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浮游藻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藻类,因子,扇贝,环境,水质,平山,营养盐。
浮游藻类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侯俊青,赵子闻,武琳慧,赵曼平[1](2019)在《乌梁素海冰封期浮游藻类分布特征研究及水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乌梁素海冰封期的浮游藻类分布特征及其与营养物质的关系以及水质状况,文章分析了浮游藻类群落结构以及与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并且揭示营养物质在冰-水介质的分布规律,进而对冰封期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冰封期水体浮游藻类群落组成表现为绿藻-硅藻型,藻类数量的分布特征表现为:湖区中部>湖区进水口>湖区出水口。相关性分析显示总磷是影响冰封期乌梁素海浮游藻类的生长限制因子。营养物质总氮的垂向分布规律为:水体>冰体,冰-水界面冰>表层冰,总磷和总有机碳呈现不同规律;通过水质理化指标和藻类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得出结冰期湖泊处于中富营养状态。(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李飞鹏,陈蒙蒙,贾玉宝,张海平,陈玲[2](2019)在《气象因素对封闭浅水湖泊浮游藻类生长和分布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主要气象因素对浮游藻类单因素和综合影响特征,选择典型封闭水体中心湖,研究了2008-2011年气温、风和降雨对浮游藻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选取春末和夏季藻类生长期的典型降雨事件,通过逐日密集观测,探讨气象因素对浮游藻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温显着影响藻类的生物量和季节变化,风是藻类生物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降雨是重要的辅助因素。当气温大于15℃时,强风力扰动和频繁降雨均能直接或间接抑制藻类生长。当气温大于20℃以后,风及其引起的水力扰动成为藻类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弱风条件下,气温基本在30℃左右,经过强降雨刺激后,Chl-a浓度突然升高,最大值接近120μg/L,短时暴雨会造成水体营养盐浓度成倍增加,有效地刺激了藻类生长,而长时间的降雨主要通过稀释效应和水下光强降低抑制藻类生长增殖;在连续大风天气条件下,日均风速大于3.1 m/s时,较大强度的风浪扰动会造成藻类生物量显着下降,7.0 m/s左右的风速后可使Chl-a浓度下降50%。对于类似封闭/半封闭人工水体而言,在营养负荷一定的情况下,尤其是夏季高温时,应根据气象因子的动态变化采取适宜的措施,改善水力条件,可防止藻类水华暴发。(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徐峻杰,张来荣,冯南京,孙龙生,孙桂尧[3](2019)在《罗氏沼虾池塘水质及浮游藻类监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高邮市是罗氏沼虾养殖主产区,养殖模式以温棚培苗、池塘精养、多次放苗、捕大留小为主,总体而言,养殖的产量和效益较为稳定。但由于放养密度偏高,使用高蛋白饲料以及过度肥水等操作,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蓝藻水华易暴发等现象。为推进罗氏沼虾养殖方式的转变,切实改善养殖环境,实现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结合实施江苏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9年08期)
李希磊,于潇,卢钰博,杨俊丽,崔龙波[4](2019)在《2015—2017年莱州湾招远海域扇贝养殖区浮游藻类群落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5—2017年每年5—11月对莱州湾招远海域扇贝养殖区进行的水质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浮游藻类的空间分布、群落结构及年际变化特征。共鉴定浮游藻类7门138种,其中硅藻门最多(86种),在数量与物种组成上均占主要地位;浮游藻类密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藻类密度在5—6月和9—10月出现2次峰值,生物多样性指数为1.92~3.57,均匀度指数为0.44~0.87;浮游藻类生态类型以温带近岸种为主,其群落结构呈现出温带海域区系特征,物种较多且分布较均匀,群落结构较稳定。(本文来源于《南方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东波,君珊,陈丽,周健华,白晓宇[5](2019)在《冰封期呼伦湖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冰封状态下呼伦湖的水生态系统演变过程,2015年12月—2016年3月环湖设置6个采样点进行浮游藻类及湖水水质的监测。浮游藻类以绿藻门Chlorophyta种类最多(52.5%),其次为硅藻门Bacillariophyta(29.8%),蓝藻门Cyanophyta(10.5%)。物种丰富度和3种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从12月至次年3月呈下降趋势。浮游藻类丰度自12月至次年3月呈现上升趋势。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结果表明:NH_3-N、TN、TP、电导率、DO、BOD_5、COD_(Mn)和pH是影响呼伦湖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NH_3-N、TN和TP分别对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监测》期刊2019年04期)
