方面还是存在自主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被动参与扶贫、思想消极保守等农民主体性缺失的现象。精神扶贫作为防止返贫的有效途径,是四川革命老区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贫困农民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力量,调动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扶贫中的农民主体性,是激活内生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因素,也是进一步激发四川革命老区农民斗志,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实现四川革命老区振兴的重要保障。(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23期)
梁莹[4](2019)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的历史考察及其现实思考——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所做的重大战略部署,为解决"叁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回顾历史,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各界人士在认识农民主体性问题和具体对策上各不相同,值得借鉴和反思。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因农民自身缺乏主体意识、对农政策的激发机制缺乏有效性及基层干部未能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等,农民主体性缺位的问题依然存在。本文建议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强政策落实的制度保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解决"带头人"问题等,以期进一步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9年22期)
张曙光[5](2019)在《主体性价值论的建构及其超越——价值哲学的问题意识及学术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对价值现象的哲学研究取得的最大成果,应当说是主体性价值论的建构。主体性价值论从实践主体的角度解答了价值与事实、价值评价与理性认知的关系,为建设性地看待主体间性做出了努力,从而发挥了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但是如果片面地坚持和强化主体性,它也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事实上,人的实践活动在促进人的主体性提升的同时,也在扬弃着主体性,使之回归于人的生活世界和大自然。审美的"自由与爱","我"与"他人"的"朋友"或"伙伴"关系,昭示我们人类的主体并非只是在与客体的相对关系中单方面地强化自己,他经由生活实践的机制,不断地回归到生活世界与大自然"母体"中。(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9年04期)
罗婷[6](2019)在《好莱坞影响下中韩跨国商业电影的主体性问题——张艺谋与奉俊昊的跨国大片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与韩国电影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源于好莱坞的大片策略以抗衡好莱坞的强势入侵,并成功确保了本土电影的生存与发展。2010年以来,张艺谋与奉俊昊作为中、韩电影导演中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跨国商业片实践以跨国制作、瞄准全球市场为手段和目的,但是在类型征用、意识形态改写和主体建构等方面则存在明显的差异。应该说,如何更好地处理民族性与好莱坞的关系,如何在好莱坞的影响下建构民族主体性,他们的探索具有开拓和启发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曾钰诚,杨帆,曾嘉,黄雄英[7](2019)在《农村产业化中的农民主体性问题研究——基于G省QY镇的田野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传统农村封闭式结构被打破,开放型农村结构必然使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这就为市场与产业介入农村提供了机遇。农村产业化在较好地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内生性动力。在政府主导与企业积极参与之下,G省QY镇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但此种产业化所依赖的强势性政策推动构成了对当地农民基本权利的挑战,两者存在事实上的紧张关系。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尊重农民主体性的基础上,实现农村产业化的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9年04期)
许斗斗[8](2019)在《真理的主体性与现实性——海德格尔真理问题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真理如何关注现实,哲学如何呈现真理,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在否定了"符合"论意义上的命题真理之后,主张真理是存在者的敞开,是此在的自由和现实的澄明,主张现实因真理而区别与现存。哲学是对真理的"思"和"道说",因此必须保持语言的揭示力量。但是,"事情本身"是否就是无批判的世界?海德格尔忽视了哲学之"思"和"道说"的现实批判性,忽略了真理的社会性和现实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展现了真理观的具体性、社会性和现实性,体现了真理的人民主体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9年04期)
