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构造岩性油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藏,柴达木盆地,斜坡,蠡县,数值,圈闭,沙河。
构造岩性油藏论文文献综述
韩鑫,黑培[1](2018)在《岩性—构造油藏注水利用率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部某低渗透岩性—构造油藏为例,综合利用油藏存水率、水驱指数开展注水利用率分析,为研究区及类似油藏注水开发提供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王晶晶,周连敏[2](2016)在《复杂断块构造岩性油藏潜力评价研究——以王徐庄油田歧41断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大港油田已经进入了对复杂断块构造岩性油气藏的深入研究阶段。王徐庄油田歧41断块经历了多年的勘探开发,由于断裂系统复杂,油藏类型复杂,油气成藏规律认识不清,一直制约着该区的增储上产。本次研究综合应用油藏评价技术,通过井震结合精细地层对比、精细构造解释、精细储层研究、精细油藏评价,明确了研究区增储的潜力目标。(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6年09期)
徐莎,乐平,柳敏,黄艳梅,林波[3](2016)在《注采耦合技术提高构造-岩性油藏开发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h159断块隔夹层薄、分注难度大的问题及低油价下注水井不宜过多的形势,建议分上下2套层系开展耦合注水试验,以提高油藏采收率和控制成本。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注采耦合技术政策界限,从注水方式、注水时机、注水周期及注采比等指标逐一甄选,得到最优化的注采耦合方案。结果表明:注水周期为上注30 d,下采45 d(注水井注上套层系的同时对应油井采下套层系)后转为下注30 d,上采45 d,注采比为1.0的方式最佳。考虑措施时间对效益的影响,采取720 d的注采耦合之后恢复常规注采方式得到的利润和经济可采储量最大。注采耦合技术的成功运用表明该技术可在同类型油藏中得到更好推广,从而提高水驱采收率。(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6年03期)
吴艳梅,廖光明,刘金华,夏步余,刘健[4](2015)在《地震精细描述技术在构造岩性油藏滚动开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中东部大多数油田已经处于开发的中后期,含水高,产量下降快,滚动勘探开发技术的研究对于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反二阶微商层位处理技术、构造模式分析技术、断层综合判别技术对研究区的构造进行精细解释,采用薄层分频解释技术、地震正反演联合预测边界技术对薄储层分布特征进行预测,形成了针对断块复杂、开发程度高的岩性油藏的滚动勘探开发组合技术,并首次将该技术组合应用于苏北盆地ZW油田,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5年29期)
冯方,王晓杰,胡俊峰,李冬梅,刘雪梅[5](2015)在《南美洲Llanos盆地Dorotea区块岩性—构造油藏勘探开发技术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南美洲Llanos盆地Dorotea区块低幅度构造圈闭落实难度大、砂体成因及展布不清楚、新井投产后含水上升、钻井事故率高等技术难题,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类似油田成熟的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基础上,通过开展专项技术研究,探索形成了地层划分与小层对比、低幅度构造解释、薄储层预测、油水层识别、稀疏井网油藏地质建模、油藏数值模拟、水平井开采、复杂井眼条件下优快钻井以及射孔参数优化等配套技术系列,有效地解决了制约低幅度、强底水驱、岩性—构造型油藏的滚动勘探及储量难以动用问题,使该项目剩余圈闭有所增加、探井成功率明显提高,储量、产量规模大幅增加,经营效益彻底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勘探》期刊2015年03期)
唐振国[6](2015)在《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岩性及构造—岩性油藏成藏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齐家古龙凹陷中轴线以西地区)包含齐家—古龙凹陷西部、龙虎泡—大安阶地、泰康隆起带、西部超覆带,是大庆油田勘探程度较低的区块之一。勘探面积27299km2,紧邻古龙深凹陷成熟烃源岩区,油源条件很好,长期继承性发育单斜构造,断裂相对不发育,探井623口,其中工业油气井380口,叁级石油地质储量4.67×108t,叁级天然气地质储量79.5×108m3,已发现油藏类型以构造—岩性为主,目前仅在萨尔图油层取得储量突破,勘探潜力巨大。而且一些无构造发育区探井也具有油气显示,预示着该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有较大的前景。该区石油资源量为11.62~16.56×108t,但目前勘探发现与油气资源量相差较大。地质背景和成藏条件研究表明,在西部超覆带和龙虎泡阶地的坡折带具有形成岩性圈闭、地层超覆圈闭以及构造—岩性圈闭的条件,是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深入勘探的远景地区,为大庆油田下一步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区带。此外,西部斜坡区不整合发育,具有形成不整合遮挡地层油气藏的优越条件。