葛优,周彦锋,王晨赫,尤洋[6](2019)在《阳澄西湖浮游藻类功能群演替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浮游藻类功能群、RDA(冗余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阳澄西湖浮游藻类功能群的演替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2015年3月~2016年2月逐月对阳澄西湖浮游藻类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阳澄西湖浮游藻类可划分为21个功能群,其中10个功能群(B、D、E、G、J、Lo、S1、X1、X2、Y)为该湖的优势功能群,反映的生境特征表明该湖为分层敏感,扰动较少且混合程度较高的中-富营养浅水水体.阳澄西湖不同季节优势功能群演替规律为:由春季的B+X2+Y+X1+J+D,经夏季的B+X2+Y+X1+J+G+S1+Lo+E和秋季的B+X2+Y+Lo+E,转变为B+X2+Y+X1+D.RDA分析结果显示,阳澄西湖浮游藻类功能群分布受环境影响较为明显,但不同季节影响因子不同.整体上,水温(T)、pH值、溶解氧(DO)、氨氮(NH4+-N)和浊度(Tur)是影响阳澄西湖浮游藻类功能群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韩菲尔,赵中华,李大鹏,张路[7](2019)在《利用稳定同位素(~(15)N)示踪技术研究浮游藻类氮素吸收速率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藻类对溶解态氮的吸收同化是湖泊氮生物循环和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机制探讨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15)N稳定同位素添加实验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卡德藻(Tetraselmis sp.)、剧毒卡尔藻(Karlodinium veneficum)以及盐水隐藻(Rhodomonas salina)为研究对象,从浮游藻类氮素吸收时间、营养盐基质以及藻种差异叁个方面研究五种藻类对铵氮(NH_4~+-N)、硝氮(NO_3~--N)、尿素氮(Urea-N)叁种形态氮的吸收特征。研究发现:(1)浮游藻类对叁种形态氮的吸收均在1h时吸收速率最高,其氮素吸收过程为快速吸收。(2)浮游藻类优先吸收还原态氮,其中NH_4~+-N吸收速率最高,当培养周期为1d和4d时浮游藻类对NH_4~+-N吸收速率的均值分别为4.05和4.15μmol/(L·h);浮游藻类对Urea-N吸收相对偏好系数为25.18—713.42,表现出对小分子溶解态有机氮的特定偏好性。(3)不同藻种对氮素吸收具有不同特征,其中,剧毒卡尔藻对叁种形态氮的吸收速率均为最高,而铜绿微囊藻的吸收速率均为最低;不同藻种不同培养时间氮素吸收速率差异与浮游藻类生长周期等特性有关。不同浮游藻类对不同形态氮素表现出吸收特异性,对水体氮负荷和浮游藻类水华优势种形成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4期)
王艳,董锡瑞,刘欣,盖蕊萱,艾乾凤[8](2019)在《辽宁抚顺平山水库退役后河流浮游藻类季节动态及水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辽宁省抚顺市平山水库退役后河道水体中藻类群落特征和水质状况,分别于2018年3、5、7和10月调查分析了该河流浮游藻类的种类构成、优势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并测定了水体的一些理化指标。结果共记录到浮游植物藻类7门79种(属),其中以硅藻门种类最多(34%),其次是蓝藻门(32%),再次是绿藻门(18%)。3月河流中藻类有60种,是各季节中出现种类最多的。不同季节藻类丰度为1.6×10~4~2.2×10~6个/L。不同季节河流中的优势种存在明显变化,3月最占优势的是硅藻门的羽纹藻(0.108),5月最占优势的是多甲藻(0.194),7月最占优势的是微囊藻(0.334),10月则以裸藻属最占优势(0.220)。全年浮游藻类丰富度指数(D)在0.962~1.364,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2.063~2.971。按生物多样性指标评价,河流水体处于中-重污染水平。按照理化指标测定结果,夏秋季水质为劣V类,早春则为IV类水。污染超标的主要是总氮(TN),这与水库退役后裸露库底的农耕施肥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3期)