尹守亮[9](2019)在《虚拟实践中的主体性困境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主体性困境问题的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人的主体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历次变革进一步发展变化。虚拟实践作为一种新的实践形态在进入21世纪以后迅速崛起并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革,给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深刻影响。因此,在虚拟实践背景下关注人的主体性困境问题能够丰富主体性困境的相关内涵,在分析主体性困境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主体性困境的具体途径,有助于人类走出主体性困境,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虚拟实践是人类新的实践形态,是主体与客体在虚拟空间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数字化中介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同样由主体、客体、中介叁部分组成,并具有与现实实践不同的新特性。但虚拟实践又不能脱离现实实践,二者有密切的关系,正确把握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的关系,有助于全面认识虚拟实践对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所带来的影响。虚拟实践的崛起和发展促进了人的主体性的极大提升,增强了人的自主意识,提高了人的认知能力,提升了人的自由境界。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虚拟实践同时也在不断动摇人的主体性地位,消解人的主体性,使人类面临诸多主体性困境问题。在深入剖析主体性内涵的基础上,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和分析虚拟实践中的主体性困境的具体表现。虚拟实践中的主体性困境主要表现为自律能力减弱、自主意识弱化、创造能力钝化以及自我超越能力丧失。人类在虚拟实践活动中要走出主体性困境首先应找到主体性困境产生的原因。综合分析,主体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主体性的丧失,进而引发主体性困境。主体主观意识的膨胀消解了自律能力,主体自身的异化弱化了自主意识,主体与中介的关系失衡钝化了创造能力,主体脱离现实实践丧失了自我超越能力。针对主体性困境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途径,是全文的落脚点。加强主体的道德修养可提高自律能力,加强主体的教育可提升自主意识,提高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可平衡与中介的关系,加强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的整合可提高主体自我超越能力。在虚拟实践背景下研究主体性困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巩固虚拟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地位,有助于虚拟实践主体找到解决主体性困境问题的具体途径,能更好地促进人的主体性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郭星[10](2019)在《从主体性教育看高校就业工作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作为就业工作的中心,其主体性的确立是高校就业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基础与保障。高校在就业工作中应从教学模式、教学体系以及实践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力,构建学生的主体价值,促进学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16期)
主体性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的研究相对沉寂。我们以为,这一研究依然值得深化:其一,在相关研究中,已不能不自觉地顺从某种实证主义或历史主义逻辑,将马克思看成是欧洲中心主义者。对西欧资本主义模式以及由此巩固的欧洲中心主义的自觉批判,是马克思探索东方社会的起点,其政治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晚期的人类学转变,对俄国、印度、日本与中国等东方社会的研究,以及发表于《纽约每日论坛报》上的一系列有关东方社会的文章,都包含着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值得挖掘,对相关文本的深入解读与开放也很有必要。其二,此前,大多研究特别是有关卡夫丁峡谷问题的探讨,往往基于马克思已有定论而展开。但问题恰恰在于,承认并理解马克思何以并没有下定论,自觉破除单一的社会发展观,把握马克思有关东方社会的实体性及其复杂性,进而开放东方社会发展的主体性。马克思有关东方社会的研究实际上展开了一种复线的经济社会分析方法,其关于"现代社会"与"未来社会"的描述,理应作为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资源。其叁,深化马克思有关东方社会理论,也涉及对相关关键概念的探讨及其研究视野的开放。比如,先前的讨论特别集中于亚细亚生产方式,但相对而言,亚细亚所有制才是马克思反复使用的概念。关于国外有关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的研究资源,人们总是会提及魏特夫的治水社会及其东方专制主义,但魏特夫的研究并没有得到中外学术界的真正认可,而同样是汉学家的波兰人图克依独树一帜且为西方学术界认可的对马克思亚细亚所有制的研究,迄今为止却没有进入中国研究视野。基于上述考量,我们推出这组文章。当然,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还有很多。我们也希望抛砖引玉,持续深化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体性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1].王栋,康维波.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民主体性问题——以D县为例[J].学理论.2019
[2].邹诗鹏.马克思“卡夫丁峡谷”问题探索再研究——兼谈东方社会发展的主体性[J].河北学刊.2019
[3].陈佰霞,尹德志.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扶贫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
[4].梁莹.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的历史考察及其现实思考——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9
[5].张曙光.主体性价值论的建构及其超越——价值哲学的问题意识及学术进展[J].社会科学辑刊.2019
[6].罗婷.好莱坞影响下中韩跨国商业电影的主体性问题——张艺谋与奉俊昊的跨国大片比较[J].文艺研究.2019
[7].曾钰诚,杨帆,曾嘉,黄雄英.农村产业化中的农民主体性问题研究——基于G省QY镇的田野考察[J].天府新论.2019
[8].许斗斗.真理的主体性与现实性——海德格尔真理问题辨析[J].东南学术.2019
[9].尹守亮.虚拟实践中的主体性困境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10].郭星.从主体性教育看高校就业工作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