鉴于上述认识,以层序地层理论为指导,建立研究区等时地层格架,在该框架内,将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相结合,分析基准面旋回演化过程中沉积体系的构成,界面性质演化及与沉积体的配置关系,探讨古地貌坡折带发育特征与控砂原理,开展西部斜坡区岩性地层圈闭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这对于寻找有利岩性圈闭,打开西斜坡区油气勘探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研究在充分调研前人研究基础上,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地震等多种资料,通过井震结合对比分析、古地貌恢复、生烃潜力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建立了研究区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层序格架内沉积体系及砂体的展布特征,同时建立了各类沉积微相和沉积体的井震识别模板,并通过探井取样进行烃源岩评价和油源对比分析工作,综合分析了研究区油气成藏条件,预测了不同层位各类圈闭的发育特征和有利目标区带,最后指出了西斜坡的勘探领域和类型。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如下:一是首次在西斜坡地区建立了泉头组—嫩江组下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纵向上划分了9个叁级层序,16个四级层序,54个五级层序,并精细刻画了54个五级层序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恢复了西斜坡泉头组—嫩江组54个五级层序的沉积环境,为油气成藏研究奠定了基础。建立了重力流水道、湖底扇、介壳灰岩、河口坝、席状砂、分流河道和远砂坝等沉积体地震反射特征识别模板,直接指导了西斜坡沉积微相研究及有利地质目标的勘探。二是认识到西斜坡青山口组—姚家组存在一到两级坡折带,垂向上坡折逐渐变缓,平面上坡折呈南陡北缓的发育特征。青山口组发育的一级坡折控制了介壳灰岩和叁角洲前缘沉积,二级坡折控制了浊积体沉积;姚家组发育的二级坡折控制了叁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岩性圈闭、地层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其中泉头组共识别岩性圈闭60个,累计圈闭面积2312km2;青山口组共识别圈闭698个,累计圈闭面积6826km2;姚家组共识别岩性圈闭35个,累计圈闭面积1367km2。最有利圈闭以岩性圈闭为主,主要分布在泰康东—龙虎泡地区。叁是进一步明确了泰康隆起带萨尔图和高台子油层的油气来源,认识到萨尔图油层的油主要来源于齐家—古龙地区的青二叁段的源岩,也有本地源岩的贡献,高台子油层油主要来源于齐家—古龙地区源岩。青一段的油主要来源于本地青一段的源岩,属于自生自储式油气藏。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分析明确了梅里斯断陷及晚期T02活动控制了构造—岩性油气藏在平面上的分布。四是发现了深湖相区重力流沉积和滨浅湖相区生物灰岩沉积两大勘探领域,四种类型目标体,提出五个井位目标。重力流沉积包括英台—他拉哈地区青一、二段斜坡扇及湖底扇,巴彦查干及周边地区嫩一段重力流水道及湖底扇。滨浅湖相区生物灰岩沉积,包括青二段湖相区发育介壳灰岩、介壳粉砂岩、鲕粒灰岩和介形虫灰岩等类型。新发现的勘探类型都是形成岩性圈闭的有利目标。本次研究恢复了西斜坡沉积演化史,更加客观地分析了不同沉积时期的生储盖空间配置关系,为西斜坡成藏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明确了泰康隆起带萨尔图和高台子油层的油气来源,为西斜坡的勘探思路提供了新的启发。建立了重力流水道、湖底扇、介壳灰岩、河口坝、席状砂、分流河道和远砂坝等7种不同的沉积地质体识别模板,指导了西斜坡有利沉积微相与沉积地质体的勘探。本次研究提供的有利目标为井位部署提供了理论依据,项目建立的沉积地质体识别模板和有利目标,为松辽盆地其它层位开展地震沉积学研究和井位部署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中能够取得很好的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5-04-25)
卢家亭,刘道杰,高贺存,温玉焕,修德艳[7](2015)在《构造-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岩性油藏地质条件差、油水关系分布复杂,经过长时间注水开发,使得该类型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更加难以描述,同时也对油藏下步挖潜的方向及调整方案的编制带来更大困难。在精细地质建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构造-岩性油藏地层沉积旋回、垂向非均质性及储量分布特征,对层内泥岩和干层进行特殊处理,建立描述该类型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数值模拟模型。实例分析表明,建立的模型模拟小层含油饱和度分布及储量丰度分布与动态分析结果一致,可用于描述构造-岩性油藏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5年02期)