廖芬,李维旭,王洁,田俊良[9](2019)在《浮游藻类在水质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水环境的初级生产者,浮游藻类在水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简述了浮游藻类在水质监测中的优势及其在河流、湖库、湿地、海域水质监测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9年06期)
卢钰博,于潇,李希磊,崔龙波[10](2019)在《养马岛扇贝养殖区浮游藻类的生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5—11月对养马岛扇贝养殖区的3个海域进行了7个航次的调查,分析了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组成、密度、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了环境因子对养殖区浮游藻类优势种的影响。结果表明:养马岛扇贝养殖区检测出的浮游藻类共有5门34属60种,以硅藻门和甲藻门为主,分别占73.33%和13.33%;浮游藻类的密度范围为(1.49~124.92)×10~4个/L,最高密度和最低密度分别出现在6月和11月;优势种包括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蓝隐藻(Chroomonas sp.)、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扁面角毛藻(Chaetoceros compressus)和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等;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51~3.62、0.14~1.00、1.08~4.12;CCA分析表明无机氮、无机磷、盐度和温度为影响该海域浮游藻类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总体而言,养马岛扇贝养殖区的浮游藻类分布合理,结构稳定,适合扇贝养殖。(本文来源于《渔业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浮游藻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主要气象因素对浮游藻类单因素和综合影响特征,选择典型封闭水体中心湖,研究了2008-2011年气温、风和降雨对浮游藻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选取春末和夏季藻类生长期的典型降雨事件,通过逐日密集观测,探讨气象因素对浮游藻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温显着影响藻类的生物量和季节变化,风是藻类生物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降雨是重要的辅助因素。当气温大于15℃时,强风力扰动和频繁降雨均能直接或间接抑制藻类生长。当气温大于20℃以后,风及其引起的水力扰动成为藻类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弱风条件下,气温基本在30℃左右,经过强降雨刺激后,Chl-a浓度突然升高,最大值接近120μg/L,短时暴雨会造成水体营养盐浓度成倍增加,有效地刺激了藻类生长,而长时间的降雨主要通过稀释效应和水下光强降低抑制藻类生长增殖;在连续大风天气条件下,日均风速大于3.1 m/s时,较大强度的风浪扰动会造成藻类生物量显着下降,7.0 m/s左右的风速后可使Chl-a浓度下降50%。对于类似封闭/半封闭人工水体而言,在营养负荷一定的情况下,尤其是夏季高温时,应根据气象因子的动态变化采取适宜的措施,改善水力条件,可防止藻类水华暴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浮游藻类论文参考文献
[1].李佳,侯俊青,赵子闻,武琳慧,赵曼平.乌梁素海冰封期浮游藻类分布特征研究及水质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2].李飞鹏,陈蒙蒙,贾玉宝,张海平,陈玲.气象因素对封闭浅水湖泊浮游藻类生长和分布影响[J].水生态学杂志.2019
[3].徐峻杰,张来荣,冯南京,孙龙生,孙桂尧.罗氏沼虾池塘水质及浮游藻类监测与分析[J].科学养鱼.2019
[4].李希磊,于潇,卢钰博,杨俊丽,崔龙波.2015—2017年莱州湾招远海域扇贝养殖区浮游藻类群落变化[J].南方水产科学.2019
[5].王东波,君珊,陈丽,周健华,白晓宇.冰封期呼伦湖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J].中国环境监测.2019
[6].葛优,周彦锋,王晨赫,尤洋.阳澄西湖浮游藻类功能群演替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2019
[7].韩菲尔,赵中华,李大鹏,张路.利用稳定同位素(~(15)N)示踪技术研究浮游藻类氮素吸收速率特征[J].海洋与湖沼.2019
[8].王艳,董锡瑞,刘欣,盖蕊萱,艾乾凤.辽宁抚顺平山水库退役后河流浮游藻类季节动态及水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9
[9].廖芬,李维旭,王洁,田俊良.浮游藻类在水质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与发展.2019
[10].卢钰博,于潇,李希磊,崔龙波.养马岛扇贝养殖区浮游藻类的生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渔业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