牟中海,马力宁,马达德,廖锐,徐良威[8](2014)在《柴达木盆地红柳泉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岩性油藏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地质、地震、测井、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断裂作用3个方面,对柴达木盆地红柳泉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E31)岩性油藏成藏的叁大控制因素——沉积微相、胶结作用、微断层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红柳泉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岩性油藏并非相控,沉积微相只控制砂体的分布。压实作用主要使储层变得致密,储集性能变差,但对物性或含油气性在横向上的变化影响不大;胶结作用在红柳泉构造上倾方向产生封堵,大致在红113井、红22井、红15井一线形成封堵带,并使油气主要聚集于斜坡带中部,胶结矿物主要是硬石膏、石膏、方解石等。微断层发育区是红柳泉构造油气主要分布区,不同微断层封堵条件的差异则是岩性油藏的重要控制因素,造成了相邻井含油气性的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勘探》期刊2014年06期)
刘君荣,王晓文,赵忠新,张磊,李杰[9](2014)在《南堡凹陷拾场次洼的构造-沉积特征及其对岩性油藏勘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堡凹陷拾场次洼是冀东油田的一个勘探开发老区,构造油藏基本已经探明,并投入开发,急需寻找新的勘探接替领域。通过研究南堡凹陷拾场次洼构造演化、沉积体系分析和构造-沉积格局对岩性圈闭形成的控制作用,建立拾场次洼岩性油藏成藏模式,为今后的勘探提供理论基础。拾场次洼在沙河街组沉积早期,物源主要来自于洼陷东部柏各庄断层上升盘凸起区,沿柏各庄断层下降盘发育多个扇叁角洲沉积体系,向洼陷内进积较远。在西部西南庄断层下降盘发育小型扇叁角洲、滨浅湖及半深湖沉积。在沙河街组沉积后期,柏各庄断层活动加剧,早期沉积的地层产状发生了反转,导致沙河街组沉积早期由柏各庄断层上升盘来的向洼陷进积的砂体,转变为上倾尖灭的砂体。这些砂体与洼陷内向西抬升的构造,配合形成上倾尖灭圈闭。这些圈闭形成了拾场次洼最重要的砂岩上倾尖灭油藏,具有多层富集,油藏规模大和多油水系统的特征。(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4年05期)
王永莉,周赏,李楠,高晓理,张万福[10](2013)在《缓坡带构造—岩性复合油藏解释技术及效果——以饶阳凹陷蠡县斜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冀中拗陷饶阳凹陷蠡县斜坡为例,对缓坡带构造—岩性复合油藏解释技术及效果进行了分析。结合缓坡带(地层)岩性油藏成藏特征和蠡县斜坡的地质特点,采用了四大技术系列:首先应用虚拟现实构造分析技术对蠡县斜坡构造背景进行精细解释,落实了3个大型东西向鼻状背景;二是从层序地层分析技术入手,精确刻画目的层段控制岩性地层圈闭发育的"叁面一线",即初次湖泛面、最大湖泛面、不整合面、地层尖灭线以及湖盆变化线,并在层序格架内寻找岩性油藏有利相带;叁是利用相干、曲率、棱边检测、多信息属性体图形增强与嵌入等技术对微小断裂和低幅度圈闭进行精细刻画;四是利用伽马曲线重构的测井约束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储层预测技术精细刻画岩性油藏砂体边界。研究结果实现了蠡县斜坡带构造—岩性圈闭勘探的突破,新增叁级储量达到亿吨级。(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3年S1期)
构造岩性油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大港油田已经进入了对复杂断块构造岩性油气藏的深入研究阶段。王徐庄油田歧41断块经历了多年的勘探开发,由于断裂系统复杂,油藏类型复杂,油气成藏规律认识不清,一直制约着该区的增储上产。本次研究综合应用油藏评价技术,通过井震结合精细地层对比、精细构造解释、精细储层研究、精细油藏评价,明确了研究区增储的潜力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构造岩性油藏论文参考文献
[1].韩鑫,黑培.岩性—构造油藏注水利用率综合评价[J].石化技术.2018
[2].王晶晶,周连敏.复杂断块构造岩性油藏潜力评价研究——以王徐庄油田歧41断块为例[J].石化技术.2016
[3].徐莎,乐平,柳敏,黄艳梅,林波.注采耦合技术提高构造-岩性油藏开发效果[J].特种油气藏.2016
[4].吴艳梅,廖光明,刘金华,夏步余,刘健.地震精细描述技术在构造岩性油藏滚动开发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
[5].冯方,王晓杰,胡俊峰,李冬梅,刘雪梅.南美洲Llanos盆地Dorotea区块岩性—构造油藏勘探开发技术与实践[J].中国石油勘探.2015
[6].唐振国.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岩性及构造—岩性油藏成藏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
[7].卢家亭,刘道杰,高贺存,温玉焕,修德艳.构造-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模型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5
[8].牟中海,马力宁,马达德,廖锐,徐良威.柴达木盆地红柳泉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岩性油藏主控因素[J].中国石油勘探.2014
[9].刘君荣,王晓文,赵忠新,张磊,李杰.南堡凹陷拾场次洼的构造-沉积特征及其对岩性油藏勘探的影响[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
[10].王永莉,周赏,李楠,高晓理,张万福.缓坡带构造—岩性复合油藏解释技术及效果——以饶阳凹陷蠡县斜坡为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